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話題:普通話的普及給代際人們帶來的麻煩。
5歲的小孫子不久前和父母一起去了鄉(xiāng)下老家。看到我們,就用標準普通話唱了幾次“爺爺奶奶”,我們也用生硬的標準語和他聊了一會兒,結(jié)果好像不懂很多語言,搖了搖頭。好像不太聽我們說話,可能覺得很土。(莎士比亞)。
既然這種生硬的普通話他似懂非懂,我們也就沒必要去費那勁說普通話了,索性用本地方言在和兒子兒媳拉拉家常。
結(jié)果就引起了小孫子的不滿,說我們大人太不把他當回事了,說話神神叨叨的讓他聽不懂,覺得很委屈,還說你們大人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瞞著他。
吃了晚飯小孫子就拉著我的手說要去逛馬路,我說“好啊,我丁(等)蕩馬路切(去)”,他卻說“不對,是逛馬路爺爺,沒有切”。
逛馬路的時候我教他認各種花花草草,由于我的普通話說得不標準,但他也能聽懂大慨的意思,就時不時給我指正,有些話發(fā)音不準,他也就聽不太懂了,聽不太懂沒有關(guān)系,我們大人有些話也聽不太懂。
問題是家鄉(xiāng)話他一句都不會講,和小孩溝通起來就比較麻煩,這都不是問題,因為隔代老人會一天天老去,問題是我們的鄉(xiāng)土文化氣息就包括了濃濃的鄉(xiāng)音,這鄉(xiāng)音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在城市里如今越來越聽得少了。
逛完了馬路我就說“寶寶,我丁切物里洗面洗汗(澡)睏覺覺好不好”,他卻說“爺爺你在說什么呀”,我又用生硬的普通話對他說“我們回家里洗臉洗澡澡洗腳腳,然后睡覺覺”。
這回他聽懂了,乖乖的牽著我的手回家了。
記得70年代我們村有個大學生,他在省城讀了三年書,回家就不說家鄉(xiāng)土話了,操著一口洋不洋土不土還生硬的“普通話”和父老鄉(xiāng)親們打招呼,鄉(xiāng)親們聽著覺得非常的刺耳,當面就說“xⅹ賢侄,ⅹx兄弟,都是自家人何必“打官腔”呢。
說了他以后,又能用本地方言和大家交流,原來他并沒有忘記家鄉(xiāng)的鄉(xiāng)音,只是喝了幾年“洋墨水”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竟然對父老鄉(xiāng)親打起了“官腔”,而鄉(xiāng)親們背地里就不會客氣說他打“官腔”了。
說什么呢,當然是說他讀了幾年大學,喝了幾滴“洋墨水”就連祖宗都賣掉了。
如今的人從吖吖學語的幼兒就教他說普通話,從不教他學說本土方言,時常還夾帶一些洋文單詞,聽起來真的是不倫不類,比如某件事做成功了而且做得很好,就連日語“喲西”都用上了。
平常的“再會”非要說成“拜拜”,每完成一件小事非要說“0K”,跟人家打招呼也用“哈嘍”,某件事做得不對也說“N0!N0!”。
聽起來怎么都有點媚外的感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普通話的官方語言推廣一下無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忽略了我們是華夏之都,華語為世界五大官方語言之一,普通話只是國內(nèi)流行,而華語遍布全球,我們的子孫后代總不能只說普通話而忽略了還有華語存在吧。
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當和熟悉的人交流用上兩種語言時,那個“打官腔”的就會令人特別討厭,而那個被討厭的人又會瞧不起說土話的,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而當兩個不熟悉的人在一起交流時,雙方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這時候普通話就排上用場了,因此,雖然有的人不喜歡“打官腔”的人,但普通話作為一種必要的交流工具,我們還是有必要學習學習的,但不要忽略了鄉(xiāng)音文化就好。
1.《0k是什么意思專題之方言如何用普通話來表達,孩子不會說家鄉(xiāng)話是社會進步?》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0k是什么意思專題之方言如何用普通話來表達,孩子不會說家鄉(xiāng)話是社會進步?》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196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