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個“古老的殖民帝國”相比,一個國家的殖民犯罪一點也不能讓步,但總有一個國家被無視。
它就是比利時。最近,五名比利時-剛果混血兒,在被執(zhí)行“種族隔離”政策,強行與父母分離數(shù)十年后,終于不堪沉默,向比利時政府提起了“危害人類罪”訴訟。
據(jù)報道,這五名受害女性都出生于1945年至1950年比利時殖民下的剛果。她們2歲至4歲時被從親生母親身邊奪走,送到了離家數(shù)百英里外的宗教學校,在那里深陷貧困、營養(yǎng)不良和身體虐待。
當時,混血兒童被稱作“梅蒂斯”(Métis),比利時政府為了保證白人的優(yōu)先地位,禁止不同種族通婚,孤立被當作“羞恥”的混血兒童,以確保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會與比利時有任何聯(lián)系。
比利時這國家如今聞名于世界的也就是巧克力、啤酒,外加足球,至于他們在非洲犯下過的滔天罪行,一是仰賴各位殖民界大佬的襯托,二是確實年代久遠,已經沒什么人關注了。
但比利時在剛果殖民的殘酷程度,可以說不遜于歐洲列強,其惡劣與虛偽,讓人震驚。
1
先說說比利時這個國家是怎么來的。19世紀的歐洲是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地方,法國大革命的余韻震蕩了整個大陸。隨著自由主義思潮的傳播,人心動蕩,任何一點兒漣漪,都能激起大浪。
而英法普俄列強則致力于縱橫捭闔,英國想要大陸平衡,法俄想要歐陸霸權,普魯士方興未艾。
1830年,布魯塞爾人民在自治沖動的熱情下發(fā)動革命,脫離荷蘭獨立。這個新生的國家立刻在歐洲列強之間引發(fā)了爭奪。拿破侖的赫赫威名依然讓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各國記憶猶新,他們一開始并不贊同比利時獨立,因為他們覺得一個弱小的新國家容易被法國吞并。
但比利時趕上了好時候,俄國因為鎮(zhèn)壓波蘭獨立運動耗費巨額財富,深陷財務危機;普魯士則因為受到俄軍增兵邊境的影響,無暇回身對付比利時;奧地利更是鞭長莫及,沒有盟友幫助,它無法出兵。
法國方面因為7月革命剛剛成功,新王朝從意識形態(tài)上非常歡迎新的革命伙伴,而荷蘭失去比利時,也就意味著法國北方邊境的壓力大大減小。
更讓比利時興奮的是,英國這個老牌攪屎棍發(fā)現(xiàn)了比利時獨立潛藏的機會,一個在荷蘭、普魯士、法國之間的新緩沖國,將在地理上進一步孤立法國,也能削弱荷蘭,降低荷蘭在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力。于是英國人出手支持了比利時的獨立。
于是,一個因列強之間妥協(xié)而設立的緩沖國——比利時王國成立了。在英國人的安排下,來自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王子利奧波德(英國王室的親戚)接受了比利時王位,是為利奧波德一世。
這個利奧波德一世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如他的兒子利二世來得大,但是這老哥其實是比利時殖民帝國的奠基人。
19世紀30年代,正值殖民狂潮席卷世界,歐陸列強紛紛開疆拓土,比利時作為后進小輩,也想來分一杯羹。
根據(jù)后來比利時政府披露的文件來看,老利的夢想還真不小,他希望開拓的潛在選擇地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巴拉圭、哥斯達黎加、圣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馬拉、里約努涅斯、非洲西海岸、佛羅里達、得克薩斯、威斯康星、賓夕法尼亞、密蘇里、堪薩斯……
你要是不知道這是份殖民夢想地名單,八成得以為這老利是個比利時相聲表演藝術家,這整個是一段《地理圖》。
當然,夢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這都1830年代了,還想開拓佛羅里達、威斯康星當殖民地,老利這想象力實在太過于豐富了,今天的美國人要是看到這份名單,不得笑掉大牙,現(xiàn)實版的夜郎自大啊。
再者你一個為了攪亂歐洲大陸才成立的小緩沖國,有啥實力去開拓這么多殖民地?列強紛紛表示,你當不當殖民地都是我們一句話的事情,還想去別的地方開拓殖民地?
于是在老利的年代,殖民的夢想只能停留在想一想,真·地圖開疆。直到老利1865年見了耶穌,他的兒子小利——利奧波德二世繼承大統(tǒng),事情發(fā)生了變化。
小利和他老爸一樣,對開拓海外殖民地有很強的執(zhí)念。而當時比利時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尤其是瓦隆地區(qū)煤礦的開采,使國力大增。
但是畢竟起點太低,比利時在歐洲仍然是不夠看的小字輩,想要搞海外殖民,也不可能像列強一樣強取豪奪,只能靠忽悠。
更讓小利氣餒的是,比利時國民和政府普遍對海外殖民沒有興趣,因為消耗太大,容易得不償失。
連自己人都不支持小利的海外殖民,所以他的殖民開拓甚至不能用國家名義,只能以他的個人名義進行。
不像老爹對著得克薩斯等美國領土發(fā)春夢,小利非常實際地將目光對準了非洲。他在1876年向剛果伸出了魔爪。
葡萄牙探險家迪奧戈·康于1482年繞過剛果河河口,代表葡萄牙宣稱對該地區(qū)擁有主權。當然殖民者的這種宣稱,效力無異于放屁,從道理上看更是強盜邏輯,他們自己之間互相也不認賬。等到了19世紀,葡萄牙早就沒了話語權,剛果成了一塊無主荒地。
當然,“無主”不意味著沒人惦記。1876年,剛果北部,即今天的中非共和國,就成為法國人的地盤;西北則是英國人的勢力范圍;甚至東邊還有德國的一小塊殖民地盧旺達-布隆迪。整個兒一個四戰(zhàn)之地。
想要在這種地方火中取栗,小利祭出了忽悠大法。
首先,利奧波德二世先給自己搞了個道義大旗。畢竟1876年了,歐洲人雖然在全世界大殺特殺,腌臜事情干了一籮筐,但是虛偽程度也加深了。如果公然說我要來剛果搞殖民,估計得被輿論噴死。所以利奧波德說,我去剛果,那是搞殖民嗎?不是啊,我是去搞慈善的!
利奧波德二世以個人名義成立了一個國際非洲協(xié)會,并在布魯塞爾舉辦了一次地理會議,邀請了著名的探險家、慈善家和地理學會的成員,以激發(fā)歐洲人對中非地區(qū)“改善土著人民生活”的興趣。
葡萄牙人這個死老虎也得拿出來打一打,利奧波德二世四處宣傳,葡萄牙人在剛果搞奴隸制啊,這不是喪盡天良嗎?我要是去剛果,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奴隸制,為剛果人民帶去幸福。
這種宣傳非常對英國輿論界的胃口,英國1833年通過廢奴法案,正式結束奴隸制,從此以廢奴急先鋒自居。作為靠三角貿易起家的大英帝國,一轉眼成了廢奴戰(zhàn)士,這諷刺效果也是沒誰了。不過甭管這事兒有多惡心人,英國人作為世界霸主,打出廢奴大旗,誰能跟上,誰自然也就獲得英國輿論的好感。
利奧波德二世靠這個加了一分。
其次,小利陛下靠預支各種利益,擺平了列強。
雖然英國輿論界對利奧波德二世一頓猛夸,但是實際利益才是左右英國統(tǒng)治者最終決策的因素。
利奧波德對列強預支利益,并且對癥下藥。先是對付英國,英國當時作為資本主義代言人,生產能力強大,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傾銷工業(yè)品。于是小利對英國承諾,一旦自己拿到剛果,將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對大量英國商品免稅!這英國一聽可就動心了,對利奧波德二世支持的力度上來了。
對付法國,由于法國將非洲視為自己后花園,自不自由貿易什么的法國不是太在乎,法國在乎的是這個地方不能被英國占了。投其所好,利奧波德二世向法國保證,比利時絕不會北上染指法國的勢力范圍,而如果剛果的土地要轉賣,法國擁有優(yōu)先收購權。
利奧波德還向德國首相俾斯麥承諾,他不會給予任何一個國家特殊地位,德國商人會像在其他任何國家一樣受到歡迎。
當時的美國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實力大增,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也不小。而且在外交上沒有歐洲列強那么精明,比較好忽悠。利奧波德二世馬不停蹄,派出游說大軍,開赴美國。
當時的美國經歷了內戰(zhàn),南方的奴隸制被廢除,種植園棉花生產一蹶不振。而從19世紀初期,廢奴主義在美國成為政治爭議以來,美國南方就有一群政客希望將黑人送回非洲,在美國開辟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中種植棉花。這樣既可以避免奴隸制的指責,又可以享受棉花貿易的利潤。利比里亞國家的誕生就與這個想法有關。
利奧波德二世向時任美國總統(tǒng)切斯特·艾倫·阿瑟表示,美國可以將自由人送到剛果,這樣他們就可以為棉花市場做出貢獻。而且美國南方資本也可以在剛果經營種植園。
于是,英法德美四強被小利一個一個擺平。更狗的是,后來小利拿著自己和法國人的密約,到倫敦的銀行去借錢,他表示我要是沒錢了,根據(jù)這份條約,我就得把剛果賣給法國。英國人為了不讓這件事發(fā)生,咬著牙把錢借給了利奧波德,免的那些進出口稅,利奧波德在這兒找補回來不少。
當然,這點兒小錢英國可能并不真的在意。列強允許利奧波德二世吞下剛果這塊大蛋糕,除了他許諾的利益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剛果是個四戰(zhàn)之地,位于各家殖民勢力的中間,甭管誰拿下了它,都就免不了腹背受敵。而利奧波德本人和比利時,在世界版圖上并非重要角色,可以恰當?shù)爻洚斁彌_的角色。
比利時的殖民地與比利時這個國家一樣,都是妥協(xié)之下產生的緩沖地帶。
最終,得到列強祝福的利奧波德二世以國際非洲協(xié)會的名義在剛果建立所謂“剛果自由邦”,開始了他在剛果的“慈善”事業(yè)。
2
這份慈善事業(yè)到底有多成功呢?它成功地在剛果大面積推廣了截肢手術……
利奧波德政府向剛果人和國際社會承諾:鎮(zhèn)壓東非奴隸貿易;促進人道主義政策;保證殖民地內的自由貿易;二十年內不征收進口關稅;鼓勵慈善和科技企業(yè)。
但事實上,利奧波德二世的統(tǒng)治殘暴到令人發(fā)指。
19世紀的最后十年,鄧洛普發(fā)明的自行車內胎以及汽車的日益普及,大大增加了全球對橡膠的需求。剛果恰恰是橡膠重點出口國之一。為了壟斷整個剛果自由邦的資源,利奧波德在1891年和1892年頒布了三項法令,將當?shù)睾谌藢嶋H上全部變?yōu)檗r奴。
還記得他打擊奴隸貿易和廢除奴隸制的承諾嗎?
利奧波德二世的政府給每個剛果村莊下發(fā)了橡膠配額,如果哪個村子沒能達到配額,就砍下他們村子里一些人的手,作為懲罰。
殖民政府要求軍隊士兵,每打出一發(fā)子彈,必須帶回一只人手作為證據(jù),因為他們懷疑士兵會把子彈用于狩獵。而如果一個士兵能帶回更多的手臂,那么他將被允許提早退伍。
在這種殘暴的政策下,人手成為了一種和橡膠一樣的資源。據(jù)一位丹麥傳教士記載:“放在歐洲指揮官腳下的斷手籃子成為剛果自由邦的象征。收集人的手臂本身就成了目的,士兵們出去并不是為了收集橡膠,而就是為了收集人手?!?/p>
甚至還因為人手,爆發(fā)了一些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村莊攻擊鄰近村莊以收集手臂,因為政府給他們的橡膠配額高得不切實際。
拒絕提供勞動力的工人受到“約束和鎮(zhèn)壓”,持不同政見者被毆打關押,人質被扣押以確保及時收集,政府還派出懲罰性遠征隊摧毀拒絕接受橡膠配額的村莊。
據(jù)統(tǒng)計,這樣的壓榨和剝削造成了剛果超過1000萬人的死亡。
這樣的殘暴行為違背了利奧波德二世的公開承諾,慢慢的,他在剛果的暴行開始為人所知曉。
利奧波德統(tǒng)治剛果時,讓數(shù)百名來自英國、美國、瑞典的新教傳教士前往剛果。他歡迎傳教士進入殖民地,認為他們的存在將有助于使他的統(tǒng)治。
但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傳教士,沒理由圍著比利時國王的統(tǒng)治利益轉,有些傳教士從良心出發(fā),無法對非洲信眾的苦難視而不見。更何況這一時期的基督教傳教士,已經有很多黑人的身影,剛果人的遭遇,他們也感同身受。
在這其中,兩位美國黑人傳教士的努力尤值得一提。在1880年代后期,非裔美國新教傳教士威廉·謝潑德開始寫信給美國報紙和雜志,講述他目睹的殘害和謀殺。
比謝潑德更有影響力的是喬治·華盛頓·威廉姆斯,這位黑人傳教士曾是南北戰(zhàn)爭中的北軍軍官,官至上校。退伍之后,他拿到神學學位,成為了一名牧師,并創(chuàng)辦了美國第一份全國性的黑人報紙《平民》。在剛果傳教期間,他目睹了“基督教文明”的暴行。
1891年4月上旬,威廉姆斯上校寫了一封信給利奧波德,題為《致比利時國王和剛果獨立國君主利奧波德二世陛下的一封公開信》,內容涉及該地區(qū)在利奧波德的代理人手中所遭受的苦難。威廉姆斯的最后幾頁指責利奧波德的一系列罪行,他寫道:“我是多么徹底地失望、失望和沮喪?!?/p>
然后,他又給美國總統(tǒng)寫了一份關于剛果國家和國家的報告。當本杰明·哈里森總統(tǒng)收到他的副本時,這封公開信已經出現(xiàn)在歐美報紙上。1891年4月14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了關于完整指控清單的文章。
這一系列的操作可把利奧波德二世可氣壞了。畢竟,他老人家當年忽悠歐美輿論界的時候,這些傳教士都還在神學院讀書呢。危機之下,利奧波德又祭出了他的忽悠大法。
他先是花重金聘請報紙編輯,撰寫關于利奧波德善行的文章,其后則接受了有關他對剛果及其未來的夢想和愿望的采訪。在采訪中,傳教士們揭發(fā)的暴行被他歸結為個別現(xiàn)象,利奧波德表示,沒有人比他更關心剛果人民的福祉,他成立了土著權力保護協(xié)會,來維護當?shù)厝说母@?/p>
光自說自話還不夠,作為公關老油條,利奧波德知道,最重要的武器還是攻擊那些攻擊他的人,向那些檢舉者身上潑臟水,這樣他們說的話也就沒人信了。
在《紐約時報》發(fā)表文章一天后,利奧波德的掮客們就開始散布謠言,指責威廉姆斯上校撒謊,并且犯有通奸的罪行。
之后,利奧波德二世更是對比利時國會發(fā)動銀彈攻勢,終于在1891年夏末說服議會為他辯護。最終,比利時議會向歐美新聞界提交了一份長達45頁的報告,逐條駁斥了威廉姆斯的指控。威廉姆斯上校于8月2日在悲憤中染病去世。
傳教士再也沒有說過話。因為他們既不懂傳媒輿論,也無背靠的政治勢力,甚至在金錢上也極其匱乏。在利奧波德和比利時國家的輿論攻勢面前,他們的語言微不足道。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xiàn)。
3
1891年,18歲的的埃蒙·莫雷爾在利物浦航運公司老鄧普斯特得到了一個文員職位。
工作之余,莫雷爾成為了一名記者,撰寫文章批評英國外交部不支持殖民統(tǒng)治下的非洲人的權利。
老鄧普斯特公司與剛果自由邦簽訂了運輸合同,承擔連接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和剛果博馬的運輸。由于他精通法語,莫雷爾經常被派往比利時,在那里他能夠查看公司持有的,在剛果自由邦的內部賬戶。
莫雷爾發(fā)現(xiàn),與利奧波德二世的對外宣傳不同,從比利時出港前往剛果的船只上,運輸?shù)牟⒎巧虡I(yè)貨物或者什么慈善用品,而全部是槍支、軍械、彈藥,這些船返航時,則裝滿了剛果的橡膠與象牙。
以一個記者的敏銳,莫雷爾得出結論,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統(tǒng)治,完全是剝削性的,是一種奴隸制。
莫雷爾向公司高層匯報了這些問題,但得到的回應相當冷淡,公司還向他提供了一份海外晉升,希望他能夠保持沉默。莫雷爾在1900年拒絕了公司,成為了一名全職記者。
1903年,莫雷爾創(chuàng)辦《西非郵報》,通過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了他對剛果自由邦貿易失衡的發(fā)現(xiàn),為反對剛果暴政的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內幕消息使他成為反對剝削的有力聲音,利奧波德二世關于暴行是“個別現(xiàn)象”的謊言被拆穿。
相比于傳教士,莫雷爾記者的筆觸,在描寫剛果的慘劇時,顯然更有感染力。比如,在描述橡膠時,莫雷爾寫道:“剛果公司運回家的橡膠……沾滿了數(shù)百名黑人的鮮血?!薄皠偣教幎际茄臍v史是血染的,它的行為是血腥的,它所建造的大廈是用血凝成的——不幸的黑人的鮮血,以最骯臟的動機——金錢的利益自由灑落?!?/p>
深諳傳播規(guī)律的莫雷爾還邀請畫家為《西非郵報》作畫,使得報道的影響力更上了一個臺階。
另外,莫雷爾出手的時機也非常狠辣,1903年正值英國下議院大選,作為利奧波德二世最大的支持者,英國無疑要為比利時人在剛果的胡作非為負責。當慘景展現(xiàn)在英國大眾面前時,下議院的候選人們不得不作出解釋。
在選票的壓力下,英國下議院通過了一項抗議剛果侵犯人權的決議。比利時殖民者的保護傘被迫撤下。隨后,英國駐剛果領事羅杰·凱斯門特被外交部派往該國進行調查。
莫雷爾同凱斯門特共同撰寫了一份言辭激烈的報告。在凱斯門特的支持和幫助下,莫雷爾成立了專門的反對利奧波德二世的組織——剛果改革協(xié)會,莫雷爾擔任負責人。
在莫雷爾的運營下,剛果改革協(xié)會聲勢很高,無數(shù)進步知識分子加入了進來?!逗诎抵摹返淖髡呒s瑟夫·康拉德、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納托爾·弗朗斯、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約翰·高爾斯華綏、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以及美國著名文學大亨馬克·吐溫,都成為了莫雷爾的戰(zhàn)友。柯南道爾在 1908 年寫了《剛果的罪行》,而吐溫則以諷刺短篇小說《利奧波德國王的獨白》做出了最著名的貢獻。
利奧波德二世這下徹底傻眼了,本來他自己是個公關忽悠大師,但他現(xiàn)在面對的,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幾個筆桿子,實在是關公門前耍大刀……
隨著莫雷爾影響力的擴大,還吸引了巧克力大亨威廉·吉百利加入剛果改革協(xié)會,成為了協(xié)會的大金主。這位百萬富翁用他的金錢,為剛果改革協(xié)會筑起了盾牌,擋住利奧波德的銀彈攻勢。
利奧波德二世垂死掙扎了一下,找人編了一本書反擊莫雷爾和馬克·吐溫,結果這個掮客是吐溫的書迷,他在1906年反戈一擊,公開了利奧波德二世和他之間所有的通信內容,引發(fā)了轟動……
歐美各國公眾輿論因為這些暴行的披露憤怒不已,列強政府也無法對這種形勢置之不理。比利時社會主義領袖埃米爾·王德威爾得則在議會向國王和政府發(fā)難。利奧波德二世無奈之下只得任命了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剛果自由邦的虐待與暴行問題。委員會的調查最終將一切罪行大白于天下。
大忽悠這下徹底涼了……
當然,彼時的國際形勢異常嚴峻,世界大戰(zhàn)已經箭在弦上,列強不會貿然發(fā)起大范圍內的殖民體系變動,最終結果是利奧波德二世將這塊屬于他個人的殖民地,在1908年轉交給了比利時政府。這位作惡多端的暴君則在翌年去世,沒有接受他應有的審判。
同此后巴黎和會上中國的遭遇一樣,剛果人民的意愿再次被忽略,盡管利奧波德二世那種剁手殺人的惡行被比利時政府取締,但殖民主義不會輕易退卻。正如我們開頭引用新聞中所顯示的,“種族隔離”等歧視性政策仍在繼續(xù)。剛果人可謂才出狼窩,又入虎穴。
殖民者無論打著多么花枝招展的旗幟,說著多么動聽的話語,他們的目的都是赤裸裸的剝削與掠奪,他們帶來的也只會是毀滅與苦難。利奧波德二世與比利時帶給剛果的“慈善”與“德政”,多希望剛果人民從未體驗過……
參考資料:
埃德蒙·德內·莫雷爾:1890年至1910年間剛果橡膠奴隸貿易的故事
杜內爾·凱文·C:想象剛果
馬克吐溫:利奧波德國王的獨白
安斯蒂·羅杰:利奧波德國王的遺產:比利時統(tǒng)治下的剛果
《非洲歷史研究》:剛果橡膠暴行
維基百科:剛果自由邦的暴行
1.《【哥斯達黎加老虎尾】比雙十一更愛剁手的,是比利時殖民者》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哥斯達黎加老虎尾】比雙十一更愛剁手的,是比利時殖民者》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47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