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后期,全國分為各州,漢帝國各州的總的范圍,也就是中華文明的經(jīng)典范圍。

關于中華文明的經(jīng)典范圍,通過地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1、其中的司州,即帝國的中央核心地區(qū),包括洛陽和長安兩個關中。

2、幽州包括朝鮮北部,交州包括越南北部。

3、南方的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四州,面積都很大。益州,從漢中到緬甸;交州,從廣東到越南,都是面積很大,但當時都是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漢末三國時期,益州全部人口也不過九十多萬。

4、而荊州就不同了,其南部當時也是荒涼之地,但其北部,則是繁華富庶之地,是中華文明的關鍵地區(qū),后來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勢力在此交界。

說過了中華文明經(jīng)典范圍的這幾點特點,重點來看一看荊州,要說清楚荊州的地理,就必須要先說說荊州境內(nèi)的水系,荊州境內(nèi),主要的河流當然是長江,長江穿境而過,而長江又有很多支流,在荊州境內(nèi),長江以北的主要支流是漢水,長江以南的主要支流是湘水,荊州共七個郡,其各自范圍就沿著這些河流而劃分。

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操統(tǒng)治漢水以北的南陽郡,孫權統(tǒng)治漢水以東的江夏郡,而劉備勢力則趁著赤壁之戰(zhàn)勝利之后的形勢,連搶帶奪,占了荊州其它五郡,其中的南郡是孫權借給劉備的,即所謂的“借荊州”。

之后,春風得意的劉備進軍益州。劉備奪取益州的蜀郡之后,拒不歸還荊州的南郡,于是孫權出兵,打算奪取劉備所占荊州各郡,劉備寸土不讓,自益州率軍來戰(zhàn),但此時曹操出兵益州的漢中郡,劉備只得與孫權講和,將湘水以東的兩個郡給了孫權,這就是“湘水劃界”。之后,劉備回師漢中,去戰(zhàn)曹操。

自此,荊州的形勢變?yōu)?,漢水以北,是南陽郡,曹操控制;漢水以南,是南郡,劉備控制,漢水以東,是江夏郡,孫權控制;長江以南,則根據(jù)劉備和孫權商定的“湘水劃界”,以湘水一線為界,西邊兩個郡,劉備控制,即,武陵郡,零陵郡;東邊兩個郡,孫權控制,即,長沙郡,桂陽郡。

曹魏后來將南陽郡分為三個郡,因此荊州形成荊襄九郡,三家各統(tǒng)治三分之一。

縱觀荊州,從北到南,漢水,長江,湘水,其中,漢水北岸南岸的兩個城市,北岸的樊城,屬于南陽郡,南岸的襄陽,屬于南郡,襄陽也是劉表時期大一統(tǒng)荊州的首府;長江北岸南岸的兩個城市,北岸的江陵,屬于南郡,南岸的公安,屬于武陵郡。

南郡,是荊州劉備范圍內(nèi)最重要的郡,其范圍,北到漢水,南到長江,其長江北岸的江陵縣,既是南郡的首府,也是荊州劉備范圍的首府,關羽鎮(zhèn)守荊州十年,就是駐守江陵的。

南陽郡,位于漢水以北,人杰地靈,物華天寶,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皆出自南陽郡。

地理上的南陽盆地,范圍則更大一些,漢水以南也在其中,南陽盆地包括了襄陽和南陽兩座重要城市。以現(xiàn)代的形勢來說,南陽盆地地處中國腹地,境內(nèi)河流有長江最大支流漢江,還有丹江、白河、唐河等等,風景如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產(chǎn)豐富,盛產(chǎn)小麥、水稻和棉花、芝麻、煙葉等作物,是全國商品糧、油、棉、煙草的重要基地?,F(xiàn)在,中國北方環(huán)境日益惡化,缺水,霧霾,沙塵暴,假設討論遷都話題的話,襄陽,自然環(huán)境很好,位置居中,是很合適的選擇。

1.《三國荊州地理》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三國荊州地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2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