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zhàn)役”拉開了序幕!
此次戰(zhàn)役,我方的參戰(zhàn)部隊總計有15個軍,其中除了原有的志愿軍第九兵團和第三十九、第四十軍,人民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兩個兵團六個軍,即第三兵團的第十二、第十五、第六十軍,第十九兵團的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軍。
按照志司的戰(zhàn)略部署,先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人的防御,之后再向縱深發(fā)展,以割裂敵人的整個防御體系,集中主力部隊對預期殲滅之敵實行兩翼迂回,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圍殲敵人。
事實證明,在戰(zhàn)役的前兩個階段,我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僅在第一階段,我軍就向南推進了50多公里,殲滅敵軍23000余人,迫使敵人主力退至春川、漢城等地組織防御。
在第二階段的時候,我軍又殲滅了南朝鮮軍第三師和第九師大部,并將其第五師和第七師全線擊潰,戰(zhàn)役取得了巨大勝利。
不過,由于我軍糧食彈藥補給困難,因此無法繼續(xù)實施有效的進攻作戰(zhàn),所以只能停止進攻,開始實行戰(zhàn)略轉移。
事實上,在第五次戰(zhàn)役發(fā)動之初,志愿軍的后勤補給就已經(jīng)存在了相當大的缺口。
這時,彭德懷深切感覺到,雖然戰(zhàn)役的前兩個階段都打得比較順利,戰(zhàn)果也很豐厚,但中朝軍隊也為此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尤其是志愿軍的補給線在敵人的絞殺下,根本無法跟上部隊前進的步伐,前線部隊已經(jīng)處于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如果此時再不顧一切地打下去,其后果不堪設想。
于是,彭德懷果斷下令:前線所有部隊停止進攻!到5月21日,志司做出了前線各軍迅速后撤,轉向三八線附近進行防御的命令。
但,“聯(lián)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的動作更快!
就在志司下達后撤命令的前一天,李奇微就已經(jīng)下達了反攻的命令。經(jīng)過數(shù)月的交戰(zhàn),李奇微似乎已經(jīng)對志愿軍的攻勢“了如指掌”了,他還特地給志愿軍的攻勢取了一個稱號,叫做“禮拜攻勢”,即攻擊只能維持一個星期。
但第五次戰(zhàn)役從4月22日開始,到5月21日下令撤退,志愿軍的攻勢硬是維持了一個月,這恐怕是李奇微所沒能想到的——中國軍人強大的意志力能克服一切困難。
在東線,由于指揮失誤和動作遲緩,志愿軍第六十軍180師與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發(fā)生了激戰(zhàn)。
戰(zhàn)斗最后,除了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參謀長王振邦等少數(shù)官兵成功突圍外,其余大部分官兵犧牲或被俘,這是志愿軍戰(zhàn)史上遭受敵軍毀滅性圍攻打擊建制最大的部隊。
此役,180師原有的11000多名官兵,損失了7000多人,其中5000人被俘,這是志愿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被俘最多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師政治部主任吳成德在突圍后,繼續(xù)帶領33個人在語言不通、地形生疏的南朝鮮打了整整一年的游擊戰(zhàn),可惜最后也被捉住了。
吳德成是朝鮮戰(zhàn)爭中被俘的中國軍官級別最高的,后來在交換戰(zhàn)俘時,吳德成回到了祖國,但可惜的是,他沒能繼續(xù)留在部隊。
此次戰(zhàn)役中,180師雖然損失慘重,不過,也正是由于180師官兵的英勇奮戰(zhàn)、頑強抵抗,成功吸引了美軍在東線和中線的主力部隊,有力遲緩了美軍反擊的速度。
在美軍結束了對我180師的進攻后準備繼續(xù)向北推進時,前來增援的志愿軍第20軍已經(jīng)成功抵達華川,堵住了戰(zhàn)線的缺口。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攻防轉換,“鐵原”,終于出現(xiàn)在了中美兩軍的視野里!
鐵原,位于朝鮮半島中部,南北朝鮮之間有3條鐵路在此交匯,分別通向南方的漢城、北方的元山,以及東方的金剛山。
鐵原對于作戰(zhàn)雙方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對于志愿軍來說,此時后方的補給線已經(jīng)被美軍飛機給破壞了,鐵原就成了后方補給基地,同時也是重要交通樞紐,志愿軍的物資和后方機關正在從這里進行后撤。
而對于美軍來說,這里是圍攻志愿軍的絕佳之地!如果美軍攻下鐵原,那么幾十萬的志愿軍就被切斷了退路,而沒有糧食彈藥的補充,極有被圍殲的可能。
反之,如果志愿軍成功守住了鐵原,那么不僅能挫殺李奇微的銳氣,還能為重新在“三八線”附近構筑防線贏得時間,如此一來,志愿軍就又掌握了戰(zhàn)場的主動權。
可問題是,這鐵原該怎么守?又該由誰來守?
要知道,鐵原以北可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這對于彈盡糧絕,且無堅固工事的志愿軍來說,想要將其守住是非常困難的。
但對于擁有機械化部隊的美軍來說,這里卻是能讓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
所以,想要守住鐵原,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隨后,李奇微命令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利特率領“聯(lián)合國軍”分兵三路發(fā)動進攻!
右路配屬的兵力為:美騎一師、第二十五師,英軍第28旅、29旅,還有南朝鮮軍的第一師,加拿大旅,其目標為志愿軍后方的樞紐——鐵原。
在中路,美軍配備了兩個師,另加南朝鮮的一個師,向加平和春川方向推進。在左路配備了美軍三個師,外加南朝鮮軍的一個兵團,向襄陽一線推進。
單從兵力配比來說,左路的敵軍數(shù)量最多,但其危險程度卻不是太高,因為這里地處山區(qū),地勢復雜,而敵軍并不擅長在這樣的地形下作戰(zhàn)。
況且志愿軍還在這里部署了三個軍的兵力,還有人民軍主力第二、第三、第五這三個軍團配合。
所以,盡管左路敵軍數(shù)量很多,但其機械化的優(yōu)勢卻施展不開,而我軍非常擅長在這樣的復雜地形下作戰(zhàn)。因此這一路的敵軍,對我軍威脅不大。
而在中路,和美軍對峙的是志愿軍的主力部隊第三兵團和第九兵團,他們在面對敵人強大的火力和機動化的優(yōu)勢,采取靈活應對,邊打邊撤的策略,雖然傷亡較大,但依然能組織起較為堅固的防線,美軍始終無法突破。
最大的威脅,主要來自右翼!
在右翼,美軍集中了四個師的兵力,并配屬了南朝鮮、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部隊。除了人數(shù)上的優(yōu)勢外,他們還擁有飛機、坦克和重型火炮等一系列重武器。
而與右翼敵軍對抗的,是剛入朝不久的志愿軍第十九兵團的三個軍,即第63、64、65軍,外加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
對于駐守此地的志愿軍來說,他們此時面臨著3個困境:其一,武器彈藥補給不足;其二,沒有堅固的工事和充足的糧食;其三,心理壓力大。
因為鐵原是交通樞紐,一旦失守,那么在鐵原以南的志愿軍三個軍團和朝鮮人民軍的一個軍團很可能就會有被圍殲的危險。
這也就是說,展開“鐵原阻擊戰(zhàn)”,就成了保衛(wèi)志愿軍主力部隊的生死之戰(zhàn)。
隨后,彭德懷給第十九兵團指揮部下達了作戰(zhàn)命令:“死守鐵原15至20天。”
看到這一命令時,司令員楊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心里是顫抖的!因為現(xiàn)在兵團指揮部剛剛從轉移的狀態(tài)中停下來休整,而十九兵團下轄的兩個軍也出了點問題。
其中第64軍此時還遠在戰(zhàn)線的最西面,正在與向北冒進的美軍糾纏,一時脫不開身;而第65軍由于損失嚴重,其現(xiàn)狀并不樂觀,想要將其重新拉回到戰(zhàn)場上,恐怕是難之又難。
所以,現(xiàn)在只有傅崇碧的63軍能擔此大任了!
傅崇碧的第六十三軍在朝鮮作戰(zhàn)兩個多月,雖然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減員,但其損失總的來說并不大,此時尚有24000余人的兵力。
盡管如此,他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困境并不?。?/p>
首先,他們防守的是一條寬25公里,縱深20公里的戰(zhàn)線;其次,他們的對手是美軍的4個整編師,兵力達5萬余人,另外還擁有各種火炮1600余門、坦克300多輛。除了這些之外,他們還有強大的空中支援。
所以,論其綜合實力,美軍要遠大于我軍,其優(yōu)勢可謂是呈“壓倒性”的。
當然,如果只是遲滯敵人三五天的時間,那么傅崇碧的六十三軍一定能圓滿完成任務,但問題是,彭德懷命令他們堅守的時間不是幾天,而是半個月。
要知道,在殘酷的朝鮮戰(zhàn)場上,一分一秒都能讓成百上千人丟掉性命,更別說還要堅守那么久了!
因此,對于志司發(fā)來的電報,第十九兵團的司令員楊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并沒有毫不猶豫地同意,而是本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給彭德懷回電,陳述了他們沒有把握完成此艱巨任務的理由。
事實上,楊得志他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楊得志和李志民心里很清楚,一旦鐵原防線失守,那么將會給整個戰(zhàn)爭局面帶來巨大的危害。所以,他們必須對整個戰(zhàn)局負責。
但彭德懷根本就不給他們二人陳述困難的余地,彭總堅決地說道:
“你們應令第187、189兩個師各一部迅速向南挺進,堅決頂住敵人的進攻。該兩師主力爭取時間在預定地區(qū)搶修工事外,應令軍直和188師一部在鐵原志司指定地區(qū)和內外石橋西北地區(qū)搶修工事以防萬一,并令188師在朔寧及東南地區(qū)做堅決戰(zhàn)斗的準備。”
看到彭德懷回復態(tài)度堅決,楊得志和李志民只好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