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皇室在皇帝宗廟制度上采用鄭玄“一祖二祧四親廟”的七廟模式,司馬氏篡魏之后,則采用和鄭玄爭執(zhí)的王肅學(xué)說,依據(jù)王肅“一祖六親廟”的七廟模式確定皇帝宗廟制度,不論鄭說還是王說,都是認同七廟制度,區(qū)別在于二祧、四親與六親。
1,晉朝棄鄭納王的原因
首先解釋一下,在鄭、王經(jīng)學(xué)之爭中,司馬氏屏棄鄭玄學(xué)說而采納王肅學(xué)說的三點原因:
- 其一:曹氏尊崇鄭玄之說,司馬氏篡魏后,為了表示變革曹魏舊制,必然不能繼續(xù)采用鄭玄之說,轉(zhuǎn)而采用王肅之說。
- 其二:王肅是司馬昭的岳父,司馬炎的外祖父,有這樣親密的聯(lián)姻關(guān)系,司馬氏必定要支持王肅學(xué)說。
- 其三:因為曹魏不知道凝聚宗室力量,對親骨肉多加防范,所以才讓司馬氏有機可乘篡奪江山,鑒于這樣的前車之鑒,司馬氏非常重視宗法血緣關(guān)系,采納王肅六親之說,就有培植宗族勢力、擴大宗族影響、積極扶持宗室等原因,借此來鞏固維護司馬氏的皇權(quán)。
2,一廟七室的七廟制度基調(diào)之確立
高平陵之變后,曹魏的大權(quán)落入司馬懿手中,嘉平二年(250)正月,司馬懿在洛陽立宗廟,“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于洛陽”。(《晉書》·宣帝紀(jì))此時司馬懿所立的還是卿大夫的三廟,之后司馬懿死,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相繼掌權(quán),在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馬昭封晉公,次年又進為晉王,司馬氏宗廟也隨之增加到五廟,分別是:豫章府君司馬量、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王司馬懿、景王司馬師。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迫尊宣王為宣皇帝,景王為景皇帝,文王為文皇帝”。
泰始二年(267)正月,有司請求依照古禮營建七廟,司馬炎以國家初建,應(yīng)該萬事從簡,不想效法周代營建那么繁瑣的宗廟,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有虞氏的簡樸,以前朝舊宗廟即可,隨即沿用曹魏宗廟,采納一廟七室制度(同堂異室或者一廟多室),把從六世祖征西將軍司馬鈞以下到文帝司馬昭六世七人奉入宗廟。
上古清廟一宮,尊遠神祗。逮至周室,制為七廟,以辯宗祧。圣旨深弘,遠跡上世,敦崇唐虞,舍七廟之繁華,遵一宮之遠旨。昔舜承堯禪,受終文祖,遂陟帝位,蓋三十載,月正元日,又格于文祖,遂陟帝位,此則虞氏不改唐廟,因仍舊宮??梢烙杏菔瞎适?,即用魏廟。(《晉書》·禮上)當(dāng)時在宗廟中受祭的就是征西將軍司馬鈞、豫章府君司馬量、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這六世七人,為三昭三穆。按照禮法,始封之君為太祖,宣帝司馬懿當(dāng)為晉太祖,但因宣帝仍在武帝司馬炎四親之中,所以,只能太祖虛位。
最初司馬炎以營建七廟工程浩大,權(quán)做一廟,僅僅過了半年,泰始二年(267)七月,就以魏舊廟規(guī)模狹隘,不能體現(xiàn)皇家尊嚴為由,改創(chuàng)宗廟。
七月,又詔曰:"主者前奏,就魏舊廟,誠亦有準(zhǔn)。然于祗奉神明,情猶未安,宜更營造。"于是改創(chuàng)宗廟。(《晉書》·禮上)太康六年(285),宗廟塌陷,群臣再次提出應(yīng)該按照古禮營建七廟(七座宗廟)。武帝司馬炎不同意,仍舊堅持一廟七室制度,他認為自從東漢以來都是同堂異室,去繁留簡,還節(jié)約財力,沒必要恢復(fù)到周朝的七廟,司馬炎就趁著這次機會定下基調(diào),所謂七廟就是一廟七室,并影響后世很多王朝。
六年,因廟陷,當(dāng)改修創(chuàng),群臣又議奏曰:"古者七廟異所,自宜如禮。"詔又曰:"古雖七廟,自近代以來皆一廟七室,于禮無廢,于情為敘,亦隨時之宜也。其便仍舊。"(《晉書》·禮上)太康十年(289),在宣陽門內(nèi)營建新宗廟,“窮極壯麗”,宗廟建成后,司馬炎親率百官遷奉從司馬鈞到司馬昭列位先祖神主于新廟。
3,司馬炎的私心
晉朝的開基之祖、始封之君是宣帝司馬懿,他的嫡長子景帝司馬師在取代曹魏的過程中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司馬師正常傳位給兒子,就沒有司馬昭父子什么事了。問題是,現(xiàn)在司馬師早死,由母弟司馬昭接受他的一切政治資源,司馬昭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也曾經(jīng)糾結(jié)過,是把位置留給過繼給大哥做嗣子的兒子司馬攸,還是留給嫡長子司馬炎?
- 雖然司馬攸是自己的親兒子,但已經(jīng)過繼給大哥,在宗法上就不屬于自己的后裔,如果以司馬攸做繼承人,這基業(yè)可就是大哥一系的,自己就是個中途打工的。
- 如果以司馬炎繼承人,基業(yè)在自己這一系中傳承下去,在宗法圖上的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就是大哥成旁支,這樣做好像對大哥不公平,可誰還沒有個私心?。?/li>
按照禮法,司馬懿就是妥妥的太祖,始封之君開基之主嘛!但如果以司馬懿為太祖,那他的大宗就是景帝司馬師及其嗣子司馬攸一系,司馬炎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按司馬炎私心來講,自然是以親爹司馬昭為太祖,對自己以及后世子孫才是最有利最名正言順的,太祖之廟萬世不遷,其他三昭三穆親盡則遷毀,等到司馬昭前面的列祖列宗全部遷毀后,司馬昭就可以正位太祖之位,宗廟里留下的一窩就都是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后裔了咯!
雖然說這個太祖之位于情于理于法都該是司馬懿的,可也得司馬炎他愿意??!司馬炎在禪代之后就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父子為皇帝,就是不定太祖之位,直到咸寧元年(275)十二月丁亥,建國十年后,才“追尊宣帝廟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經(jīng)營了十年,在人情、輿論方面站穩(wěn)腳步,而此時司馬師的影響也已經(jīng)遭到削弱,司馬炎才明目張膽以親爹為太祖。整個西晉都是按照司馬炎的基調(diào)走的,努力把司馬昭奉上太祖之位。
太熙元年(290)四月,司馬炎駕崩,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惠帝,把老爹抬進宗廟安置,身為惠帝七世祖的司馬鈞就被遷毀,以下子孫按序升遷,太廟情形為豫章府君司馬量、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
光熙元年(306)十一月,惠帝司馬衷被害,弟弟懷帝司馬熾繼位,惠帝神主遷入宗廟,兩兄弟的六世祖豫章府君司馬量被遷毀。這時候太廟的情形是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被匈奴人擄走遇害,侄子愍帝司馬鄴繼位,兵荒馬亂之中并沒有時間去搞宗廟那套。建興四年(316),司徒梁芬曾提出給愍帝本生父吳王司馬宴追上尊號,左仆射索綝等人引用魏明帝“外藩不得尊崇本生詔”反對,愍帝鑒于自己的權(quán)利并不穩(wěn)固,國家也處于風(fēng)雨飄搖,再去折騰尊崇本生的事,在禮法輿論上站不住腳,就采納索綝的建議,只是加封本生父吳王太保。
隨即愍帝就被匈奴人擄走,宗室司馬睿在世家的支持下,在建康繼位,才把懷帝神主奉入宗廟,又遷出潁川府君司馬雋,此時太廟情形是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
通過元帝建武元年的晉宗廟表,看出什么問題沒?前面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都是同昭穆,現(xiàn)在到了司馬衷、司馬熾兄弟卻成了異昭穆,如果惠、懷算同昭穆,就不該遷毀潁川府君司馬雋廟的。
4,異昭穆與同昭穆
司馬睿把惠帝、懷帝定為異昭穆是采納太常博士刁協(xié)的意見,刁協(xié)主張為人后者為人子的宗法觀念,兄弟及諸父繼統(tǒng)者與子繼父同,分昭穆,因此,把惠帝、懷帝兄弟視為兩世,所以遷毀司馬雋的神主。太常賀循反對刁協(xié)的兄弟異昭穆論,賀循認為“兄弟不相為后,不得以承代為世?!ぁぁぁぁぁt懷帝自上繼世祖,不繼惠帝。······惠、懷二帝俱繼世祖,兄弟旁親,同為一世?!?/p>
賀循認為如果一直讓同輩兄弟占據(jù)不同廟數(shù),以后再有兄弟相繼為君,那天子宗廟的昭穆就成笑話了。他建議天子七廟應(yīng)該以昭穆排序,每昭每穆不一定只有一個神主,可以是多個??!只要昭穆世數(shù)是七廟之?dāng)?shù)就可以。
從刁協(xié)、賀循的爭執(zhí)看,賀循才是有道理的一方,但在建武元年,司馬睿還是采納了刁協(xié)的意見,以兄弟為異昭穆,諸父繼統(tǒng)者與子繼父同。
建武二年(318)“三月癸丑,愍帝崩問至,帝斬縗居廬?!睌乜\居廬是最重的服喪儀式,子為父、臣為君、為人后者為人子才行此喪服,司馬睿是愍帝司馬鄴的族叔,此時兩人關(guān)系也不是君臣關(guān)系,只能說司馬睿是把自己視為司馬鄴的繼承者了,因此才服這么重的喪。因為司馬鄴遇害,司馬睿就在建康稱帝,改元太興。司馬睿是宣帝司馬懿的曾孫,武帝司馬炎的堂侄,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的同宗兄弟,也是愍帝司馬鄴的族叔。
隨著時間的推移,司馬睿也覺得兄弟異昭穆弊端太多,因此,在太興三年(321)議定廟制,認同賀循“兄弟相繼不能毀廟”的觀點,把兄弟相繼定為同昭穆。
5,兩晉君統(tǒng)的銜接
建武元年(317)三月,司馬睿自稱晉王,也曾暗戳戳的想給親爹瑯邪恭王司馬覲追尊“皇考”的稱號。司馬睿的想法并沒有得以實施就被太常賀循拍回去,“及帝踐位,有司奏瑯邪恭王宜稱皇考,循又議曰:"案禮子不敢以己爵加父。"帝納之?!保ā稌x書》·賀循傳)司馬睿沒有追尊本生的原因和愍帝類似,都是政權(quán)并不穩(wěn)固,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只能以西晉君統(tǒng)繼承人自居,遵循禮法,給天下人留下尊禮守法的印象。
司馬睿入承大宗君統(tǒng)了,他本生的小宗瑯邪王一系也不能斷絕,建武元年五月,封愛子司馬裒承襲瑯邪王爵位,以奉恭王,“封王子宣城公裒瑯邪王?!?/p>
太興元年(318)三月,愍帝的死訊傳回來,司馬睿為那個倒霉的族侄司馬鄴服最重的喪儀“斬縗”,隨即稱帝,是為晉元帝。新宗廟建成,西晉惠帝、懷帝、愍帝三位神主被奉進宗廟,司馬睿也參考東漢劉秀的例子,表示自己上承武帝司馬炎,“上繼武帝,于元為禰,如漢光武上繼元帝故事也?!?/p>隨著懷帝入廟,兄弟異昭穆的問題就暴露出來,從司馬防到懷帝司馬鄴,雖然有七室,但世數(shù)只有五世,堂堂天子宗廟已經(jīng)淪為諸侯五廟了。宗廟問題必須得面對了,因此,在太興三年(320)議定廟制。
6,太興三年宗廟定制
早在建武元年的時候,太常賀循就曾提出兄弟同昭穆,惠帝、懷帝、愍帝可以另立別廟,現(xiàn)在新太常華恒在賀循的建議基礎(chǔ)上繼續(xù)完善改進。
華恒贊同賀循兄弟同昭穆的見解,但是反對為某些先帝另立廟寢的見解,華恒認為七廟之?dāng)?shù)應(yīng)該依據(jù)世數(shù),而不應(yīng)該依據(jù)神主數(shù),現(xiàn)在應(yīng)該把豫章府君、潁川府君父子倆請回太廟,以全七廟之禮。華恒的建議得到溫嶠、王導(dǎo)的支持,于是,已經(jīng)被遷毀的豫章、潁川二府君神主重新回到宗廟昭穆之位上。
同時,按照尊尊之義,在宗廟世數(shù)不足七廟的前提下,惠、懷、愍三帝神主繼續(xù)位列宗廟。當(dāng)時太廟的形式是豫章府君司馬量、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十室,愍帝不列昭穆。)。
7,遷入與迭毀的反復(fù)
永昌元年(322)閏十一月,元帝司馬睿駕崩,太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明帝。司馬睿入太廟,豫章府君再次被遷毀,但司馬睿的神主位置仍在族侄愍帝之下。當(dāng)時太廟形式為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十室)。
太寧三年(325)閏八月,明帝司馬紹崩,太子司馬衍繼位,是為成帝。明帝入廟,遷出潁川府君,當(dāng)時太廟形式為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十室)。
又在太廟西側(cè)修建夾室,把之前遷出的三位遠祖征西將軍、豫章府君、潁川府君神主安放在西夾室,稱為祧。咸康八年(342)六月,成帝司馬衍駕崩,弟弟康帝司馬岳繼位,因為是兄弟相繼,同昭穆,所以成帝入太廟,不用把京兆府君遷出,這樣太廟就有十一室,太廟情形為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十一室,成帝列廟不序昭穆)。
建元二年(344)九月,康帝司馬岳駕崩,兒子穆帝司馬聃繼位??档廴霃R,京兆府君遷毀進夾室,太廟依舊是十一室,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十一室)。
西晉從武帝司馬炎開始,就想把老爹文帝司馬昭拱到太祖之位上,因此給司馬昭上的廟號就是太祖,如果西晉沒有滅亡,司馬昭之前的列祖列宗之廟全部遷毀后,那司馬昭自然就是名副其實的太祖,還享有萬世不毀的地位。但是,西晉遭遇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了,宗室司馬睿成了皇帝,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卻是司馬昭的侄孫,對司馬昭而言,司馬睿就是旁支,雖然他表示入繼武帝司馬炎,在宗法上都算是司馬昭的后裔,可如果讓司馬睿選擇司馬懿和司馬昭誰居太祖之位,他肯定是選擇司馬懿啊!
司馬炎千方百計想讓自己老爹占居太祖之位的打算在東晉徹底落空。到康帝駕崩的時候,宣帝之上的先主都已經(jīng)遷毀,從情理上講,宣帝司馬懿也該升到太祖之位(圖表11),就可以展現(xiàn)太祖加三昭三穆六親的七廟模式了。但當(dāng)時卻以宣帝是穆帝六世祖,仍在六親之位,并沒有升為太祖,其實沒升位也好,過幾年還得掉下來,多尷尬。
隨后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海西公司馬奕都是兄終弟及,因此宗廟中神主沒有被遷毀的。太和六年(371)十一月,穆、哀、廢三帝的叔祖司馬昱做了皇帝,司馬昱是元帝司馬睿的小兒子,自然是上繼元帝,就把之前已經(jīng)遷祧進夾室的潁川、京兆二府君神主復(fù)位宗廟序昭穆,太廟情形為潁川府君司馬雋、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十五室)。咸安二年(372)七月,司馬昱駕崩,兒子孝武帝司馬曜繼位,司馬昱入太廟,潁川府君再次被遷出。太廟形式為京兆府君司馬防、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簡文帝司馬昱、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十五室)。
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孝武帝駕崩,太子安帝德宗繼位。孝武帝入太廟,京兆府君再次遷出,太廟形式為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簡文帝司馬昱、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孝武帝司馬曜(十五室)。
義熙九年(413),瑯邪王司馬德文建議太祖正位,以宣帝文德武功、開宗奠基之功,宜正位太祖,萬世不毀。同時建議應(yīng)該把四府君神主遷出夾室,另外建立別室永藏,不用祭祀。就是說那些沒有功德的遠祖可以哪兒涼快呆哪兒去了。但大司農(nóng)徐廣認為永藏四府君是對祖宗不敬,應(yīng)該讓他們留在西夾室做為遠祧祭祀。
當(dāng)時晉朝已經(jīng)步曹魏后塵,要仰劉裕鼻息,劉裕贊同瑯邪王德文的意見,讓宣帝司馬懿正太祖之位,在太廟旁另筑別室,安放四府君神主,萬世收藏不祀。晉朝從公元265年到413年,已經(jīng)面臨亡國的前夕,太祖之位才擺脫虛位的境況。
義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司馬德宗遇弒,弟弟恭帝德文繼位,隔一年,晉朝就被劉裕取而代之。
8,猴格說
很多王朝在宗廟都有太祖之爭,兩晉也不例外,本來依照司馬炎的計劃,后世子孫總要把老爹司馬昭拱到太祖為上名副其實的。卻因為永嘉之亂,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太祖之位到底被東晉天子給換了。
對司馬睿來說,他自然要上承曾祖父司馬懿,而不樂意承繼伯祖父司馬昭,如果他認司馬昭為太祖,他這一系將失去立足的法統(tǒng)基礎(chǔ),所以,自然是要以司馬懿為太祖。
晉朝的宗廟制度在過程中不斷的汲取教訓(xùn)、去完善補充,既借鑒古禮和傳統(tǒng)舊制,也沒有拘泥于典籍和權(quán)威解釋,而是適時的根據(jù)實際情況去變更,不但師法古禮、又兼顧情、禮,最后定型同堂異室不計世數(shù)的七廟制度,以及兄弟相繼為同昭穆的制度,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就是這樣。
圖表系猴格自制。
圖片選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參考資料:兩晉太廟研究、中國帝王宗廟、魏晉南北朝宗廟制度、兩晉天子宗廟遷毀、晉書、宋書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dāng)然,還有后宮八卦。
1.《司馬懿、司馬昭到底該誰正位太祖?兩晉天子各有各的私心打算》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司馬懿、司馬昭到底該誰正位太祖?兩晉天子各有各的私心打算》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204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