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zé)編 | 五花鹿
值班編輯 | 朗門
身處于這個繁華的世界,想必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看似處處熱鬧,內(nèi)心卻常常倍感孤獨。
正如日本哲學(xué)家三木清所說的一樣: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
不在一個人里面,而在許多人中間。
也許是因為被拒絕過、傷害過,許多曾付出真心、建立關(guān)系的人,最終選擇了退回黑暗角落中,封閉了自己,徹底與其他人隔離。
但事實上,孤獨不是那么無可救藥。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治愈系影片《瑪麗和馬克思》,看看這兩位異常孤獨的主人公,是如何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并成為畢生摯友的吧。
01
兩個隱蔽的孤獨患者,意外交匯
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小鎮(zhèn)上,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瑪麗。
瑪麗是一個內(nèi)向而自卑的孩子,她生長在一個冷漠的家庭里,從來不曾被父母真心愛過。
她的臉上長滿了雀斑,額頭上有一塊明顯的棕色胎記,因此沒有孩子愿意跟她一起玩。
瑪麗的爸爸在工廠工作,他性情孤僻,一回到家就躲在小棚屋,跟他收集的動物標本呆在一起?,旣愊M职帜芏嗯闩阕约?,但是她這個愿望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
瑪麗的媽媽則是一個糟糕的家庭主婦,終日在家酗酒,經(jīng)常一邊喝酒一邊烤蛋糕,然后把蛋糕烤糊。醉醺醺的她無法穿針引線,給瑪麗的衣服縫上扣子,只能用木夾子代替,因此讓瑪麗遭到同學(xué)的嘲笑。
這個家并不歡迎瑪麗。就像她媽媽說的:瑪麗的到來,僅僅是一個意外。
為此,瑪麗經(jīng)常因孤獨而憂傷。她手上戴著的一枚可以隨心情變換顏色的戒指,總是顯現(xiàn)出暗淡的灰色。
她渴望朋友。
她喜歡看《阿諾這一家》,因為里面有許多朋友。她甚至幻想出一個名叫厄爾·格蕾的男子,并且打算以后嫁給他。
瑪麗就像是許多人幼年時期的一個縮影:
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同伴們的喜歡,但總無法如愿,只能一個人孤獨地成長。
馬克思的人生之路非??部?。
他出生的時候,父親不辭而別;在他6歲的時候,母親開槍自殺了。
他的大腦存在一些認知缺陷,經(jīng)常會做出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他需要充滿秩序的生活。
比如,每個星期都會循環(huán)地吃重復(fù)的食物;連續(xù)9年都在買同一串數(shù)字的樂透;
他經(jīng)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變化而陷入恐慌,需要通過暴食來平息內(nèi)心的不安,于是身材也因此變得臃腫。
他無法正常與人打交道,也無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他甚至想自己一個人去月球生活。
但同時,他內(nèi)心深處,還是渴望擁有一個朋友。
他也愛看《阿諾那一家》。并且也有一個想象出來的朋友,叫歐利先生。他從來不會與歐利先生交談,歐利先生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那里看書。
還好,命運并沒有將他們徹底遺忘。
某一天在郵局,閑來無事的瑪麗翻開了一本紐約電話簿。看著一大堆奇怪的美國人的名字,瑪麗突發(fā)奇想,想問問他們美國寶寶是從哪里來的。
于是,她撕下了馬克思的地址,給他寫信。
這兩個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人,開始產(chǎn)生關(guān)系,也開啟他們各自走出孤獨的重要一課。
真實的關(guān)系,比“偽裝”的人生更持久
在信件往來中,瑪麗以為自己找到了愿意聽她傾訴,并耐心回答她問題的“人生導(dǎo)師”。
但沒想到,回信的并不是一個真實的馬克思,而是一個努力鎮(zhèn)定、假裝什么都懂的“超人叔叔”。
在第一封信中,瑪麗介紹了自己和家人,并且問了馬克思一個思考已久的問題:美國寶寶是從哪里來的?是不是從可樂罐里來的?
而這封信的到來,打破了馬克思維持已久的生活秩序。他整整用了18個小時凝望窗外,去平復(fù)內(nèi)心的恐慌。
還好平靜之后,他第一次體會到了 被 需 要 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存在。
于是,他決定給瑪麗回信,扮演導(dǎo)師,耐心地解答了瑪麗的問題,并且詳細介紹了自己曾經(jīng)從事過的7份不同的工作,一切顯得那么的多彩有趣。
這讓馬克思不斷回憶起自己曾被嘲笑的經(jīng)歷,激起了他進一步的狂躁,他不得不通過暴食的方式來緩解內(nèi)心的不安。
思量許久,他讓瑪麗告訴同學(xué),她掌管著天堂所有的巧克力,她額頭上的胎記也是巧克力變的。這個方法有效地讓瑪麗獲得了同學(xué)的尊重。
然而,馬克思的“扮演導(dǎo)師”之路越來越難行。
在第三封信中,瑪麗聊到自己暗戀的鄰居男孩,她問馬克思:什么是愛情?
馬克思被這個問題難倒了,因為他曾被無情拒絕過。但為了回答瑪麗的問題,他還是跑去公園觀摩戀愛中的男女,沒想到卻被對方誤會成變態(tài),被趕了出來。
這時焦慮、壓力、挫敗感一下子涌了出來,讓他徹底陷入了躁狂的狀態(tài),大腦也因此罷工了。
他患上了重度抑郁與肥胖,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療。
信件,因此斷了8個月。
眼看著生活慢慢回歸到了原來的秩序與平靜,可他卻依然覺得孤單,仿佛缺少了什么。
心理醫(yī)生伯納德給了馬克思一些建議:
寫信給瑪麗,不再用導(dǎo)師來偽裝自己,而是去坦誠一切,告訴她一個真實的自己,包括缺點與不完美。
于是,馬克思終于在回信中敞開了自己:
……每次我收到你的信,我都會經(jīng)歷一場焦慮癥……
住院這8個月以來,我終于搞明白了原來我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簡稱阿斯派。
我喜歡當個阿斯派,我不覺得自己有病、有缺陷,或者需要治療。我并不想改變這個事實。
不過有一件事,我確實希望自己能夠改變:我希望,我能像正常人一樣哭泣。難過的時候,我曾用力擠眼睛,卻什么也擠不出來……
當信寄出去的時候,馬克思終于如釋重負。
那一刻,他不再逃避,接受了真實的自己,包括自身的不完美。
當馬克思在瑪麗面前卸下所有的面具,表露出一個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聯(lián)結(jié)才真正開始。
于是,她拿出一個瓶子,收集了一瓶自己的眼淚,寄給馬克思。
那瓶眼淚,是馬克思這輩子收到過的最棒的禮物。
馬克思學(xué)會了小心翼翼地閱讀瑪麗的來信,他用各種方式舒緩神經(jīng),繼續(xù)回答瑪麗提出的各種問題。
同時,他也與瑪麗分享自己對這個世界真實的看法,包括他對這個世界的不理解。
兩人相互滋養(yǎng)對方,直到瑪麗慢慢長大。
03
華麗的優(yōu)秀,比不過真心
世界著名思想家斯賓塞·約翰遜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隨著瑪麗慢慢長大,她的身上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
她不再是一個懵懂的小女孩,她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欲望,并且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包括美貌與功名。
父親的意外去世給她留下一大筆遺產(chǎn)。她用這筆錢去醫(yī)院祛除了臉上的雀斑和胎記,獲得了自信,并且鼓足勇氣向自己暗戀的鄰居男孩打招呼……
不久之后,瑪麗媽媽也因酒后誤食甲醇而意外去世。在媽媽的葬禮上,鄰居男孩牽起了她的手,并且愿意照顧她一生。
表面上看,她的人生越來越好。
但實際上,父母的離世,讓她變成了一個成人孤兒。
孤獨感再次悄悄侵擾著她,使得她想努力變得更優(yōu)越、更受歡迎,以此緩解內(nèi)心的孤寂。
她開始寫論文研究阿斯伯格綜合征,未經(jīng)允許,她用馬克思做了研究案例,把他公開在大眾面前,聲稱要治好他的病,并受到了認可和追捧。
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曾經(jīng)說過:
當一個人過度追求優(yōu)越感,過度關(guān)注自己的人生意義時,往往會分不清對錯。
跟之前扮演導(dǎo)師的馬克思一樣,瑪麗無法接受自己的“丑陋”和不完美,所以她想要快點成功給所有人看,也因此無意傷害了馬克思。
果然,這讓馬克思憤怒不已,他拆掉了打字機上面的M鍵寄過來,以示友誼的決裂。
直到這時,瑪麗才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失去這段關(guān)系。
為了挽回友誼,她馬上碾碎了所有即將出版的書籍,同時也碾碎了自己的前途,她還給馬克思寄去一個罐頭,上面寫著:我很抱歉。
然而,日復(fù)一日,她再也沒有收到馬克思的回信。
漸漸地,她對世界失去了興趣,整個人生徹底癱瘓,她甚至打算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她這才意識到:
互相真實的關(guān)系更加可貴;
華麗成功吸引來的關(guān)系,在心里不過是一片虛無。
他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的憤怒、暴食和頹廢。
直到有一天他在一次沖突中聽到別人說了句“我很抱歉”,想起了遠方的瑪麗,想到自己當時的憤怒和決絕,有可能傷害到了真心道歉、等待原諒的她。
既然瑪麗曾經(jīng)接納和安撫有缺點的他,那么他也可以試著去理解真實而不完美的瑪麗。
于是,他選擇回信,并且送給瑪麗一整套阿諾玩偶,代表對她的原諒:
……
我原諒你,因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類都有。
我小時候,想成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后來,我不得不接受我自己,包括缺點以及一切。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然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我很高興我選擇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信寄出去的時候,馬克思臉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微笑的表情。
真我的聯(lián)結(jié),從來都不需要我們是完美的人,而是需要我們是真實的人。
也正因為這份真實,關(guān)系才顯出它的力量和光芒。
04
真誠的聯(lián)結(jié),是一道永不熄滅的光
一年以后,瑪麗鼓起勇氣,遠渡重洋,來到馬克思的公寓。
遺憾的是,那一天早上,當馬克思吃完最后一罐煉乳之后,他在自己的公寓里平靜而安詳?shù)厝ナ懒恕?br />
他們始終沒有面對面地交談過。
當瑪麗看到桌面上她曾經(jīng)送給馬克思的一瓶眼淚,還有公寓墻上粘滿了自己寄過來的書信與照片時,她的淚水滾落下來,點亮了她那雙棕色的眼睛。
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
瑪麗和馬克思曾經(jīng)生活在各自的孤島上,偶然的聯(lián)結(jié),讓他們的人生出現(xiàn)了新的可能性。
在向瑪麗坦露真我的過程中,馬克思接受了真實的自己;而在原諒瑪麗的過程中,馬克思接受了真實的瑪麗。
瑪麗內(nèi)心昏暗的角落里,也因為有了馬克思的原諒,從此有了一束光,照亮了她的未來之路。
盡管瑪麗生而孤獨,而且終將孤獨。但是,她心中的那一束光,并不會隨著馬克思的離開而熄滅,它會一直陪伴著她,直到永遠。
就像我們每個孤獨的人一樣。
一旦有了聯(lián)結(jié),一旦能被完整地接納,那么人生就會被點亮。
所以,不要害怕袒露自己,不要放棄付出真心。
也許下一次聯(lián)結(jié),就能給我們的內(nèi)心注入一道光,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和明亮。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見
1.《艾斯伯格癥 你生而孤獨,終將孤獨,但我愛你丨阿斯伯格綜合征》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艾斯伯格癥 你生而孤獨,終將孤獨,但我愛你丨阿斯伯格綜合征》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39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