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第十放映室

日本的富士山下,有一片面積約3000公頃的天然林場,叫青木原樹海。

來到這里,游客們可以憑最佳角度欣賞到富士山絕美的風(fēng)景。

然而最近的幾十年里,這卻不是讓它聞名于世的原因。

上世紀(jì)50年代末,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張寫了一本小說,《波之塔》。

書中,描繪了檢察官與人妻的一場不倫戀,兩人為此而陷入痛苦中。

這段愛恨糾葛,最終以一種天人永隔的悲劇收尾:

絕望的女人走入了讓人迷路的樹海,以平靜又決絕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1960年,日本導(dǎo)演中村登看完這個故事,就將其改編搬上了大銀幕。



繼續(xù)這樣去工作,找不到生而為人的實在感;

可如果選擇放棄,意味著背負(fù)失業(yè)壓力,沒有了社會尊嚴(yán)。

被上司被同事被職場被身邊的所有扼住咽喉,卡在人生的瓶頸,動彈不得。

既沒有力量去改變,又沒有時間去化解。

在事業(yè)受挫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讓一切從頭來過?




“做了母親不都是這樣?我不是有幫你做家務(wù)嗎?”

一個初為人母的女性,沒日沒夜履行著所謂的“職責(zé)”。

家庭瑣事一概不管的丈夫,時不時會對自己進行言語暴力;

不分場合哭鬧的孩子,總等待著有人耐住性子去哄;

看似和藹可親的公婆,看吧,馬上又要來頤氣指使教育自己了。




作為母親,作為妻子,作為兒媳,好像都低了人一等。

全心全意的扮演好他們想要的角色,然后呢?獨獨就是不能做回自己。

在被家庭折磨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迎來一種解脫?




“明明還那么年輕,就得了那種病,真可憐。”

一個厲害的體操選手,因罹患不治之癥,余生只能靠輪椅度過。

當(dāng)命運摧毀了明媚的未來,當(dāng)失去就是人生,當(dāng)整個世界變得滿目蒼夷。

陌生人的俯視與同情下,是無止盡的崩潰、憤怒、哀慟。




宣泄過后,頹然望向鏡中,仍是那張與健康毫無干系的,蒼白的臉。

在身患絕癥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重新點燃希望?




像知曉蒼蠅掉進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們同樣也知曉著:

死亡會給萬物帶來終結(jié)。

然而世間許多事是可以了然于心,只一點,僅限關(guān)于你的自身。

很少有人會站在自殺者的角度,去理解并心疼他們或晦暗或苦澀的情緒。

日劇《非正常死亡》中,描述了一場死亡直播。

飽受校園霸凌的少年,將自己偽裝成他殺,想以此來換取別人的關(guān)注。




十萬人的線上圍觀,爭相互動猜測兇手,再到最后真相揭曉——

有人表示不解,“干嘛自殺而不是去殺了欺凌者?”

有人表示不贊同,“活著不好嗎,為什么非要想不開?”

有人只覺得沒勁,“自殺啊,太無聊了”。




所以你看,這才是現(xiàn)實。

刀子已然沒入了身體,他們無法拔出來,更無法插在別人身上。

感受不到疼,也理解不了他們想要離開的心。

沒有人是真的不想活下去,但凡有丁點希望誰也不會想要殺死自己。

可原因就在于,你沒法想象一個人能有多么的絕望。




有輕生念頭的人,最常聽到的安慰,“世界是美好的,會有人愛你的”。

可如果這個人想的是“這個世界很美好,可是我不配”,要怎么辦?

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人,常被建議“去看看風(fēng)景,吃些好吃的,會開心的”。

可如果這個人就是在這些趣事里,找不到應(yīng)有的趣味,又怎么辦?

人生本就是一個難題沒錯,但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對每個人而言,并不相同。

電影《丈夫得了憂郁癥》中,男主髙野干夫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每天都過得十分消極、恐慌、郁郁寡歡。

他內(nèi)心的苦痛不知道怎么排解,他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療傷,只能縮在殼里。




他沒有精力去社交,與身邊人漸漸疏遠(yuǎn),卻還要裝作沒事的樣子。




他是能聽到別人跟他說“可以理解你的遭遇”,可他也是真的覺得沒人能帶他逃離。

當(dāng)深夜到來的時候,失眠交織著痛苦掙扎無措襲來。

一夜過去,盯著那張疲倦、死寂、渙散的臉,他陷入僵直,無法動彈。




人們總說生命是可貴的,可他思考的卻是自己為什么沒有延續(xù)生命的動力。

與其再這么悲傷地活下去,還不如結(jié)束自己。

他太累了,他偽裝得太久了。




而從電影回到現(xiàn)實,又何嘗不是,大家都偽裝得太久了。

02.

有人像你一樣存在

哲學(xué)家尼采說過,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一座橫尸遍野的戰(zhàn)場。

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應(yīng)該都曾相信:

世界是美好的,會有人愛我的,我能實現(xiàn)各種期望中的可能……

然而長大后,一路奮戰(zhàn)下來,等待我們的只有種種失望和不為人知的自我救贖。

成人世界布滿抑郁和焦慮,這個事實的確有夠消極。




可盡管消極,我們依舊不得不把它說出來。

因為這就是許多人想要發(fā)泄的真情實感,這些東西不能也不該用糖衣去粉飾。

明明是得了抑郁癥而處于痛苦中的人,卻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向身邊人道歉。




明明是受到性侵,被傷害侵蝕的女孩,卻一次次責(zé)備著自己,“都怪我太軟弱”。

日劇《療愈心中的傷口》,心理醫(yī)生是這樣告訴他們的: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以最真實的自己生存,這本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

而一直以來不可言說的自殺,其實換個角度看,也是讓人明白:

“可以在我愿意的時候離開這個世界,這令生命變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毀掉它?!?p>


認(rèn)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有勇氣去接受另一則事實:

生命諸多不美好的背后,仍有無盡的可能。

當(dāng)你依舊保持著對工作對家庭對人生的自尊心,當(dāng)你很努力,很直接的在堅持。

雖然很累,但這些遲早會被注意到。

當(dāng)你沉溺于水底依舊能看到一絲光亮,當(dāng)你掙扎后探出水面深吸了第一口氣。

生命,也終會讓你感受到它的美妙。



青木原樹海里一個個放棄生命的人,或許都覺得自己是在孤獨中死去。

但其實,并不是這樣。

他們看不到,那里常年擺放著人們送來的鮮花、漫畫、巧克力……

他們也看不到,護林員會對陌生的男子表示關(guān)心,然后微笑說一句,“很高興見到你”。




每個人都會面臨難捱的低谷,而他們卻沒能被提醒——

想要看見濃烈的希望,就必須先穿過窒息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

寫在最后

對于已經(jīng)離開的人,活著的我們必須明白一點:

沒有人自殺是為了想要死去,他想要的只是痛苦停止。

大家可以關(guān)注自殺現(xiàn)象,但不應(yīng)該放大自殺個案,或者把它作“娛樂化”處理。

維特效應(yīng)每每出現(xiàn),毫無疑問,都將是整個社會和無數(shù)家庭的悲劇。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上映時,很多人不明白黃秋生飾演的梁老師最后為什么要自殺。




人們涌向?qū)а萁?,想向他請教出一個答案。

姜文對這點疑問,就只給出了一句話:“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今天,當(dāng)我們看著別人走向死亡的時候,與其脫口而出為什么,然后揣測評判他們的過往——

不如默默哀悼,像尊重他們曾經(jīng)活著那樣,尊重他們的離開。

- END -

互動話題

對待自殺,你怎么看?

1.《維特效應(yīng) 放過那些“殺死自己”的人》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維特效應(yīng) 放過那些“殺死自己”的人》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37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