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氏牡丹鸚鵡 又譯費希氏情侶鸚鵡、費沙氏情侶鸚鸚,是非洲東岸坦桑尼亞及維多利亞湖附近草原的一種特有鸚鵡。費氏牡丹鸚鵡得名自德國探險家 Gustav Fischer。
費氏牡丹鸚鵡分布圖
而在盧旺達(dá)、布隆迪、肯尼亞所見到的費氏牡丹鸚鵡,只是從籠中逃脫或被放生的寵物鳥所形成的群落,并非當(dāng)?shù)卦?/p>
它們于 1800 年代后期被發(fā)現(xiàn),并于 1926 年于美國首次人工繁殖成功。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鸚鵡科 Psittacidae
屬: 牡丹鸚鵡屬 Agapornis
種: 費氏牡丹鸚鵡 A. fischeri
費氏牡丹鸚鵡是最小的牡丹鸚鵡之一,身長約 14-15 厘米,重約 42-58 克。
費氏牡丹鸚鵡,雄性及雌性外表十分相似,背部、胸部及翅膀為綠色,頸部呈有金黃色,并向上逐漸轉(zhuǎn)深至深橙色。
頭頂為橄欖綠色,有白色的眼圈,喙部為紅色,尾部上方呈少許紫色。幼鳥與成鳥十分相似,但毛色較暗淡,及下喙有部分呈啡色。
費氏牡丹鸚鵡小群地居住于海拔 1,100 — 2,200 米,棲息于分散的樹叢。它們可直線地迅速飛行。它們的叫聲高音且吵耳。
它們食用多種的食物,包括種子及果實,農(nóng)夫視它們?yōu)楹B,因它們有時會食用農(nóng)作物,如玉米、黍等。
費氏牡丹鸚鵡的繁殖季節(jié)為 1 月至 4 月及 6 月至 7 月。它們于樹洞中筑巢,通常是啄木鳥的舊洞穴,約離地 2-15 米。
費氏牡丹鸚鵡每一窩下 3 — 8 顆蛋,約于第 23 天孵化,并于約第 38 天長成羽毛。
費氏牡丹鸚鵡的野生數(shù)目估計介乎 290,000-1,000,000,但保護區(qū)以外的鳥只密度則較低,因為它們被捕捉作寵物貿(mào)易。
正如其他寵物一樣,購買費氏牡丹鸚鵡時,須注意所購得的是人工繁殖的而非野外捕捉的。這不單是因為道德及保育問題,野外捕足的雀鳥通常容易抑郁、生病及死亡。
人工培育下的顏色變種
藍(lán)色變種是主要的變種,體型較野鳥略為細(xì)小。它的背部、胸部及尾部呈亮藍(lán)色,頸部為白色,頭部為淺灰色,有淺粉紅色的喙。此藍(lán)色變種首先于 1957 年在南非成功繁殖。
黃化變種首先于法國出現(xiàn),體色呈淺黃色,臉部呈橙色,喙部為紅色。
另外白化變種亦已成功繁殖。
費氏牡丹鸚鵡需要不同種類的食物,如果實、種子、蔬菜等。建議于糧食中加入人工合成飼料,原因是市面上大部分的谷糧含有過多的脂肪,人工飼料可使?fàn)I養(yǎng)更為均衡。新鮮的綠色蔬菜,例如菠菜,對于雀鳥亦是非常有益的。此外亦要注意為鸚鵡補充鈣質(zhì),尤其是下蛋前后的雌鳥。
費氏牡丹鸚鵡非常好動,需要寬敞的雀籠,而且需要玩具及供其咬嚼的物件。假若沒有足夠的空間、沒有足夠的玩具(需要約 4-6 件玩具),它們可能感到沉悶、抑郁,甚至做出拔掉羽毛的自殘行為。
1.《費氏情侶鸚鵡專題之來自非洲的費沙氏情侶鸚鵡》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費氏情侶鸚鵡專題之來自非洲的費沙氏情侶鸚鵡》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3265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