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是古代中國對泰國的稱呼,最初在元代開始稱呼,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暹羅王,這個國家的名字正式定下來,使用了500多年。
直到20世紀前期,國際社會仍然在使用暹羅及英文譯名“Siam”。等到二戰(zhàn)勝利及新中國成立后,暹羅已經(jīng)改名為泰國,英文名也從Siam改成Thailand。泰國的主體民族是泰族,英文名是Thai,因此用Thai+land(泰人之地)作為國名似乎無可厚非。
▲泰國是個美麗的佛教國家,國家改名的背后卻是戰(zhàn)爭
但有意思的是,暹羅在1939年第一次改名泰國后,又在1945年改回了暹羅,直到1949年,又第二次改為泰國,這才最終固定下來。為什么改個簡單的國名,會出現(xiàn)兩次反復呢?
一、暹羅歷史
關(guān)于泰人的來源,國際上的主流看法是起源于中國云南,云南地區(qū)長期以來游離在中原王朝之外。有泰國人認為,唐朝時期的南詔國的主體民族就是泰人,南詔國及后繼的大理國,都獨立于中原王朝,這種說法為日后的改名和紛爭埋下了伏筆。
13世紀,蒙元沖擊并最終滅掉了大理國,中原王朝對云南地區(qū)建立了比較穩(wěn)固的統(tǒng)治,包括泰人在內(nèi)的很多西南民族受到壓迫,向東南亞遷徙,但有一部分繼續(xù)留在了云南(稱為傣族)。
▲南詔國地跨云南和東南亞,是很多民族的混居地
南下到東南亞的泰人部落,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和湄公河的中下游,一開始這里處在柬埔寨真臘王國的統(tǒng)治下,并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而信奉佛教。13世紀開始,真臘國逐漸衰落,泰人在阿瑜陀耶的帶領下,打敗真臘國,在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
泰人自稱是“勐泰”,“勐”是指部落,“泰”是指整個民族,合起來就是“泰人之地”。另外,“泰”也有自由獨立之意,因為被真臘國統(tǒng)治期間,很多泰人被抓去充作士兵或奴隸,他們渴望自由,不甘心被奴役。
▲13世紀末鼎盛時期的素可泰王朝版圖
素可泰王朝的擴張在13世紀末達到頂峰,以如今泰國為核心向四周擴張,還統(tǒng)治了曾經(jīng)奴役泰人的柬埔寨。因此,泰人在東南亞有著廣泛的分布,并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稱,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佬族、印度的阿薩姆族,其實都是一個民族。
▲素可泰第三任國王,雄才大略的蘭甘亨大帝,還是泰文的創(chuàng)造者
元朝使者出訪真臘國時,了解到有泰人國家的存在,印度人一直將他們稱為“暹羅”,音同“仙羅”,在梵語里有黃金之意。元朝跟著用這個名字,將其納為藩屬國,明朝朱元璋繼承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在1377年正式冊封暹羅國王。
也就是說,“暹羅”這個國名不是中國人的發(fā)明,而是梵語的音譯,延續(xù)了印度人的叫法。以中國為核心的漢語文化圈,包括日本、越南等國都這樣用。泰人沒有反對,但他們更愿意在外國人面前自稱“勐泰”,這里的外國人主要是指歐洲殖民者。
二、反抗殖民
暹羅遭受殖民威脅的時間相對較晚,英國完成對印度和緬甸的殖民后,才向暹羅提出通商的要求。當時的暹羅正值拉瑪王朝,通過英緬戰(zhàn)爭見識了英國人的強大后,對英國人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態(tài)度。
1826年,英國為了對緬甸作戰(zhàn),主動與暹羅簽訂《伯尼條約》,雖然也不完全平等,但相對比較公平,以通商合作為主要條款。這時候的暹羅仍然自稱為勐泰。
▲暹羅割讓近一半國土給英法兩國,但保住了獨立
到1855年再次簽訂《鮑林條約》時,英國人已經(jīng)完成對緬甸的征服,開始在東南亞拓展殖民勢力,因而武力威逼得到了暹羅的領事裁判權(quán)、3%單方面關(guān)稅、英國人自由貿(mào)易和投資等特權(quán),暹羅的境遇與鴉片戰(zhàn)爭后的清朝非常相似。
簽署該條約的英國官員鮑林同時也是香港總督,受到中國習慣的影響,他按“暹羅”的中文讀音翻譯為英文“Siam”,并得到了拉瑪四世的認可,“暹羅/Siam”由此成為該國在國際上的正式國名。
▲《伯尼條約》(左)和《鮑林條約》(右)
暹羅被英國人打開國門后,迅速開始西化改革,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shù)和思想,派遣留學生前往歐洲,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相比清朝和日本,暹羅西化改革的阻力最小,沒有經(jīng)歷過動蕩和戰(zhàn)亂。
正當英國對暹羅虎視眈眈的時候,法國侵占越南、柬埔寨、老撾,也在向暹羅逼近。而兩個歐洲列強都不愿意對方獨占暹羅,給暹羅留下了夾縫生存的空間。
▲暹羅軍隊剛剛開始學習西方,制服已換卻保留著戰(zhàn)象部隊
為了充分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以達到相互制衡的目標,暹羅不得不逐步割讓不少領土,滿足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的貪婪,柬埔寨和老撾基本都被割走。領土雖然損失很多,但避免整個國家淪為殖民地,同時也為富國強兵爭取了時間。
門戶開放后,暹羅積極從歐洲引進軍事人才和先進裝備,使暹羅軍隊很快接近歐洲軍隊的水準,數(shù)量也頗有可觀,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英法征服暹羅的野心。
▲1893年的暹羅軍隊,已經(jīng)完全西方化
暹羅在近代史上的前期遭遇與其他亞洲國家相似,被逼著打開國門,但是在拉瑪王朝的英明領導下,再巧妙利用地緣政治方面的有利條件,沒有經(jīng)歷任何戰(zhàn)爭便保持住了民族獨立,成為整個亞洲除了中國和日本外,唯一的獨立國家。
三、泛泰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暹羅一邊加速向西方靠攏,一邊強化自己的武裝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暹羅不但加入?yún)f(xié)約國,還向歐洲派遣了1000多人的軍隊參戰(zhàn),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
一方面,由于暹羅是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助長了民族自豪感,又加上國際地位和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卻是國土仍然被英法殖民者侵占。在正反兩方面的促進下,暹羅的主體民族泰人產(chǎn)生了“泛泰主義”,也就是大泰族主義。
▲泛泰主義者主張的泰民族國家,包括中國的部分領土
泛泰主義者希望用“泰”來代表自己的國名,以取代源自梵語、并被漢語文化圈使用的“暹羅”。當時暹羅國內(nèi)有1300萬泰人,而散居在東南亞、受到殖民統(tǒng)治折磨的泰人同胞則多達2300萬。
他們主張在東南亞各國泰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強大的泰聯(lián)邦,如果成功的話,將會包括整個泰國及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的部分領土,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國家。
▲拉瑪七世(中坐者)同意廢除絕對君主制,建立君主立憲國家
泛泰主義的主要溫床是在暹羅軍隊,這支在反抗殖民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武裝力量,開始有了干政的欲望和實力。他們渴望跟上國際社會的潮流,使泰國迅速強大起來,恢復失去的故土,解放泰人同胞。
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期,日本明治維新、中國辛亥革命、德奧俄三大帝國的君主退位,暹羅的絕對君主制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對國政的貢獻也越來越少。1932年,部分暹羅軍人聯(lián)合文官發(fā)動政變,迫使拉瑪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軍人終于登上了暹羅的政治舞臺。
▲鑾披汶?頌堪在二戰(zhàn)前后都擔任過總理,對泰國影響巨大
1938年,陸軍司令鑾披汶?頌堪出任暹羅總理,建立軍政府,終于啟動了更改國名的進程。經(jīng)過充分的輿論準備后,在1939年6月正式宣布改國名為泰國,英文譯名也相應地從“Siam”變?yōu)椤癟hailand”,這是第一次改名。
鑾披汶?頌堪是個泛泰主義者,改國名的根本目的是強調(diào)本國是一個泰民族國家,軍政府將有一部分泰族血統(tǒng)的公民也都歸入泰族,使泰族占到總?cè)丝诘谋壤^75%。
▲現(xiàn)代的泰族融合了暹羅歷史上的多個民族
更重要的是,鑾披汶?頌堪準備把泛泰主義付諸實際,公開宣稱想把3000多萬東南亞泰族合并在一起建立一個“大泰國”。他的這種想法顯然是受到了法西斯思想的啟發(fā),并得到日本法西斯的支持。
從國際政治的客觀條件來看,“大泰國”計劃并非空想,英國和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勢力正受到日本的挑戰(zhàn),原先東南亞各民族政權(quán)在殖民者的壓迫下奄奄一息,正是重新構(gòu)建東南亞政治版圖的最好時機。
四、大泰國計劃
二戰(zhàn)爆發(fā)后,法國很快向德國投降,法屬印支殖民地表示效忠于維希法國,但其軍事實力和作戰(zhàn)意識都虛弱到了頂點。鑾披汶?頌堪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決定用武力收復被法國占領的故土。
▲泰軍向法軍發(fā)起攻擊,下圖為鑾披汶?頌堪在觀賞繳獲的法國軍旗
近代史上割讓給法國的領土占到暹羅版圖的三分之一以上,暹羅人,尤其是泛泰主義者對此深以為恥,奪回故土的軍事行動因而得到了國內(nèi)的大力支持。
這場戰(zhàn)爭從1940年10月持續(xù)到1941年2月,泰軍取得全面勝利,在日本的調(diào)停下,法國割讓柬埔寨和老撾大部分地區(qū)給泰國。這是亞洲軍隊罕見擊敗歐洲軍隊,并迫使歐洲國家割讓領土,鑾披汶?頌堪的聲望因此達到了頂點。
日本挑起太平洋戰(zhàn)爭后,馬上與泰國結(jié)成軍事同盟,并借道泰國進攻英屬緬甸。鑾披汶?頌堪組建征緬遠征軍,參與了對緬作戰(zhàn)。日本占領緬甸后,將撣邦的部分地區(qū)轉(zhuǎn)讓給泰國。
▲曼谷的泰法戰(zhàn)爭勝利紀念碑,泰國人認為這是民族驕傲
泛泰主義者認為,中國的傣族也屬于泰民族,因而他們對中國產(chǎn)生了領土野心。1943年2月,駐扎在緬甸的泰軍對中國云南發(fā)動攻擊,遭到中國軍隊的迎頭痛擊,不得不退出中國領土。
泰軍戰(zhàn)斗力的低下,使日本人轉(zhuǎn)而加緊對泰國的資源掠奪,大大加重了泰國的經(jīng)濟困難,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民眾頻頻與軍政府發(fā)生沖突。為了安撫泰國人的情緒,日本在1943年將其占領下的馬來亞部分領土轉(zhuǎn)讓泰國,這是“大泰國”達到的最大領土范圍。
▲二戰(zhàn)期間,泰國為了收復故土向周邊各國發(fā)起軍事進攻
泰國的實際地位雖然與殖民地差不多,但名義上仍然是日本的盟國,可以算是軸心國之一。而以泰國外交官為核心的“自由泰運動”一直得到英美等國的支持,組織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活動。
眼看德日法西斯即將失敗,在“自由泰運動”的領導下,泰國國內(nèi)擺脫日泰同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鑾披汶?頌堪見日本已經(jīng)指望不上,只好在1944年8月辭去總理和陸軍司令的職務,歸隱田園。
▲使用日式裝備的泰國軍隊,與日軍并肩作戰(zhàn)
接下來,“自由泰運動”組建新政府,全面倒向反法西斯同盟。從反抗殖民時代開始奉行的“與強國搞好關(guān)系”政策,終于再次嘗到了甜頭,不但避免了作為軸心國被清算,還成為戰(zhàn)勝國向日本索取了一筆賠償金。
不過,泰國也不是沒有付出代價,不但交出了所有戰(zhàn)爭期間奪取的領土,還在1945年9月17日宣布將國名改為“暹羅/Siam”,表示與泛泰主義劃清界限。
五、再次改名
由于泛泰主義及主要支持者軍方?jīng)]有在戰(zhàn)后遭到真正清算,再加上“自由泰運動”組建的新政府無力恢復經(jīng)濟,腐敗叢生,引起民眾的不滿。軍方在1947年11月發(fā)動政變建立軍政府。
而這次政變最引人注目的是鑾披汶?頌堪重返政壇,他在戰(zhàn)后曾經(jīng)被當作戰(zhàn)犯進行過審判,但暹羅法庭宣判他無罪,使他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自由泰運動三位領導人和旗幟,避免泰國被清算,卻不擅長搞經(jīng)濟
鑾披汶?頌堪并不是這次政變的領導人,一開始只在軍政府里擔任國防部長。軍政府幾位領導人之間發(fā)生爭斗,相互削弱勢力,最終讓鑾披汶?頌堪在1948年4月出任總理,再次成為國家的執(zhí)政者。
憑著昔日的積威以及豐富的執(zhí)政經(jīng)驗,鑾披汶?頌堪擔任總理一職長達十年,并在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將國名改為“泰國”。跟第一次改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社會和周邊國家都沒有表示異議
▲越南戰(zhàn)爭期間,有13000名泰軍在越南作戰(zhàn)
鑾披汶?頌堪這一次執(zhí)政后,沒有重提泛泰主義,對外宣稱以主體民族來命名國家符合國際慣例,有助于更準確地展示國家形象,因而得到了國內(nèi)民眾的認可。
同時他也接受了二戰(zhàn)后的領土變更,降低周邊國家的反感,而泰國與周邊的柬埔寨、緬甸、老撾等國一樣都信奉佛教,給人以愛好和平的印象。所以,“泰國”這個國名平靜地被大家所接受,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
▲美軍B-52轟炸機從泰國基地起飛轟炸北越
更重要的是,鑾披汶?頌堪選擇了緊跟美國的外交政策,成為美國在冷戰(zhàn)期間的忠實盟友。冷戰(zhàn)始于1948年,第二次改名泰國時,東西方關(guān)系日趨緊張,東南亞有被蘇聯(lián)集團控制的可能。
另一方面,英國和法國的國力被二戰(zhàn)嚴重削弱,其在東南亞的殖民勢力越來越難以維系。因此,美國需要一個堅定的盟友作為橋頭堡,以取代英法控制整個東南亞地區(qū),泰國正好是最合適的人選。
▲越南入侵柬埔寨使泰國感受到威脅,進一步倒向美國
暹羅/泰國一向保持著獨立,英法兩國對其的影響力遠小于前殖民地國家,又正好處在英法殖民地之間,可以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施加影響力。
冷戰(zhàn)期間,泰國跟隨美國參加過朝鮮戰(zhàn)爭,美國還向泰國租借了多個軍事基地,部署戰(zhàn)略轟炸機參加越南戰(zhàn)爭,美泰兩國的軍事同盟是美國東南亞戰(zhàn)略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冷戰(zhàn)期間的“金色眼鏡蛇”演習是美泰軍事同盟的最明顯體現(xiàn)
新中國在1949年10月成立時,泰國已經(jīng)完成了第二次改名。出于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尊重,以及不干涉他國內(nèi)政的外交政策,新中國沒有對改名表示異議,全面在官方文件里使用“泰國”。
二戰(zhàn)后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在美國的庇護下,“泰國/Thailand”這個國名經(jīng)過兩次反復終于固定下來,“暹羅”慢慢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畢業(yè)生|環(huán)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1.《【暹羅】“暹羅”改名“泰國”,為什么反復改了兩次才成功?》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暹羅】“暹羅”改名“泰國”,為什么反復改了兩次才成功?》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pet/239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