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成績分化的分水嶺,成績往往形成兩極分化:行則扶搖直上,不行則每況愈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叨v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1
一、新思潮的萌發(fā)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借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fā)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后: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2
宋明理學
【知識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學:在漢武帝的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
2.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
3.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5.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學
1. 背景:隋唐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zhàn),北宋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 內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2) 朱嘉的思想
①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人性與天理一致。
②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以“理”為核心。
4.本質:為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 地位:
(1) 把儒學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 朱熹學術影響到日本、朝鮮,形成“朱子學”學派;還傳及歐洲。
三、陸王心學
1. 南宋時期陸九淵的思想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陽明的思想
(l)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 強調內心反省,用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3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fā)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fā)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人尊稱“至圣”。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鬃訌娬{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4
1、理學興起的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②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fā)展;
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④當人的私欲與天理發(fā)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
王陽明的心學: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①王陽明把理學發(fā)展為“心學”
②王守仁“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進一步發(fā)展了“仁”的思想,強調自我修養(yǎng)和奮發(fā)立志。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jié)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5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自然哲學.泰勒斯(公元前7世紀).萬物皆由水生成又復歸于水。創(chuàng)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被譽為西方“哲學之父”,體現了古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標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二、認識社會.智者學派(公元前5世紀)
1.背景.(1)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fā)展;(2)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3)此前已經開始具有的自主意識和精神的覺醒。
2.代表: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睆娬{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認為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準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是由人制定的.認為知識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和演說能力的基礎.
3.評價.積極: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基本內涵;以培養(yǎng)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為自己的任務;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消極: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性,認為沒有是非之別,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4.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三、認識人自身.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同時代).人應去改造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強調知識的作用,知識即美德,提倡“知德合一”.影響(1)開創(chuàng)了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2)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后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亞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提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認知。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經過嚴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得出結論。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方法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精選梳理5篇
1.《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精選梳理5篇》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精選梳理5篇》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34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