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wǎng)友關注,近十萬網(wǎng)友點贊。

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目前,他已經(jīng)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節(jié)目中,趙震從幕后走到臺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馬俑的今生故事。

對趙震而言,“進入一號坑,那就是我的世界了”,拍攝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對話。因為秦俑坑不能打燈,有時為了給一張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線,他甚至會等一年。

有關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趙震和總臺記者分享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故事?!?/p>

兵馬俑身份證

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1997年至今,趙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一尊尊兵馬俑的“證件照”多出自他手。

每一尊兵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檔案。所有文物檔案的總和叫文物總賬。它像一個戶口本,家里添丁進口都要補充更新。每一尊俑的保存現(xiàn)狀、是否經(jīng)過修復、是否參加外展、是否有新俑出土,都要重新記錄。對于圖片像素不高甚至是年代久遠的黑白膠片,都要進行信息更新。

趙震和他的同事們,就是要給兵馬俑的文物總賬做新的補充。通俗的說,就是給兵馬俑們拍攝身份證。

下坑拍攝需要審批,為了文物安全,需要幾個部門的同事配合趙震下坑,有時也能給他布置機位搭把手。

下坑時趙震精心做好準備,沐浴更衣,下坑前一小時停止進食,穿上最軟的鞋和貼身的工作服——圍裙,他小心翼翼地下坑開始工作。

△圖中趙震的圍裙被他稱為戰(zhàn)袍,陪伴了他近五年時間

一號坑的兵馬俑之間距離極近,只有30-40cm。為了保護文物,冬日嚴寒只能穿薄薄的衣服,僅在腰上貼一圈暖寶寶。為了不刮到秦俑,臃腫的攝影背心早已成為下坑的著裝“禁忌”;相機包不能攜帶,只有把電池放在最貼身的地方,用體溫來保持工作狀態(tài)。這份溫熱就這樣從電池傳遞到每一張照片。

夏天同樣不好受,趙震說一號坑就是“減肥培訓班”,一整天拍下來,出汗多到像洗了澡,一摸臉,汗都變成鹽粒。圍裙已經(jīng)鹽化到能站在地上。

為兵馬俑拍攝證件照不單單只有正面,側面、發(fā)髻、鞋子......所有的細節(jié)都要拍攝到位,為了完整拍攝一尊秦俑的不同角度,趙震蹲著、趴下、起立、不停地走動…….拍攝一尊俑至少用時一小時。

△圖選自趙震朋友圈,他配的文字是:聽得見搖旗吶喊,天摧地塌陷;看得見耀武揚威,披袍擐甲。

這樣的勞動強度,趙震有時坐著都能睡著,回家能吃一大鍋飯。一號坑身份證拍攝完畢,趙震瘦了12斤。

日復一日,趙震覺得工作枯燥么?他說一點也不,“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會讓所有攝影師羨慕嫉妒。”這份喜悅溢于言表。

對于拍攝兵馬俑,一開始覺得對著冷冰冰的器物,現(xiàn)在覺得這就是拍攝人。趙震會稱呼秦俑為“爺”,是尊敬也是親切。拍攝過程中,四目相對,兵馬俑仿佛在呼吸。趙震還會和“爺”互動:“爺現(xiàn)在光不錯,咱們保持住再來幾張?!?/p>

讓趙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胡須和下唇發(fā)現(xiàn)了指紋,是千年前塑造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剛剛發(fā)現(xiàn)時,他腦子轟地一聲,幾乎傻在原地。

那種感覺很微妙。同一個位置,制作兵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剛剛離去,留下指紋印跡,下一秒趙震接踵而來。“這一秒”的時間,跨越了2200年。

驚喜遠不止于此。每年兵馬俑都會“復活”一次。所謂的復活,是光與影的功勞。鉛灰色的文物在陽光下瞬間變得流光溢彩,如獲新生。

秦俑坑嚴禁使用閃光燈,到了十二月末,自然天光特有的角度灑在兵馬俑臉上,鉛灰色的面龐在映照下變得五彩斑斕,栩栩如生。那時,這支沉默的軍隊,“不動如山,動則如火掠林”。馬蹄聲廝殺聲重新回來了。

為了等待每年的“復活”,趙震十二月底會去蹲坑。從下午兩點到太陽西落,哪怕一年只能拍出兩張這樣的片子,都非常值得。

他想用鏡頭拍下所有

游客“哇哦”的表情

2200年的兵馬俑,在趙震眼里,不是老爺爺更像是20多歲的蓬勃少年。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他發(fā)了一條微博,祝福永遠年輕的秦俑,青年節(jié)快樂。

這些“少年”千人千面,在趙震的鏡頭下,特色更加清晰明顯:有小圓臉、國字臉、還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他們姿態(tài)各異:有的目光堅定,有的神色輕松。他們是獨特的個體,又是氣勢磅礴的群像。

△圖為趙震和“爺”的合影,他說這尊秦俑很像“滅霸”

趙震在社交媒體上的頭像是兵馬俑的側臉,眉目英挺線條流暢,輪廓清晰。這是東方男子特有的男人味和精氣神,是祖先特有的精神面貌,特別美。

等身的兵馬俑,和人一樣高大。通過鏡頭,四目相對,他們仿佛活過來了,血肉豐沛,呼吸均勻、情感飽滿。這種對視,無聲勝有聲,一眼千年。

趙震不自覺地想象起當時的秦帝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那個年代很迷人,如火山般噴薄爆發(fā)出燦爛的文明。那種觸動在心里,是一場地震。他相信百萬無名將士以血肉之軀安天下;相信中國基因里的獨特美,美在嚴陣以待的秦兵百萬,剛毅堅定、大氣磅礴。

用最清晰的照片、最近的距離把這種震撼之美帶給觀眾,是趙震的工作意義。

疫情前,下坑拍攝的趙震總能聽到來自世界各地參觀的游客,用不同的語言腔調(diào),說一句話:哇哦!

驚嘆的背后是震撼。趙震曾想用攝像頭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來。因為環(huán)境因素影響,計劃暫時擱置。但他總想有一天,能啟動這個項目,記錄下不同面孔,不同語言的“哇哦”。這是世界對兵馬俑的震撼,更是對中華文化的震撼。

“守陵人”與“守陵人家屬”

趙震的微信名叫“守陵人”。從小到大,趙震都守在這兒。小時候,父親在博物館工作,寒暑假他在秦俑村度過,趴在一號坑欄桿上,看著父輩們圍著兵馬俑工作。

當時條件艱苦,吃餛飩都得騎自行車跑三四公里,但趙震覺得很幸福。村里人很親切,不靠別的,靠的是大家都叫兵馬俑一聲“爺”的情。

后來,趙震成了文物攝影師,博物館成了他的家。兒時叫的一聲“爺”,就這么一路叫了下來。

趙震說,我就是這里的守陵人,他妻子也會玩笑說,那我也改名叫守陵人家屬。在夫妻倆眼中,守陵人這個名字,一點不瘆人,還格外溫情。

趙震和妻子有個習慣,晚上喜歡繞著秦陵遛彎,他們稱之為“走陵”。有時候刮大風下大雨,也會去秦陵走一圈,和“爺”說說話。

“走陵”一圈,剛好5.20公里。每次夫妻倆走完,趙震總想說一句很俗但很想說的話:“達令我?guī)銇砜次沂氐拇罅辍?。都是最愛的人,都是要守護一輩子的事。

其實,趙震妻子也是他的“特別攝影助理”,有時候助手不夠,妻子會幫著拿筆記本和電池。無法進入文物區(qū),妻子就遠遠在文物區(qū)外面看著他。有時候趙震想起來妻子的樣子就鼻子酸酸的。

細想那個場景,其實也很浪漫,女孩攥著電池,急匆匆地奔向兵馬俑一號坑。她傳遞的不是十萬火急的軍情奏報,更像是獨屬于兩個人特有的浪漫密語。

△圖為趙震在妻子生日時送給她的畫

有時結束工作回家,渾身是土,口罩都是黑的。有時候趙震妻子打趣說“不讓進門”,他會說這可是2000年前的灰,別人想要還沒有呢!

△圖為趙震工作完一天,口罩已經(jīng)黑了

“我志愿守護跪射武士俑

守護秦風赳赳“

趙震對總臺記者表示,博物館里的所有人,和一號坑的秦俑一樣,沉默不語,隊列整齊,朝一個方向,勇往直前。守陵,守的是秦陵,守的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懷夢想。

其實,秦俑們也守著趙震。起初本不打算參加《國家寶藏》的趙震,因為妻子的一句話,堅定了決心。她說:“背后有800多個爺撐著呢,怕什么!”一下子就讓他定了心:“我的800多個爺就是我的底氣!”這才有如今趙震站在《國家寶藏》的舞臺,向億萬觀眾與網(wǎng)友講述與國寶有關的故事。

其實,趙震的職業(yè)不只是文物攝影師,他還喜歡通過畫筆描繪不一樣的歷史世界。

對國家寶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寶藏不一定價值連城、金碧輝煌。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啟后的路標,讓我們了解自己,時刻提醒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誰。

趙震受邀成為《國家寶藏》節(jié)目的國寶守護人,守護跪射武士俑,守護的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文化家底。

舞臺上的趙震目光堅定,擲地有聲:

我們志愿守護

跪射武士俑

守護歷史

守護秦風赳赳!

趙震的工作步履不停,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讓大家看到秦俑的昂然氣概,讓大家更理解,秦俑造就的精氣神,至今仍奔流在我們體內(nèi);讓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的歷史文化之美,精神力量之美!

網(wǎng)友評論

延伸閱讀

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nèi)。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王陵區(qū)內(nèi),已發(fā)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diào)“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xiàn)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后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百浮钡谋疽饩褪侨搜?,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guī)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歷史沿革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guī)劃設計,大將章邯監(jiān)工,修筑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時制作并埋入隨葬坑內(nèi)。

秦子嬰元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jù)《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后,大規(guī)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毀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脊虐l(fā)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后造成的。

1974年03月,臨潼縣驪山鎮(zhèn)西楊村農(nóng)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fā)現(xiàn)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jīng)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陜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fā)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09年0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

建筑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里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筑,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筑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墻。墻的兩邊排列木質(zhì)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墻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禹斨量拥變?nèi)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nèi)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筑。

1.《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妻子:背后有800多個爺撐著呢》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妻子:背后有800多個爺撐著呢》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unshi/57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