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歌手油葫蘆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象油從葫蘆里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 此蟲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褐色,長20~30毫米。體色有黑褐色、黃褐色等多種,它渾身油光閃亮。頭部黑色,呈圓球形,顏面黃褐色,從其頭部背面看,兩條觸角呈“八”字形,觸角窩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對稱的淡色斑紋,側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澤,側面黃色。尾須很長,能超過后足股節(jié),色較淺。雌蟲的產(chǎn)卵瓣平直,比后足股節(jié)長。
天下第一蟲蟋蟀
蟋蟀俗稱蛐蛐,古時候也叫促織,號稱“天下第一蟲”。蟋蟀是昆蟲中的田間歌手,由于它們的鳴聲婉轉動聽,惹人喜愛,屬于昆蟲綱中的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不但善鳴,而且更喜斗,故有雄雞斗蟋蟀的故事流傳至今。蟋蟀又名蛐蛐、中華斗蟋,古人稱促織或蛩,它是秋天鳴蟲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此昆蟲的雄蟲善于打斗,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以觀其打斗來獲取樂趣,因而又被稱其為“斗蟋”和“將軍”。它不僅好斗,也善于跳躍,而且善于鳴叫,故而成為歷代盛行的玩賞昆蟲。此蟲全身呈褐色,有很長的觸角。后足大,善于跳躍。雄蟲體長20~25毫米,有2根尾須,俗稱“二尾子”。雌蟲有4根尾須,兩長兩短,中間還有一個產(chǎn)卵管。蟋蟀頭頂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黃色縱紋。雄蟲前肢長達腹端,大多數(shù)個體無后翅,也有少數(shù)雄蟲有后翅,并能飛翔。雄蟲發(fā)音鏡略呈長方形,鳴聲洪亮。音節(jié)勻稱,略有施音。發(fā)音時,兩個前翅豎立起來,因摩擦而發(fā)出“吱吱吱吱”的聲音,能連續(xù)鳴叫不已。此蟲不僅會叫出悅耳的聲音,而且有好斗的習性,因而被人們認為是最有價值的一種玩賞蟲,屢斗屢勝的蟋蟀??杀怀粗翗O高的價值。
大蟋蟀又名巨蟋、蟋蟀之王、花生大蟋,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體形較大,居于眾多品種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農(nóng)作物而又被稱為“花生大蟋”。 此昆蟲體大而且強壯,體長35~45毫米,寬12~14毫米,觸須長40~50毫米。呈絲狀。通體赤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近于黑色,腹部色淺,呈淺黃褐色。頭很大,呈半圓形,有3個并列的單眼,中眼橫生,半圓形。前胸背板特別寬闊,呈鼓形,表面有明顯刻點。 其前、后翅均較發(fā)達, 長度超過腹端,后翅端折疊成須狀,端不超過尾須。 大蟋蟀的發(fā)音鏡不大,呈長方形。后肢特別強壯發(fā)達,善于跳躍,脛節(jié)上有兩排刺,每排4~5枚。雌蟲產(chǎn)卵管呈管狀,長5~6毫米
石首棺頭蟋又名棺頭蟋、小棺頭蟋、小頭蛩,屬直翅蟋蟀科鳴蟲。體長12~16毫米,大小不等,體寬一般為5毫米,觸角長20毫米左右。此蟲體色黑褐,雄蟲頭頂向前突出,前緣呈圓弧形,后緣略扁平。額腹面有一近似圓形的黃斑,由頭頂向前胸背板傾斜,具6條淡黃色短縱紋。顏面寬而扁平,且明顯傾斜。石首棺頭蟋的口器為黃褐色,前翅發(fā)達,后翅或發(fā)達或退化。前腿、中腿較細,有大小不一的黑斑;后腿粗壯、寬闊而長大,顯得特別有力。2根尾須向兩邊叉開,長度約為體長的1/3,端部很尖。該蟲有一定的趨光性,后翅發(fā)達的個體有時會飛翔起來,撲向燈火。
長顎斗蟋又名猴臉蟋、癟臉、白和尚、小瞇、老米嘴,屬直翅目蟋蟀科。 9) 雄蟲上顎大牙明顯伸長,顏面中央扁平,形成一個平的三角區(qū),從側面看,顏面成一斜線或略凹陷,形似猴臉,故名“猴臉蟋”。又因其大顎比前胸還長,故而得名“長顎蟋”。其顏面凹入,好似癟嘴,因而又有“癟嘴”之名。長顎都蟋全身黑褐色,和蟋蟀形狀極為相似。體長12~15毫米,觸須較長,25毫米左右。其體表被有微毛,后頭區(qū)有6條黃色縱紋,其前胸背板淡褐色,有黑斑,肢上也有黑斑。雄蟲前翅較發(fā)達,能覆蓋腹端。它的發(fā)音鏡呈長方形,中有一橫脈將發(fā)音鏡分成兩段。其鳴聲很獨特,音調為“句—句—句”,3聲一停頓,第一聲和第二、第三聲間隔較長,后兩聲間隔很短。雌蟲產(chǎn)卵管長10毫米左右,以卵在土內(nèi)越冬。其前翅長于腹部的一半,后翅與雄蟲相似S。
雙斑蟋蟀又稱烏龍仔、赤龍仔、畫鏡、花鏡、黃頭頸,它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蟲。由于其雄蟲前翅基部各具一塊圓形黃斑,因而獲得“雙斑蟋蟀”的名稱。此蟋蟀體形粗壯碩大。體長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球形。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門都呈烏黑,而邊緣稍帶黃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帶赤褐色。雄蟲前翅寬大,超出腹端,后翅發(fā)達,翅須呈須狀,超出尾須和前翅。雌蟲比雄蟲略大,產(chǎn)卵瓣平直,略長于后足股節(jié)端部,尖而長,如同拖著一把尖刀。
梨片蟋又名金鐘、天蛉、綠蛣蛉、銀琵琶,屬直翅目蟋蟀科。此鳴蟲在常見鳴蟲中屬中等偏大的,體長18~20毫米,寬約5毫米。整個蟲體呈梭形,通體草綠色,象一顆綠色的棗核,又象兩頭尖的小舟。此鳴蟲頭較小,略寬于前胸背板前緣之寬度。觸角鞭絲狀,黃綠色,長近40毫米。前胸背板橫寬,前狹后寬,近似扇形。其雄蟲前翅寬大,覆蓋整個身體,翅上分布著褐色的脈紋。其發(fā)音鏡較大,略呈四方形,發(fā)出的鳴聲在幾種金聲鳴蟲中最響亮,只有銀鐘兒的響聲能與之相比。雄蟲外生殖器中葉端部呈“丫”狀分叉,俗稱“雙口”,側葉端部有細齒。雌蟲體形較明顯,產(chǎn)卵管細長、平直、略下彎。梨片蟋身體強健,能飛翔,而且能飛得很高很遠,但腳部柔弱,黃綠色,前、中翅較小,后肢也不發(fā)達、不長大。2條后肢常并在一起,緊靠身體,從外面看上去象是沒有大腿似的。其尾須也不長,為黃色。雌蟲產(chǎn)卵管末端黑色,它常在樹枝上咬出小孔,將卵產(chǎn)在里面避寒越冬。
金鐘兒又名馬蛉、金琵琶、蛉蟲。此蟲通體黑色,頭小,身體扁闊,腹部略長,前翅寬扁呈橢圓形,體長16~19毫米,總體形狀很象一顆飽滿的闊西瓜子。此蟲肢較長,有4個跗節(jié),后肢強健。其觸須長約32毫米,從基部起,有3種顏色,基部赭色,約5毫米長;中間白色,約15毫米長;前端黑色,約12毫米。其尾部為白色。有些個體后翅伸出尾部,比2根尾須略短。此蟲的扁而橢圓形的前翅上翅脈明顯隆起,呈波紋狀。雌蟲的體形比雄蟲稍肥大,前翅比雄蟲窄小些。金鐘兒的鳴聲較奇特,猶太如鈴聲,其鳴聲為“鐺—鐺—鐺......”
中華樹蟋又名竹蛉、邯鄲,屬直翅目蟋蟀科鳴蟲。其外觀纖細修長,頭小而翅寬,形似琵琶,也象蟋蟀,又如一片碧綠的嫩竹葉。體長20毫米左右。因生活在樹上而得“樹蟋”之名。此鳴蟲通體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色可隨蟲齡增長逐漸變黃,頭后帶有紅褐色細紋,口器明顯前伸。復翅長而扁平,呈半透明狀態(tài),象一層薄薄的翠紗。其后翅發(fā)達,略伸出在前翅尾端。有3對細長的足,善行走,后肢強壯,能跳躍,也能飛翔。雌蟲此雄蟲肥胖而稍短,不能鳴叫,其產(chǎn)卵瓣平直,長度超過后足股節(jié)。
石蛉又名鱗蟋、凱納奧蟋、屬直翅目蟋蟀科。此蟲體長10毫米左右,體形略扁平,全身體表密被銀白色鱗片,鱗片隨蟲體長大而逐漸脫落,通體成為鐵銹色。其前胸背板略狹于頭部,前部較窄,后部略寬,后緣為彎月形。雌、雄蟲皆有長長的觸須,幾乎達到體長的2倍,狀如長鞭。雄蟲的前翅較短,其長度未及腹部之半,端部鈍圓,翅脈模糊,腹背有較多褐色斑點,有長尾,長尾的基部色淺黃。雌蟲沒有翅翼,但有細而長的灰黃色尾須,其長度幾乎達到身體長度的一半。石蛉的整個身體呈扁平形,3對步足均呈淡黃色,并散步褐色斑點。雌蟲具有略向下彎的平直產(chǎn)卵瓣,如佩刀狀。
磬蛉又名松蛉、鐵彈子、鐵蟋、刻點鐵蟋,屬直翅目蟋蟀科。此鳴蟲因全身烏黑發(fā)亮,頭似圓珠,如彈子,因而名“鐵彈子”。此蟲的雄蟲體長10毫米左右,寬約3.5毫米。雌蟲比雄蟲稍大些,體長約12毫米,體寬約4毫米。磬蛉頭部較圓,略小于前胸背板前緣的寬度,顯得整個身體前小后大。頭頂極胸前背板布滿細刻意點。其觸角為黑色,中部幾節(jié)為白色,比身體稍長些。前翅寬闊,翅的邊沿較薄,蓋住整個身體。有些磬蛉無后翅。
斑蛉又名花蛉、小針蟋、黑斑針蟋、斑腿針蟋、斑針蟋,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后肢上有黃色和黑色的斑點而得名。此鳴蟲體形較小,僅5~7毫米,體寬3毫米左右,但觸須特長,可達15~18毫米,通體黑褐色,其前肢、后肢上皆有明顯的黑白花紋,故又稱為”花蛉“。斑蛉的頭部有4條黃色直紋,頭額兩邊有“八”字形的花紋,胸部有黑色的細毛,背上、四肢及大腿處均有白色茸毛。前、中、后肢的基部嫩白,近于透明,翅上有2條長弧形脈紋。因產(chǎn)地不同,體色也有些差別,有的黑色多于黃色和白色,有的黃白色多于黑色,有的則是黑白對稱。從它花斑的腿部,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和其他鳴蟲的區(qū)別.雄蟲的前翅較短,不超過腹部,翅脈清晰;雌蟲前翅更短,僅長至腹部的一半。雌雄蟲都有較短的尾須,尾須也呈花斑狀。雌蟲的產(chǎn)卵瓣較直,稍向上斜伸,為赤褐色管狀。雄蟲的前翅半透明,長達腹端;雌蟲的前翅不透明,有數(shù)條平行橫脈,產(chǎn)卵瓣與后足股節(jié)的長度相等,平而直,向上斜伸,為黃褐色。
草蛉又名長翅蟋、草黃蛉,屬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針蟋蟀,其外觀很象縮小了的金蛉子。因它生長在草叢之中,故得名草蛉;又因其體色黃褐,因而又被稱作草黃蛉。此蟲體長為5~6毫米,屬小型鳴蟲,其觸須也較短,僅6~7毫米。微微上翹的2條尾須明顯分開,如八字形。體表帶花斑,體色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體形較同類鳴蟲粗壯,寬短,前胸略長方形,其頭部大小適中,上面有數(shù)條直紋,2條腿比較強壯有力,較能蹦跳。
赤胸墨蛉又名烏蛉、墨蛉、蟻蛉、黑牡丹,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墨墨發(fā)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此名。此鳴蟲體態(tài)嬌小苗條,體長約7毫米,頭小,身體前狹后寬,與頭部之間形成一明顯“頸部”。它觸須較短,不到10毫米,身軀較細,腹部長橢圓形,前翅較長,覆蓋整個腹部。.它的頭胸節(jié)略帶褐紅色,體態(tài)小巧秀美,體表色澤亮麗。鳴聲別有韻味,被人們譽為“鳴蟲黑牡丹”。因其整體象只黑螞蟻,故而又稱為“蟻蛉”。又因其體表油光滑亮,又被稱為“油蛉?!?/p>
安徽黃蛉又名大黃蛉、黃針蟋蟀、安徽黃蛉蟋、黃蛉,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黃蛉”。它雖和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qū)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此昆蟲體長7~8毫米,體寬約2.5毫米,觸須長30~35毫米,頭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條寬帶,后足股節(jié)外側亦各具2條深色條紋,內(nèi)側靠近端部各具有1個暗色圓斑。其頭上的復眼為灰綠色,前翅發(fā)達,覆蓋整個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觸須很長,比身長要長4~5倍。安徽黃蛉之所以名聲很大,是因為它有突出的特色。它的鳴聲為“鈴-鈴—鈴”,動聽悅耳,聲音清晰而有韻味,比金蛉子還清脆響亮,因其形象佳,鳴聲美,玩賞時間長,在“上海市第一次鳴蟲展覽會”上曾有“鳴蟲之王”的稱譽。
小黃蛉又名小黃蛉蟋、麥桿黃蛉、蘇州黃蛉、白金蟋、屬直翅目蟋蟀科的小昆蟲,由于它全身黃色,體形比大黃蛉小,因而得小黃蛉之名。此小昆蟲外觀嬌小玲瓏,體形細窄,體長僅0.6~0.7厘米,通體金黃色或麥桿色,有光澤,形同一粒小的黃金瓜子。隨著蟲齡增長,體色也逐漸加深,光澤隨之消失。小黃蛉頭部近于圓形,前胸及背板卻近方形,全身密被細毛。雌蟲前翅短,不到達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雄性前翅較狹長,將近到達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規(guī)則的棕色斑點。雌蟲、雄蟲的尾須都很細長,有0.25厘米左右。雌蟲的產(chǎn)卵管呈弧形向上彎曲,長0.2厘米左右。這種小鳴蟲的音色音質因季節(jié)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鳴聲最優(yōu)美的被鳴蟲愛好者稱為“黃金蛉”,意思是贊譽它的鳴聲圓潤悅耳,猶如金蛉搖動時發(fā)出的聲音。此蟲的觸須較長,可達1~2厘米,相當于其體長的2~3倍。它的后肢也很細長,超過它身體的長度,在諸多昆蟲中獨具瘦長清秀之美。
金蛉子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屬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鳴蟲。因其身體閃亮如金,鳴叫的聲音清脆,猶如金屬鈴子的響聲,故被飼養(yǎng)者稱為“金蛉子”。此鳴蟲因其體形嬌小玲瓏,形狀美麗可愛,鳴聲悅耳動人,被視為諸多鳴蟲中的佼佼者。金蛉子體長7~9毫米,寬約3.5毫米,象一只袖珍型的小蟋蟀,玲瓏小巧,逗人喜愛。它全身呈金黃色,有1對綠色的復眼,金色的前翅下略顯黑色。其觸須既細長又長,長度可超過其身長的1倍,從基部到須端有3種顏色:基部褐色,中間白色,尖端黑色,有趣而奇特。此鳴蟲前翅發(fā)達而寬長,幾達尾部頂端,前后翅較硬厚,具有金屬的光澤,前左翅薄而透明,折疊于右翅下面。體后有1對尾須,八字形分開,前、中、后3對足都較長。后肢長大而強健,使其蹦跳有力,爬行快速。雌蟲較雄蟲肥大,尾端有褐色產(chǎn)卵器,略向上彎。
1.《【蟋蟀品種】專題史上最全的蟋蟀分類大全,果斷轉載[新手必讀]》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蟋蟀品種】專題史上最全的蟋蟀分類大全,果斷轉載[新手必讀]》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329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