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投桃報李。
——(天津前)《詩經(jīng)大雅抑》
[注釋]
(1)投擲:投擲、贈送。
(2)報紙:回禮、回報。
[翻譯]
別人用桃子送給我,我用李子回禮。
[鏈接]
《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個市總集。《詩經(jīng)》原稱《詩》,共有詩305首(其他6首沒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即沒有眼睛,被稱為詩),因此被稱為“詩300”。從漢朝開始,油價以《詩經(jīng)》為經(jīng)典,因此被稱為《詩經(jīng)》。漢朝模型,毛注釋《詩經(jīng)》,因此也被稱為《毛詩》。重視《詩經(jīng)》的作者大多無法考證。所涉地區(qū)主要是黃河流域,西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和強流域。
《詩經(jīng)》中最古老的作品約在西周初,最晚的作品成為春秋時代中葉,超過了約600年。
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收集和編選,有三種說法:“王冠彩詩”、“孔子刪除詩”、“獻詩”。
《詩經(jīng)》重視程度的分類有“四教育的意義”的說法?!靶币暋笔侵浮讹L》、《大雅》、《小雅》、《頌》四篇第十首詩。“肉的意思”是“風、雅、贊美詩、賦、雨、興”的意思?!帮L、夜、歌”是根據(jù)音樂分類《詩經(jīng)》,“財富、雨、興”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
《風》(也叫《國風》)共由15組組成,“風”是音樂的總稱。15組國風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10多個地區(qū)的樂曲。國風有15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010 3330內(nèi)容上大部分是民間詩。
《鄭》共105部,分為《檜》 31部和010-300074部?!洱R》是邀請客人的音樂,《魏》是國軍接受臣子參拜的音樂。大部分是調(diào)解管理及國政醫(yī)生的作品,部分是民間詩歌。其內(nèi)容幾乎都是關(guān)于政治的,有歌頌好人、頌揚好政治的諷刺廢情,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情感的詩,但沒有愛情詩。這里的“雅”可以指貴族官員的詩。
《唐》是貴族們在自家墓祭神、頌揚統(tǒng)治者功德的樂曲,演奏時要配上舞蹈。分為《秦》、《豳》、《陳》,共40篇。其中《曹》 31部、《雅》 4部、010-30005部。
印度貴縣;不值得便宜,也不仁慈。
——(天津前)《大雅》
[注釋]
(1)珍貴:尊重。
(2)卑賤:蔑視。
(3)不值錢:道德不好的人。
[翻譯]
尊重賢能的人是仁慈的表現(xiàn)。鄙視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人性的表現(xiàn)。
[鏈接]
順子
因為避開了甄子(約313-238年前)、明泰、賈京、西漢先帝劉文的禁忌(“甄權(quán)”和“手”兩個詞與高音相通),所以也被稱為孫敬。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順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人們尊稱他為“順境”。他曾三次擔任齊河學宮的濟州,隨后接到楚蘭陵(今天山東蘭陵)令。順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常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較,也有助于重新調(diào)整儒家典籍。順子學識淵博,在繼承早期儒家學說的基礎(chǔ)上,吸收、綜合和改造了各家的優(yōu)點,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發(fā)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F(xiàn)存的《小雅》 32篇大都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政治、道德等多個方面的內(nèi)容。
健康、人類的開始度;死亡,人類的終結(jié)??偸菍嵭幸磺泻玫摹⑷说赖耐瓿?。
——(天津前)《小雅》
[注釋]
(1)所有人:所有人。
(2)人類:人類的道理。
(3)完成:完成、改進。
[翻譯]
人生是人的開始,死亡是人的結(jié)束。開始和結(jié)束都做得好,作為人的道理就完美了。
利潤少,義氣多,為此。
——(天津前)《大雅》
[注釋]
例:是的。
(2):它。
[翻譯]
利益少,但道義多,這種事要做。
[鏈接]
義利
正義是人的具體規(guī)范之一。“義人也合適。”孔子提出“君子慰義”。孟子最重視義,在《頌》一書中使用椅子108次,經(jīng)常結(jié)合仁義。道家從自然無為的思想出發(fā),反對仁義說。老子認為:“道路廢物、自費;智慧出來了,有很大的虛偽?!鼻f子也說了?!懊月泛笫サ拢サ?,失去后因,失去咽喉,失去義氣,失去后例?!比视质沁`背人性的,堅決主張“節(jié)仁放棄”。基于不道德主義的立場,先進法家也反對仁義道德。韓非認為“世事異變不同”,“仁義是古代用的,現(xiàn)在不用”。揭露仁義之道的內(nèi)在矛盾,批判仁義的虛偽性。但是法家并不單純反對義氣,而是參照儒家對義氣的內(nèi)涵,將其視為調(diào)整君臣、富人、朋友、親疏關(guān)系的準則。
路上不服從軍隊,義不從父。正義諺語。
——(天津前)《周頌》
[注釋]
從(1)開始:服從。
(2)道路:道德、真理。
(3)意義:道德。
(3)父親:代表父親的命令。
[翻譯]
服從真理,不服從君主,服從道義,不服從父命。
[鏈接]
聲樂論
順子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經(jīng)常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較??鬃雍兔献釉谛奚砗椭螄矫嫣岢龅膶嵺`準則和原則都是具體的,但又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成分。孔子竭盡全力強調(diào)“自我節(jié)制”、“自我培養(yǎng)”、“自我”等,孟子只要根據(jù)“性善”不斷擴張。
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xiàn)“仁政”理想。與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還強調(diào)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不義而強,其斃必速。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元年》
【注解】
(1)其:他的。
(2)斃:因病或傷而倒下,這里借指滅亡、垮臺。
(3)必:一定。
(4)速:快。
【翻譯】
以不義之舉而強大,其滅亡一定會很快到來。
【鏈接】
《左傳》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zhì)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魯?shù)抗哪辏ü?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
【注解】
(1)必:必定,一定。
(2)斃:死。
【翻譯】
多做不義之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鏈接】
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姓丘,名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zāi)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后又輾轉(zhuǎn)來到魯國。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xiāng),不久就雙目失明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秶Z》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lián)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多行不禮,必自及也。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
【注解】
(1)及:危及。
【翻譯】
多做不符合禮的事情,最終必定會危及自己。
【鏈接】
“魯君子”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記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薄妒酚洝贩Q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論語·公冶長》記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笨鬃舆€與左丘明一起入周觀史,修《春秋》?!犊鬃蛹艺Z·觀周》記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jīng),丘明為之傳,其為表里。”
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
——(先秦)《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二》
【注解】
(1)凡:大凡,凡是。
(2)以:因為,在于。
【翻譯】
大凡人類比禽獸高貴的原因,就在于人類有一套關(guān)于禮的制度。
【鏈接】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晏子名嬰)的生平逸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guān)聯(lián)和補充,構(gòu)成了栩栩如生且完整的晏子形象。晏嬰(前578—前500),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蛾套哟呵铩饭?卷,包括內(nèi)篇6卷(諫上下、問上下、雜上下),不完全真實,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當歷史看待,但多數(shù)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后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進不失廉,退不失行。
——(先秦)《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
【注解】
(1)進:做官。
(2)廉:廉潔,廉政。
(3)退:不做官。
(4)行:品德。
【翻譯】
做官不忘記廉潔,當老百姓不忘人的品德。
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先秦)《韓非子·觀行》
【注解】
(1)目:眼睛。
(2)無以:沒有用來。
(3)正:端正。
(4)須眉:胡子和眉毛。
(5)身:人。
(6)迷惑:是非。
【翻譯】
有眼睛卻沒有鏡子,就無法觀照面容;人若失去道義這個標準,就無法明辨是非了。
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
——(先秦)《列子·說符》
【注解】
(1)而:如果。
(2)唯:只。
(3)是:這。
【翻譯】
一個人如果沒有義,只知道吃喝,這與雞狗無異。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漢)桓寬《鹽鐵論·險固》
【注解】
(1)地利:地理的優(yōu)勢。
(2)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3)文德:禮樂教化,與武功相對。
【翻譯】
靠地理的優(yōu)勢不如靠上下團結(jié),靠武功不如靠禮樂教化。
【鏈接】
桓 寬
桓寬,生卒年不詳,字次公,漢朝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漢宣帝時舉為郎,后官至廬江太守丞?;笇捴R廣博,著有《鹽鐵論》。
乘理雖死而不亡,違義雖生而非存。
——(漢)趙壹《刺世疾邪賦》
【注解】
(1)乘:追逐,追求。
(2)雖:即使。
【翻譯】
追求真理,即使死了也精神不滅;違背道義,即使活著也像死了一樣。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漢)戴圣《禮記·中庸》
【注解】
(1)近乎:接近于。
(2)知:通“智”,智慧。
【翻譯】
喜愛學習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實踐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恥就接近于勇了。
【鏈接】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有關(guān)典章制度的書籍。《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nèi)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包羅萬象,集中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抖Y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抖Y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guī)章制度的書,而且是一部關(guān)于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的篇章,包括《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抖Y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做理想境界的代名詞。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漢)戴圣《禮記·曲禮上》
【注解】
(1)尚:崇尚,重視。
(2)往:去。
【翻譯】
禮崇尚有來有往。有去而不來,這是不符合禮的原則的;有來而無去,這也是不符合禮的原則的。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漢)戴圣《禮記·曲禮上》
【注解】
(1)妄:胡亂。
(2)辭費:話多而無用。
【翻譯】
根據(jù)禮的要求,不應(yīng)該胡亂議論他人,也不說無用的話。
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漢)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三》
【注解】
(1)厚:厚道。
(2)毀:詆毀。
(3)以:來。
(4)自益:有益于自己。
(5)要:索取。
【翻譯】
厚道的人不詆毀別人而有益于自己,仁愛的人不危害他人而求取虛名。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漢)韓嬰《韓詩外傳》
【注解】
(1)生:生存,立身。
(2)成:成功。
(3)寧:安寧。
【翻譯】
做人不講禮就難以立身,做事不講禮就難以成功,國家不講禮就不得安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注解】
(1)固:本來。
(2)或:有的。
(3)鴻毛:大雁的羽毛。
【翻譯】
人本來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得有價值,像泰山一樣重,有的人死得沒有價值,像大雁的羽毛一樣輕。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三國)曹操《禮讓令》
【翻譯】
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鏈接】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qū)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chǔ)。在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酒以成禮,過則敗德。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注解】
(1)酒:喝酒。
(2)以:用以。
(3)禮:禮儀。
(4)過:過度。
(5)?。河袚p。
(6)德:道德。
【翻譯】
喝酒是用以表示一種禮儀的,喝過了就有損道德。
【鏈接】
陳 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小時候好學,師從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quán),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漢滅亡后,晉司空張華愛其才,就向司馬炎推薦陳壽,陳壽再次為官,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在職期間,陳壽整理出了諸葛亮的文集,命名為《蜀相諸葛亮集》,同時寫出了有名的《三國志》,共計65卷。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jié),義者不以存亡易心。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曹爽傳》
【注解】
(1)以:因為。
(2)易:改變。
【翻譯】仁愛的人不會因為盛衰而改變節(jié)操,講道義的人不會因為存亡而改變心意。
【鏈接】
《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60年的歷史。對于今天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了解“三國文化”多是通過明代的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那么這兩部相距千年的著作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現(xiàn)在統(tǒng)稱《三國演義》?!度龂尽放c《史記》、《漢書》、《后漢書》一起被后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學者認為,陳壽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jīng)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
不在順逆,以久為斷;不在憎愛,以道為貴。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梁傳》
【注解】
(1)在:在于。
(2)斷:判斷。
(3)道:道義。
【翻譯】
不在乎其言行是順從還是違背,只要符合義的標準就行;不在乎其感情上是恨是愛,只要是其所作所為符合道義就行。
【鏈接】
范 曄
范曄(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順陽人,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范曄早年曾任鼓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后官至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因事觸怒劉義康,遷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來他又幾次升遷,任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因有人告發(fā)他密謀擁立劉義康,于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以死刑。范曄一生對社會的最大貢獻是撰寫了《后漢書》。范曄以《東觀漢記》為藍本,對其他各家撰著博采眾長,斟酌取舍,并自定體例,訂偽考異,刪繁補略,寫成《后漢書》。由于他的《后漢書》文約事詳,逐漸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若義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義,全生可也。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杜喬傳》
【注解】
(1)若:如果。
(2)生:生命。
(3)全:保全。
【翻譯】
如果道義比生命重要,那么可以舍生取義;如果生命比道義更重要,也可以暫時保全性命。
【鏈接】
《后漢書》
《后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后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由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本書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xù)作),主要記述了上起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xiàn)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jù)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變動。其一,他在帝紀之后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xù)有6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二,《后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shù)傳》、《逸民傳》、《列女傳》7個類傳。為列女立傳,最早始于西漢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啟發(fā)下增寫了《列女傳》,他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范曄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狈稌系摹读信畟鳌分校袚穹蛑仄沸卸p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一共17位杰出女性,其選擇標準不拘于三綱五常的界域。
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以為身謀。
——(唐)吳兢《貞觀政要·赦令》
【注解】
(1)懷:懷抱,志向。
(2)蹈:踐行。
(3)弘:弘揚。
(4)性:習性。
(5)好:喜歡。
(6)讒:讒言。
(7)身:自己。
(8)謀:打算。
【翻譯】
君子的志向是踐行仁義,弘揚高尚的道德;小人的習性是喜歡進讒言,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不由禮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也不能久。
——(唐)楊炯《公獄辯》
【注解】
(1)不由禮:不符合禮的規(guī)定。
【翻譯】
不符合禮的事不是不能推行,而是推行了也不能持久。
【鏈接】
楊 炯
楊炯(650—692),弘農(nóng)華陰(今屬陜西)人。唐朝詩人,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公元676年應(yīng)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后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公元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公元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公元692年秋后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稱他為“楊盈川”。明萬歷中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年間重輯為13卷。其中《從軍行》被編入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
惡絕于心,仁形于色。
——(唐)韓愈《鄆州溪堂詩》
【注解】
(1)惡:作惡。
(2)形:表現(xiàn),流露。
【翻譯】
只有從心底根除作惡的念頭,仁愛才能自然而然地表露于外。
1.《【司空千落名言】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千古流傳著古老的家族,古典博大精深,可以成為人生的座右銘。》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司空千落名言】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千古流傳著古老的家族,古典博大精深,可以成為人生的座右銘?!穬H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256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