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扎古瑙河是一條深深的V型河谷。山谷里有一個面積4318平方公里的小鎮(zhèn),叫禮縣。
這里地形蜿蜒起伏,海拔由東向西由1422米逐漸上升到5922米。在山谷東部最低的海拔,地勢開闊。有一個石頭砌成的城堡式村莊,名叫“陶萍羌寨”
& lt& lt嘗試左右滑動圖片>:>;
在陶萍,新宅和老宅是一體的。
形成“老村旅游,新村生活”的格局。
為千年村找到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陳俊毅攝)
一個
背山背水的立體城堡
"
據說生活在這里的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由于戰(zhàn)爭而遷移到中國西北部的彝族和羌族。據史書記載,寨子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漢時期。當時屬廣饒縣,陶萍是該縣管轄的關防點。就這樣,陶萍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
陶萍寨子位于你出去看山、看九塊石頭和看一片土壤的地方。所以造山建村都是用當地的材料,用片石修房子,用土料做的石頭建碉堡。
整個寨子建在一個沖積扇上,后面是一座崎嶇陡峭的山;村里的房子都建在山上,石頭就是房間;扎古瑙河在村前蜿蜒。
在過去,到達寨子的唯一方法是在寬闊的河上建一座長長的電纜橋,這很“一個人守著它,一萬人不能強迫它”。
碉樓是每個羌族村落必不可少的建筑。
瞭望塔和瞭望室由木質結構連接,
形成一個整體的統(tǒng)一的窩棚(周樂田攝)
陶萍強宅是一個整體,由98棟石屋組成。村內13條小巷四通八達,交織成路網;其間隱藏了八個出入口,最終形成一座迷宮般的石頭城堡。
石堡有水、陸、空立體交通。
水網系統(tǒng)
水來自寨子后面的大寶山,雪一路融化成小溪,流過古羌寨。水在入口處分成兩部分,兩部分,四部分,八部分,最后一片片流到寨子的每個角落。
走在巷子里,到處都能聽到水流的聲音。屋前屋后各有一塊可移動的石板。揭開石板就可以取水,這是最古老的“自來水”,也是最方便實用的消防用水。
水網也是整個寨子的天然綠色空色調,調節(jié)著巷子里空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更奇妙的是,水網系統(tǒng)是整個寨子最隱秘的逃生路線。如果強敵不得不逃跑,他可以通過地下水網的主通道沿著寨子后面的山路消失得無影無蹤。
俯瞰陶萍村(任濤攝)
空的交通
空的交通得益于寨子戶相連的建筑模式。
宅里的房子一般是5-6層:底層是用來養(yǎng)牲畜或者當地窖;二樓是壁爐,一個大廳,一個客廳;三樓用來存放和熏肉;四樓多為客房和儲藏室空;五樓叫“趙樓”,是休息、乘涼、繡女的好地方;六樓是曬糧的屋頂。
空中的交通系統(tǒng)是通過屋頂連接的,98戶家庭可以通過屋頂出行。
2
碉堡合一的奇跡
"
碉樓是每個羌寨必不可少的建筑,陶萍羌寨現(xiàn)存碉樓三座,均高達十余丈。在第二層,瞭望塔和瞭望室由一個木制結構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瞭望室。
"
陶萍羌寨人傳承傳統(tǒng)編織技藝(任濤攝)
瞭望塔是金字塔形的,非常穩(wěn)定。
在施工過程中,沒有掛線、繪圖或支撐,泥瓦匠根據視覺經驗一層一層地建造碎石和黃泥。
最神奇的是,在塔的右后方有一個自下而上用天然的片石棱角建成的“梁”,當地稱之為“魚背”。魚的背部慢慢向兩側展開,形成一個平緩的內彎,與整個沙坑體融為一體,就像人的背部一樣,支撐著整個沙坑體,均勻分散對建筑的壓力,使藝術性和實用性在這里高度兼容。
整個地堡每層都有小窗,不破壞建筑的穩(wěn)定性,是最實用的射擊孔。九層塔樓占據了寨子的制高點。他們可以在戰(zhàn)時高水平觀察敵人的情況,放火聯(lián)絡村莊和村落,以險抵御。
俯瞰陶萍村(任濤攝)
碉堡和碉堡建造的石頭城堡就像一雙筷子,相互依存,共同生活了兩千多年。在過去的70年里,陶萍羌寨經歷了三次毀滅性的地震,主要建筑基本完好,這是一個奇跡。
三
白石拜神的居所
"
在陶萍羌寨,白石是石堡最耀眼的部分。崇尚白色的羌人把白色的石頭高高地放在屋頂上,這是羌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圣之物,眾神的化身,眾神在世間駐足的居所。
"
春天的陶萍羌寨(任濤攝)
屋頂的白色石頭中最大的一塊是阿爸穆碧塔的象征,羌人的神力。
相傳古羌人的祖先在遷徙中與葛吉人作戰(zhàn),羌人的哀號驚動了阿爸穆碧塔。
阿爸穆碧塔從天上扔下三顆白石,化為三座雪山,擋住了葛吉人的追擊。三年后,在另一場戰(zhàn)斗中,眾神把羌人的武器換成了白石藤,但從來不敬神吃天神牛的葛吉人卻得不到諸神的保護,只能拿著雪白的雪球和麻桿與羌人戰(zhàn)斗。最后葛吉人慘逃,羌人贏了重建家園。
這就是在羌族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史詩《羌族戰(zhàn)爭》。
白石被賦予了神性,無形的神和無數的神被轉化為有形的白石,安放在塔上、屋頂上、屋檐上、窗臺上。他們是生命和精神的祝福,永遠屹立在羌人心中。
四
古堡新村,新旅游村
"
自1996年陶萍強宅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研究、寫生、探險、觀光等。熙熙攘攘的人群給這個古老的村莊帶來了新的活力。
2007年,陶萍羌寨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成功申報國家AAAA風景名勝區(qū),入選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從此,陶萍羌寨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住在這個“石頭城堡”里的大多數人現(xiàn)在都吃“旅游餐”。
"
旅游、研究、素描、探險、觀光、住宿...
熙熙攘攘的人群讓老宅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謝小青攝)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使陶萍羌寨得到了高標準的規(guī)劃和建設。
地震發(fā)生后,國家文物局本著以舊換新的原則,投入資金對古村落進行修復和保護。如今,陶萍羌寨已經形成了“老村游,新村居”的格局,讓老村得以保存和保護古建筑和傳統(tǒng)生活方式,讓新村承擔起老村的吃、住、買、娛的壓力,從而為千年羌寨找到了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陶萍羌寨羌族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
經常有各種各樣的民間節(jié)日(謝小青攝)
陶萍羌寨憑借自身的先發(fā)旅游優(yōu)勢,不斷提升鄉(xiāng)村旅游的內涵和輻射帶動作用,也帶動了周邊村落的旅游發(fā)展。
目前,陶萍強寨所在的陶萍鎮(zhèn)擁有75家鄉(xiāng)村酒店和農家院,738間客房,可提供1496張床位和550張餐桌。2017年旅游總收入1200萬元。
以陶萍羌寨為核心的“大太平”羌族文化核心旅游區(qū)正在形成。
正文/易西關
1.《理縣桃坪羌寨 理縣桃坪羌寨:一座古老的石頭城堡》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理縣桃坪羌寨 理縣桃坪羌寨:一座古老的石頭城堡》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keji/108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