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之謎:建文帝出逃39年后回紫禁城
斯時,血淋淋的事實就在眼前晃動,即使出于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任何知道建文帝行蹤的人,也得把嚴自己嘴上的開關了。這就是朱棣為了清除建文帝的一切影響,包括所有文字記錄和建文年號的絕對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傳遞任何有關建文帝蹤跡的言論和文字都有可能掉腦袋。因此,經(jīng)過絕對敏感期對有關建文帝文字記錄的反復清理,使本來可以清晰了解建文帝蹤跡脈絡的線索,就這樣在官方的文字記錄中消失了。
幾百年來,建文帝出亡以后的蹤跡,始終成為人們不懈探究的歷史之謎。本人不久前曾寫過《在日本發(fā)現(xiàn)了建文帝的后裔》一文,試圖探究建文帝的下落,其實,本人也自覺該文難以自圓其說。正因為建文帝己經(jīng)成了歷史之謎,故此誘人去探謎、去解謎;現(xiàn)寫此文,意圖再探歷史之謎。本來,建文帝出亡以后的蹤跡是有線索可循的,可是,為什么線索竟會消失,而使之成為歷史之謎的呢?
朱棣起兵,謂之“靖難”,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cè)”,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效周公輔成王”,可就在他因“靖難”而攻破京城后,他要輔佐的“成王”卻不知了去向,這難免會使人們心生疑竇,坊間遍布疑云。此“疑”乃是朱棣的心頭大患,因為這會直接影響他能否坐穩(wěn)那張龍椅。由是,斯時就成了對建文帝問題的絕對敏感期,而朱棣對這一時期內(nèi)的敏感人物的處理也特別殘酷。譬如:在政治上不能與朱棣保持一致的方孝孺、鐵鉉、景清、練子寧,下場都很慘;方孝孺被滅了十族,鐵鉉被下了油鍋,景清被剝皮碎肉,練子寧被割了舌頭。斯時,血淋淋的事實就在眼前晃動,即使出于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任何知道建文帝行蹤的人,也得把嚴自己嘴上的開關了。這就是朱棣為了清除建文帝的一切影響,包括所有文字記錄和建文年號的絕對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內(nèi),傳遞任何有關建文帝蹤跡的言論和文字都有可能掉腦袋。因此,經(jīng)過絕對敏感期對有關建文帝文字記錄的反復清理,使本來可以清晰了解建文帝蹤跡脈絡的線索,就這樣在官方的文字記錄中消失了。
從清初吳乘權(quán)等人編纂的《綱鑒易知錄》看,公元1402年的“靖難之變”后,歷經(jīng)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三代,直至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朱允炆終于浮出了水面,有關建文帝蹤跡的文字,在民間紀史的文字中均有記載,說是“不知去向”,其實歷歷在目。
《綱鑒易知錄》有“永樂六年(公元1409年)夏五月,建文帝還滇”一條,稱:“先是上命太監(jiān)鄭和航海通西南諸國,和數(shù)往來云貴間蹤跡建文帝,帝東行至善慶里,是月復還滇?!苯Y(jié)合鄭和第一次至第三次下西洋的時間(第一次1405-1407年,第二次1407-1409年,第三次1409-1411年)來看,此文記載的“和數(shù)往來云貴間蹤跡建文帝”,恐怕并非出于杜撰與猜測。
據(jù)《綱鑒易知錄》記載:“永樂五年(1408年)夏六月,建文帝白龍庵災,程濟出山募草?!睘榱私o“蹤跡建文帝”作證,《綱鑒易知錄》中還有:“永樂七年(1410年)春三月,建文帝復至白龍庵”一條,稱:“工部尚書嚴震使安南,密訪建文帝,忽與帝遇于云南道中,相對而泣,帝曰:‘何以處我?’對曰:‘上從便,臣自有處。’夜縊于驛亭中。帝復結(jié)庵于白龍山,尋復舍白龍庵他去?!彪m然都負有“密訪建文帝”的使命,但嚴震卻與鄭和不同,嚴震是建文帝的舊臣,他們之間的君臣關系猶在,舊主情難了,新君命難違;在對建文帝行蹤絕對敏感的永樂年間,處在“兩難”之中的嚴尚書,只能選擇“夜縊于驛亭中”自處了。
1.《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之謎:建文帝出逃39年后回紫禁城》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之謎:建文帝出逃39年后回紫禁城》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unshi/128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