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瓜”在中國的使用似乎比較混亂,同名異物現(xiàn)象十分明顯?!氨惫稀奔瓤芍改瞎?,也可指南瓜屬的筍瓜和西葫蘆,甚至可作為西瓜的特殊品種打瓜的代稱。但是并非沒有規(guī)律可循,而且在各省的使用情況有一定差異,就全國而言,以指代的南瓜的情況最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者簡介:李昕升(1986-),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博士,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講師,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經(jīng)濟(jì)管理學(xué)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yàn)檗r(nóng)業(yè)史。

論文原載:《農(nóng)業(yè)考古》,2014年第6期。

我國向來無“北瓜”這樣專門的一種瓜,但是“北瓜”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在古籍當(dāng)中也頻繁出現(xiàn),使用十分混亂,早已不指一種之瓜,讓人感覺莫衷一是。俞為潔先生(以下稱俞先生)早在1993年于《農(nóng)業(yè)考古》上發(fā)表了《“北瓜”小析》一文,通過查閱方志,對歷史上“北瓜”一名的使用基本加以澄清,發(fā)現(xiàn)“北瓜”一名既指現(xiàn)代科學(xué)分類上的北瓜(Cucurbita pepo L.var. kintoga Makino.),也可能是南瓜、冬瓜、打瓜(瓜子瓜)的別名或西瓜的一個(gè)品種名。[1]本文在俞先生文章的基礎(chǔ)上對“北瓜”進(jìn)行進(jìn)一步考釋,對“北瓜”的來龍去脈、指代不同瓜類的地理分布等問題進(jìn)行考釋。

一、“北瓜”在古籍中的記載

根據(jù)俞先生闡述,似乎“北瓜”指代具體哪種瓜類并無規(guī)律可循,而且除了指代冬瓜的情況做了說明“流傳很不普遍”,似乎其他情況的概率是均等的。那么“北瓜”指什么瓜的情況最多呢?空間分布又是怎么樣?在俞先生闡述之外,還會不會指代其他的瓜類?

首先就基本概念作一些闡述。南瓜屬的栽培種有5個(gè),在全世界主要栽培的、又引入我國的主要是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中國南瓜)、筍瓜(Cucurbita maxima Duch ex Lam.,印度南瓜)和西葫蘆(Cucurbita pepo L.,美洲南瓜),以南瓜在我國的栽培面積最大。西葫蘆的一種變種,觀賞南瓜(Cucurbita pepo L.var. kintoga Makino.),又稱桃南瓜、紅南瓜、看瓜、香爐瓜、鼎足瓜,也有稱之為金瓜的,如《清稗類鈔》載:“金瓜為蔬類植物,秋結(jié)實(shí),形扁圓,色赤,亦名北瓜?!盵2](P27)俞先生稱之為現(xiàn)代科學(xué)分類上的北瓜,雖也有食用價(jià)值,但在古代觀賞價(jià)值更高,本文通稱為“觀賞南瓜”。

早在清初張履祥的《補(bǔ)農(nóng)書》中就指出“南瓜形扁,北瓜形長,蓋同類也?!?[3](P36)《汝南圃史》又載:“南瓜,紅皮如丹楓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4],以上兩部古籍中的“北瓜”指的應(yīng)該是南瓜的青皮品種或南瓜屬的筍瓜,可能更多指前者。吳其濬的《植物名實(shí)圖考》就是把“北瓜”放在南瓜的條目下:“北瓜有水、面二種,形色各異”[5](P126),顯然是將“北瓜”作為南瓜的一個(gè)品種。汪紱的《醫(yī)林纂要》:“南瓜,甘酸溫。種自南蕃,故名。又曰蕃瓜,或訛北瓜?!盵6]鮑相璈的《驗(yàn)方新編》:“南瓜,北人呼為倭瓜,江蘇等處有呼為北瓜者?!盵7](P570)汪紱和鮑相璈干脆認(rèn)為“北瓜”就是南瓜。經(jīng)利彬先生認(rèn)為:“北省所指北瓜,疑即本種光皮品種,記通稱之倭瓜,多屬縐皮品種也?!盵8](P21)葉靜淵先生也認(rèn)為:“有的地方志中南瓜、北瓜一二名并列,似乎是分別用來指南瓜的不同品種。”[9](P221)在近現(xiàn)代“北瓜”作為南瓜的別稱也非常普遍,齊如山先生在《華北的農(nóng)村》中介紹北瓜的第一句就是“北瓜亦曰倭瓜,古人稱之為南瓜,鄉(xiāng)間則普遍名曰北瓜”[10](P236),根據(jù)該書下文對“北瓜”的詳細(xì)介紹也確是南瓜。但是《群芳譜》對“北瓜”的記載:“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甚薄,瓤甚紅,子亦如西瓜而微小狹長,味甚甘美,與西瓜同時(shí),想亦西瓜別種也?!盵11](P125)雖然附錄在西瓜條目下,根據(jù)性狀描寫,但是該北瓜除了是西瓜的特殊品種打瓜之外,亦有可能是南瓜??傮w上,除方志以外的其他古籍中“北瓜”作為南瓜的別稱是較多的。

以上通過一些本草類、醫(yī)書、農(nóng)書的古籍記載似乎“北瓜”就是指南瓜。俞先生認(rèn)為“從地方志材料看,這個(gè)別名主要流傳在江西一帶,據(jù)說江西有些地方至今仍把南瓜叫做北瓜。”[1]筆者最近在江西參加會議,與江西的諸位交流后確是今天江西仍有把南瓜稱為“北瓜”的情況,有與會專家還特別指出在湖南部分地區(qū)亦有將南瓜稱之為“北瓜”情況。結(jié)合筆者前文對資料的發(fā)掘,“北瓜”指代南瓜的情況在全國應(yīng)該不是少數(shù),不只在俞先生指出的江西、浙江,在很多省份,尤其是在北方地區(qū),南瓜都被稱為“北瓜”。

在方志中的情況又是如何?下面分地區(qū)闡述方志中記載“北瓜”的情況,但如果記載只有“北瓜”二字或敘述不詳細(xì)則不再贅述,因?yàn)閱螒{名稱或簡單介紹無法判定“北瓜”具體所指。如果類似敘述記載頗多的話,筆者選取有代表性的闡述。

東北地區(qū)。在黑龍江,“角瓜俗名西葫蘆又名北瓜,形長圓,嫩時(shí)可燉食,亦可切條曬干作冬季食品,名曰西葫蘆條,老則皮硬,不宜作蔬矣。”[12](P299)在吉林,“北瓜,一名倭瓜,蔓生,形類哈密,種自倭國來故名,長白此瓜最多,食用與南瓜同?!盵13](卷五《物產(chǎn)》P4)在遼寧,“窩瓜,形似南瓜而實(shí)無縱溝,一名北瓜,種出東洋,今為常蔬?!盵14](卷九《物產(chǎn)》P46)可能是南瓜的品種之一,也可能是筍瓜。西葫蘆,包括其變種攪瓜,都有專門的記載,而且和南瓜、筍瓜相比差別較大,除非如黑龍江一樣專門說明,否則一般“北瓜”不會是西葫蘆。

民國《朝陽縣志》專門記載:“南瓜,本作番瓜,結(jié)實(shí)形橫圓豎扁而色黃者為南瓜,形似葫蘆而色黑綠者為番瓜,其實(shí)一圃之中種形互出,農(nóng)家亦未常強(qiáng)為區(qū)別也,今土人概稱之為倭瓜,其一種色紅者亦成為南瓜,止采以供玩不可食,南人謂之北瓜?!盵15](卷二十七《物產(chǎn)》P5)南瓜擁有豐富的基因庫,因此“一圃之中種形互出”,在東北地區(qū)如無特別說明,“北瓜”作為南瓜代稱的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而那種“止采以供玩不可食,南人謂之北瓜”的“北瓜”就是我們之前說的觀賞南瓜。總之,“北瓜”在東北地區(qū)主要指南瓜屬,尤其是南瓜。

華北地區(qū)。在河北,“金瓜。按,不可食。形圓而扁,亦有純圓者,秋深則老色赤。探作盆供,可耐久,宛平志北瓜即此。”[16](卷五十《物產(chǎn)》P8)“倭瓜,一名北瓜,不可食?!盵17](卷八《物產(chǎn)》P6)以上“北瓜”指的是西葫蘆的變種觀賞南瓜,在河北該情況比較少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乾隆《滿城縣志》載:“北瓜,形味似西瓜,色柳黃。”[18](卷三《土產(chǎn)志》P11)這里的“北瓜”并不是西瓜的變種,仍是觀賞南瓜。所以在方志中“北瓜”是否指代過西瓜,是一個(gè)不明確的問題,很可能因?yàn)橛^賞南瓜與西瓜相似而將二者混淆,俞先生列舉的方志例子中的記載也多是含糊不清的,并沒有明確說明“北瓜”就是西瓜的別稱。

“倭瓜亦南瓜之類,或名北瓜,群芳譜云倭瓜皮白瓤紅?!盵19](卷二十二《物產(chǎn)篇》P11)“北瓜亦宜炒肉食,俱不如倭瓜之大而肥也?!盵20](卷四《方產(chǎn)》P6)“北瓜,即倭瓜,似南瓜而形長,圓扁不一,熟食面膩適口。”[21](卷二《物產(chǎn)》P57)上述“北瓜”可能是南瓜的別種也可能是筍瓜。又如“今案南瓜北人稱倭瓜,或名北瓜,以其種出倭國故名。群芳譜云倭瓜皮白瓤紅,然倭瓜生時(shí)青熟時(shí)黃,亦有多種?!盵22](卷十八《庶物》P14)“南瓜,亦名倭瓜,可為蔬并可飽貧人以代飯,邑人呼為北瓜?!盵23](卷五《物產(chǎn)》P16)“北瓜,一名倭瓜、南瓜,形長圓扁不一,大有重二十余斤者,可作飯菜?!盵24](卷十下《土宜物產(chǎn)考》P5)“南北瓜,亦名倭瓜,可為蔬,并可飽貧人,以之代飯故俗曰飯瓜。詩所謂七月食瓜食我農(nóng)夫是也。按,俗以色白而圓者為南瓜,老而色紅黃者為北瓜,或長或圓種種不一。”[25](卷五《物產(chǎn)》P49)類似記載非常之多,在河北“北瓜”幾乎是南瓜的代名詞。

在山東,“北瓜,形分長圓扁圓,色分青白。”[26](卷二《物產(chǎn)》P44)“北瓜,俗稱蒲瓜,亦南瓜之一種,形狀類南瓜,惟皮色有淡綠花紋,可煮食,子亦為食品。”[27](卷十三《物產(chǎn)》P25)上述“北瓜”可能是南瓜的別種也可能是筍瓜。“金瓜,亦名北瓜,形扁圓赤色,秋季結(jié)實(shí);可供食品,農(nóng)家常用之;此種植于野地以能供飽食,種者較多。”[28](卷二《實(shí)業(yè)》P22)“倭瓜,按北瓜、番瓜、倭瓜即一種,或以扁者為番瓜,長者為倭瓜,舊志北瓜倭瓜并載,今仍之以正其誤?!盵29](卷一《物產(chǎn)》P32)“北瓜,形色各異,有水面二種,土人家家種之,味勝金瓜。”[30](卷四《物產(chǎn)》P3)以上“北瓜”只是南瓜。

在河南,“北瓜,與西瓜味同,色白而形長?!盵31](卷二《方物》P30)“北瓜,與西瓜同,惟形長如枕,甘美異常?!盵32](卷一《物產(chǎn)志》P57)“北瓜,形色味俱似西瓜,但食時(shí)以拳擊之,俗名打瓜?!盵33](卷一《土產(chǎn)》P17)“北瓜”的確是西瓜的一個(gè)品種名,但其實(shí)就是打瓜,而且記載并不多。“倭瓜,俗名南瓜,深州風(fēng)土記以北瓜為倭瓜,并非王象晉群芳譜云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瓤甚紅,亦非此種?!盵34](卷七《物產(chǎn)志》P8)“南瓜,一名倭瓜,又名北瓜?!盵35](卷十二《物產(chǎn)》P1)這里的“北瓜”是指南瓜。

在山西,“西葫蘆,實(shí)之紋理如南瓜而色深綠,形如枕而不甚巨,俗呼為北瓜?!盵36](卷二《物產(chǎn)》P23)“中瓜,平定謂之東瓜,或稱北瓜,太原謂之西葫蘆,有圓長之別。”[37](卷十《物產(chǎn)》P7)指的自然是西葫蘆?!氨惫?,即南瓜也。有長形扁形兩種,長者質(zhì)粗而味甘,扁者質(zhì)細(xì)而較面,本地所種多系扁形,田家無不有之。”[38](卷三《物產(chǎn)略》P7)“北瓜,圓大有瓣,可做羹。”[39](卷一《物產(chǎn)》P29)指的是南瓜。“南瓜北瓜為大宗,種者亦隨地氣候而異,東鄉(xiāng)最宜南瓜不宜北瓜,西南鄉(xiāng)最宜北瓜不宜南瓜,由上最宜北瓜。”[40](卷三《物產(chǎn)略》P3)“北瓜,碧綠色南瓜之屬,俗呼為今名,較南瓜無膻氣?!盵41](卷一《物產(chǎn)》P48)上述“北瓜”可能是南瓜的別種也可能是筍瓜??傊?,“北瓜”在華北地區(qū)主要指南瓜,其次是筍瓜,西葫蘆和打瓜的情況較少。

西北地區(qū)。在陜西,“北瓜,皮瓤子俱白,味甘美?!盵42](卷五《物產(chǎn)》P11)應(yīng)該是筍瓜?!氨惫?,俗呼番瓜,圓長斑黑不一,味亦少殊?!盵43](卷二《方產(chǎn)》P8)“南瓜,形色味俱不一,斑者曰番瓜,黑者曰北瓜。”[44](卷一《物產(chǎn)》P21)“南瓜,亦呼北瓜,全境均產(chǎn)之?!盵45](卷五《物產(chǎn)》P3)“南瓜,青蔓圓葉紅實(shí)圓大熟而黃,又名北瓜?!盵46](卷三《物產(chǎn)錄》P9)以上“北瓜”均為南瓜。

在甘肅、寧夏,“北瓜,俗名麥子瓜,味與西瓜同而形較小,子如麥粒,或謂其種自西洋來,故又名洋瓜,近數(shù)年來我縣四埧多種之?!盵47](卷一《物產(chǎn)》P17)“北瓜,俗名胎里紅,味與西瓜同而形較小,皮有青白二色?!盵48](卷三《物產(chǎn)》P11)“北瓜,俗名麥子瓜,又名梨瓜,子味與甜瓜同而較小,皮有青綠二色甚薄,瓤似朱砂,子如麥粒。續(xù)通志,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薄瓤紅,較西瓜微小,狹長味甘美。”[49](卷六《物產(chǎn)》P10)與《群芳譜》中“北瓜”有相似之處,疑似南瓜或打瓜?!澳瞎稀紊毒悴灰唬哒咴晦?,黑者曰北瓜。”[50](卷十一《物產(chǎn)》P7)中的“北瓜”則是南瓜??傊鞅钡貐^(qū)的“北瓜”主要是南瓜或打瓜。

西南地區(qū)。在四川,“北瓜,一名金瓜。又名京瓜,形似南瓜而秀,色金紅……可供玩具?!盵51](卷四《物產(chǎn)》P89)“金瓜,色美足供玩好,不可食,體扁圓而赤,亦名北瓜?!盵52](卷七《物產(chǎn)表》P5)是觀賞南瓜?!澳瞎?,俗名番瓜、胡瓜,一種形長者又名北瓜。” [53](卷三《物產(chǎn)》P49)“南瓜……又有形長而色白者曰北瓜。”是南瓜或筍瓜。[54](卷十八《物產(chǎn)志》P75)“南瓜……俗名北瓜,一名倭瓜,其子炒食極香?!盵55](卷十《物產(chǎn)》P7)專指南瓜?!白庸?,一名北瓜,形如西瓜而略小,子小於西瓜而較多味甚長,土人每種之以取其子。”[56](卷四十《物產(chǎn)》P8)則指打瓜。

在云南,“金瓜,一名北瓜,秋結(jié)實(shí),形扁圓色赤或青。”[57](卷三《物產(chǎn)》P35)應(yīng)是南瓜。在貴州,“北瓜。大如琖。圓而扁。色紅??と艘詾榘割^清供?!盵58](卷四十三《土產(chǎn)》P20)當(dāng)是觀賞南瓜。在廣西,“北瓜”的記載寥寥無幾,且只有名稱而已??傊?,在西南地區(qū),“北瓜”出現(xiàn)頻率不高,或是指南瓜或是筍瓜或是觀賞南瓜或是打瓜,以南瓜和觀賞南瓜居多。

東南地區(qū)。在江蘇,俞先生提到的冬瓜誤讀作“北瓜”的情況是《民國江蘇通志方物考稿(中)》的編者自己的推測,民國《泗陽志》真正的記載是:“北瓜,亦云白瓜,莖葉結(jié)實(shí)亦類冬瓜,惟皮色白耳?!盵59](卷十九《物產(chǎn)》P4)《泗陽志》中的“北瓜”實(shí)際上是筍瓜,夏緯瑛先生也認(rèn)為筍瓜“皮之色白者,俗亦呼為‘白南瓜’,若省去‘南’字,即是‘白瓜’,‘白瓜’可以因方言而讀作‘北瓜’?!盵60](P269)“北瓜,深州記一名倭瓜,皮甚滑薄,各色純駁不一。”[61](卷二十四《物產(chǎn)》P5)可能是南瓜或觀賞南瓜?!氨惫?,形稍長蒂尖,鄉(xiāng)人名飯瓜?!盵62](卷十一《食貨志》P4)“南瓜……此瓜南北皆謂之北瓜……南北二瓜名稱似宜互易?!盵63](卷十七《物產(chǎn)一》P12)則是南瓜。

“北瓜,南瓜之變種,或尖嘴如桃,或白色而起疣,或瓜黃而生三白足如鼎式。”[64](卷十八《物產(chǎn)志》P20)“北瓜,形小經(jīng)冬色紅,間翠斑甚佳,可供玩不可食?!盵65](卷三《土產(chǎn)》P3)“北瓜 蔓生,春種秋熟色橙黃,如扁形之南瓜而小,周圍有陷下之溝棱,正圓有四趾隆起,未熟時(shí)以小刀刻其皮作畫,熟則凸起,至老摘下供玩好?!盵66](卷五《物產(chǎn)》P21)以上均是觀賞南瓜??傊诮K南瓜與北瓜還是分的比較清楚的。如同記載“南瓜俗稱番瓜亦名飯瓜。似南瓜而小者名北瓜,其形微扁,色赤可玩?!盵67](卷一《物產(chǎn)記》P37)“北瓜”在江蘇也主要指觀賞南瓜。

在浙江,“南瓜,又名北瓜,形長圓或扁圓,嫩時(shí)色綠老則朱紅,俗人曬干以制醬豉?!盵68](卷三《物產(chǎn)》P21)“南瓜其形如小盒皮麤縐,色朱者曰北瓜。”[69](卷十九《土物》P27)均為南瓜。“南瓜……其皮色碧綠而光圓者名北瓜,結(jié)實(shí)勝土瓜,一本得十余顆?!盵70](卷十二《物產(chǎn)考》P14)或?yàn)槟瞎匣蚬S瓜。光緒《定海廳志》的這個(gè)記載:“北瓜,形如南瓜而小,色赤,人不食之(新纂),又一種形如西瓜味甘美亦名北瓜蓋西瓜之別種也(群芳譜)?!盵71](卷二十四《物產(chǎn)志》P10)是俞先生引用的史料,但是原文也標(biāo)出是轉(zhuǎn)引自《群芳譜》,所以無法說明是西瓜的別種。“北瓜,湖雅曰金瓜即北瓜,形如番瓜而扁赤黃色,盆供為玩,頗耐久不可食。按群芳譜所謂形如西瓜味甚甘美者,恐非今之北瓜?!盵72](卷二十八《物產(chǎn)》P11)“北瓜,僅可供品不可食?!盵73](卷一《物產(chǎn)》P25)類似記載在浙江還有很多,說明浙江“北瓜”也主指觀賞南瓜。

在福建、臺灣,“番瓜,種出南番,故名番瓜,又名南瓜。形如壺盧者,名北瓜。黃色者,又名金瓜?!盵74](P123)按記載所說“北瓜”只是壺盧形南瓜。廣東、海南方志中沒有出現(xiàn)過“北瓜”,但卻出現(xiàn)了“朱瓜”指觀賞南瓜,這里不再贅述??傊?,東南地區(qū)的“北瓜”以作為觀賞南瓜的代稱為主。

中南地區(qū)。在湖北,“金瓜即北瓜,可為盆玩,最耐久,不堪食?!盵75](卷三《物產(chǎn)》P18)“北瓜即金瓜,可作供玩?!盵76](卷四《物產(chǎn)》P71)即是觀賞南瓜?!澳瞎纤缀舯惫?。”[77](卷四《物產(chǎn)》P54)則是南瓜。在湖南,“南瓜,即北瓜,有數(shù)種?!盵78](卷二《物產(chǎn)》P34)“南瓜,本草四月生苗,結(jié)瓜肉厚色黃,俗一名北瓜?!盵79](卷十《物產(chǎn)》P30)“南瓜,宜圃作架,又名北瓜,二月種早夏食,遲秋嫩食,老紅者重二三十斤,種者多?!盵80](卷十六《農(nóng)產(chǎn)物表》P6)均是南瓜。最奇特的是嘉慶《善化縣志》載:“有出自閩粵者曰番薯,一名北瓜,有紅白二種。”[81](卷二十三《物產(chǎn)》P3)“北瓜,(通考)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白甚薄,瓤甚紅,亦西瓜別種也?!盵82](卷十八《物產(chǎn)考》P7)“西瓜,一種色白皮薄名北瓜。”[83](卷二十五《物產(chǎn)志》P5)是打瓜。“道州有金瓜,永明江華謂之北瓜,僅供把玩。”[84](卷七《物產(chǎn)》P7)是觀賞南瓜。

在江西,“南瓜,亦名北瓜,一名倭瓜。”[85](卷十《土產(chǎn)》P12)“倭瓜,俗呼北瓜,亦呼南瓜,圓扁有棱,老而微黃,形色皆似金瓜,大者重十余斤。”[86](卷五十六《風(fēng)土志》P12)“南瓜,俗呼北瓜,又名番瓠,種出南番,轉(zhuǎn)入閩浙,今處處有之?!盵87](卷五《物產(chǎn)》P10)總之“南瓜,一名北瓜”[88](卷一《物產(chǎn)》P24)的情況在江西較多。個(gè)別情況如“北瓜,一名金瓜,可玩不可食”[89](卷一《土產(chǎn)》P1)是觀賞南瓜。在安徽,“北瓜。南瓜安慶呼為北瓜,按,南瓜以出于南番故名,今呼為北瓜殊失其本矣,青陽亦呼為北瓜,北讀讀如筆?!盵90](方言考 卷三《釋植物》P23)“南瓜,俗呼北瓜,有二種,一種老則起棱,一種無棱?!盵91](卷三《物產(chǎn)》P3)“倭瓜黟人謂之北瓜,而北人謂之南瓜。”[92](卷三《物產(chǎn)》P11)“北瓜,俗名窩瓜,可煮食,形類南瓜,縣地園圃及瓜地棉花芝麻地皆雜種之,其收甚豐,為農(nóng)人重要食品?!盵93](卷八《物產(chǎn)》P24)在安徽同樣主指南瓜?!氨惫希捶弦?,皮似南瓜,有圓長二種?!盵94](卷六《物產(chǎn)》P58)“番瓜,紅黃色者名南瓜,青綠色者名北瓜。”[95](卷二十二《物產(chǎn)志》P5)當(dāng)是南瓜或筍瓜。

二、“北瓜”的誕生及主指南瓜的原因

根據(jù)“北瓜”在古籍中的記載情況,“北瓜”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都是南瓜的別稱;作為觀賞南瓜的記載也較多,主要集中在東南地區(qū);其次是作為筍瓜別稱,作為打瓜的情況相對較少??傊氨惫稀笨梢钥醋鍪悄瞎蠈俚拇~。那么“北瓜”一詞是如何誕生的?出現(xiàn)這樣情況的原因?

我國瓜類品種頗多,既有源自本土也有從域外引進(jìn),無論是何種瓜,其名稱一般都是在“瓜”字前加上一個(gè)修飾詞構(gòu)成,所以比較容易引起混淆。當(dāng)然,瓜類如此之多,名稱并非雜亂無章,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如在引種之初,往往按照引入地域的方位進(jìn)行命名?!侗静菥V目》載:“南瓜,種出南番”[96](P1029),這是指出南瓜來自南番的最早記載,《清稗類鈔》也載:“其種本出南番,故名南瓜?!盵2](P27)西瓜傳入中國內(nèi)地的大概是在五代(907-960)時(shí)期,最早記載在《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胡矯入契丹……隧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以其來自西域而命名。冬瓜的稱謂始見于三世紀(jì)魏人張揖的《廣雅》:“冬瓜經(jīng)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或是冬瓜的名稱由來。

我國的瓜類除了南瓜、西瓜,還有絲瓜、黃瓜等多數(shù)瓜類都是從域外引入,新引進(jìn)的瓜類,新的名稱必不可少,新的名稱一般從舊名稱里脫胎而來,但不同地區(qū)往往給出的都不同,因?yàn)楦鞣N原因名稱又難以統(tǒng)一,久而久之,很容易產(chǎn)生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游修齡先生認(rèn)為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主要有四個(gè)方面的原因:古籍記載造成的分歧、時(shí)代差異形成的分歧、地域差異導(dǎo)致的分歧和西學(xué)東漸引起的分歧。[97]“北瓜”就是一個(gè)十分典型同名異物的現(xiàn)象。

北瓜,顧名思義,就是說來自北方的瓜,而我國歷史時(shí)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多是在中原地區(qū),即使經(jīng)濟(jì)中心南移之后,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依然在華北地區(qū),這個(gè)“中心”本身偏于北,外來的瓜種叫西瓜、南瓜都有它的合理性,“北”則成了瓜類命名的視覺盲區(qū),所以夏緯瑛先生認(rèn)為本無“北瓜”之名,古人欲以瓜從四方之名,即借冬瓜為東瓜,且又強(qiáng)出一“北瓜”之名。[13](P269)那么又為什么造成今天“北瓜”名實(shí)混亂的現(xiàn)象,筆者認(rèn)為正是因?yàn)楣湃讼胍獜?qiáng)出一“北瓜”之名,所以才將一些不太認(rèn)識的瓜命名為“北瓜”,但是瓜類品種多樣,即使一種瓜多樣性也是很突出的,以南瓜為例,擁有豐富的基因庫,果實(shí)的形狀或長圓,或扁圓,或如葫蘆狀,果皮的色澤或綠或墨綠或紅黃,所以古人將南瓜命名為“北瓜”時(shí),并不知其實(shí)它已有正名,打瓜等亦是如此;加之古代不同地域間的溝通十分不便,信息交流受到限制,尚無科學(xué)的分類法和鑒別法,等人們發(fā)現(xiàn)命名錯誤的時(shí)候,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干脆沿用錯誤的名稱,將錯就錯。所以在方志中才會出現(xiàn)“北瓜”所指五花八門的現(xiàn)象。

至于“北瓜”主指南瓜,則是因?yàn)槟瞎现吝t在15世紀(jì)初葉引種到中國,[98]相對較晚,而且因?yàn)橹R和時(shí)代局限,人們并不知道南瓜是從美洲輾轉(zhuǎn)經(jīng)歐洲人之手首先傳入東南沿海,也就造成了不知南瓜來源于何處的問題,正如《三農(nóng)紀(jì)》載:“南人呼南瓜,北人呼北瓜?!盵99](P296)也正是由于南瓜傳入較晚的原因,“北瓜”才會與南瓜相混淆,因此“南瓜”這個(gè)名稱在民間的認(rèn)知度遠(yuǎn)沒有較早傳入中國的瓜類(如西瓜)高,其他瓜類名稱基本已定型,除非是特殊的新品種(如打瓜),但是南瓜傳入中國之后,推廣速度很快,作為菜糧兼用的作物影響又很大,迫切需要一個(gè)新的名稱,在“南瓜”一詞大眾認(rèn)知度不高的情況下,“北瓜”自然應(yīng)運(yùn)而生。事實(shí)上,“北瓜”這個(gè)詞本身產(chǎn)生時(shí)間也確實(shí)較晚,古之未有,筆者查閱“北瓜”一詞出現(xiàn)的最早時(shí)間是在嘉靖43年(1564)《臨山衛(wèi)志》,幾乎和“南瓜”一詞同時(shí)出現(xiàn),而且并不普及,正如乾?。ê颖保秾氎婵h志》載:“瓜之屬以四方分目之為東為西為南惟無北”[100](卷七《物產(chǎn)》P6),甚至道光(廣西)《武緣縣志》載:“北瓜今未之聞?!盵101](卷三《物產(chǎn)》P5)

參考文獻(xiàn)

[1] 俞為潔.“北瓜”小析[J].農(nóng)業(yè)考古,1993(1).

[2] [清]徐珂.清稗類鈔[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8.

[3] [明]漣川沈氏,張履祥輯補(bǔ),陳恒力校點(diǎn).沈氏農(nóng)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 [明]周文華.汝南圃史[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

[5]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shí)圖考[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9.

[6] [清]汪紱.醫(yī)林纂要[M].道光二十九年(1849)遺經(jīng)堂刻本.

[7] [清]鮑相璈.驗(yàn)方新編[M].天津:天津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1.

[8] [民國]經(jīng)利彬等.滇南本草圖譜[M].昆明:中國藥物研究所,1943.

[9] 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農(nóng)業(yè)歷史卷編輯委員會、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編輯部編.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 農(nóng)業(yè)歷史卷[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5.

[10] [民國]齊如山.華北的農(nóng)村[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

[11] [明]王象晉撰,伊欽恒詮釋.群芳譜[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5.

[12] [民國]安達(dá)縣志,《方志物產(chǎn)》10冊,中國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研究室藏手抄本.

[13] [宣統(tǒng)]長白徴存錄,宣統(tǒng)2年(1910)鉛印本.

[14] [民國]黑山縣志,民國30年(1941)鉛印本.

[15] [民國]朝陽縣志,民國19年(1930)鉛印本.

[16] [光緒]順天府志,光緒11年(1885)刻本.

[17] [乾隆]涿州志,乾隆30年(1765)刻本.

[18] [乾隆]滿城縣志,乾隆16年(1751)刻本.

[19] [民國]鹽山新志,民國5年(1916)鉛印本.

[20] [嘉慶]安肅縣志,嘉慶13年(1808)刻本.

[21] [民國]清河縣志,民國23年(1934)鉛印本.

[22] [民國]新城縣志,民國24年(1935)鉛印本.

[23] [咸豐]深澤縣志,同治元年(1862)刻本.

[24] [光緒]曲陽縣志,光緒30年(1904)刻本.

[25] [民國]元氏縣志,民國22年(1933)鉛印本.

[26] [民國]萊陽縣志,民國24年(1935)鉛印本.

[27] [民國]德縣志,民國24年(1935)鉛印本.

[28] [民國]館陶縣志,民國25年(1936)鉛印本.

[29] [同治]即墨縣志,同治11年(1872)刻本.

[30] [康熙]兗州府曹縣志,康熙55年(1716)刻本.

[31] [康熙]長垣縣志,康熙39年(1700)刻本.

[32] [民國]陽武縣志,民國25年(1936)鉛印本.

[33] [民國]許昌縣志,民國13年(1924)石印本.

[34] [民國]考城縣志,民國13年(1924)鉛印本.

[35] [民國]信陽縣志,民國25年(1936)鉛印本.

[36] [民國]安澤縣縣志,民國21年(1932)鉛印本.

[37] [光緒]壽陽縣志,光緒8年(1882)刻本.

[38] [民國]新絳縣志,民國18年(1929)鉛印本.

[39] [道光]太平縣志,道光5年(1825)刻本.

[40] [民國]平順縣志,民國29年(1940)鉛印本.

[41] [康熙]絳州志,康熙9年(1670)刻本.

[42] [嘉慶]定邊縣志,嘉慶25年(1820)石印本.

[43] [乾隆]華陰縣志,乾隆59年(1794)刻本.

[44] [康熙]咸寧縣志,康熙7年(1668)刻本.

[45] [民國]續(xù)修南鄭縣志,民國10年(1921)刻本.

[46] [光緒]略陽縣鄉(xiāng)土志,光緒年間抄本.

[47] [民國]臨澤縣志,民國32年(1943)鉛印本.

[48] [民國]朔方道志,民國16年(1925)鉛印本.

[49] [民國]古浪縣志,民國28年(1939)鉛印本.

[50] [道光]鎮(zhèn)原縣志,道光27年(1847)刻本.

[51] [民國]汶川縣志,民國33年(1944)鉛印本.

[52] [民國]灌縣志,民國22年(1933)鉛印本.

[53] [嘉慶]金堂縣志,嘉慶16年(1811)刻本.

[54] [道光]城口廳志,道光24年(1844)刻本.

[55] [同治]會理州志,同治13年(1874)刻本.

[56] [嘉慶]郫縣志,嘉慶18年(1813)刻本.

[57] [民國]宣威縣志稿,民國23年(1934)鉛印本.

[58] [咸豐]興義府志,宣統(tǒng)元年(1909)刻本.

[59] [民國]泗陽縣志,民國15年(1926)鉛印本.

[60] 夏緯瑛.植物名釋札記[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0.

[61] [民國]邳志補(bǔ),民國12年(1923)刻本.

[62] [乾隆]婁縣志,乾隆53年(1788)刻本.

[63] [光緒]丹徒縣志,光緒5年(1879)刻本.

[64] [民國]泰縣志稿,1962年油印本.

[65] [民國]法華鄉(xiāng)志,民國11年(1922)鉛印本.

[66] [民國]嘉定縣續(xù)志,民國19年(1930)鉛印本.

[67] [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光緒8年(1882)刻本.

[68] [民國]遂安縣志,民國19年(1930)鉛印本.

[69] [嘉慶]義烏縣志,嘉慶7年(1802)刻本.

[70] [民國]象山縣志,民國16年(1927)鉛印本.

[71] [光緒]定海廳志,光緒11年(1885)刻本.

[72] [光緒]上虞縣志,光緒17年(1891)刻本.

[73] [民國]蕭山縣志稿,民國24年(1935)鉛印本.

[74] [乾隆]澎湖紀(jì)略,《方志物產(chǎn)》379冊,中國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研究室藏手抄本.

[75] [光緒]武昌縣志,光緒11年(1885)刻本.

[76] [光緒]沔陽州志,光緒20年(1894)刻本.

[77] [同治]崇陽縣志,同治5年(1866)刻本.

[78] [嘉慶]慈利縣志,嘉慶22年(1817)刻本.

[79] [光緒]龍陽縣志,光緒元年(1875)刻本.

[80] [民國]嘉禾縣志,民國20年(1931)鉛印本.

[81] [嘉慶]善化縣志,嘉慶23年(1818)刻本.

[82] [嘉慶]常德府志,嘉慶18年(1813)刻本.

[83] [光緒]湘陰縣圖志,光緒6年(1880)刻本.

[84] [道光]永州府志,同治6年(1867)刻本.

[85] [同治]上饒縣志,同治12年(1873)刻本.

[86] [光緒]南昌縣志,民國24年(1935)鉛印本.

[87] [同治]永豐縣志,同治13年(1874)刻本.

[88] [同治]峽江縣志,同治10年(1871)刻本.

[89] [同治]崇仁縣志,同治12年(1873)刻本.

[90] [民國]安徽通志稿,民國23年(1934)鉛印本.

[91] [民國]歙縣志,民國26年(1937)鉛印本.

[92] [嘉慶]黟縣志,同治10年(1871)刻本.

[93] [民國]渦陽縣志,民國15年(1926)鉛印本.

[94] [光緒]亳州志,光緒21年(1895)活字本.

[95] [道光]桐城續(xù)修縣志,道光7年(1827)刻本.

[96] [明]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

[97] 游修齡.農(nóng)作物異名同物和同物異名的思考[J].古今農(nóng)業(yè),2011(3).

[98] 李昕升、王思明、丁曉蕾.南瓜傳入中國時(shí)間考[M].中國社會經(jīng)濟(jì)史研究,2013(3).

[99] [清]張宗法撰,鄒介正等校釋.三農(nóng)紀(jì)[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9.

[100] [乾隆]寶坻縣志,乾隆10年(1745)刻本.

[101] [道光]武緣縣志,民國抄本.

1.《掌故 | “北瓜”是什么?》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diǎn),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掌故 | “北瓜”是什么?》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shí),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shí)性、完整性、及時(shí)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shí)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unshi/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