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關于三國的故事我們看了太多太多,而大家對某些人物也有一些固有的認知。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對于很多人來說,三國那些與眾不同的英雄人物給予自己不同的人生啟示。而有許多名家也針對三國,發(fā)表過很多非常有見解的點評。比如說章太炎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那么諸葛亮為什么要除掉關羽呢?

我們看三國的時候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不同英雄之間的不同觀念相互碰撞。三國有“桃園三結義”這樣的故事,也有“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的故事。要說三國最出彩的人物,有些人認為是諸葛亮,有些人是認為是關羽,大家莫衷一是。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他不管到什么時候都有自己的計劃,而關羽是一個非常忠貞的人,他武功高強,對自己的大哥又非常忠心。有些人以諸葛亮或者關羽為自己的人生榜樣。但在一些歷史學者眼里,他們并不認為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忠臣。

有人對諸葛亮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比如說章太炎,他對于諸葛亮就有著不同的見解。章太炎也寫過一本書,這本書是關于三國的研究,里面大多觀念都是老生常談,但章太炎的書中有一篇是關于諸葛亮的,認為關羽之死是諸葛亮一手促成的。如諸葛亮沒有這種想法,關羽不會被孫權殺死。而這個觀念與當時許多學者所堅持的觀念相悖。

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我們常被從眾心理所影響。比如說,周圍的環(huán)境對我們影響重大,如果大家都選擇一種事物或者支持一種觀點的話,那么我們可能也會選擇隨大流去支持這種觀點。但章太炎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并不會因周圍人們的想法而影響他的判斷,他有自己獨立的客觀的判斷。

無論這種判斷是真的還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錯的還是對的,起碼這是基于他自己理智思考下的判斷。章太炎在他的文章中表示關羽此人太過聰明,但他因為能力太過出眾,功高蓋主,因此必須將其鏟除,諸葛亮又不能直接殺死他,便借刀殺人,這樣才能不影響軍心。

縱觀中國歷史,有不少功臣被處死,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于那些統(tǒng)治者來說,在需要武將的時候,武將是他們的一把利刃,在不需要的時候,武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威脅,所以說,諸葛亮有這樣的觀念也就不足為奇。對于章太炎來說,諸葛亮想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也并不是信口雌黃,他有著自己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他認為諸葛亮身為一個謀士,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軍事家,如此聰明的他怎能看不出關羽在當時所面臨的危機呢?如果換做平時的他,定會在危機發(fā)生之前就給關羽幫助,但這時他并沒有選擇去支援。關羽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勁敵,所以他想要借著這個機會除掉關羽。

第二個原因是,他認為關羽之死可以給出葛亮帶來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鏟除關羽這個自己的潛藏的競爭對手。第二個好處是可以掃平日后的禍患劉封,劉封和諸葛亮兩人可謂是勁敵,常因意見不合發(fā)生爭吵。而劉封又有戰(zhàn)功在身,憑借著戰(zhàn)功橫行。如劉備發(fā)生意外,劉封定會趁機作亂,諸葛亮通過關羽之死來壓制住劉封,這樣的話劉封就不會再囂張。

我們乍一看章太炎的觀點,會覺得是信口胡說,但真的仔細推敲之后便了解到,其實章太炎也是有的思考的。我們對于諸葛亮的印象,可能是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于是大家一直認為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忠臣,但其實我們要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人。

人本來就是復雜多變的,沒有哪個人物是一個平面的人物,每個人物都是立體的,豐滿的人物。所以說諸葛亮有這樣的想法也并不是不可能。我們要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史學界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這樣才可以促使史學的研究。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臣之間的斗爭,兄弟之間的斗爭并不是少數(shù)。因此章太炎有這樣的觀點也不足為奇,那么大家又是如何看待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的關系呢?

參考資料: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三國演義》

《三國志》

1.《小琴文史_章太炎:諸葛亮借孫權的手來除關羽,諸葛亮為什么不留關羽?》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小琴文史_章太炎:諸葛亮借孫權的手來除關羽,諸葛亮為什么不留關羽?》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180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