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時代陶瓷的認識。
(1796-1820年)
一、嘉慶陶瓷概況
嘉慶有一次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已經(jīng)沒有專門負責那件事的導管了。
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上處于因循守舊的狀態(tài)。乾隆皇帝雖然已經(jīng)遜位,但仍以“太上皇”的地位威懾朝政。因而,嘉慶初年御窯廠的燒制不過是乾隆瓷的延續(xù);其造型式樣。圖案等,均因襲前朝舊制,不敢僭越,因而有“乾、嘉窯”之說,而品種和數(shù)量卻己遠遠不及乾隆盛世。嘉慶晚期瓷藝漸趨低下,沒有什么突出的創(chuàng)新之作。嘉慶瓷器的造型,較前朝無人的變化,如官窯中的玉壺春瓶、蒜頭瓶、賞瓶、燈籠樽、石榴樽、多穆壺、月牙罐等,幾乎與乾隆同類品一樣,不看款識就難以區(qū)分。有的粉彩器上,甚至仍寫乾隆御題詩句。前時所盛行的雙耳瓶、各式壁瓶、方勝式瓶、人抱瓶、香插等,此時仍在燒制。祭、法、供器類亦多,以后則少見。一些精細的作品仍具乾隆時的規(guī)范;后期的器型,則相形見絀。乾隆時期獨創(chuàng)的一類奇巧華麗的觀賞品,如曇花一現(xiàn),至嘉關(guān)時已經(jīng)極為少見。但傳統(tǒng)類及前時創(chuàng)燒的新品種卻基本延續(xù)下來,其胎釉和青花、粉彩的色調(diào)及一色釉品種,大都仍保持著乾隆時的風貌。乾隆時常見的廣彩、各種色地及軋道工藝的粉彩和瓶、樽類頸部加耳裝飾,嘉慶時依然流行。粉彩中的百花鋪地器仍保持著昔日的風貌。官、民有各型的餐具類和蓋碗、茶具類,也大量燒造,并成為晚清時的主要品種。外銷瓷的湯罐、溫盤、面盆、蓋盒等,較雍正、乾隆時為多。汝、官、哥類仿古品種仍有燒制,但較之昔日宏偉的場面和規(guī)模,己不可同日而語。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清嘉慶,通高7.7cm,口徑22.5cm,足徑14.5cm。清宮舊藏。
印盒扁圓形,子母口,圈足。蓋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紋為地,其上各繪兩條金彩五爪行龍飛騰于云海之間。底足內(nèi)施白釉,書“大清嘉慶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盒蓋面正中金彩方框內(nèi)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內(nèi)乾清宮西廡,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其中藏貯圖書典籍。清沿明制,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于此。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nèi)所陳設(shè)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內(nèi)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朱砂印泥。
官窯器中出現(xiàn)帽筒,漸次取代了以前的圓球形帶座帽架,有的器身還有鏤孔裝飾。此類器,延續(xù)制作至晚清、民國時期。官窯五彩器中僅保存下傳統(tǒng)的龍鳳碗和月令花卉杯。這時開始大量燒制的薄胎盤、碗、杯、碟類。胎體輕薄,繪工細膩,紋飾以名勝天然景物為主。如“西湖十景”、“長江十景”、“洞庭十景”等等;也有的繪耕織圖和九獅圖。前朝士大夫階層所喜好的小文玩類,如文具小九件及扳指、鼻煙壺等,此時仍然大量制作,十分流行。
嘉慶早期官窯器雖少。卻較為精致,大器也很規(guī)整,與乾隆器相同。民窯器則相差很遠,至于小件器中的瓶、罐、盤、碗和文具類,有的還能細致如前。因嘉慶后期的風格道光時的風格相近,故而傳統(tǒng)的習慣上又有“嘉、道窯”之說。
此時,盛行各種堂名款識,并影響到以后的制瓷署款。它們多見于文具、餐具、祭器之類。
黃地粉彩勾蓮開光“萬壽無疆”碗,清嘉慶,高8.1cm,口徑18.2cm,足徑7.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里白釉,外壁黃地上繪粉紅、綠、白三色勾蓮紋,四個圓形開光內(nèi)分別書藍料“萬”、“壽”、“無”、“疆”四字,圈足底部書紅彩“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纏枝蓮紋始見于唐代,是佛教藝術(shù)影響的結(jié)果,從唐代開始纏枝蓮紋在官式建筑、工藝品制造中一直流行。自宋代開始,一種變相的勾蓮紋(或稱為寶相花紋)出現(xiàn)并流行,此碗上的粉彩勾蓮紋樣就屬于寶相花一類,是清代御窯瓷器上常見的官式紋樣之一。和乾隆時期的同類器物相比,此碗紋飾纖細而拘謹,構(gòu)圖較為呆板,有明顯的嘉慶朝瓷器特征。
二、造型特征
嘉慶時期瓷器的造型,基本沿襲乾隆一朝,無甚創(chuàng)新之作。其前朝的風格接近于乾隆時期,如官窯的粉彩仕女歌舞或進寶圖大瓶、粉彩撇口瓶、雙耳瓶、蓋碗、海棠洗、青花或綠地粉彩開光的茶壺等,其器型、紋飾、色彩均與乾隆同類器極為相近,但從總體上看,工藝技巧己經(jīng)見拙,造型不及前時秀美與比例協(xié)調(diào)。后期器物的紋飾,如紋彩九龍紋、獅紋與青花壽鳥朝鳳、丹鳳朝陽、凸花獅球等,風格又與以后道光時期類同。人物圖案的圓器類,器型歪斜,工藝欠精,彩料粗糙,色調(diào)漂浮,紋飾更是尤如貼花般呆滯。
器型選例:
帽筒——呈圓柱形高筒狀,官窯器有黃地云龍鏤孔裝飾,器里和底部施有綠釉。清代帽筒最早見于此時,以后延續(xù)至民國時(民國時作為民間的陳設(shè)物,大都是成對燒制)。
面盆——器壁較康熙、乾隆時的平底折沿式淺盆略有增高,也有的同于乾隆時較高的收底式;以后乃至清末,皆按此較高器型制作。器種有粉彩器,常繪纏枝蓮、勾蓮牡丹、嬰戲、仕女、山水等紋飾,色彩略顯深重。
煙壺——官窯器造型仍沿襲乾隆時的式樣,但繪工及施彩均顯粗率。如官窯款的紫地開光靈芝天竺圖案(此圖案自雍正開始,乾隆、嘉慶時較多用)的粉彩器,工藝雖然比乾隆時的遜色。民窯器物更顯粗俗。其他青花、彩器、素彩釉的各種小件文玩品,皆如此。
茶具——有壺、碗、洗等,以蓋碗為多。有嘉慶官窯款的茶壺、蓋碗和洗,器上書有乾隆御題烹茶詩。署“嘉慶丁己”(嘉慶二年)的青花器與紅彩器,均同于乾隆時同類器。洗有橢圓、海棠、菊辨式,器壁較矮淺,底有四小足。見有青花、紫地和綠地粉彩器:其紫地者開光繪有瓜碟、百子圖等,綠地者通常繪葫蘆紋飾或開光題詩句等。
食盒——器型較多,盤、碗、杯、碟、池、罐、溫鍋、勺、匙俱有。胎有厚薄,工藝有精細和粗糙之分,精細的多加金飾,其中以彩器為上。錦紋軋道和器里施綠釉的工藝較乾隆時盛行,并影響到晚清成套的民窯制作。紋飾常繪仕女、花卉、比之后來各朝,制作可謂精細。
雕塑——此時,各種人物抱瓶式香插、太平像及宗法器的瓷雕,與乾隆時大體相同。但民窯的佛像和人物雕塑,卻外形簡陋,線條生硬;尤其是觀音像,頭呈方額,面部失神,施彩濃厚黯澀,工藝粗率,己完全失去了前朝唐英監(jiān)制時的圓潤清秀風采。
鏤雕大盤——器型同于乾隆時的折沿大盤,折邊處也以鏤孔成連環(huán)式樣;粉彩器常以紫地。綠地繪勾蓮紋,底施豆辨綠釉,署紅彩篆書官窯款識,制作頗為精細。
斗彩花卉酒杯,清嘉慶,高4.4cm,口徑6cm,足徑2.4cm。
杯撇口,深腹,矮圈足。外壁以斗彩為飾,繪山石、蘭花等內(nèi)容。足底署“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這種造型與紋樣的小杯是對康熙十二月杯簡化的結(jié)果,是乾隆朝不再生產(chǎn)十二月杯以后的一種替代品,從嘉慶朝到宣統(tǒng)朝都有燒造,其造型、紋飾大體一樣。由于其紋樣多為蘭花、山石,故也稱斗彩蘭石酒杯(或盅)
粉彩龍鳳穿牡丹紋雙耳瓶,清嘉慶,高25.5cm,口徑9.3cm,足徑9.4cm。
瓶撇口,束頸,長圓腹?jié)u斂,圈足。肩部對稱置紅釉描金螭龍耳。瓶外壁主體繪粉彩龍鳳穿牡丹花紋,以寶相花紋、如意云頭紋、變形仰蓮瓣紋為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規(guī)整,設(shè)色艷麗,是一件頗能體現(xiàn)嘉慶官窯粉彩瓷器制作水平的佳作。
三、圖案紋飾特征
嘉慶瓷器紋飾,大體沿襲乾隆時期的風格,工筆與寫意并用,但總的筆法纖細拘謹,構(gòu)圖刻板???、印、劃、鏤雕、貼塑等工藝技法也同于前朝,但不及前朝的細致工整。此時,除流行夔鳳、蝙蝠、瓜蝶綿綿(象征福壽綿長,三葉(福壽三多)、百子龍燈、榴開百子、纏枝蓮“壽”、“喜”字等寓意吉祥的紋飾外,還有大量的以鳳凰、鴛鴦等表示君臣、父子、夫婦等封建倫理關(guān)系的圖案。
常見圖案紋飾:
云龍、雙龍、夔龍、龍鳳、夔鳳、雙鳳、云蝠、蝙蝠、獅球、虎、魚、天鵝、菊花、桃蝠、鴛鴦臥蓮、八仙、三星、山水人物、十六子、仕女嬰戲、御窯廠全景、瓜蝶、花蝶、三果、壽桃、石榴、葫蘆、白竹、菊石、松石、竹石芭蕉、折枝果、百花、靈枝、葡萄、皮球花、荷花、十二花神、十二月花卉、梧桐、牡丹、纏枝牡丹、團菊、團花、云頭朵花、折枝花、蓮花、云頭、冰梅、暗八仙、萬壽無疆、佛日常明、福祿壽吉祥語、詩句、梵文、錦紋等。
青花云龍紋螭耳瓶,清嘉慶,高25cm,口徑6.5cm,足徑7cm。
瓶撇口,直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頸的兩側(cè)對稱置螭耳。內(nèi)施白釉,外壁繪青花云龍紋,輔以如意云頭紋、海水紋、圈點紋等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瓶上的蛟龍體態(tài)矯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給人以兇猛剽悍的視覺感受。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gòu)圖由繁縟逐漸變?yōu)槭枥?,工筆多于寫意。此瓶上龍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乾隆朝向嘉慶朝轉(zhuǎn)變時期的裝飾風格。
四、各品種特征
青花——與乾隆時類同,青花色澤大部分仍然穩(wěn)定,但部分器物中己出現(xiàn)暗淡漂浮的現(xiàn)象。紋飾層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窯器更是如此。
青花釉里紅——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釉里紅色不及乾隆時鮮艷,青花時有暈散。
五彩——有承襲前朝舊制的撇口式五彩鳳碗,還有單一的月令花卉杯,一直沿襲制作至清末宣統(tǒng)時期,規(guī)格、紋飾各朝均同。
嘉慶官窯抹紅地描金五彩嬰戲大碗,僅摹仿康熙的五彩器,其造型源于明代正德青花嬰戲碗,彩色鮮艷,給畫生動,頗似康熙時的同類器,堪稱嘉慶五彩仿古精品。
斗彩——見于《清檔》記載,又稱作“五彩”。其中的花卉扁瓶、瓜蝶罐、鴛鴦碗、寶相花盤、壽桃盤,器型、彩色、圖案紋飾等均同于前朝,并沿襲制作至宣統(tǒng)時期。
琺瑯彩——雍正和乾隆時的如意館精作,此時已經(jīng)停燒,僅見珊瑚紅地琺瑯彩花卉小碗,景德鎮(zhèn)所制被稱為“洋彩”的一類,有洋黃釉地洋蓮碗,開光山水、花卉、三羊開泰的洋彩盤、碗等。
粉彩——嘉慶時,粉彩器仍為主要的品種,并能保持乾隆時的風格。前時多見的“百花不露地”(俗稱“萬花錦”)裝飾仍然采用,并有發(fā)展為金地百花的?!叭f花錦”的器物,見有紙槌瓶、罐、杯、碗等。粉彩的軋道技法,一直沿用至光緒時,以后則少見。軋道的工藝,越來越不及乾隆時精致規(guī)整,民窯尤甚。粉彩器里和器底仍多施豆辨綠釉,色澤比乾隆時的逐漸深重,并欠勻凈。此外,白地粉彩器較少,一般均帶色地,繪工尤顯板滯。繪有三葉、佛日常明的碗和八寶杯、盤之類,沿襲制作至光緒時期,它和稱作洋彩的洋黃釉地洋蓮碗及山水、花卉盤類,都成為傳統(tǒng)的品種,規(guī)格、紋飾等均同于乾隆時期。
嘉慶以后的瓷器,色彩品種減少,釉面稀薄,不夠勻凈,彩色厚薄不一。較前時厚者色重;薄者淺淡。
前時大量燒制的冬青釉粉彩器,嘉慶時僅見圓珠形罐。民窯器中,則常見瓜蝶紋的圓形罐和盤、碗等。
單色釉——冬青、紅、藍釉及茶葉末釉、爐鈞釉、窯變釉、均與前朝大致相同,茶葉末釉稍欠滋潤;器型較前朝的呆滯,其中以綬帶葫蘆瓶最為典型。
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高28cm,口徑3.7cm,足徑8.6cm。
瓶口內(nèi)斂,呈蒜頭狀,直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主題圖案繪6組折枝花果紋,輔以回紋、纏枝花卉、如意紋、蓮瓣紋及海水紋。紋飾布局疏密有致,青花艷麗,畫工精細。足內(nèi)有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優(yōu)美,紋飾畫法與乾隆朝青花蒜頭瓶頗為近似,是嘉慶早期青花瓷中的優(yōu)秀作品。
五、胎釉特征
胎體:
前朝胎體仍和乾隆時相近,器型制作規(guī)整;尤其是民窯圓器,常常與乾隆時的同類器相混。嘉慶后期,胎體漸趨粗糙,厚薄均有,薄胎器的質(zhì)量則同于道光時期,以指輕叩,其聲脆靈響亮。
釉面:
嘉慶前朝釉面,仍能保持乾隆時的細潤特點。但小件器物較之乾隆時己有顯著區(qū)別,施釉稀薄,釉面泛青,光潤不足,常有波浪現(xiàn)象。
六、鑒定要點
1.早期制作接近乾隆時風貌,故有“乾、嘉窯”之論;晚期作品見拙,故又有“嘉、道窯”之說。
2.青花色調(diào)大多穩(wěn)定,同于乾隆時期;少數(shù)出現(xiàn)黑暗、淺淡和漂浮的色澤。
3.器型、胎與釉等雖不如乾隆時規(guī)矩,但基本上保持著前朝的制作水平。從整個時期的瓷器制作水準來看,早期器物較為精細,遠勝于晚期的制作;晚期則工藝低下,近似道光粗率笨拙的風格。
4、彩器的豆辨綠釉,明顯不及乾隆時光潤,色深而不勻。乾隆時釉面中勻凈的小皺紋,至此時日漸消失。
5.對于乾隆或嘉慶時期的一些無款的頗有爭議的民窯器物,在斷代時都應慎之又慎,多作對比和反復詳察。
6.官窯款識仍然規(guī)范;民窯草率款識漸多,還有寫半邊字的現(xiàn)象。
1.《25公分清代嘉慶青花大盤看這里!斷代|嘉慶瓷器的品種與款識》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25公分清代嘉慶青花大盤看這里!斷代|嘉慶瓷器的品種與款識》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