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環(huán)蛇
特征:銀環(huán)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屬于蛇目眼鏡蛇科環(huán)蛇屬的一種。俗稱過基峽、白節(jié)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頭橢圓形,全身體背有白環(huán)和黑環(huán)相間排列,白環(huán)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較高,橫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qū)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
分布范圍: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6]
中國之外分布于緬甸、越南北部等。[5]
銀環(huán)蛇云南亞種,僅產于中國云南西南部。
毒性:銀環(huán)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極為猛烈,是環(huán)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事實上,它是繼細鱗太攀蛇、東部擬眼鏡蛇和太攀蛇之后,陸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綜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銀環(huán)蛇的LD-50為0.108,為歐亞大陸上最毒的毒蛇。但由于該蛇生性膽小、性情溫和,不主動攻擊人,因此為其所傷的案例并不多。
銀環(huán)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兩種神經毒素,患者被咬時不會感到疼痛,反而想睡。輕微中毒時身體局部產生麻痹現(xiàn)象,若是毒素作用于神經肌肉交接位置,則會阻絕神經傳導路線,致使橫紋肌無法正常收縮,導致呼吸麻痹,作用時間約40分鐘至2小時,或長達24小時。在抗蛇毒血清應用以前,銀環(huán)蛇咬傷死亡率極高,可以用神經性抗毒蛇血清治療,但仍十分危險。
人被咬傷后,起初感覺不是很明顯,疼痛感較小,數(shù)小時后如不及時治療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銀環(huán)蛇成體供藥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藥,稱金錢白花蛇,有祛風濕、定驚搐的功效,治風濕癱瘓、小兒驚風抽搐、破傷風、疥癬、梅毒等癥。銀環(huán)蛇膽可治小兒高燒引起的抽搐。
醫(yī)用價值:功能與主治
祛風,通絡,止痙。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咼},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疬惡瘡。
用法與用量
3—4.5g。 研粉吞服1—1.5g。
眼鏡王蛇
特征:眼鏡王蛇為大型蛇類,最大全長記錄中國3,806(3,276+53)mm、中國之外5,580mm。[2]
頰鱗缺:眶前鱗1枚,眶后鱗3枚;顳鱗(2+2)枚:頂鱗之后有1對大枕鱗;上唇鱗7枚,2—2—3式;下唇鱗8枚,前四枚與前頦片相接。[2]
背鱗平滑無棱,具金屬光澤,斜行排列,19—15—15行;腹鱗235—250枚(雄)、239—265枚(雌),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或雙行,83—96枚(對)(雄)、77—98片(對)(雌)。[2]
具前溝牙,其后有3枚小牙。[2]
生活時,體背面黑褐色:頸背具一“∧”形的黃白色斑紋,無眼鏡狀斑;軀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鑲黑邊的橫紋【(34—45)+(8—17)】條。下頜土黃色;體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線狀斑紋。幼蛇斑紋與成體有差異,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黃白色橫紋,身體黑色,有35條以上的淺黃色或白色橫紋。[2]
體重一般為6kg。壽命在20年左右。[2
分布范圍:]眼鏡王蛇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東(全省分布)。國外分布于東南亞和南亞。[3]
毒性:眼鏡王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另也包含了心臟毒素。[6]
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質所組成。
在攻擊時,蛇毒注入受害者體內后,毒素會迅速襲擊被咬者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導致劇痛,視力障礙、暈眩、嗜睡及麻痹等癥狀;傷者會因心臟血管系統(tǒng)崩潰而進入休克狀態(tài);最后會因呼吸衰竭、心跳減弱而死亡。臨床個案顯示,被咬者也有機會出現(xiàn)腎衰竭的情況。[7]
和別的毒蛇一樣,眼鏡王蛇毒液的毒性測試結果在不同的毒理學研究中都有不同,因為LD50數(shù)據(jù)會隨著不同的注射及研究方法而產生變化。實驗白鼠皮下注射的1.7mg/kg,靜脈注射的1.31mg/kg及腹腔注射的1.644mg/kg為較常被引用的數(shù)據(jù)。[8]
另一個研究則在五只東南亞野生眼鏡王蛇身上得出1.93mg/kg(皮下注射)的結果,[9]
也有研究顯示,中國眼鏡王蛇的毒性為0.34mg/kg(肌肉注射)。[10]
不同地區(qū)的個體的毒性也可能略有不同。
眼鏡王蛇的一咬可以迅速致命。它平均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最大的毒液分泌量甚至能達7ml。[10-12]
被咬者往往需要大量的抗毒血清來對抗蛇毒,阻止毒素進一步破壞身體機能。更有指眼鏡王蛇一口所能注入的毒液能于3小時內殺死一頭成年的亞洲象。[12]
被咬傷后的死亡率以及死亡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毒蛇所注入的毒液量、被咬位置、傷者的健康狀況等。另外,由不同地區(qū)組織所作出的調查也可能會給予不同的答案。例如,雖有一網(wǎng)頁報告提到,眼鏡王蛇通常都只注入不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13]
但另一個由南印度醫(yī)院所發(fā)表的蛇咬個案報告則顯示,有三分之二被眼鏡王蛇咬傷的病人都被注入了大量毒液,屬于“危殆”級別。[7] 根據(jù)阿德雷得大學臨床毒理學部門的說法,被眼鏡王蛇咬傷后的致死率大約為60%。[14]
眼鏡王蛇蛇咬能迅速致人于死地,傷者可在30分鐘內死亡。
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在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qū)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里。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眼鏡王蛇毒性極。
中華眼鏡蛇
特征:中華眼鏡蛇體型中等偏大,成體全長1.5~2米。沒有頰鱗,眶前鱗1,眶后鱗2,顳鱗2+2(3)。上唇鱗7,2-2-3式,第3枚最大,其前接鼻鱗,其后入眶;下唇鱗8(7~10),前4或3枚切前頷片。背鱗21(21~29)-21(19)-15(13、14)行,平滑無棱;腹鱗雄性(158~193),雌性(160~196);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雄性(39~54)對,雌性(38~53)對。背面黑色或黑褐色,頸背有眼鏡狀斑紋(雙圈或其各種飾變),通身有白色細環(huán)紋,年幼個體尤其明顯,而年老個體則模糊不顯。
分布范圍:中華眼鏡蛇分布于中國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香港、澳門、臺灣;老撾人民民主主共和國、越南。
毒性:中華眼鏡蛇屬溝牙類毒蛇,分泌的是神經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后如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
醫(yī)用價值:中華眼鏡蛇排毒量大,毒性強,致傷面廣,危害嚴重。其毒可制成凍干品以及蛇毒酶。與金環(huán)蛇、灰鼠蛇所制的藥用三蛇酒具有通經絡和祛風濕的藥效。
原矛頭蝮
特征:原矛頭蝮頭部典型的長三角形,頸部細小,形似烙鐵,故名烙鐵頭。體形細長,尾纖細,有纏繞性,善于攀爬上樹。最大全長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體重50—250g。
原矛頭蝮頭背具細鱗,棕褐色,有近倒“V”形的深褐色斑紋,上頜骨著生中空的管牙,頭兩側有頰窩,眼后到頸側有一暗褐色斑紋,上下唇色淺,頭部腹面灰白色,體背棕褐色或灰褐色,在背中線兩側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紋,左右邊相連而成波狀縱紋,在波紋的兩側有不規(guī)則的小斑塊。腹面淺褐色,每一腹鱗有1—3塊近方形或近圓形的小斑。
原矛頭蝮鼻間鱗較頭背其他鱗片略大,彼此相隔2—6枚小鱗;眶上鱗為頭背最大鱗片,其寬度為左右眶上鱗間距的1/4—1/3,其間一橫排有小鱗11—18枚;頭背其余鱗片粒狀。鼻鱗較大,一般不分為前后兩半,或僅有局部鱗溝,鼻孔直立橢圓形,位于中央略偏后,開口朝向后外方;鼻鱗與窩前鱗間常隔1—5枚小鱗;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眶前鱗2,上枚與鼻間鱗相隔2(個別為1)枚小鱗;眶下鱗往往為若干枚小鱗。上唇鱗9或10,個別為8、12或13,第1枚較小,略呈三角形,與鼻鱗以完整鱗溝分開;第2枚高,構成頰窩前鱗;第3枚最大;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與眼問相隔3—4排小鱗;第4枚及其后的上唇鱗均較低小。下唇鱗以14或15為多,極少數(shù)有少至12或多至16的,第1對在頦鱗之后相切,前2—3對切頷片。背鱗較窄長,末端尖出,頸部25—29行,中段一般為25(21)行,極少數(shù)有23—29行的,肛前19—21行,少數(shù)為17行;中段除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強棱。腹鱗雄性194—222,雌性199—233;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80—100對,雌性70—88對。
分布范圍:中國分布: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
中國之外分布: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孟加拉國。
毒性:原矛頭蝮為管牙類毒蛇,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對人致死量48毫克(干重)。萬分之一毫升(稀釋)蛇毒注射于10克體重的小白鼠,2小時內即死亡;若用5000分之一濃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時內死亡,直接死因為呼吸麻痹。
它也是國寶喔: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無危(LC)。
白唇竹葉青
特征:白唇竹葉青屬于毒性蛇,體長60—75厘米,尾長14—18厘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形態(tài)特征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后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shù)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后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3]
白唇竹葉青的外表酷似赤尾竹葉青,但本種尾部紅色紋路并沒有環(huán)繞整個尾部,另外本種也沒有赤尾竹葉青的白色側線。此種類與福建相近,區(qū)別在于本種鼻鱗與第一枚上唇鱗完全愈合或僅有極短的鱗溝;鼻間鱗較大,顯著區(qū)別于頭背其他鱗片,彼此相切或偶有隔一枚小鱗者。白唇竹葉青與別種竹葉青蛇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它的背部與腹部之間有一條白線,雄性比較明顯,這條白線一直延伸到其嘴巴的下側,使之看起來唇部是白色。[4]
白唇竹葉青的上唇鱗10—13枚,眶上鱗間有10—13枚小鱗。背鱗21—21—15行或19—19—17行,起棱;腹鱗147—168枚,雄性147—162枚,雌性150—167枚;肛鱗1枚,尾下鱗41—73對,雄性55—73對,雌性41—66對。
分布范圍:中國國內:分布于福建(福州周邊的幾個縣都有分布,包括福州市的郊區(qū))、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香港和澳門等地方。[8]
中國之外:分布于尼泊爾、印度東北部、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中部和夏威夷島等地方。
毒性:白唇竹葉青以血循毒為主,毒性一般,極少會發(fā)生致命事件,其每次的排毒量為28mg左右。但是,如果在被咬傷后傷口處理不當,則會發(fā)生危險,能引起傷口劇痛,水腫,漸至皮下出現(xiàn)紫斑,最后導致心臟衰竭死亡。
醫(yī)用價值:藥材名】白唇竹葉青
【名稱考證】竹葉青、青竹蛇、青竹標(《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用部位】白唇竹葉青的全體。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肝二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治痹癥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4,5克。酒劑適量。
【資源分布】分布我國 浙江蒼南縣、平陽縣、分水頭、云南、貴州、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香港等地。
【化學成分】①膽汁含膽酸、脫氧膽酸。②蛇毒含5個以上二酯酶(diesterase),包括核糖核酸酶(ribon-clease),脫氧核糖酸酶(deoxyribonuclease),磷酸(酯)酶(phosphatase),5一核苷酸酶(5一nucleotidase),蛋白水解酶(protenase)。含二種出血性成分HR1及HR2,溶解纖維蛋白成分及抑制血小板凝集成分。③肉含蛋白蛋及多種氨基酸。
白唇竹葉青蛇毒5-核苷酸酶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相關藥材】窄竹葉柴胡竹葉山姜毛竹葉椒山竹葉青大苞水竹葉闊葉水竹葉慈竹葉淡竹葉南天竹葉
【民間療法】 將活蛇頭部去除泡酒、10天藥效最好。
白眉蝮
特征:全長約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 與頸區(qū)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分布范圍:白眉蝮蛇多分布于東北長白山、福建、廣東、廣西,陜西等地
國外見于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醫(yī)用價值:白眉蝮蛇蛇毒提純后的精毒制成的生化制劑——蝮蛇抗栓酶,是腦血栓的克星,其換代產品——降纖酶,在治療心、腦血管、高血脂、脈管炎等疾病方面有獨特療效。
灰藍扁尾海蛇
特征:灰藍扁尾海蛇雄性長度87.5厘米,雌性長度142厘米?;宜{扁尾海蛇背部多以藍色及灰色為主,腹部則以黃色為主,身上滿布黑色的橫向條紋。唇部呈黃
色,頭部則主要為黑色?;宜{扁尾海蛇的腹部扁平寬大,鼻端及吻部同樣扁平,吻鱗為單片大鱗;身上有21至25排不規(guī)則分布的鱗片。其身體主要呈稍微被壓扁的近管狀的形狀,吻部高翹,前額有一片大鱗片(亦有部分蛇類可能沒有這塊鱗片)。有一片眶前鱗及兩片眶后鱗,7至8片上唇鱗,第三至四片上唇鱗貼近雙眼;有五片下唇鱗,接觸頦部。腹部有213至245片鱗片,雄蛇有37至47片尾鱗,雌蛇則有29至35片尾鱗。
分布范圍:灰藍扁尾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孟加拉灣到馬來半島沿海、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菲律賓、斐濟、湯加、中國南部、日本沿海以及臺灣沿海等地。
特征:
圓斑蝰
特征:全長648(560+88)mm。頭較大,略呈三角形,與頸區(qū)別明顯;吻端鈍圓。鼻孔大,位于頭背側,即在前鼻 鱗、上鼻鱗和下鼻鱗之間;前鼻鱗與吻鱗相接,上鼻鱗在鼻孔上方形成脊,與眶上鱗在眼上方形成的脊以及與此二脊間起棱的鱗形成明顯的吻鱗。眼與鼻孔、上唇鱗間均相隔2列小鱗??羯削[間有一橫排小鱗,7枚。頭背面除吻端二列小鱗和上唇鱗內側一行小鱗外,其余均明顯起棱。上唇鱗11枚,第四枚最大;下唇鱗13枚,前四枚與頦片相接;頦片1對。[2]
背鱗除最外一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27—27—23行;腹鱗157枚;肛鱗完整;尾下鱗雙行,46對。[2]
具管牙;無頰窩。[2]
生活時,頭背有深棕色斑3個,呈“品”字形排列;下唇綠色,頦片和喉部有深棕色細斑排列成行。體背灰棕色,有3縱行大圓斑,24—31個,圓斑有時兩三個相連;背正中一行圓斑最大,29個,與兩側的圓斑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周圍黑色,鑲黃白色邊。兩行圓斑之間另有一行黑褐色大斑點,斑點位于3個圓斑之間。體腹面灰白色,腹鱗上有3—5個粗大的近半月形褐色斑,前后綴連成縱行。尾下鱗灰白色,散有2行黑色斑點。[2]
分布范圍:中國國內分布:福建(詔安,泉州,惠安,仙游,南安), 臺灣(花蓮,瑞穗,臺東,高雄,恒春,成功,屏東,臺北),廣東(韶關,廣州),廣西(南寧)。[2]
中國之外分布: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
毒性:圓斑蝰的毒素有兩種,一種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種是神經毒素,能具備這兩種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見的。此 外,圓斑蝰的毒素會使中毒者出現(xiàn)像中風的癥狀,令治療者未必能及時發(fā)現(xiàn)毒害,因而延誤治療。圓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亞洲蛇類中居冠。泰國當?shù)氐募t十字會研制出一種專門對付圓斑蝰毒素的血清,名為“盧氏蝰血清”。
圓斑蝰蛇毒中主要含血循毒,有毒成分以凝血毒素為主,還有溶血毒素、纖維蛋白溶解毒素、抗凝血成分、血小板積聚變性成分,出血毒素等。酶的含量較多,主要有磷脂酶A2、激肽釋放酶、精氨酸酯酶、透明質酸酶等。從福建圓斑蝰蛇毒中分離純化出一種PLA2,分子量為13.8kD,等電點為,比活力每毫克為35μmol/min,酶的最適pH為8.0,最適溫度為65℃,以卵磷脂為底物,該酶有明顯的抗凝血和溶血作用,小白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0.5±0.12)mg/kg。1985年從圓斑蝰蛇毒中還分離出一種PLA2,血小板能抑制因子,該因子可抑制由ADP、腎上腺素、膠原蛋白或凝血酶引起的人血小板聚集。這種PLA2對血小板凝塊的收縮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強弱與劑量大小有關。對該蛇進行加熱處理可降低這種PLA2的活性和其康學校按聚集活性。[3]
人被傷后傷口腫痛,出血,發(fā)病急,癥狀嚴重,來勢兇,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常引起DIC,因蝰蛇毒主要作用于血液因子X,始初階段是血液大量快速凝固,血液中大量消耗凝血因子,之后,血液失凝,全身嚴重出血,部分患者可因溶血而致貧血及黃疸、腎功能衰竭,甚至出現(xiàn)肺出血及腦出血,病死率較高。
金環(huán)蛇
特征:金環(huán)蛇全長983—1,500mm,具有前溝牙。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shù)明顯的棱骨,黑色環(huán)紋和黃色環(huán)紋幾乎等寬,黃色環(huán)紋在體部有20—28環(huán),黑色環(huán)紋20—26+3—5。在尾部有3—5環(huán),背鱗平滑共15行,背中央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頭背黑褐色,枕及頸部有污黃色的“∧”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qū)分較不明顯,頭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鱗片,背鱗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分布范圍:中國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
世界分布:分布于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老撾,緬甸等國。
醫(yī)用價值:1.對外周神經的作用,用羥甲基纖維素柱層析從金環(huán)蛇毒中分離出門個蛋白組分,其中5個組分是毒性較大的致死成分(4mg/kg腹腔注射可致小鼠死亡)。在這5個組分中,Ⅻ、XIV是神經毒,Ⅺ、Ⅻ、XV是心臟毒。神經毒組分Ⅻ能阻斷大鼠、小雞、蛙神經肌肉標本的突觸傳遞,標本對乙醇膽堿的反應消失,對直接刺激以及對高濃度氯化鉀的反應沒有減少,神經末梢乙酸膽堿的釋放量無顯著改變;使蛙腹直肌乙酸膽堿量效曲線平行有移,溴新斯的明可以對抗這種作用。組分XIV的作用與組分Ⅻ相似。提示組分Ⅻ、XIV是作用于終極后膜的神經毒。其后證明組分Ⅸ也能阻斷小雞頸二腹肌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并使蛙縫匠肌終板電位、微終板電位振幅逐漸減小,最后完全消失,但不影響微終板電位的發(fā)放頻率,也不影響肌纖維的靜息膜電位。提示組分Ⅸ也是作用于突觸后膜的神經毒。后又進一步證明,組分IX與通常的蛇毒突觸后神經毒不同,對蛙腹直肌的乙酸膽堿量效曲線呈現(xiàn)非競爭性抑制,在有溴新斯的明存在時,高濃度乙酸膽堿使腹直肌產生相反的效應,對125I標記的眼鏡蛇神經毒與電紹電器官膜碎片的結合無顯著影響,應用電壓固定技術證明,組分Ⅸ能抑制終板電流,最后使其完全消失,且能縮短終板電流的半衰期,增加衰減速率常數(shù)α值,對終板電流的平衡電位無顯著影響。提示組分Ⅸ是通過乙酸膽堿受體以外的作用方式產生阻斷作用的,作用部位可能在終極離子通道。[8]
2.對心臟的作用大鼠離體心臟加入金環(huán)蛇全毒,組分Ⅻ或XV均使心臟攣縮,心臟停止于收縮期,組分Ⅸ對心臟作用較弱,加入心臟1mg后,使心肌攣縮,心臟收縮幅度降低,心律失常。金環(huán)蛇毒對心肌的毒性與眼鏡蛇毒相似。唯對心肌損害出現(xiàn)較遲。中毒停跳的心臟雖經生理鹽水多次沖洗也難以使之恢復跳動??股叨狙鍖σ呀Y合于心肌的心臟毒也難起解毒作用。故有人認為心臟毒素對心肌作用是不可逆的。[8]
3.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采用坡甲基纖維素一交聯(lián)葡聚糖C-50(CM-sephadex C-50)柱色譜分離金環(huán)蛇原毒得16個峰,其中組分I有促進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原毒及組分VII-XIV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組分Ⅺ對ADP、花生四烯酸A23187,及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別為 68.8μg/ml,10.0μg/ml和6.3μg/ml,但對血小板5-羥色胺的釋放無明顯影響。[8]
4.其他作用金環(huán)蛇全毒、組分XI、XII及XV在5×1O(-5)g/ml濃度時,對小雞頓二腹肌均表現(xiàn)有興奮作用,肌肉攣縮,最后痙攣性麻痹。用全毒、組分XI、XII、XV的1%生理鹽水溶液涌入兔眼結合膜囊,全毒和組分XV在滴眼后30min即可見結合膜明顯充血水腫,角膜變法;組分Ⅻ滴30min結合膜充則腫;組分Ⅻ起效較慢,滴眼后1h才出現(xiàn)結合膜充血水腫。組分XV和全毒與豚鼠紅細胞分別孵有20min和2h出現(xiàn)完全溶血,而組分Ⅸ和Ⅻ孵育4h未見明顯溶血。[8]
麻醉大鼠靜注全毒2—3mg/kg,呼吸頻率變化不大,后期呼吸變淺,最終停止;血壓先有一急促下降,2min左右回升,隨后是進行性血壓下降。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不能使血壓回升,動物仍因循環(huán)衰竭死亡。靜注組分Ⅻ0.4mg/kg,大鼠啊頻率及幅度逐漸下降,血壓跟隨下降,自主呼吸停止后即給予人工呼吸,血壓迅速回升,并維持在較高水平。大鼠小腦延髓池注入組分Ⅻ之后,未出現(xiàn)呼吸衰竭。表明其引起的呼吸麻痹是外周性的,對呼吸中樞沒有直接作用。[8]
小鼠腹腔注射全毒的LD50,為1.49mg/kg,組分XIII的LD50為0.40mg/kg。注射全毒后,小鼠最初表現(xiàn)為活動及攝食減少,繼而呼吸深慢,腹式呼吸明顯,最后呼吸更慢且淺弱,嘴唇及尾部顯著紫組,大多在5-10h內死亡。組分XIII的主要中毒癥狀與全毒相同,大多在2—5h內死亡。另有報道小鼠腹腔注射金環(huán)蛇原毒的 LD50為1.5+,組分Ⅺ則為8.0+,其毒性比原毒小得多。
但他也是瀕危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單(IUCN):LC(無危)
尖吻蝮
特征:尖吻蝮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qū)分,有長管牙。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聞有一橢圓形頰窩,它是熱測位器。背鱗具強棱21(23)—21(23)17(19)行。腹鱗157—171。尾下鱗52—60,前段約20枚定為單行或雜以個別成對的,尾后段為雙行,末端鱗片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稱“佛指甲”。
生活時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擺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規(guī)則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
分布范圍:尖吻蝮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qū)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臺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qū)和皖南山區(qū)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于越南北部。
毒性: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fā)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強烈,但并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此蛇毒性大于眼鏡蛇,在湖南辰溪石碧鄉(xiāng)一帶被此蛇咬傷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鏡蛇咬傷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據(jù)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確實是較為常見的。這一方面是由于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于該蛇屬于排毒量較大的蛇種。臺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jù)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受害者會出現(xiàn)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xiàn)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后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同時,尖吻蝮蛇攻擊性極強,而且頭部可大幅度旋轉,沒有經驗的人野外遇到應遠遠避開,不要輕易嘗試用手抓取,抓取應用捕蛇鉗。
醫(yī)用價值:功能主治: 全體有祛風、活絡、定驚的功能;主治風濕癱瘓、骨節(jié)疼痛、麻風、疥癬、驚風抽搐、破傷風、楊梅瘡、瘰疬惡瘡等。頭有瀉火解毒的功能;主治白癲風、癩瘡。眼睛有疏風定驚的功能。[6]
用法用量:全體內服,煎湯,3—4.5克,浸酒、熬膏或入丸、散。頭:內服,研末人丸、散。眼睛:內服,1只為末,竹瀝調少許灌之。[6]
1.《中國27種毒蛇看這里!看看我大中華的十大毒蛇,看看有沒有在你的家鄉(xiāng)……》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中國27種毒蛇看這里!看看我大中華的十大毒蛇,看看有沒有在你的家鄉(xiāng)……》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333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