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寧戚,衛(wèi)人,飯牛車下,扣角而歌。齊桓公異之,將任以政。群臣曰:“衛(wèi)去齊不遠,可使人問之,果賢,用未晚也?!惫唬骸皢栔计溆行∵^,以小棄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乃舉火而爵之上卿。
〔評〕孔明深知魏延之才,而又知其才之必不為人下,故未免慮之太深,防之太過,持之太嚴,寧使有余才,而不欲盡其用,其不聽子午谷之計者,膽為識掩也。
嗚呼,膽蓋難言之矣!魏以夏侯楙鎮(zhèn)長安。丞相亮伐魏,魏延獻策曰:“楙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走,比東方相合,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危計,不用。
齊桓公任登為中牟令,薦士于襄主,曰瞻胥已,襄主以為中大夫。相室諫曰:“君其耳而未之目也,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襄子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此亦齊桓之智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寧戚是衛(wèi)國人,每當他給拴在車下的牛喂食時,總是一邊敲打牛角一邊唱歌。有一天,齊桓公正巧從他身邊經(jīng)過,覺得他不同于別人,想要任用他,但大臣們卻勸阻說:“衛(wèi)國離齊國并不遠,不如先派人打聽他的為人,如果確實賢能,再任用也不遲?!笨墒驱R桓公說:“何必多此一舉呢?調查的結果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他有某些小缺點。人做事常會因小棄大,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天下智士常不得君王重用的原因?!庇谑牵R桓公當天就拜寧戚為上卿。
評譯
三國時的諸葛亮雖深知魏延的才干,但由于他也知道以魏延之才不會居人之下,因此顧慮太深,防范太多,戒備太嚴,寧可只借重魏延的余才,卻不肯讓他完全發(fā)揮。當初孔明不肯采納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的計策,就是由于孔明的膽氣被識慮所蒙蔽的緣故。
唉!看來“膽”這個字,還真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魏派夏侯楙鎮(zhèn)守長安的時候,蜀相孔明企圖發(fā)兵征魏。當時魏延曾獻計說:“夏侯楙懦弱無能,如果丞相能給我撥精兵五千,我可直出褒中,繞秦嶺東進,然后再從子午谷北行,不用十天,就可攻下長安。夏侯楙見我來攻,定會棄城而逃,到那時即使魏國派駐守東方的軍隊前來救援,他們也必須行軍二十天才能到達。如果丞相此時再從斜谷出兵,更可一舉收取咸陽以西之地?!钡敃r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危險,沒有采納。
王登出任中牟令時曾向趙襄子推薦一個人,并說這個人叫瞻胥已,趙襄子便任命這人為中大夫。相國勸阻說:“大王只是聽別人說這人有才干,自己卻沒有親眼見識過,怎能輕易相信而隨便任用呢?!壁w襄子說:“我任用王登,是既耳聞又目見了,如果對王登推薦的人又要耳聞又要目見,這樣的耳聞和目見真是沒個完了?!壁w襄子和齊桓公可說是具有同樣的智慧。
注釋
①舉火:點燃燈火,指不待次日,當夜就舉行儀式。
②魏延:三國蜀漢大將,官至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每隨諸葛亮出師,請與亮異道,亮不許,延常嘆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死后,魏延有二心,被殺。
③襄主:趙襄子無恤。戰(zhàn)國初年,與韓魏三分晉國。
④相室:執(zhí)政之臣,即相國。
1.《齊桓公得寧戚 智囊齊桓公_全文_翻譯》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齊桓公得寧戚 智囊齊桓公_全文_翻譯》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jiaoyu/11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