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兩個月,做微商的李先生瘋狂地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清倉甩賣自己代理的產品,準備金盆洗手。而在美國做了4年代購的仇小姐則在幾日前應淘寶和微店平臺方的要求,辦理了個人營業(yè)執(zhí)照,并期待接下來不規(guī)范的或者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的代購都會被淘汰,自己能在行業(yè)洗牌后把生意做得更大。
這一切都是因為一部新的法律——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電商法》第二條,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法律、行政法規(guī)對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有規(guī)定的,適用其規(guī)定。金融類產品和服務,利用信息網絡提供新聞信息、音視頻節(jié)目、出版以及文化產品等內容方面的服務,不適用本法。這一定義涵蓋的范圍非常廣,過去,代購、微商等電子商務經營者游走在監(jiān)管外圍的灰色地帶,如今這些領域已經有法可依,行業(yè)的業(yè)態(tài)也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
《電商法》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國內經濟的持續(xù)繁榮,“十二五”期間,電子商務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到2015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萬億元,市場規(guī)模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網絡環(huán)境下的假冒偽劣商品銷售、消費者權益保護、交易平臺責任承擔等問題也隨之增多,原有管理方式與法律規(guī)則已不適應。為解決上述問題,規(guī)范市場秩序,制定一部具有權威性、綜合性的電子商務法律已經迫在眉睫。對此,2013年12月,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牽頭組織成立電子商務法起草組,正式啟動立法進程,經過3次公開征求意見,4次審議,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子商務法》。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方面的專家于波老師介紹,在《電商法》出臺前,我國已經有了相當一部分,包括市場準入、消費者權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等涉及電子商務的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定分散于各個政策與法規(guī)中,層級普遍較低同時條文之間也缺乏聯動性,難以應對新形勢下的交易模式。作為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第一部綜合性法律,《電商法》的出臺意味著國家面對電子商務的基本態(tài)度,以及對監(jiān)管目的、監(jiān)管方式、監(jiān)管原則等內容的確立,這對保障電子商務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規(guī)范電子商務行為,促進電子商務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電子商務經營者必須登記、納稅,不得侵害消費者權益
根據《電商法》第九條,電子商務經營者是指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
即通過微信、論壇、直播等各種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都屬于“電子商務經營者”。
于波介紹,《電商法》的施行將徹底改變這些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行為模式。首先,除該法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外,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并依法納稅。如果經營者沒有登記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其次,電子商務經營者還應當在首頁顯著位置持續(xù)公示營業(yè)執(zhí)照信息,以及與其經營業(yè)務有關的行政許可信息(如有)及該等信息的更新。此外,《電商法》還明確禁止了電子商務經營者默認搭售、大數據殺熟、刷單、刷好評、擅自刪差評、無故拒退押金、泄露用戶隱私、快遞無限延期等行為,如有違反,最高罰款50萬元。
平臺承擔更多責任,違法最高罰款200萬元
《電商法》的另一個亮點是對平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電商平臺需要對平臺商家進行規(guī)范。依據電商法,電商平臺應對平臺商家的相關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進行登記與定期核驗,按規(guī)定向主管機關報送該類信息,配合監(jiān)管。電商平臺還應當提示未辦理市場主體的平臺商家進行登記,并向稅務機關提供平臺內經營者的身份信息和與納稅有關的信息。
其次,電商平臺應基于“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制定平臺服務協議和交易規(guī)則,并持續(xù)在平臺顯著位置進行公示。電商平臺還應記錄、保存平臺上的商品和服務以及交易信息,并確保其完整、保密、可用。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對于競價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顯著標明“廣告”。
最后,在電商平臺責任承擔方面,電商平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經營者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應承擔連帶責任。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商平臺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情節(jié)嚴重的,最高罰款200萬元。
消費者的權利更有保障了
《電商法》讓電子商務有法可依,一系列對電子商務行為進行規(guī)范的條款,都讓電子商務經營者欺騙消費者、售賣假冒偽劣產品的成本變得非常高。據介紹,新法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必須要進行主體登記,有營業(yè)執(zhí)照,有明確地址,在稅務部門備案,這就方便了消費者進行維權,并且,如果是電商平臺上的經營者出現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情況,電商平臺還將承擔相應責任,如果電商平臺不能夠提供平臺內經營者的身份、聯系方式等信息,那么他還要承擔先行賠付的責任。
可以預見,未來電商行業(yè)將變得更加規(guī)范,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也將變得更加放心。
后續(xù)會出臺相關細則,完善《電商法》
于波表示,《電子商務法》是屬于基本法,一些內容是框架性、原則性規(guī)定,其中很多地方仍需要進一步細化,而且由于電子商務領域的迅速發(fā)展,各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也需要不斷出臺相關規(guī)定進行完善。例如,《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guī)定了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的例外,即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yè)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不需要進行登記,這里的“小額零星”如何界定,各地區(qū)間界定標準是否應當有差異,都需要進行后續(xù)的細化。通常而言,后續(xù)完善形式可能包括出臺實施細則或實施條例、部門規(guī)章、司法解釋等方式。
對于執(zhí)行《電商法》部分條款所必須的相關配套措施,將優(yōu)先進行。例如,2018年12月3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就發(fā)布了《市場監(jiān)管總局關于做好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工作的意見》,進一步細化了涉及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的規(guī)定,并要求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積極落實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工作。對于目前尚待完善的司法實踐中的問題,例如《電商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中“相應的責任”究竟如何認定。在不同類型的案件和情況下,認定電商平臺應承擔怎樣的責任可能還需要在司法實踐進一步進行探索,最終通過“司法解釋”或其他方式進行明確。
1.《電商法 電商法實施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今日起違法最高將罰款200萬元》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電商法 電商法實施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今日起違法最高將罰款200萬元》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44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