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史記·項羽本紀》。

這一句話出現(xiàn)后,成了反抗秦朝暴政最好的代言詞,在歷史推進的過程當中,這也成為了一種信仰,而又不可思議的跟歷史相吻合。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雖然出身貴族,但他幼年時,楚國就被滅亡了,項羽就跟著叔父項梁讀書學劍,項羽身高八尺,才氣過人,在同族當中頗有名望。

況且項羽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重瞳。

重瞳就是一個眼睛有兩個瞳孔,在上古傳說當中重瞳子都是圣人的象征,項羽又是楚人,他似乎也成為了天下眾望所歸的反抗者。

然而在反秦當中,半道又殺出了一個劉邦,他從一個泗水亭長被擁立為沛公,并在沛縣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又招募了謀士、良將。劉邦跟項羽也成為了反秦當中最大的兩支勢力。

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定下了先入關(guān)中者為王的協(xié)定,劉邦聽從了張良之計,一邊采取游說政策,一邊攻秦,劉邦勢如破竹,直接挺進了咸陽附近的藍田,他以招降為由,引趙高弒殺秦二世,逼得子嬰獻上了傳國玉璽,秦國就此滅亡。

劉邦進入咸陽被偌大的宮殿吸引,張良就跟他說了項羽的事,一聽項羽,劉邦頓時醒悟了過來,退兵到灞上,等待時機。

此時的項羽也打敗了章邯,領(lǐng)兵直奔關(guān)中,項羽手中握有40萬的精兵,而劉邦只有10萬人,兩人在兵力上面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范增已經(jīng)意識到了劉邦日后必然是一個大患,他就勸項羽除掉劉邦。為此就有了鴻門宴。

項羽邀請劉邦赴宴,讓劉邦深感大難臨頭,張良讓他不要太擔心,他去跟項伯說一下情。

張良不僅有恩于項伯,劉邦還跟項伯結(jié)為了兒女親家,項伯回到軍營之后,就勸說項羽放棄刺殺劉邦,還說劉邦先入關(guān)中,是為我們掃平了障礙,我們應該要好好對待他才是。

聽了項伯的話,項羽左右搖擺不定。

在鴻門宴上,劉邦再次放低了姿態(tài),先是給項羽道歉,又表示項羽聽信了小人的讒言,項羽一聽覺得有點道理,心中就更加不想殺劉邦了,反倒是范增一直都在示意項羽,眼看項羽不愿下殺手,范增就讓項莊進入營帳中舞劍助興,借著這個機會刺殺劉邦。

項伯一看也起身舞劍,護住了劉邦,張良又讓樊噲沖入帳下,以言語相激,項羽這一聽,覺得有理,不僅放棄了刺殺劉邦,還禮待有加,劉邦又借著上廁所的機會逃走了,留下了張良處理后事,并奉上了一對玉斗。

范增拿過玉斗,放在地上用劍敲碎了它,痛心疾首的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無疑決定了楚漢相爭的歷史走向,若是項羽能夠狠心一點殺掉劉邦,漢朝的江山都可能會易主。

從鴻門宴這件事上也能看出項羽了一些性格特征,他有些狂妄自大,任人唯親,明知道劉邦可能是一個后患,但還是聽信項伯的話,卻忽略了范增。范增因為這件事也是氣得辭官回鄉(xiāng)。

劉邦對項羽了這種性格,也曾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也正是因為過度的任人唯親,不愿重用其余的人才,這才導致身邊的良將、謀士越來越少,韓信早年投奔項梁、項羽,他多次給項羽獻計,但項羽不予采納,韓信又投靠了劉邦,雖然劉邦也不重用韓信,但在蕭何的舉薦下,官拜大將。

項羽之勇就像是一塊磁鐵,吸引了不少的人,然而走到他的身邊,才明白自己難一展宏圖,范增走了、陳平也走了,韓信最后還是走了,楚漢爭霸一決雌雄之時,就只剩下項羽一個人,此消彼長,項羽必敗。

1.《睿歷史 鴻門宴中,劉邦已經(jīng)威脅到了項羽,項羽為什么還要放走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睿歷史 鴻門宴中,劉邦已經(jīng)威脅到了項羽,項羽為什么還要放走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lishi/184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