記得剛開始學(xué)英語時,老師說ear‘耳朵’這個詞用在ears of corn里是‘麥穗’或‘玉米棒’的意思,至于究竟是哪個意思,得看corn的所指是什么,因為corn既可以指‘谷物’,在美國英語里又可以指‘玉米’。老師解釋說,一株玉米往往結(jié)兩個玉米棒,一邊一個,就像人的兩個耳朵。這聽起來蠻有道理,可是一株麥子通常只結(jié)一個麥穗,麥穗與耳朵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為什么也叫ear,有些令人費解。那時手邊只有一本鄭易理編的《英華大辭典》,上面不提供詞源信息,也不知道有詞源詞典可查,這個小困惑一直沒有破解?,F(xiàn)在查《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和《在線詞源詞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才知道,表示‘耳朵’的ear和表示‘麥穗’或‘玉米’的ear雖然都源自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 language)1,原本卻是兩個不同的詞。在原始日耳曼語的其他分支里,這兩個詞在讀音和拼寫都明顯不同。例如在古高地日耳曼語(Old High German)2 里分別是ora‘耳朵’和ehir或ahir‘麥穗’(比較德語的Ohr和?hre),在古諾斯語(Old Norse)3 里是eyra‘耳朵’和ax‘麥穗’(比較丹麥語的?re和ear)。在古撒克遜語(Old Saxon)4 里是ore和ear(比較荷蘭語的oor和aar)。公元5世紀(jì),住在日德蘭半島和如今德國北部平原上的三個日耳曼部族,包括盎格爾人(Angles)、日德人(Jutes)和撒克遜人(Saxons)渡海移居到大不列顛島。以盎格爾人為主的這些移民,他們的定居地稱為英格拉蘭(Engla land,后來拼寫成England‘英格蘭’);他們說的話統(tǒng)稱為英格利西(Englisc,后來拼寫成English),這就是最早的英語,即古代英語。在古代英語里,表示‘耳朵’的詞一開始寫作eare表示‘麥穗’的詞一開始寫作ear。這兩個詞由于讀音和拼寫都很接近,后來混為一體,彼此不分。

值得一提的是,古英語的ear與14世紀(jì)末從拉丁語引進的另一個表示‘麥穗’的詞spike一樣,本義都是‘芒刺’。漢語的穗字與‘芒刺’沒有關(guān)系,最早是個會意字,金文寫作 或,小篆寫作 ,表示用手采收下垂的禾頭,現(xiàn)在的穗字是后來的變體,是個形聲字。

關(guān)于耳朵,筆者曾經(jīng)有個小困惑。小時候游泳時,我右耳進了水,因處理不當(dāng)而引起嚴(yán)重中耳炎,到醫(yī)院一檢查,發(fā)現(xiàn)已造成鼓膜穿孔(perforation of the eardrum);此外,我年輕時還經(jīng)常流鼻血,往往很難止住,最后只好去醫(yī)院。由于這兩個原因,學(xué)了英語后,我對耳鼻喉科的英語名稱比較關(guān)心。令我困惑的是,漢語耳鼻喉科到了英語里為什么會變成otorhinolaryngology這樣一個如此復(fù)雜而難記的詞?后來知道了這個詞的構(gòu)詞方式,才明白,這個詞和其漢語對應(yīng)詞一樣,也是由四部分構(gòu)成:oto-的意思是‘耳’,rhino-是‘鼻’,laryngo-是‘喉’,-logy是‘科;學(xué)’。前三個成分可以分別跟-logy組合,構(gòu)成otology‘耳科’、rhinology‘鼻科’和laryngology‘喉科’。不過這些成分中只有l(wèi)aryngo-和logy已經(jīng)被英語真正吸收并已進入日常英語。oto-除了構(gòu)成otitis media‘中耳炎’外,基本沒有進入日常英語,就連otitis media這個詞,人們?nèi)粘R膊挥?,一般說inflammation of the middle ear。rhino作為rhinoceros的簡稱雖然已經(jīng)進入語,但其所指不是‘鼻’,而是‘犀牛’。有意思的是,rhinoceros這個詞實際也由兩部分構(gòu)成,即rhino-‘鼻’和-ceros‘角’。也就是說,rhinoceros的本義或字面意義實際不是‘犀?!恰墙恰?。由于表示‘耳’的oto-和表示‘鼻’的rhino-都是沒有被英語消化吸收的希臘詞,多數(shù)人不認(rèn)識 otorhinolaryngology這個學(xué)究氣十足的詞,所以英美國家醫(yī)院里的耳鼻喉科現(xiàn)在一般不叫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少數(shù)采用其簡稱otolaryngology,更多使用本土英語Ear, Nose and Throat,簡稱ENT。

耳字可以說是漢語的一塊活化石,其基本意思從古至今沒有變化;字形雖有變化,但其變化軌跡清晰可見。甲骨文寫作 ,金文寫作 ,是明顯的象形字;小篆寫作 ,由于筆畫的程式化,字形變得不太像耳朵了,卻和今天的寫法比較接近。

耳也沒有出現(xiàn)其他表示‘耳朵’的字,只是由于漢語雙音節(jié)化的結(jié)果,后來有了耳朵這一雙字符變體。由于耳和ear都沒有什么能產(chǎn)的(productive)近義詞,二者的對應(yīng)程度相當(dāng)高,例如內(nèi)耳inner ear、外耳outer ear、耳道ear canal、耳屎earwax(醫(yī)學(xué)上稱為耳垢)、掏耳勺earpick、耳痛earache、耳鳴drumming/ringing in the ears5,耳垂earlobe、耳朵眼兒ear-hole(醫(yī)學(xué)上稱為外耳門)、穿耳朵眼ear-piercing、耳環(huán)earring、耳墜ear pendant、耳釘ear stud/stud earring,還有防止水或噪音進入耳朵的耳塞ear plug等。耳語是whisper into one’s ear,震耳欲聾是ear-deafening或deafening,不過耳聾和耳背卻是deaf和hard of hearing。

在一般漢英詞典里,耳機的對應(yīng)詞是earphones;在一般英漢(包括英漢雙解)詞典里,earphones的對應(yīng)詞也是耳機。嚴(yán)格地說,這兩個詞并不完全相等。百度百科給出了四個對應(yīng)詞,即earphones、headphones、head-sets、earpieces,并說耳機根據(jù)佩帶形式分成四種,即耳塞式,耳掛式,入耳式和頭帶式,但沒有說這四個詞是否對應(yīng)這四種式樣。根據(jù)筆者的考察,首先,英語區(qū)分戴在頭上的耳機和戴在耳朵上或耳朵里的耳機。戴在頭上的耳機以head-作為構(gòu)詞成分,headphones一般不帶麥克,又稱監(jiān)聽耳機;headset一般帶麥克,可以稱為頭戴式麥克耳機。不過人們一開始對這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并未加以嚴(yán)格區(qū)分,現(xiàn)在headphones可以用作‘耳機’的總稱。

戴在耳朵上或耳朵里的各種耳機(headphones)都以ear-作為構(gòu)詞成分,可以統(tǒng)稱為ear-fitting headphones‘耳朵戴的耳機’。最早的這類耳機出現(xiàn)于1880年代,稱為earpiece,指電話或無線電收報機的聽筒,之所以叫earpiece,是因為它能像頭盔的護耳一樣把耳朵遮蓋上,而earpiece原來的意思就是‘護耳’。如今的單耳耳機,不論耳塞式、耳掛式或入耳式,也不論帶不帶麥克,都叫earpiece。headphones這個詞出現(xiàn)于1910年代,headsets和earphones的出現(xiàn)晚大約十年。一般來說,微型耳機叫earphones。有的微型耳機的形狀像花的苞蕾,塞到外耳耳道的入口處,稱為ear-bud headphones(簡稱earbuds‘耳塞’);有的塞到耳道里,稱為ear-canal headphones‘耳道耳機’,這兩種都屬于in-ear headphones‘塞入式耳機’;有的夾在或套在耳朵上,稱為ear-clip/ear-hook headphones‘耳掛’;有的和headset一樣,帶有麥克,稱為earset‘耳麥’。?

OED認(rèn)為表示‘耳朵’的ear源自共同條頓語(common Teutonic)。條頓語是歷史語言學(xué)家構(gòu)擬的古代條頓人(Teutons)所使用的語言。條頓人是日耳曼部族(Germanic tribes)的一個分支,因此條頓語是日耳曼語的一個分支。條頓人主要聚居在北歐的日德蘭(Jutland)半島及其周圍的海島上。如今日德蘭半島大部分屬于丹麥,小部分屬于德國。

古代高地日耳曼人說的方言,后來演化成今天的德語。

古代北方日耳曼人說的方言語,后來演化成今天的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

古代低地日耳曼人(以撒克遜人為主)說的方言,后來演化成今天的荷蘭語。

醫(yī)學(xué)術(shù)語是從拉丁文引進的tinnitus。

end

[文章選自《英語學(xué)習(xí)》雜志~]

《英語學(xué)習(xí)》2017年11期新鮮出爐,點我購買!

?ELL

一本雜志,半個世紀(jì)

1.《“耳朵”還是“麥穗”?Earphone還是Headphone?》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耳朵”還是“麥穗”?Earphone還是Headphone?》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30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