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魏征:“最近些日子,朝臣們也沒人給我提一些治國的建議了,這是什么原因?”
魏征說:“每個人的學識和膽略各不相同,性格文弱的人,即使做事光明磊落,滿腹韜略,也很難讓他說出來;和您平時不太親近的人,害怕自己說的不好得不到您的信任,所以也很少會提出意見;身居高位的人,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和您息息相關(guān),所以也不敢說出來;內(nèi)心有謀略的人,擔心自己提出來的意見不被您接受,反而會受到斥責,所以也不會提出來。由于以上這些原因,大家都保持沉默”
唐太宗說:“確實也是你說的這個樣子,我也每天在琢磨,朝臣們向我提建議,動不動就擔心有榮辱之憂、殺身之禍,那提個意見和赴湯蹈火有什么區(qū)別?我今天敞開心扉,大家可以隨便提建議,你們也不必害怕,大膽地說?!?/p>
關(guān)于工作,下屬沒有什么意見可提,責任在誰?唐太宗認為責任在領導!
不提意見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會提,二是不敢提。不會提的要么是性格內(nèi)向,不善于表達,只會做不會說,有意見心里藏著,也不好意思說;要么就是肚子里確實沒什么主意,領導說的都對,自己沒什么意見。不敢提的要么是怕自己說錯了,領導責怪,給自己小鞋穿;要么是知道自己說了領導也不會聽,聽了也沒有行動,那說了也不白說,還不如不說。
說錯了領導責怪,說了領導也不聽,為什么下屬會這么想領導?為什么不把領導想得更開明一點?君明則臣直,君主圣明了臣下自然對上正直,換句話說,臣下對上不能直言得失,豈不是因為君主不夠圣明?正因為領導沒有表現(xiàn)出足夠?qū)捜莺陀⒚?,所以下屬才不敢提建議。
唐太宗之所以被稱為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能理性地、公正地去看待問題,可以去檢討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責怪別人。一般人把問題都歸結(jié)到別人,而唐太宗能夠看到問題的根本,哪怕這個根本的原因責任在自己,他也直言不諱,這就是明君。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征:“君主怎樣做才是明君,怎樣做就成了昏君?”
魏征回答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廣泛地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最終可以做個明君;如果只聽信單方面的言論,或者說只相信自己說的才是對的,那就分不清是非,最終也就成了昏君。做領導的要廣泛地聽取不同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公正地明白事情的原委,基層的真實情況才能傳上來。”
唐太宗出身于貴族家庭,父親李淵在反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位高權(quán)重,唐太宗也算是個富貴公子,或者說是官二代,但他身上完全沒有官二代的不良習性。隋煬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人民苦不堪言,他看到大隋早晚要亡,所以力勸父親造反,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舉起起義的大旗后,他身先士卒,率領軍隊四處征戰(zhàn),有勇有謀,大唐的江山完全是他打下來的。
按常理說,像唐太宗這樣的人是足夠優(yōu)秀和完美了,難道還有必要聽別人的意見嗎?他認為完全有必要!一個人的眼睛看到的總是有限的,不管你個人是多么優(yōu)秀,但你的優(yōu)秀總會有邊界,而邊界之外的東西決定了你是否能夠走得更遠、更長久。
對于每個人來說,影響思考的兩大障礙是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其中思維盲點是因為個人的經(jīng)歷、見識和視野總是有限的,你看到的只是你能看到的,你的思維方式受限于你的見識,而這會阻礙你準確分析事物。善于聽取其他人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團隊的智慧,這會極大地提高思考的效率和有效性,從而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不要固守你對事物“應該”是什么樣的看法,這會使你無法了解真實的情況。想要最好的結(jié)果,你需要的是冷靜聽取不同人、不同維度的聲音。千萬不要固執(zhí)己見,這無異于作繭自縛。
不要以為你總是為自己做決策最合適的人,很多時候并不是。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這個答案是來自于你還是別人,這并不重要。
當然做到極度開放地請教和聽取別人的意見,一開始你會很難堪,也會招致批評,但你練得越多,你就越能應付自如。相比于最終把事情做成功,一開始的難堪或羞愧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再優(yōu)秀的人也看不到所有的景致,再優(yōu)秀的人也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即便英明如唐太宗,他也知道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何況我們這些遠不如唐太宗的人呢?哪來的自以為是的底氣和驕傲?
貞觀七年,唐太宗想要去九成宮住幾天,姚思廉就不高興了,他說:“陛下作為天子,就應該以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為己任,一切行動要符合百姓的需要,而不是滿足自己的私欲。整日想離開皇宮到處游玩,這是秦始皇和隋煬帝經(jīng)常干的事,不是堯舜禹這些明君所為,您這是要當秦始皇和隋煬帝嗎?大唐也要二世而亡嗎?”,姚思廉異常激動。
唐太宗說:“我肺不好,經(jīng)??人院蜌獯?,天氣濕熱會更嚴重,現(xiàn)在天氣不是熱起來了么,九成宮地勢比較高、比較涼快,我這病就不容易發(fā)作,所以才打算去住幾天,并不是想游玩。不過你能提出自己的意見,也是很正直,所以我也十分感謝你的好意,有這樣的臣子,我大唐何愁不興盛!”于是,唐太宗賞賜給姚思廉五十匹絲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寬闊無比,正是因為他既可以接受清澈的溪流,也可以容納渾濁的泥沙。領導之所以英明,就是因為他能積極采納對的建議,同時他也能包容錯的意見。
面對姚思廉的誤會,唐太宗沒有一副我有理我不怕的氣勢,也沒有得理不饒人的狹隘,而是從側(cè)面看到了他的正直。今天自己做對了,他能如此正直,明天自己做錯了,他肯定也會如此正直,那還有什么錯誤的決策不可避免的?他沒有責怪姚思廉,反而賞賜他,就是為了通過他告訴所有人,我不是個心胸狹隘的人,你們有意見盡管說,不管對不對,只要你們足夠真誠和正直,我都接受,這是何等的氣魄和氣度!
就像再優(yōu)秀的人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再優(yōu)秀的人提出的建議也不都是對的,而領導要有胸懷去包容那些不對的意見。年輕人有時候不免心高氣傲,或者想法還不成熟,提出的意見并不對,但也不至于就直接把別人否定掉,否則有了問題誰還敢說?
貞觀四年,唐太宗打算讓人把洛陽宮裝修一下,準備視察洛陽的時候住幾天,張玄素言辭激烈地說道:“陛下您登基才四年,當下緊急的事情不是修洛陽宮!現(xiàn)在突厥在邊境不斷騷擾,此時不考慮如何抵御突厥,反而去勞師動眾地大修宮室,這是您該干的事嗎?當初隋煬帝登基后沒多久就大興土木,搞得是勞民傷財,民怨沸騰,最后國破身亡。陛下您當初起義反隋的時候,平定了洛陽宮后,看見隋煬帝把洛陽宮裝修的如此豪華奢侈,就讓人毀掉,以表示大唐不會繼續(xù)隋朝的奢靡作風。這事過去沒幾年,您都忘了嗎?怎么開始效仿起隋煬帝呢?而且如今的國庫實力遠不如隋朝時候,陛下您又如此大興土木,您這是比隋煬帝都過分!”
唐太宗聽了這話,不知說什么是好,就問:“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和桀、紂比怎么樣?”張玄素說:“如果陛下執(zhí)意大修洛陽宮,我看您也會桀、紂一樣,成為亡國之君!”唐太宗嘆了口氣:“這是我沒考慮好,是我的錯,你說的對?!庇谑牵p賜張玄素二百匹絲綢。
張玄素和唐太宗完美地詮釋了“君明臣直”這四個字,張玄素真是剛正,說唐太宗和桀、紂這樣的亡國暴君一樣,這就是指著唐太宗的鼻子罵,唐太宗什么反應?他發(fā)怒了嗎?他氣急敗壞了嗎?他把張玄素殺了嗎?他向張玄素解釋自己為什么這么干了嗎?沒有,他承認自己考慮的不周到,他主動向下屬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是封建帝國主義國家,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可以不用和別人去講道理,然而面對張玄素的責罵,唐太宗卻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是何等的胸懷!現(xiàn)在僅僅不過是一個企業(yè)的領導人,底下人都要看臉色行事,更別提敢這樣指著領導的鼻子罵了,那真是不想要工作了,也沒有幾個領導能容下這樣的人。
正是因為難得,所以才凸顯出唐太宗的偉大,這樣的偉大必然會帶來貞觀之治的國家大治,也給后來的開元盛世的萬國來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唐太宗真是無愧于“千古一帝”的稱號!
看似簡單地領導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但透露出來的是一個組織的文化和未來。再聰明的人也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開誠布公的團隊卻可以無往而不利。一個優(yōu)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組織的文化,必定是一個包容的文化。這個文化下的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基層員工提出改善一線的意見,中層員工提出人才培養(yǎng)的建議,高層員工貢獻組織繁榮昌盛的戰(zhàn)略,這樣的組織何愁沒有市場?這樣的組織何愁不強大?這樣的組織何愁不成為百年組織?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如此,而已。
1.《別因為太過在 李世民:再聰明的人也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別因為太過在 李世民:再聰明的人也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6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