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①東去,浪淘②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③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④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b想⑥公瑾當年,小喬⑦初嫁了,雄姿英發(fā)⑧。羽扇綸巾⑨,談笑間,檣櫓⑩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編輯本段
注釋譯文


注釋
  1、大江:長江。(古時“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
  2、淘:沖洗。
  3、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zhàn)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lián)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zhàn)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安徽廬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遙想:形容想得很遠。
  7、小喬:喬玄的小女兒,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有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之貌,與大喬合稱“二喬”。
  8、英發(fā):英俊勃發(fā)。
  9、羽扇綸(guān)巾:手搖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所謂檣櫓,物也;所謂強虜,人也。自古便有檣櫓與強虜之爭,記得上此課時,老師也曾對這兩個詞進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編者的喜好以及個人的理解,并沒有所謂的對錯,這兩個詞用于此處皆對,所以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用,不過考試時最好根據(jù)課本。鄙人認為,有爭論的東西出在考試卷上需要慎重?,F(xiàn)在人教是用強虜。)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zhàn)場。指古戰(zhàn)場。
  12、華(huā)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13、人生:現(xiàn)有版本作人間(如蘇教版)
  14、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灑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注:一樽還酹江月,“還”字的讀法
  古時只有一個讀音。是 huán
  其實就是在現(xiàn)代,稍早一點——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個 讀音,沒有普通話中“hái”這個讀音。也就是說,在用于“歸還”的“還”時,讀作“huán”,在用作“還是”、“還有”這一義項時,仍然讀作“huán”。事實上在古詩詞中沒有“還是”、“還有”的用法。hái這個讀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說中開始出現(xiàn)的。如《紅樓夢》第五十回:“他竟比蓋這園子還費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還酹江月”中,“還”也不是現(xiàn)代人很容易就聯(lián)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還”有“更、更加”的意義)。試想,“人生如夢”,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這里“還”是“回還”的意思,不是人回還,是人的“神思”回還,從夢中回還,醒來。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還”(繁體字為“還”),也只有一個讀音:
  卷二 辵部 還 復也。從辵瞏聲。
  戶關切
  戶關切,切出來就是“ huán” 。注:其他版本。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間。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tài)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shù)戰(zhàn)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應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作鑒賞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shù)句,表現(xiàn)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fā)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边@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呈現(xiàn)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譯文

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妨邊吟詩長嘯,邊慢慢渡行。手拄著竹杖,腳穿著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么風吹雨打?披著蓑衣,頂著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途上,這是自己平生經(jīng)歷慣了的。寒冷的春風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頭夕陽西下,給自己送來一點暖意?;赝麆偛抛哌^的蕭瑟處(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謂的風雨都已經(jīng)無所畏懼了!

1.《蘇軾詞兩首原文 蘇軾詞兩首》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蘇軾詞兩首原文 蘇軾詞兩首》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29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