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不僅歷史悠久,城池建筑也較早,雷州古城是嶺南地區(qū)最早的古城之一。戰(zhàn)國時,雷州屬于楚界。楚子熊惲受命鎮(zhèn)粵,開石城建楚豁樓(此處史學界有爭議),此石城是雷州城最早的記錄。秦始皇平百越,置嶺南三郡,是時雷州屬于象郡,然文獻對此時的雷州古城記載有限。漢時,雷州為徐聞縣治、合浦郡治,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郡時曾修建雷州城。至唐代及南漢乾亨年間一再修建,尤其唐代雷州刺史陳文玉曾大規(guī)模修建。由于年代久遠,其城池的形制、范圍以及建制等大都不詳,但從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有三百多塊印有陽文“雷郡城磚”及“郡城磚鼓角樓第八甲”等字樣的唐代城磚,可見當時的古城建筑是磚城,城池也有一定規(guī)模。
“天南重地”石坊(現存三元塔公園)
宋代是雷州城建設的重要時期。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知軍事楊維新增筑子城(即內城及附郭的甕城或月城)。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知軍事王趙趯鑒于紹興八年春二月海冠陳旺乘潮長驅南郊縱火大掠的深刻教訓,著手復筑外城(即內城外圍修筑的又一層城墻),作女墻(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墻),辟四門。“外城由那盧至西湖暨赤嶺崗,筑南、北、西三城,周圍五里二百八十步,城外環(huán)筑女墻,開四門”。
宋寧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知軍事王給修葺二城。宋理宗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知軍事儲擢于舊城之上構造四樓,使雷州城墻更加巍然。
元文宗天歷、明宗至順年間(公元1328~1332年),海北道廉訪司僉事呂統(tǒng)認為外城是內城的屏藩,如唇齒相依,萬不可少,于是又一再修葺,內城與外城互為犄角,使城池的防御功能更加完備。
明雷州城城墻遺址(今運動場北墻)
明代時大建雷州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舊城的基礎上,展大其基,加之高大,辟四門,并于四門之上建重樓,四角起角樓。東門曰“鎮(zhèn)洋”,西門曰“中和”,南門曰“廣運”,北門曰“朝天”。環(huán)城挖壕塹儲水,壕塹周圍六里一十步,寬六丈二尺,深一丈二尺。四城門各筑石橋。從此,雷州城雉堞巍峨,金城湯池,更為兵家所重視,被稱為“天南重地”。
清代的雷州府城圖
宋代雷州城的街道已縱橫交錯,配套發(fā)展。明清時期,雷州城內通街從南到北2里,從東至西1里,并劃分為21個坊,城外則分18個坊。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雷州城內的街道都鋪設為青石板路面。
明代中葉以前,雷州城的商業(yè)區(qū)位于城內,外城除民宅外,只建有廟宇、塔坊。清康熙年間,修路建橋阻斷了貨船沿河北上的通道,船舶大都在現在的關部街附近停泊,貨物上落于此,并就地設置海關,關部街(海關關部)由此得名。因此,商業(yè)區(qū)逐漸南移至南亭街、二橋街。曲街是由碼頭進城的必經之路,會館、客棧漸聚于此,今天雷州人對曲街都很熟悉,但對它的這段歷史卻知之甚少。
“中和門”匾額
清代時又在四城門外百步處建城防守,其四樓分別是:“安東”、“靖西”、“鎮(zhèn)南”、“鞏北”。金城湯池加上捍守門樓,使得雷州古城更顯得雄偉壯觀。清末民初,雷州的工商業(yè)得到一定的發(fā)展,雷州的城市建設也隨之發(fā)展興盛。主要街道興建起南洋風格的騎樓住宅,騎樓互相毗連,界面連續(xù),風格統(tǒng)一,為古老的雷州城增添了許多時代的活力。
民國時期的??悼h城圖
那為何今天的雷州人對雷州古城的記憶很淡薄呢?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古城的建設活動基本停止。1938年為了便于在日軍突襲時疏散居民,時任??悼h長邱桂興下令拆毀城墻,歷經兩千多年的雷州古城墻被毀于一旦。即使古城里熟悉的巷道還在,古老的建筑猶存,但沒有了城墻的古城,仿佛失去了華麗的外衣,很難再引起人們的記憶。拆毀后的雷州古城墻大都變成了街道,其中東城墻變成現在的環(huán)城東路,東城門則在城東大樓的十字路口,西城墻是現在的雷州大道(舊雷州總站前),西城門在舊總站旁的十字路口,南城墻是現在的環(huán)城南路(雷州市第二中學門前),南城門在三元塔旁邊的十字路口,北城墻也變成路,城門在今廣朝北路附城小學往北方向附近。古城風采已逝,至今都令雷州人為之扼腕嘆息。
編輯 | 雷青
1.《趣談 | 雷州古城今何在?》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趣談 | 雷州古城今何在?》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2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