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秘傳絕學心意把步法

心意拳打人狠,就是因為它以短打為長,左右結構是互為支撐的,所以特別講究三尖相照,內外六合,外三合合的先是這個結構。第一基礎就是箭桿穿葉牮柱式。立身講究起如挑擔,又是練就的直豎那一道勁。

而所謂的“夾角”,就是這些橫豎“立木”中間的部分。為什么用“夾角”來講呢,因為外向互為支撐還容易理解,也容易得,但內收的這個往往會被忽略,這個是尤其重要的,不然很容易被人打開門戶,雖然現在練武的忘記了從下往上攻擊的打法了。

形意拳講崩拳貴直,以放長擊遠勁力通透著稱的通臂劈掛,則直接把這一樣式打法稱為“撐拳”,雖然與八極拳的“撐錘”形式不同,但撐錘首要也是個受力支撐。講渾身的力量聚集到一點,就跟釘子入木一樣,得能頂上才行,軟了就跑偏了。要不看形意拳的,哪怕練出的拳勁再少,會的再少,也至少先是一杵一杵的把這個先搞出來。只是很多人練了一輩子,也就是一杵一杵的了。

不跑偏,是“中”。這個直,越直越長力越大,只是怕失衡。失衡失的是這個中。這個中又包含重心與支撐,也就是壓在梁柱上的那些屋瓦等所有分量。自身分布勻均,此為中。筋骨的中看得到,勁力的摸得到,看不到,到了極致為混元。枝杈縱橫。

形意五行拳,一年打死人,要練出的先是這五種形式的支撐,然后是五種勁力的縱橫。一明,一暗。三足鼎立,較為周全,人沒有三足,就要通過轉換,湊出勁力的三足,甚至更多足,這就需要步法了,也就需要轉換了。也個概念,叫做“圓”。所謂力不出尖,就是互為支撐,不出頭,出頭也要連著主干,或者直接松掉,獨立開來,不被對手所趁。

提到夾角概念的重要,是因為這個對物體不要緊,它是自然生成的,有外撐就自然有內收。但是人體不完全行,因為人體的外撐,有的可以用筋骨直接做到,有的就必須用肌肉拉動,用勁力作用來做到。

這個說法很含糊,舉個例子,凳子與凳子腿不穩(wěn)固,坐著亂晃,木匠在底面與腿之間斜撐上一塊木料,這就從筋骨上從勁力上引成了一個三角,有了力的引導,加強了緊固。

如果這個木料不是釘上去緊固成一塊的,就是擱那頂著,那么它就只有外撐,沒有內收了。人的胳膊,前一條前撐,后一條下按,開角大一點,調動一下軀干,似乎可以用勁力構成一個相互聯合的外撐結構,實在不行,后手不按了,直接曲臂用手頂住前臂肘部,再把后肘頂在身上,這下穩(wěn)固了吧?前臂有了一個自然上撐的力道。

這是筋骨支撐,道理是這樣,但是技擊中這么直接應用可就死板了,所以要以筋骨的擰裹鉆翻,自然生成一個隱含的勁力支撐。這個練法是很特別的,并不能從直接形式上下手,得用功法先學會調動肌肉拉動。意念想著有個棍兒啥的,可就走火入魔了。

這個筋骨的作用,就好像上文說的“小木塊”了。很小,就在關節(jié)之間,這是筋。

但就是這,也只有外撐,沒有內收。那么好,你換過來,手上輔助一個勾拉之力吧,外形上有了。怎么隱含到勁與筋上呢?就不是結構的事兒了,而是真正的功力,也就是身體素質的養(yǎng)成了。這也是光想著兩手之間有個皮筋兒是不行的,那就練成神經病了。那只是一個感受比喻,讓你知道有那么回事兒,不能當做練功指導。

這是心意把狠毒而奧妙的大秘密了,今天把它揭開了。具體練過的,可以順著這個理念找找。進步大了,心中念我個好,言語里能維護兩句,我就很欣慰了。

心意拳的比較明顯,所以心意拳師在過去都懂得藏假,就是不讓人看出來。形意則是一開始就是隱含的,所以看不看的無所謂。這個夾角多大最完美,是有講究的,當然人的筋肉是有松緊的,自行可調,但最佳體驗度是有的,一開始必須從感應最強處下手,這個就叫“把”。

這還只是說的上下的,還有左右的,周向的,這個就叫“橫”。我教的太極拳,是豫東張府的形意拳老鏢師與楊氏換來,又對比當時的陳氏高手參演保存下來的。首勢是抱球起手那種的攬雀尾,鏟腳,蓄脊,裹臂,調胯,轉腰,開膀,碾腳,順勁……這么一個過程,這過程,即是心意拳緩和的十字裹橫勁。這還也只是橫向的。但早期學員一路下來,因為游戲得多,逐漸就自發(fā)地出現縮身出勢的苗頭了。這從有點硬的肢體放長,慢慢到骨節(jié)涌動,再到這個自行束縮,也不過是幾個月時間。但此時的縮,就是真正的各部筋骨自行內收了,下一步就是可以獨自調動的了。這跟外形上模仿個蹲完全不是一個層次。

從搖閃把到劈拳,就是慢慢地從筋骨支撐,開放到隱含的勁力支撐。不過賣個學問,光知道也沒用,得有法兒練,不然也沒見外形類似的攬雀尾與懶扎衣出來類似的力道。說的是真正的那種。這些都是鐵萼堂傳太極拳的特色。都隱含著給練就了。

再如形意拳,那些大談意氣的哥們,如果見了本篇,真是真?zhèn)鞯脑?,想想拳“把”是怎么設置的結構吧。會突飛猛進一個境界。不過大多也夠嗆,真是有這個傳承,也必然有這個感受,沒往這走,大概是沒有吧。人體確實是復雜難講的,光胳膊上弄弄,也只會弄巧成拙。不過所謂“氣”,就勁力上的氣來說,可以說成是勁力那個隱含的延伸,意呢,就是指導這個延伸的。只要不出大格,折騰折騰,就養(yǎng)生上還是很好的,易筋經就是這么折騰出作用來的。

老話,還是希望穩(wěn)步就班的學習,不要感覺自己是練啥啥拳的就一樣行了,你不是你師父,也不是你師爺,你是個學生。四把、五行之前,不是還有十大形么?十大形那個結構,就又別開生面了。

心意拳、形意拳的結構道理是這樣,但是功法體系卻跟九式是反著的,更多是先從倆腿入手。倆腿入手是真功夫,也難了。理兒是這個理兒,但手上按我這個折騰可就壞了結構了。為了不被師父罵,還是老老實實練原本的好。

道理怎么講?打法理念還是有區(qū)別的。打法理念,決定了功法體系。實戰(zhàn)中,你絕少有機會玩這種游戲結構的,練了不管用,還練它做什么?成熟的拳法,玩的都是高級的。琢磨了一,不知道二,不是自尋煩惱么?武術名詞那么多,你琢磨得來么?再是,九式側重這個,但跟心意拳、形意拳也的確不同,相同的是部分“根基統(tǒng)一”。你說,我干嘛不教個簡單清晰的?

說,你這不是糊弄人耍么?說得這么好,又說能壞事兒,到底是要聽不要聽?先問問你要學啥吧,是好就學,還是非學什么不可。

問,為什么不直接教呢?再問問你自己是怎么學吧。

問,那怎么辦呢?做個廣告,從九式功法入手!手上總比腿上易,腿上又比身上易。

問,鐵哥,你這不是誘惑人上學費么?

學不學在你,秘密都公開了,你自己悟??!還要怎么樣?

再說,你不是也有么?還要怎么告訴?

身上就是枝杈縱橫了,枝杈縱橫就更復雜了,我們從簡單的形式入手吧。順著內收說,這個拉力形成的支撐,也就是弓弦與弓了。再往簡單說,先不說弦,只說弓,回到初級的“支撐論”,這就引出了直拳之外的另一種支撐拳法——弧線拳。

弧線拳,走的是一個弧線支撐的內勁,也是可以說是圈向的。靜態(tài)如結構般圈起來,則是圓撐、弧線撐了。這種撐力,因為長距離慣性的輔助,作用力可以更強。但是支撐必須有,不然就是撞擊一下,壓不進后勁去。也就是大根上不去,也就不是全整勁。也就能攻不善守了。當弧線與身體又有了縱橫輔助的時候,整條手臂在攻擊的同時,也就有了破壞力了,可以壓制對手的攻擊坐以待斃。這都必須有支撐,有夾角。學術點說,叫做“夾剪”、“擰銼”了,只是他打破了固定的拳架形式,用活了。

弧線拳也不是秘密,二式的蟾式,就是結金剛印的一個開放,第一式的鶴式把后背基礎弄出來,蟾式的抱勢一出,兩腿通過三角支撐,這個自然就出來了。體驗就是分分鐘的事兒。難得還是各類情形下的保持,也就是功力,筋骨得有這個強度。

九式功法是練什么用的?就是練這些用的。太極拳能練成嗎?別人那我不知道,大概能吧。

說到這個腿的夾角,又要說說三種馬步了,重心穩(wěn)固、三角穩(wěn)固與四點穩(wěn)固,三角與四點的關系,就是多了一個弓弦。這是開胯的真正用意,大步圓襠,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三角穩(wěn)固。當這弓與弦能活動的時候,也就打破形式,是站著是蹲著、甚至趴著都就無所謂了。別撅著就好。

附:

今今天是我不間斷分享的第797天,這個統(tǒng)計算是對自己繼續(xù)前行的一個要求和鼓勵吧!

1.《心意把的核心秘密》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心意把的核心秘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1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