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或死”是莎士比亞通過哈姆雷特留給世人的難題。
但拉威爾用一首舞曲給我們拋出了另一個問題——“經(jīng)典還是低俗”。
有人稱《博萊羅》是20世紀法國交響樂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有人說它是一部相當?shù)退椎淖髌贰?/p>
經(jīng)典的
1928年,法國著名作曲家拉威爾創(chuàng)作了《博萊羅舞曲》,這是拉威爾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首舞曲,也是他最好的舞曲。
《博萊羅》原本是西班牙舞曲。西班牙舞曲通常有四三拍,簡單明快,配合響板的打擊節(jié)奏。
但拉威爾沒有墨守成規(guī),做了很多大膽的改編,使得這支舞曲很有特色。
《博萊羅舞曲》整首歌都是c大調,只有最后兩小節(jié),整首歌節(jié)奏一致;
節(jié)拍速度不變,來回重復9次,每次更換不同的樂器;
而且一次又一次的節(jié)拍更強。有人稱之為古典音樂中的“洗腦神曲”。
1928年11月,《博萊羅舞曲》在巴黎首演,吸引了眾多舞者和編舞家的注意。
1929年在美國首映時,美國紙媒將其形容為“爆炸”,著名的愛爾蘭舞蹈家多琳將其視為自己的獨唱曲目。
平民
雖然“博萊羅舞”被很多狂熱者奉為圭臬,但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爭議。
在1984年薩拉熱窩奧運會上,托維爾和迪恩選擇了博萊羅作為背景音樂,贏得了花樣滑冰金牌
很多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低俗的作品,甚至很多樂團都拒絕演出這部作品。
“在音樂作品中重復同樣的東西是低俗的”,這種話深深地植根于相當一部分人的腦海中,D大調的著名卡農(nóng)也是受這種言論的影響。
面對質疑,拉威爾于1931年在《倫敦每日電訊報》發(fā)表了一篇短文予以回擊。文章指出-
希望這段音樂不要被誤解,它只是一個非常特殊且范圍有限的實驗…
主題通常是普通的西班牙-阿拉伯民間曲調,樂隊的寫法自始至終都很簡單,無意賣弄技巧。
印象派畫家拉威爾
《博萊羅舞曲》將53歲的拉威爾置于爭議的中心。事實上,這并不是拉威爾第一次面臨這樣的情況。
左邊第一個是拉威爾,巴黎音樂學院,1895年
作為法國印象主義最優(yōu)秀的作曲家之一,拉威爾14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
20歲出版《古小步舞曲》、《哈巴內拉舞曲》;
26歲時,他第一次挑戰(zhàn)羅馬大獎,但沒有成功??上нB續(xù)四次挑戰(zhàn)都沒能如愿。
拉威爾,1925年
1905年,30歲的拉威爾達到了年齡限制,評委給了各種限制,甚至剝奪了拉威爾的入選資格。
這件事震驚了當時的文藝界。羅曼羅蘭寫了一篇抗議陪審團的文章,最后演變成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和幾位教授的辭職。當時媒體稱之為“拉威爾事件”。
拉威爾寫《博萊羅舞曲》的時候已經(jīng)53歲了,應該知道所有世俗的法律。
而是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誰說舞曲要復雜,誰說一拍不能重復九遍。
拉威爾稱“博萊羅舞”是一項實驗,但它似乎在聽眾的耳朵里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經(jīng)典還是低俗不再是問題。
▲圖片來源于網(wǎng)上公共信息
1.《波萊羅舞曲 《波萊羅舞曲》——是經(jīng)典還是惡俗,這不是問題》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波萊羅舞曲 《波萊羅舞曲》——是經(jīng)典還是惡俗,這不是問題》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keji/129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