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科學家獲獎
瑞典時間2015年10月7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戈蘭漢森。Hansson)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的托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
三位獲獎者將均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的獎金。獲獎者介紹
托馬斯·林達爾(Tomas Robert Lindahl),1938年1月28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獲獎時工作單位:英國赫特福德郡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國赫特福德郡克萊爾霍爾實驗室
諾貝爾獎獲得者:托馬斯·林達爾
托馬斯·林達爾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他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學習,并于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在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洛克菲勒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后,他成為瑞典哥德堡大學的醫(yī)學和生理化學教授。自1981年以來,他在英國赫特福德郡克萊爾霍爾實驗室的癌癥研究中心工作。
林達爾在1994年在體外完成了大腸桿菌的堿基修復過程,兩年后又完成了人的體外堿基修復。
保羅·莫德里奇(Paul Modrich),1946年6月13日出生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拉頓(Raton)。1973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獲獎時工作單位:美國達勒姆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杜克大學醫(yī)學院。
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莫德里奇
保羅·莫德里奇出生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科爾法克斯縣的拉頓,并在那里長大。1973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自1976年以來,他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杜克大學工作。保羅·莫德里奇還隸屬于馬里蘭州切維蔡斯的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
1989年,莫德里奇在體外完成大腸桿菌堿基錯配修復系統(tǒng)的重建。2004年,莫德里奇在體外實現(xiàn)人堿基錯配修復。
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1946年9月8日出生于土耳其薩維爾(Savur)。1969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大學獲醫(yī)學博士(MD)學位, 1979年在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PhD)學位。獲獎時工作單位: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齊茲·桑賈爾
阿齊茲·??柍錾谕炼鋿|南部的薩烏爾一個中下階層家庭。他的父母沒有受過教育,但認為教育對他們的孩子很重要。??栐谝了固共紶柎髮W和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學習,并于1977年獲得博士學位。他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醫(yī)學院的教授。阿齊茲·桑卡爾(Aziz Sancar)的妻子格溫·博爾斯·???Gwen Boles Sancar)也是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教授。
1981年,桑加爾實現(xiàn)了大腸桿菌三種蛋白UvrABC核酸內切酶重建,并證實該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對核苷酸的切除。1995年,桑加爾進一步證實了人也具有類似的體外核苷酸切除過程。
研究工作介紹
<一> DNA基本知識
DNA,中文名為脫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細胞內的四種生物大分子之一(蛋白質,核酸,脂質和糖類)。DNA攜帶有合成RNA和蛋白質所必需的遺傳信息,是生物體發(fā)育和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
DNA
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由含氮堿基、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其中堿基有4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也就是說脫氧核苷酸也有四種。
DNA 分子結構中,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軸盤繞,構成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磷酸鏈在螺旋結構的外面,堿基朝向里面。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反向互補,通過堿基間的氫鍵形成的堿基配對相連,形成相當穩(wěn)定的組合。人體的1號染色體含有約2.5億個堿基對。
DNA結構示意圖
DNA中堿基的排列順序構成了遺傳信息。該遺傳信息可以通過轉錄過程形成RNA,然后其中的mRNA通過翻譯產生多肽,進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蛋白質。
DNA的結構
DNA所攜帶的遺傳信息決定生命體的生老病死等命運,因此DNA結構的穩(wěn)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DNA的結構穩(wěn)定性是個相對概念,細胞內的DNA每時每刻都在面臨內外多種因素的威脅,包括含氮堿基的不穩(wěn)定性,生命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膚質本身的相對精確性等,而外部因素包括紫外線,電離輻射,烷化劑等。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使得DNA非常容易出現(xiàn)損傷而引發(fā)基因突變。
根據(jù)克里克的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先從DNA轉錄到RNA,再通過翻譯耦控制合成相應的蛋白質,隨后合成的蛋白質執(zhí)行相應的生理功能。因此DNA的基因變異會導致最終合成的蛋白質發(fā)生改變,進而影響生物學功能,引發(fā)疾病發(fā)生等。
中心法則圖解
雖然基因突變是物種進化的推動力,但過多的突變會引發(fā)遺傳不穩(wěn)定,進而對物種產生毀滅性后果?,F(xiàn)實情況盡管存在多種損傷因素,但機體內的DNA結構卻出奇穩(wěn)定,這表明生物體內存在一套完整且精細的DNA修復系統(tǒng)。
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這套DNA修復系統(tǒng)包括以下的內容。
<二> 堿基切除修復
1.損傷原因
DNA中的部分含氮堿基容易自發(fā)化學反應而造成堿基類型和配對模式的改變,從而引發(fā)突變發(fā)生。以胞嘧啶C為例,它非常容易發(fā)生脫氨基反應變?yōu)槟蜞奏,使得原來的C-G配對變?yōu)閁-A配對。當細胞中的DNA在復制的時候就會引發(fā)DNA突變。而如果該堿基處于關鍵位置,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C變成U的過程 圖源文獻2
2.修復機制
20世紀60年代末,托馬斯·林達爾(Tomas Robert Lindahl)從瑞典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從事研究胞嘧啶C脫氨基的修復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是機體如何識別出C變?yōu)閁而加以糾正的。
經過幾年的努力,林達爾在1974年發(fā)現(xiàn)了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這種酶能專一性識別出DNA中的混入的堿基U并將其切除,因為DNA的四種堿基為ATGC,U是屬于RNA的堿基。隨后研究人員又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的特異性DNA糖基化酶(完成其他錯誤堿基的識別和切除),從而確定機體內存在一個完整的修復系統(tǒng)。
又經過20年的努力,林達爾在1994年在體外完成了大腸桿菌的堿基修復過程,兩年后又完成了人的體外堿基修復,這兩個進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直接模擬了機體內的生物學過程。
脫氨基胞嘧啶殘基(尿嘧啶U)的去除
以切除U為例,說一下堿基切除修復過程:①糖基化酶UNG需要在DNA數(shù)以億計的堿基中尋找到混入的U(正常的DNA不含有U,因此會將其視為異物),②發(fā)現(xiàn)U后將其從DNA雙螺旋內部翻轉到鏈外,糖基化酶將堿基U和脫氧核糖之間的糖苷鍵斷裂而除去堿基U,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剩下一個無堿基位點(AP位點),③隨后被AP位點核酸內切酶及其它酶輔助催化去掉脫氧核糖骨架而出現(xiàn)單核苷酸缺口,④接下來,DNA聚合酶根據(jù)模板信息G將缺失位置補上正確的堿基C,最終DNA連接酶負責形成完整雙鏈。
堿基切除修復 圖源文獻2
怎么理解這個堿基切除修復呢?就相當于自行車被釘子扎到后補一次胎一樣。
DNA出現(xiàn)了異物U:UNG識別出異物U→將其翻轉至鏈外→切除異物堿基→切除(跟堿基連接的)脫氧核糖骨架→補上正確堿基C。
當內胎被釘子扎了:將內胎翻出來→找出被扎部位→拔掉釘子→用銼刀將漏洞口周邊銼出毛刺→粘上補胎貼。
自行車補胎
兩者簡直異曲同工啊。
<三> 核苷酸切除修復
1.損傷原因
紫外線導致TT二聚體 圖源文獻2
1960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一定劑量紫外線照射會引發(fā)細菌DNA的兩個相鄰堿基TT自身共價相連形成二聚體,從而破壞DNA雙螺旋結構,造成DNA復制過程中堿基錯配甚至堿基缺失,使得細菌出現(xiàn)死亡。后來又發(fā)現(xiàn)用可見光(光修復)或未經紫外線照射的細菌裂解液(裂解液)處理則可恢復正常,但人們并不了解其中的詳細機制。
光解酶修復受損DNA
2.修復機制
20世紀70年代,桑加爾在美國跟隨導師研究DNA修復過程。1976年,桑加爾成功鑒定了光修復酶。但隨后將精力投入到暗修復系統(tǒng),因為早在1966年,就有研究發(fā)現(xiàn)表明三個基因UvrA、UvrB和UvrC對保證減少DNA損傷具有重要意義。1981年,桑加爾完成三種蛋白質的純化,隨后首次實現(xiàn)了大腸桿菌三種蛋白UvrABC核酸內切酶重建,并證實該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對核苷酸的切除。1995年,桑加爾進一步證實了人也具有類似的體外核苷酸切除過程,證明該系統(tǒng)具有較高保守性。
大腸桿菌核苷酸切除修復的簡化模型
以細菌TT二聚體切除為例,核苷酸切除修復過程如下:①兩個UvrA亞基和一個UvrB亞基先形成三元復合物,②三元復合物沿著DNA雙鏈尋找出損傷點,③UvrA專一性識別TT二聚體后,激活UvrB解旋酶的活性,使得損傷部位局部結構松散,④一個UvrC亞基代替兩個UvrA亞基,啟動損傷位置前后隔一段距離的精確內切,大約會出掉十二三個核苷酸長度的片段,⑤最后DNA聚合酶和連接酶把空缺補充完整。
核酸切除修復 圖源文獻2
怎么理解核苷酸切除修復呢?DNA的這個TT二聚體,可以理解為自行車內胎出現(xiàn)一個鼓包。
DNA出現(xiàn)TT二聚體:形成三元復合物→尋找損傷點→解旋使得損傷點附近結構松散→精確內切→補上切掉的片段
自行車內胎出現(xiàn)鼓包:將內胎翻出來→尋找出鼓包部位→切除鼓包及其周邊部位→補上被切掉的那一截。
輪胎鼓包示意圖
這個跟前面的堿基切除修復相比,因為形成TT二聚體后對DNA的影響比較大。一個鼓包比漏洞的修復要費勁得多。所以后面的這個修復過程比之前的要麻煩一些,但基本過程都是相似的,都是補胎的那一套。
<四> 堿基錯配修復
1.損傷原因
雖然DNA聚合酶具有較高的保真度,但一條染色體至少含有千萬個堿基對,在DNA的復制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細小的差錯。DNA聚合酶本身也具有校對功能,使得出錯率為0.001%。雖然這個數(shù)值已經夠低了,但是人的基因組總共有30億對堿基,再小的出錯率乘以30億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shù)值。因此細胞還需要一個二次校對系統(tǒng),進一步降低DNA復制過程中的出錯率。
2.修復機制
科學家最早是在肺炎球菌中發(fā)現(xiàn)堿基錯配修復系統(tǒng)的,隨后在大腸桿菌中鑒定出多種基因與此相關,稱為Mut基因,其中最關鍵的有三個基因MutS、MutH和MutL。1976年,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大腸桿菌的DNA在GATC位點存在甲基化現(xiàn)象,但復制后的子代鏈卻不發(fā)生甲基化現(xiàn)象,同年馬修·梅塞爾森(Matthew Meselson)發(fā)現(xiàn)堿基錯配修復過程中,修復基本只在一條鏈中完成。1983年,莫德里奇確定GATC位點的甲基化是堿基錯配修復的重要識別標志,保證只修復子代鏈而不影響親代鏈。莫德里奇隨后純化三種相關基因產物MutS、MutH和MutL,并在1989年在體外完成大腸桿菌堿基錯配修復系統(tǒng)的重建。2004年,莫德里奇在體外實現(xiàn)人堿基錯配修復,并證明該系統(tǒng)保守性。
細菌DNA錯配修復過程如下:①細菌的MutH和模板鏈DNA甲基化GATC位點結合,而MutS識別錯配位置。②MutL將MutH和MutS拉近形成三元復合物,激活MutH核酸內切酶活性,在靠近甲基化位點將新生鏈DNA切開。③招募解螺旋酶從切口位置向錯配位點移動而將雙鏈解開,待跨過錯配堿基位置后將子代鏈切除。④最后由DNA聚合酶和連接酶把空缺補充完整。
堿基錯配修復 圖源文獻2
還是用補胎理論來理解一下堿基錯配修復,但是這個要比前面的更復雜,前面的輪胎雖然需要修補,但是輪胎在生產制造的時候質量是沒問題的,而這個堿基錯配就相當于制造的時候出現(xiàn)問題了,制造材料中混入了雜質?,F(xiàn)在的任務是要對這些質量殘次的成品輪胎修補完整,所以工作量更大了。
堿基錯配修復:MutS識別出錯配位置→將子代鏈DNA切開→解開雙鏈跨過錯配位點將子代鏈切除→補充完整。
輪胎修補:把輪胎翻出來→用儀器探測出混雜的部位→把質量差的部位切斷→補充完整。
這個修補過程看著更麻煩,但最主要的是確定出出錯的部位。找到出錯部位后,修補工作跟前面的過程基本大同小異。
后記總結
生命科學領域具有DNA中心論(也稱堿基論),包括兩條前提:堿基序列和互補配對。DNA的結構完整性是生命穩(wěn)定得以維持的基礎,而DNA修復系統(tǒng)是一種重要的錯誤糾正機制。
通俗來理解,DNA是修復跟自行車的輪胎修補差不多。找出出錯部位,切掉出錯部位,把空缺部位補充完整。
這項發(fā)現(xiàn)的重要性一方面體現(xiàn)在深化對生命系統(tǒng)穩(wěn)定遺傳機制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也為部分疾病治療帶來新的希望。DNA修復系統(tǒng)的缺失或功能下降導致DNA損傷逐漸增加,引起編碼基因突變、基因組不穩(wěn)定等后果,最終出現(xiàn)衰老或癌癥,如黑色素瘤、結腸癌等均已發(fā)現(xiàn)與DNA修復缺陷相關。通過設計特定藥物增加細胞DNA修復能力而減少DNA損傷有望成為癌癥治療新思路,但從基礎研究到最終臨床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2]郭曉強.DNA損傷與修復——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J].生命世界,2016(04):46-51.
1.《DNA修復:對出錯的DNA進行補胎操作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介紹》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DNA修復:對出錯的DNA進行補胎操作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介紹》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keji/211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