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中就曾教我們識人的三個步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xiàn)在”與“過去”、“外在” 與“內在”的雙重角度,綜合判斷一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耙浴笔侵溉说漠斍暗难孕校弧坝伞笔侵笇е麓巳水斍把孕械脑?;“安”是指此人以什么樣的用心和目的。評判一個人,首先,就是先以平時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來進行判斷。如果一個人平時的言行,看起來很好,或是很壞,姑且留下一個初步印象。第二步,要看是什么外在因素導致了此人當前的言行。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么。經(jīng)過這三個步驟的考察,就可以對一個人進行評判了。按照這個標準,如果一個人行為光明美好,內心坦蕩,做事的出發(fā)點也沒有不可告人之處,那就一定是君子無疑。如果是出于求名的心態(tài)來做一些好事,恐怕就只能算作偽君子了。而如果是連齷齪的心態(tài)、不擇手段的辦事行為都不加以掩飾了,那此人定是真小人,需要離他遠一些。 諸葛亮識人七法
根據(jù)《將苑》記載,諸葛亮曾經(jīng)提出了七個識人的方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边@七個方法意在給被試者設置種種情境,從他們的臨場反應中觀察這個人的能力:有意用是非去試探他,看是否有堅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用言詞論辯來同他辯論,看他是否有應變的智慧。向他請教智謀,看他是否有真知灼見。告訴他有禍難,看他是否有敢于赴難的勇敢。用酒把他灌醉,看他是否因失態(tài)而暴露本性。用利益去引誘他,看他是否保持廉潔。讓他限期完成某件事情,看他是否能守信用。此七觀可概括為:志、變、識、勇、性、廉、信等七項內容。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對人才的發(fā)現(xiàn)十分看重,他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他這七種識人之法,抓住了用人的要義,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其方法既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 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怨。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 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艱。覺人之詐,不憤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察人之過,不揚于他;施人之惠,不記于心; 受人之恩,銘記于心;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識人善愛辯人,好人一生平安。
低調做人,識人有度;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能入己心者,俺待以公主;不入己心者,不屑以敷衍。
1.《寧可 人生莫要識人不明: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寧可 人生莫要識人不明: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29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