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是本站分享的杜甫詩詞《夢李白二首·其二》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夢李白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譯文】


  天上浮云終日飛來飄去,遠游的故人為何久久不至。


  夜晚我總是頻頻夢到你,可知你對我的深情厚意。


  分別時你總是神色匆匆,還總說相見多不容易。


  江湖上航行多險風惡浪,擔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沒。


  出門時搔著滿頭的白發(fā),悔恨辜負自己平生之志。


  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xù),才華蓋世你卻是容顏憔悴。


  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釋】


  浮云:喻游子飄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這兩句說:李白一連三夜入我夢中,足見對我情親意厚。這也是從對方設(shè)想的寫法。


  告歸:辭別。局促:不安、不舍的樣子。


  這兩句是述李白告歸時所說的話。


  這兩句寫李白告歸時的神態(tài)。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時的習慣舉動。


  冠:官帽。蓋:車上的篷蓋。冠蓋:指代達官。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誰說。網(wǎng)恢恢:《老子》有“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的話。此處指法網(wǎng)恢恢。這句意思是:誰說天網(wǎng)寬疏,對你卻過于嚴酷了。


  這兩句說:他活著的時候雖然寂寞困苦,但必將獲得千秋萬歲的聲名。


  【賞析】


  此詩緊接前詩,前四句寫三夜頻夢李白。開篇以比興領(lǐng)起:“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說浮云可見,而游子(李白)卻不可見。古詩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由此引出“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說明詩人對李白思念之深切。與前詩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一樣,這里是從詩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兩人的友情深摯。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币姼≡贫钣巫?,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云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聊釋愁懷。“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與上篇“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互相照應(yīng),體現(xiàn)著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的情誼。其實,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歸”以下六句,寫夢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當辭別之時,李白總是局促不安,不愿離去,并且再三苦苦訴說:“來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風波險惡,我真怕沉船墜水呢!”他出門離去,總是搔著頭上的白發(fā),仿佛是為辜負平生壯志而悵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寫不愿“告歸”,依依不舍的神態(tài);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墜”的內(nèi)心獨白,寫他憂路險、傷坎坷的苦情;第五六句寫他“出門”時的動作,展現(xiàn)他壯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見,聲可聞,情可觸,李白枯槁慘淡之狀,歷歷在目,令人潸然淚下!


  “冠蓋”以下六句,是寫夢醒后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長安城里,到處是高冠華蓋的達官權(quán)貴,惟有李白這樣一個大詩人“獨憔悴”,困頓不堪,無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歲的“將老”之年,被放逐夜郎,連自由也失掉了!這哪里有“天網(wǎng)恢恢”之事?鮮明的對比,深情的斥責,表現(xiàn)了詩人對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對惡勢力的強烈憤恨!“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詩才盡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慘,“身后”寂寞無知,又有何用呢!詩人在這沉重的嗟嘆之中,寄托著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飽含著自己坎坷零落的無限心事。


  此詩與前詩相呼應(yīng)。前詩以“死別”發(fā)端,此詩以“身后”作結(jié),渾然一體。前詩寫初夢,此詩寫頻夢;前詩寫疑幻疑真,此詩寫形象清晰;前詩重在對李白當時處境的關(guān)注,此詩則表對他生平遭遇的同情;前詩憂懼之情獨為李白而發(fā),此詩不平之意兼含詩人的感慨。同為夢李白,題材相同而表現(xiàn)不一,足見詩人高超的詩藝,同時又表達了人間之至真至誠之至情。


  擴展閱讀:杜甫生平之困守長安


  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yīng)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quán)相李林甫編導(dǎo)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婆e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zhuǎn)走權(quán)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jié)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yù)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xué)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陜西省蒲城縣)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 杜甫詩詞《夢李白二首·其二》原文譯文賞析》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 杜甫詩詞《夢李白二首·其二》原文譯文賞析》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27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