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城:建于元魏,舊城環(huán)周3里20步。東面斷崖棲堞,南面東半斷崖棲堞,西面通垣,北面據(jù)崖為垣,置南北西三門。公元1570年(明代隆慶3年),知縣張紹芳始建南北2樓,外筑郭垣護圍。
公元1596年(明萬歷24年),知縣高數(shù)仞增修大垣高3丈2尺,厚2丈5尺,跺口635,敵臺25座,營層25座,門8座。
公元1605年(萬歷33年),知縣李養(yǎng)才増修城樓4座。
公元1766年(乾隆31年)知縣王家正奉文領(lǐng)帑8197兩,修理4面城垣,筑石臺3層,長600余丈。
公元1605年(萬歷33年),知縣李養(yǎng)才増修城樓4座。公元1766年(乾隆31年)知縣王家正奉文領(lǐng)帑8197兩,修理4面城垣,筑石臺3層,長600余丈。
五臺縣城小而堅,地形陡險,高不可攻,宜于防守。清朝順治初年,張還初、高山農(nóng)民起義軍,圍城期年而攻不下,可謂易守難攻之地。
1938年日軍侵入五合時,民兵們?yōu)榉乐谷哲娎贸窃淌?把城垣拆毀。至今,城市護建,面貌一新,古城垣今已無存。
五臺古縣城五臺縣令楊瞮 楊瞮,云南定遠人,清康熙48年五臺縣令—五臺縣志1988年版。
蘇子坡蘇子坡是五臺縣的一個大村落,位于縣城東北方向約8公里處。據(jù)古縣志記載,宋代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在北方游歷,走在縣城以北的茹湖盆地時,見一婦人手拉(五臺人叫拖)一個三四歲的小孩,背負一個略大一點但顯然是哥哥的孩子,坡老不解,駐輿詢問,婦人答,拖著的小的是親生,背著的大的是前婦所遺。坡老贊曰:“真乃大賢人也!”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和詩人,后人把他路過的村子改名蘇子坡,南面的村子改為南大賢,北面的改為北大賢,并在蘇子坡興建了子瞻廟。古風(fēng)百世流芳,故事千年流傳。
蘇子坡的村名來歷有不少人知道,但蘇子坡建有子瞻廟的史實卻鮮為人知。清乾隆年間《五臺縣誌》卷三.三十一記載,“蘇子坡傳為子瞻游臺憩此,村東有子瞻祠”。北方很少見子瞻廟,該廟宇在五臺縣甚至在全省也是唯一的。近年,一個朋友偶然得到一本手抄本,上錄清康熙年間五臺縣令楊瞮在蘇子坡瞻仰子瞻廟寫的三首詩,足以證明蘇子坡原來確建有子瞻廟。(楊瞮,云南定遠人,清康熙48年五臺縣令—五臺縣志1988年版。)至于某年建廟,毀于何時,筆者無從考證。只是從詩中可以看出,該縣令執(zhí)政期間此廟已顯破敗。
三首詩之一,愛此遙峰潔, 寒光一徑微。 煙消開遠目, 鳥去樂朝暉。古廟靈風(fēng)合,平原解凍圍。 笙歌藻薦囉,景物還依依。
之二,自有山川異, 到來迥不同。 門開村落靜, 路繞雪溪通。 雞犬鳴深樹,衣冠對曉風(fēng)。誰到純樸處,頓覺遠愁生。
之三,蘇子自千古 ,村仍蘇子名。 芳蹤留僻壤, 游屐入邊城。 應(yīng)有朝霞起,空余殘雪明。 祠荒人指點, 蕭瑟不勝情。
第一首詩記敘的是早春的一天,應(yīng)該是正月閑暇之時吧,縣老爺起個大早,冒著寒風(fēng)到蘇子坡去瞻仰子瞻廟,路上見到的是閣子嶺上的雪景和遠處蘇子坡影影憧憧的村落與廟宇,這位出生在南方的讀書人看到白雪皚皚的山頭和雪中時隱時現(xiàn)的小徑,有點小小的激動,太陽一出來,閣道穿云逐漸消散,朝暉中百鳥齊鳴,茹湖盆地乍暖還寒,美景如畫;第二首詩是進村后的景物和感懷,與路上的所見所聞不同,靜靜的村落里,冬雪已經(jīng)開始融化,寒風(fēng)中傳來陣陣雞鳴或狗叫聲,讓縣老爺感受到農(nóng)村生活的純樸自在,感懷萬千;考證的核心詞句在第三首中,“蘇子自千古,村仍蘇子名”,一代文豪早已仙逝,但他的詩文與政績卻在這邊塞山城中流芳千古,面對荒蕪破敗的寺廟,感悟人生規(guī)律,縣老爺不勝唏噓,大有大詩人崔顥當(dāng)年的心境,“黃河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理解的也許淺薄,甚至“笙歌藻薦囉”一句中的“囉”字都因為看不清有可能抄錯,但這并不影響蘇子坡村曾建有子瞻廟的史實。是為考。(《五臺縣蘇子坡村子瞻廟考證》 該段文字作者安文將)
古南臺南神垴也稱南神頂、小南臺,座落在五臺城東南十里的慮虒河邊,海拔1217米。北靠南神坡,東傍劉家莊、裴家溝。南近化龍崗、黑虎岔。西依王家莊、松臺村、兩澗村。據(jù)《五臺縣志》記載:“公元前一九七年,漢文帝劉恒作代王時曾游獵于南神垴,后人在南神垴山頂建代王廟,亦稱漢文帝祠?!睗h文帝祠最早見于《魏書·地理志》,宋代進士宋硯所撰南神垴碑文記載,漢文帝祠曾在宋代重修,再后無據(jù)可考。
風(fēng)景如畫的古南臺今祠已不在,遺跡尚猶存。當(dāng)?shù)亓魝飨略S多漢文帝游獵、縻馬與飲馬的傳說故事,半山有代王縻馬樁。每當(dāng)夏秋,山之北麓一片楊林,綠色掩映。南神垴上山花爭艷,蜂飛蝶舞,鮮紅的山丹花,淡紅的石竹花,藍色的荊條花,黃色的楊桃花,遍地芬芳沁人心脾,游人常登山采花。野生動物有狐貍、兔子、野雞、獾子、貓豹等。置身山頂,可望盡慮虒河流域。
南臺普濟寺每年陰歷五月二十山頂舉行奶奶廟會,戲臺上由會首籌錢唱大戲敬獻奶奶,眾信士攀山采花,趕會看戲,拜謁奉祀。筆者對南神垴的興趣源于最近搜集到的一首詩,作者是清朝康熙四十八年曾任五臺縣令的楊瞮。原詩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冬日登南神頂
文/楊瞮
南山蜿蜒來,矗立俯城郭。
群峰遠倚伏,元氣郁磅礴。
云雨出無心,雷霆時擊博。
翕習(xí)窟蛇龍,翱翔棲鸞鶴。
巉石相頃欹,崢嶸驚欲落。
仄徑屈曲通,恍疑五丁鑿。
蒼松老作鱗,絕壁堅如削。
溪水千縈洄,灣環(huán)抱石腳。
靈境辟其巔,飄渺見樓閣。
不知自何代,金碧猶輝爍。
翠華想渺茫,龍象示寂寞。
烝黎遠近心,走望竟如昨。
杪冬望杏靄,繡陌勢參錯。
村煙凝古木,朔風(fēng)響檐鐸。
物狀既蕭然,經(jīng)綸歸瞻漠。
五峰勝境五臺知事黃中
鄭喜被康熙皇帝欽點翰林后不久,康熙下旨鄭喜到陝北和晉西北調(diào)查災(zāi)情,慰問災(zāi)民。鄭翰林辦完此次公務(wù)后,順便回故鄉(xiāng)省親路過五臺縣城。五臺知事黃中出衙迎接,邀致私室談話。向鄭喜講述了五臺山菩薩頂大喇嘛專橫殘暴,盤剝百姓,縣民苦不堪言的事實。
鄭喜聽后又走訪親友了解真情,所見所聞皆與黃中反映相符。為了進一步澄清事實,鄭喜又親自上了五臺山私訪。剛到菩薩頂山門時,看見一老漢連哭帶罵的在暴打自已的毛驢。鄭翰林上前與老漢交談中老漢說出了實情,老漢說:我辛辛苦苦一年四季喂它草料,今天我來交租,它馱的還沒有我背的多,鄭翰林問道:你背多少,它馱多少?老漢答道:我背了八十斤,它才馱了四十斤。鄭翰林不解地問道:是你心痛毛驢沒讓它多馱吧。老漢氣憤地說:明明它比我馱的多,剛才過稱它才馱了四十斤,我還背了八十斤,你說我氣不氣?鄭翰林一下明白了其中的起因后果。便微笑著對老漢說:你先不必生氣,等我進廟里看看再說。鄭翰林邊與老漢說話,邊略沉思,這肯定是稱上有鬼,才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
于是他進了菩薩頂寺廟里到了收租的地方,許多交租人都出現(xiàn)了老漢所說的奇怪事情。鄭翰林斷定稱上有鬼,便讓隨從借故把稱桿給折斷,果然稱桿是空心,里面裝的是水銀。這種水銀稱掌稱者想稱多少就能稱多少,而且是只會少稱而不會多稱。
正因為菩薩頂收租用的是昧良心的稱,五臺當(dāng)?shù)厝耸鼙M了剝削和壓榨,過著水深火熱火的日子。故而當(dāng)?shù)孛耖g才有了人背八十,驢馱四十的民間傳說的奇特故事。
蔣坊村五臺知縣陸長華
傳說康熙有一次《巡游五臺山》路過五臺山營坊街,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長的象梅花一樣俊俏??滴跻顾蕹腔?五臺山專為康熙皇帝修建的行宮),情動于衷,吟詠成詩一首:"騎駿馬過皇莊,遇一女子碾黃梁,玉指桿頭托,金蓮裙底忙。輕起笤,慢簸揚,回道輒步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指娥眉柳帶霜。可惜這般風(fēng)流女,嫁與誰家田舍郎?”
內(nèi)侍太監(jiān)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后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撫養(yǎng)長大后送到菩薩頂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賜予提督印,斬殺寶劍等特權(quán),稱當(dāng)朝一品。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統(tǒng)統(tǒng)向大喇嘛進貢。梅枝被封為妃子,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
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續(xù)代的大喇嘛承襲了全部特權(quán),橫征暴斂,漁肉鄉(xiāng)民,在當(dāng)?shù)仄勰邪耘?,僧眾鄉(xiāng)民人人皆切齒痛恨。正因菩薩頂大喇嘛是皇帝御封的特權(quán),山西省府和地方政府也無權(quán)約束其行為。故當(dāng)時山西人民特別是五臺人過著是水深火熱之日。
因此,即使是鄭翰林是皇帝所欣賞之人,也只得冒死直諫,為民請命??梢娖兴_頂大喇嘛的特權(quán)威力有多大。從此事也可看到鄭翰林是個不畏強權(quán),而心憐百姓苦難而胸懷寬大又敢為窮苦百姓說話的一位清官。
正在鄭喜回京前,新任五臺知縣陸長華來訪,共議治邑之事,談及大喇嘛之事,陸長華與鄭喜想法一致,決心懲治佛門敗類。于是陸長華也根據(jù)大喇嘛的罪行擬好了湊章,按程序向朝廷呈了上去。
此時康熙駕崩,雍正即位。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詔求言,鄭喜上疏詳湊五臺山大喇嘛罪行,雍正皇帝準湊,頒旨查辦。大喇嘛聞訊自殺。五臺縣令陸長華又將其主要幫兇喇嘛典器嗩吶木元旦正法。隨后朝廷免去了五臺山大喇嘛的特權(quán)。撤回了斬殺寶劍,取消了山西省給菩薩頂寺廟進貢之例。依制定法律,每歲從糧稅撥給銀兩一千二百兩,令喇嘛自行釆辦諸物。自此五臺山寺院科派之弊永遠革除。山西人民才出水火之日。
此后不久,鄭喜奉旨督學(xué)福建(注:"督學(xué)"俗稱學(xué)臺,清朝主管一個省的教育系統(tǒng)的官職,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教育廳廳長),后又授吉安知府,再調(diào)任南昌知府,逝于南昌知府任上。古人講究落葉歸根,人老回歸故鄉(xiāng),后來后人把他的靈柩運回了五臺蔣坊村老家,葬于鄭家老墳。老輩人言傳,一說鄭翰林是衣冠塚,一說是實體墓。到現(xiàn)在還是個迷。
清乾隆版《五臺縣志》五臺知縣王秉韜
王秉韜,字含谿,清軍鑲紅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二十四年(1759)選授陜西三原知縣。歷任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山西五臺、榆次知縣,保德知州、安徽潁州(今阜陽)、江蘇淮安知府,廣西左江道臺、奉天(今遼寧沈陽市)府尹、河南布政使,官至河?xùn)|河道總督。性耿直,歷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稱。
1777年(乾隆42年)知縣王秉韜在明倫堂前邊創(chuàng)建崇實書院。1883年(光緒9年)增建考房。知縣初三給生童講詩文,唯有五、八兩月初三講賦論及各體詩。一年舉行兩次考試,由知縣主持,叫甄別。二月初三、七月初二考貢監(jiān)生員,二月初四、七月初四考童生。童生在本縣考得好的被選送到代州,再參加由學(xué)政主持的府考,考中的方為秀才。五臺考秀才的學(xué)額原為12名,乾隆50年增至5名。
崇實書院縣里甄別選定的,書院每季發(fā)給膏火錢(相當(dāng)于助學(xué)金),按成績次第,多少不等。學(xué)宮原有學(xué)田5,959畝,到光緒年間只剩925畝。乾隆42年,知縣王秉韜創(chuàng)立同善會,動員鄉(xiāng)紳富戶捐資興辦義事,作為書院經(jīng)費。1869年(同治八年)田丕緒等重新集資,得6,000緡,改善章程定制,以齊年利錢720千文歸書院。學(xué)宮舊址在現(xiàn)中共五臺縣委黨校院內(nèi)。
清乾隆版《五臺縣志》,是五臺縣知事王秉韜纂修,儒學(xué)教諭平梓參校,采訪者17人。該志136頁,約10萬字,是乾隆四十二年,對康熙《五臺縣志》的補修,同年成書,乾隆四十五年刻版,依照其體例設(shè)卷設(shè)目,全書八卷六十七目,無跋序,只有微修續(xù)志小引,卷首冠縣境、學(xué)宮等圖五幅,卷首錄宸翰,又改舊志目輿地為星輿,
康熙《五臺縣志》中寺院、四鄉(xiāng)道里遺漏及詳略不齊之處,年代、人名、地名以訛傳訛者,均依采訪作了補充核正,如東峪河舊志缺載,依省志補入;
續(xù)增康熙二十六年以后事。如凡縣令、城守、巡司等政績卓越可傳者,均列傳增入;新增賞赍目,載乾隆二年至二十七年奉諭恩賞老農(nóng)老婦;新增水利目,載東峪河、龍灣寺清泉可引水灌溉;貞烈目,考古碑補入2人;耆善目補入1人,此目載7人捐銀粟賑荒;藝文門以次續(xù)入詩文,居全書二分之一。
進士第山居清代王秉韜
果是山居好,橫斜半向陽。小橋垂片石,新屋競高墻。
隴畔泉通水,耕余竹作倉。稻粱行處茂,終歲任相羊。
宿松巋清代王秉韜
鳥雀棲煙樹,牛羊下夕原。危峰疑阻路,曲徑又通村。
雨意連山暗,蟲思徹夜喧。數(shù)程已不遠,十度月黃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縣民眾在城內(nèi)的北坡上,修建了一個景賢祠,祠內(nèi)供奉著王秉韜和闞崇德兩位知州的塑像和20多位為民代言、因狀告貪官而獻生的烈士牌位;而且,每年三月初八,縣內(nèi)(當(dāng)時,縣內(nèi)實行都村制,縣下領(lǐng)鄉(xiāng),鄉(xiāng)下設(shè)都,都下統(tǒng)村)東會都、隅廂都、東回都、營測都、尚艾都、東郊都、義羊都、賽興都、承天都、三賢都、白泉都、移穰都、盤石都、巨城都等14個都的各都都長、各村村長和村民代表,都要來參加祭奠,并演戲數(shù)日(平時,則作為十四都草豆局的辦公場所)。此俗在景賢祠被毀前150年間,世代相傳,年年如此,歷久而不衰。
王秉韜(?—1802)字含溪,漢軍鑲紅旗人,清朝大臣。由舉人授陜西三原知縣,累遷河南光州直隸州知州。緣事降浙江按察司經(jīng)歷,改云南知縣。累遷山西保德知州,有政聲。乾隆五十五年,擢安徽潁州知府,因讞獄遲延罷職,詔以原官發(fā)江蘇,補淮安。嘉慶二年,復(fù)調(diào)潁州。
會教匪犯河南,去潁州甚近。秉韜慨然曰:“同為守土臣,豈可以畛域遺害乎?”與壽春鎮(zhèn)總兵定柱團結(jié)鄉(xiāng)勇數(shù)千,勵以忠義,助糧餉,戰(zhàn)於境上,破賊走之。時大學(xué)士朱珪為安徽巡撫,器其才。未幾,擢廣西左江道。復(fù)以在潁州失察逸犯,罣議,鐫級去官,留治江南豐、碭河工。尋署廬鳳道。洎仁宗親政,朱珪薦之,擢奉天府尹,遷河南布政使。
五年,擢河?xùn)|河道總督。秉韜老於吏事,治河主節(jié)費,堤埽單薄者擇要修筑,不以不急之工擾民。河北道羅正墀信用劣幕舞弊,曹考通判徐鼐張皇靡費,并劾治之。薪料如額采買,河員濫報輒駁斥,使多積土以備異漲,於是浮冒者不便其所為,言官遽論劾,詔慰勉,戒勿偏於節(jié)省。七年,防汛,卒於工次。
秉韜性方正,不沽名。時疆吏中長麟、汪志伊并以廉著,秉韜不愜其為人,嘗曰:“長三,汪六皆名過其實,奚足貴?”
王秉韜在五臺。他入仕后,輾轉(zhuǎn)9省,歷任陜西三原知縣,河南光州知州,浙江按察司經(jīng)歷,云南知縣,山西五臺知縣、榆次知縣、保德知州,安徽潁州知府,江蘇淮安知府,廣西左江道臺,奉天府尹,官至河南布政使、河?xùn)|河道總督。他性格耿直,歷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稱。
徐繼畬官像光緒初年,新任山西巡撫曾國荃決定重修《山西通志》。當(dāng)他看到徐繼畬《五臺新志》遺稿時,“嘆其綜核簡明,義精文贍,誠著述家當(dāng)奉為準繩者?!薄暗迥┚恚袖洘o書,賡續(xù)之作,尚需采訪”,遂命五臺縣令“俾依原目,補輯以成”。擔(dān)任五臺縣令的孫汝明、依徐繼畬三卷新志原本,設(shè)局續(xù)修,以類加以補注。
光緒八年,王步墀(江西建昌人)繼任五臺縣令,補輯首一卷,續(xù)纂人物、列女、藝文、雜錄為第四卷,光緒九年郵請繁峙知事楊秋湄潤色。該志有30余人參加編修,鄭增耀、徐耘田、劉升瑛和張映環(huán)4人加補注,續(xù)輯和補充、注釋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約有5年之久。光緒十年付梓印行。
五臺山大白塔清朝五臺知縣周三進
清朝五臺知縣周三進。三進,字天驤?;窗采疥?今江蘇淮安)人。拔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五臺知縣,剛直廉明,革除遞年陋規(guī)。臺志草創(chuàng)于金天會年間,至明永樂年間重修,然天會版籍無存,明志亦毀于明末清初。是志于康熙二十六年春修纂。
清康熙版《五臺縣志》,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臺知縣周三進纂修,始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春,成書于仲夏。全書八卷,分為圖畫志、輿地志、建置志、食貨志、官政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八門六十七目,約11.8萬字。每卷前冠以小序,每目前皆有弁言。
首卷錄御制五臺山諸寺碑記32通,御題五臺山諸寺匾額54處,附有縣境、學(xué)宮等圖五幅。五臺山著名寰宇,覽五臺圖、城市村廬歷歷可指,陵谷丘壑昭然可辯。山川目載魚洞泉,每谷雨兩日,滿尺魚出,凡五六日凡止,頭則歲祲,可資生物學(xué)研究。士習(xí)目載臺鍾山川之秀士,生其間者,率多聰穎。食貨目載臺邑清初兵燹之后,逃徙殆盡,丁戶至今未復(fù),境內(nèi)民皆耕于磧麓之間,一遇災(zāi)荒,四方背井離鄉(xiāng),賦役俱照新頒《賦役全書》征收。
物產(chǎn)目載產(chǎn)沙參、龍骨、麝香等藥材77種。名宦目載萬歷年間李承祖親行履勘丈量小銀河水利,撰平均水道記勒石,從此豪強不能侵占,民享其利。又載五臺原為攤派計者數(shù)百人,稱為遞年,工食皆取之百姓,一歲費約千金,縣令周三進剛直廉明,永革遞年陋規(guī),為民歲省千金。耆善目載拾金不昧、捐粟賑饑者多人事跡。
義民目載石生云隆冬降雪,掃除東南西北道路數(shù)十里,至老不倦。藝文目居全書之半,有關(guān)政典者收錄。詳異不設(shè)專條,列入藝文門。此志對四鄉(xiāng)描述,文筆清麗有致,山川、道路、村落、古跡景色宛然,導(dǎo)入如歷其境,雖佳游記不過如此。如《鄉(xiāng)村》一目,用文字寫法組成一篇2400多字的『游記』,不只記載地名,且對地形地貌、古跡、建筑和風(fēng)景進行描述,生動可讀,可供后世比較、考證。此志屬國內(nèi)稀有的地方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僅藏首一卷。
五臺古縣城墻五臺知縣張舒翰
享譽海內(nèi)外的19 世紀自由民主學(xué)者徐繼畬(1795——1873 年),號松龕,是五臺縣東冶鎮(zhèn)人,學(xué)識淵博,為官清廉,立身處世中有許多難能可貴的故事。這些在他撰寫的關(guān)于家鄉(xiāng)、家人、親朋的對聯(lián)、詩文中得到反映?,F(xiàn)按地點、人事分類,簡單介紹數(shù)則。
臺山沱水
沱水瀠洄流惠澤,
臺云繚繞散天香。
節(jié)錄自松龕1853 年《挽五臺知縣張舒翰之妻李孺人聯(lián)》。咸豐癸丑七月,知五臺事張大令舒翰之妻李孺人卒,松龕寄聯(lián)語兩幅挽之。其一是:“內(nèi)政佐蘋蘩沱水瀠洄流惠澤,仙緣揮藥餌臺云繚繞散天香。”沱水波瀾飛作雨,臺山冰雪暖回春。
咸豐朝實錄卷之九十六
丑。諭內(nèi)閣、有人奏、山西五臺縣知縣張舒翰、賦性貪惏。遇案需索。又于兵差過境。藉口協(xié)濟騾頭??v役斂錢。徇庇不究。且吸食鴉片。捕務(wù)廢弛。其同城教諭黃四如、亦以詐索生員為事。又稷山縣知縣王治成、貪暴朋淫。縱令門丁霸占民婦。并為其子娶民人之女。前辦捐輸。抑勒比追。必得賄而后已。此等貪污不職之員。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吏治而安民心。張舒翰、王治成、黃四如、均著革職。交哈芬親提嚴訊。如果屬實。即行按律懲辦。毋稍徇隱。(來自咸豐朝實錄卷之九十六)
五臺知縣余紹昶
接張舒翰之任的五臺知縣余紹昶,字小欄,江西奉新舉人,署山西沁源縣。癸丑八月太平天國掃北軍自平陽東進,過沁源縣南境,人情洶洶,紹昶處以鎮(zhèn)靜,民家雞犬無恙,合邑愛戴,及去任,士民志其行實,設(shè)位以祀。
徐松龕咸豐四年十月補五臺知縣,在任十年,臨行有“未能拋得臺州去。大半稽留在此山”之句。列入《山西通志·名宦錄》。松龕在上黨辦理潞澤遼防堵太平軍軍務(wù)近二年,1853 年冬松龕從長治等處撤防歸里,拜訪了父母官余紹昶。
1856 年春松龕準備設(shè)帳平遙。脂車前往平遙前,余紹昶以四首七律贈行,他依原韻唱和,第二首是:“琴堂人散靜無塵,廚傳蕭然不道貧。沱水波瀾飛作雨,臺山冰雪暖回春。但憂民瘼時披牘,一任饑腸自轉(zhuǎn)輪。輿論他年傳史筆,如公吏治合書循。”在臺北商務(wù)印書館出版《清徐松龕先生繼畬年譜》的方聞先生,將松龕此詩收入其中。他的侄兒、陜西著名書畫篆刻家方勝先生,一再寫此聯(lián)弘揚家鄉(xiāng)文化。
五臺城明倫堂和崇實書院
1816年,五臺縣城崇實書院聘請3年前中舉的徐繼畬主講,擔(dān)任山長。五臺城較熱鬧的只有東西向約300 米長的一條大街。崇實書院和文廟明倫堂,坐落在街西南的一片地方。
徐繼畬《五臺新志小楷稿本》:“五臺之城小而堅,地形斗絕,高不可攻。但能守其西面,馀三面不煩守也。然居民寥落,僅百余戶,有地利而無人民?!薄叭胛迮_城者,多取道於西門。入西門有大街一道,直抵東城墻??h署在街北偏東……學(xué)署之西為文廟,規(guī)模宏整。大成殿尤巍峨,兩廡亦整齊,后為崇圣祠。戟門之外有泮池,東為名宦祠,西為鄉(xiāng)賢祠。欞星門之外,有觀海、登山二門,前為照壁。文廟之西,為崇實書院,故明倫堂也。乾隆四十二年,前縣令王秉韜,以察院廢館向?qū)W中互易,以明倫堂之東西兩間居山長,仍空中三楹為明倫堂。二門外,東西齋房十間,為諸生肄業(yè)之地。書院之西北隅,有節(jié)孝祠,西有昭忠祠,再西則西城墻矣。”
五臺縣知縣章貴誠;五臺縣知縣孫汝明
○丙午。以虧短銀兩。革山西另補知縣前大同縣知縣許貞元、降補五臺縣知縣章貴誠、丁憂臨縣知縣黃廷贊、降調(diào)托克托城通判賡熙、降調(diào)山陰縣知縣李國玠、降調(diào)甯武縣知縣蕭樹藩、休致興縣知縣王毓雯職。與已革陽城縣知縣裕厚、署隰州知州李春熙、代理偏關(guān)縣知縣余作霖、一并監(jiān)追。革已故五臺縣知縣孫汝明、署應(yīng)州知州福蔭、交城縣知縣李正芳、遼州知州玉山、永甯州知州李英年、垣曲縣知縣沈道濟、左云縣知縣謝德镕、署榆社縣知縣樊恩煦、署嵐縣知縣黃家楨、清水河通判色勒、盂縣知縣胡德本、甯武縣知縣樊瑜、調(diào)署陵川縣知縣李楨、署山陰縣知縣陳諴、繁峙縣知縣王德昭、署榆社縣知縣張植初、代理五寨縣知縣李金□冊、山陰縣知縣李桂山、署興縣知縣葉煥昌、甯武縣知縣陳肇杰職。均分別籍產(chǎn)備抵。(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jīng)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十七 現(xiàn)月)
相關(guān)鏈接
白牛(1913—1971),五臺縣蘇子坡村人。父親本為泥瓦匠,因被匪軍抓去當(dāng)兵,摔成殘廢。全家生活無著,白牛自幼未能上學(xué),15歲就給地主扛活。奶奶死后;買不起棺材,只好用破席片卷埋。由于長年給地主扛活,白牛學(xué)得一手好莊稼活,耕種犁耙,提耬下種,養(yǎng)牛喂馬,無所不精。1946年,五臺全縣解放,白牛擔(dān)任村抗勤主任,并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改革運動開始后,白牛積極投身于斗地主分田地的斗爭,群眾選他當(dāng)了村長。他敢做敢為,清算了地主富農(nóng)貪占的攤派款粳,群眾稱贊他說: “白牛當(dāng)村長,群眾都沾光"。
白牛書記建國后,白牛堅信“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1952年,他就帶領(lǐng)10個貧下中農(nóng)建立了蘇子坡第一個生產(chǎn)合作社一·一七一社。1956年,蘇子坡成立了高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白牛繼續(xù)擔(dān)任社長。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他一直擔(dān)任蘇子坡大隊大隊長。實行耕作改良,科學(xué)種田,1965年糧食畝產(chǎn)超過400斤。1965年白牛擔(dān)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并被評為山西全省農(nóng)業(yè)勞動模范。
白牛大公無私,具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1961年,白牛因公跌傷了一條腿,致成殘疾,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他身殘志不殘.依然日夜為集體操勞奔波,依然堅持參加集體生產(chǎn)勞動。1957年,在修筑西大壩時,白牛三天三夜沒離開工地,累得肚內(nèi)出了血,暈倒在地上,留下了內(nèi)傷。1968年,白牛又得了肺氣腫,稍受點累,就喘不過氣來,但他照樣浸明沒黑地干。干部社員們勸他多休息,少操心,他說: “只要氣不斷,就要緊著干!”1971年1月8日凌晨4時,白牛因病醫(yī)治無效逝世。
1.《鄉(xiāng)村文化 明清時期以來五臺知縣匯總》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鄉(xiāng)村文化 明清時期以來五臺知縣匯總》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5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