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jié)和一些喜慶的日子里,秦巴山區(qū)的人們有一種獨特的娛樂形式——舞龍。板凳龍是什么?就是在長板凳的一端綁一個龍頭,另一端綁一條龍尾。兩個人跳龍頭(就是兩個人在板凳前端抱著一條腿),一個人跳龍尾(就是一個人雙手在板凳后端抱著兩條腿,就是兩個人抬龍頭,一個人抬龍尾)。另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根短竹竿,上面插著紅綾繡球(叫寶珠或火珠)。四個人一起跳舞,伴隨著鑼鼓,就是跳臥龍。表演者都裝扮成戰(zhàn)士,穿著紅色和綠色的短褲,腰間系著彩色的絲綢或絲帶,頭上戴著英雄式的圍巾,踩著紅纓帶的麻鞋。鑼鼓喧天,持寶珠者引龍戲。先繞場一周,人群會打電話拜訪客人或者打場子,然后表演。
土元網(wǎng)絡
跳臥龍比其他舞龍技術性更強,難度更大。因為板凳不長,不能彎。表演節(jié)奏要緊湊,動作要快,給人一種享受和歡樂的感覺。因此,舞龍者要求技巧靈活,手腳麻利,意志集中,協(xié)調性好。除了云龍飛(繞場跑,跑花道),龍打水(左,右,上下下擺跳舞),龍打珠(追跳);黑龍翻身、小龍出海等表演,需要的功夫和技巧更為高超。比如黑龍翻身(又名老龍翻身)時,三個人抬板凳翻身切花,也就是龍翻身時,人要跟著領導上下翻身的動作,這是從板凳底部鉆出來的。跑和轉,腳和手變化很快;有時連續(xù)翻幾十下,龍人變成一團,使舞龍達到高潮,引起圍觀群眾的掌聲。引龍者用二等動作,互相配合,爭功。鑼鼓伴隨著敲腳和輕跳、重跳、慢跳,如黑龍翻身,動作迅捷而急促。同樣在合作的人,感覺頭暈,溫暖,開朗。
土元網(wǎng)絡
板凳龍是什么時候起源的,沒有文字記載。長期以來,這種形式在南鄭和劉釗非常流行。清末,略陽和勉縣城有秦巴山區(qū)。可以看出這是一種長期生活在山區(qū)的人創(chuàng)作的舞蹈藝術,因為沒有寬敞的平壩,小,好玩,人少,不受場地限制。充分體現(xiàn)了秦巴山區(qū)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這種形式不僅受到山區(qū)人民的喜愛,而且在20世紀多次登上舞臺,受到各方人士的歡迎。
孟:男,陜西省陽縣人,南鄭縣劇團編劇。中國民俗學會、陜西戲劇協(xié)會、民間文藝協(xié)會、對聯(lián)學會會員。曾任陜西省民俗學會第一任理事、漢中民俗學會會長、CPPCC南鄭縣第三屆常委。
出版了17部戲劇,20多部上演。他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400多部文藝作品,出版了《巴山民俗》。
參與編寫《中國民俗陜西卷》、《中國飲食習俗》、《陜西民俗志》、《陜西戲曲志·漢中卷》、《南鄭縣志·戲曲志》。
1.《板凳龍 《漢中民俗》——板凳龍》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板凳龍 《漢中民俗》——板凳龍》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shehui/161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