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的“曼陀羅文化”來關(guān)注我們。
小夏天,露天市長/市場頭上總是有一兩個小販背著木棍賣蟈蟈,上面掛著大小差不多的三角形、圓形的小籠子,嘈雜的聲音從里面?zhèn)鱽恚艉爸奶斓难谉帷?
但是對于兜里比臉干凈的我們,根本買不起,我們的蟈蟈兒都是自己在山上逮的。捉蟈蟈兒是一個技術(shù)活兒,不是誰都能能逮到的,山上蟈蟈兒聲此起彼伏,天氣越熱叫聲越大,只要人或動物接近蟈蟈兒,它們就會靜下來,藏到草葉下,綠色的保護色讓人不好分辨它的位置。由于我是獨生子女,兒時的玩伴經(jīng)常是父親,父親是一個有經(jīng)驗的捉蟈蟈兒的好手,每次帶我上山都有收獲。按照他的方法,在天氣炎熱的中午,四處都是蟈蟈兒的嘈雜,遠(yuǎn)遠(yuǎn)就可以聽到。我們潛伏在一米多高的草叢里,抬頭看著蒿草的動靜,用不上幾分鐘,就可以看到蟈蟈兒跳到草尖上,拉著“小提琴”,聲音十分響亮,慢慢得伸出手來,快速從蟈蟈兒頭部兜向蟈蟈兒尾部,蟈蟈兒條件反射的向前跳,正好就鉆到手里。蟈蟈兒到手,順手扯過一個草葉,小心的包好蟈蟈兒,再用草棍兒系好,放到口袋里。用不上一個小時,我們就可以捉到三五個,口袋里的草包兒漸漸多起來,我們就可以收手了。
1928年拍攝的蟈蟈籠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吉林舊影》
玉米桿兒、高粱桿兒的梢子和玉米桿兒的皮子都是制作蟈蟈兒籠子的原材料,前者可以做成三角形塔式的籠子,可以擺在窗臺上;后者編制成圓形球一樣的籠子,可以掛在房檐下。太陽曬著,蟈蟈兒就會發(fā)出響亮的聲音。父親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他用玉米桿兒或高粱桿兒的梢子做的三角形塔式籠子十分精致,玉米桿兒或高粱桿兒在他手里就像有自己生命一樣,要不上多長時間就會成形,留下最后一根的位置,把蟈蟈兒放進籠子,再把玉米桿兒或高粱桿兒插進最后一根的位置,蟈蟈兒就出不來了。拿來一根黃瓜,削去外皮,用黃瓜瓤子飼養(yǎng),一只蟈蟈兒都會養(yǎng)好久,甚至可以養(yǎng)過夏天。
前不久聽馬未都先生講了一個清朝宮廷故事,他說每年清朝宮廷都會養(yǎng)一批蟈蟈兒用于新年大典。大年初一,太和殿前會放著一萬只蟈蟈兒籠子,里面放著一萬只圈養(yǎng)蟈蟈兒,當(dāng)皇帝走向太和殿,邁上太和殿臺階,一萬只蟈蟈兒就會一起發(fā)出聲音,取一個吉利詞兒叫做萬國(蟈)來朝(嘈)。馬未都先生還講出了這一萬只蟈蟈兒在冬天一起鳴叫的原理,原來蟈蟈兒發(fā)出聲音是受溫度的控制的,溫度越高,蟈蟈兒就越鳴叫,為此清代宮廷掌握了這個原理,在太和殿前生起取暖設(shè)施,皇帝一來就快速升溫,溫度適合,蟈蟈兒們就開始發(fā)出聲音,萬國(蟈)來朝(嘈)成功上演。咱們不管這萬國(蟈)來朝(嘈)是不是清朝政府的一種美好愿望,但是蟈蟈兒對于東北孩子是一種免費的寵物,是那個物資匱乏時期少有的娛樂項目,給孩子帶來了很多歡樂。
如今的東北人大多住上了樓房,孩子們也有了游戲的新選擇,很少有孩子去山上捉蟈蟈兒了,平房大院里的蟈蟈兒叫漸行漸遠(yuǎn)。一來二去,東北城里賣蟈蟈兒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有少量關(guān)里批發(fā)來的蟈蟈兒,裝在竹子皮編制的籠子里,在花鳥魚市場或者旅游景點附近里才偶爾看到有賣蟈蟈兒的。買蟈蟈兒的也是一些有年紀(jì)的人,聚在賣蟈蟈兒人的挑子前挑著心儀的蟈蟈兒,一邊挑一邊討論著,他們要把兒時的歡樂轉(zhuǎn)給他(她)的兒孫,說說當(dāng)年的故事,說說那些給了他們歡樂的蟈蟈兒。(圖/文 張海川)
注:由于成稿時間所限,并未拍攝到野外活體蟈蟈兒,配圖為蟈蟈兒標(biāo)本。
特別感謝吉林記憶論壇元老大地之子為蟈蟈兒標(biāo)本拍攝提供幫助。
歡迎關(guān)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xiāng)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1.《【蟈蟈圖片】蟈蟈兒,奏響東北孩子的夏日歡歌|行走吉林》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蟈蟈圖片】蟈蟈兒,奏響東北孩子的夏日歡歌|行走吉林》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46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