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臺為位于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梅嶺鎮(zhèn)南門村、懸鐘所城外瀕海山丘上的一處明代摩崖石刻,坐北朝南的天然豎石聳立如屏,其下巨石壘成鏡臺狀,豎石之上以楷書直寫“大明嘉靖五年三月朔旦望洋臺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臨海蔡潮題”,石刻高600厘米,寬270厘米,題字142厘米見方,款字24厘米見方。時為嘉靖五年間分巡沿??たh留題。連綿白沙海灘,島上怪石突兀,片片魚帆點綴海上,村子人口不多,以海為生,打魚為主。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島上沒有什么植被,多見于石頭,連日的暴曬,可憐的小草都已枯黃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停在沙灘上的漁排,全是用碗口般粗大的竹子做成,并刷上大海的顏色“藍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很有味道。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這塊石頭也很特別,我稱它為“蜂窩石”不知道那些蜂窩是怎么形成的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這么藍的天空,很少見到,藍的沒有一點的雜質(zhì),讓人感覺到安靜,島上沒什么人,躺在樹陰下的石頭上聽海,一切是那么的舒適和放松。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島上的石砌碉堡,遠古時用于海防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離開望洋臺,我們來到有著“英雄古城”之稱的“懸鐘古城”。據(jù)始料記載,“懸鐘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了抵御從海上入侵的倭患,當時的江夏侯周德興奉朱元璋之命在此修筑千戶所城。城池依山構(gòu)筑,周圍全長約1700多米,全部以條石砌成,城墻寬3米多,高6米多。有女墻800余垛,窩埔15座。東西南北4個城門上各有鏑樓,整座城池以周圍環(huán)繞的海水作護城壕,天險自成。幾經(jīng)戰(zhàn)亂后,四個城門今日尚存有東、西、南門,多處城墻已廢損,臟亂不堪。古城內(nèi)尚有人住,只不多跟周邊新建的民古顯得極不對稱,更顯的滄桑蕭條。只有城門口那一口大古井,人們在此洗涮,歡聲笑語打破了古城的沉寂。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懸鐘古城”內(nèi)有一座古樸的關(guān)帝廟,廟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背山面海,廟宇規(guī)模不大,但香火旺盛。據(jù)當?shù)氐睦先私榻B,懸鐘關(guān)帝廟與東山關(guān)帝廟的廟身是用同一棵樟木雕刻而成的,彼此流著相同的“血”,猶如親兄弟,如此深厚的淵源關(guān)系,也就吸引了眾多的海內(nèi)外信眾前來朝圣,成為詔安境內(nèi)香火最為旺盛的武廟之一,臨行時,到關(guān)帝廟去拜拜了,由于那天進香的人很多,沒有久留。寺廟的背面就是郁郁蔥蔥的果老山,山上有明朝嘉靖、隆慶、萬歷年間儒將和名人留下的28處題詠石刻,幾十塊形狀各異的石碑或記載史事,或歌詠山水,或抒發(fā)情感,許多抗倭大捷的動人故事在那巨石上清晰可見,楷、行、隸、篆等各種書體俱全,被稱為“海上碑林”,至今保存完好。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行走宮口觀“望洋臺”尋“懸鐘古城”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島,一座古城,歷經(jīng)歲月的變遷,依舊還在向人們訴說過去的歷史。由于至今沒有被開發(fā),這些地方可能還不為眾人所知,前往的大多數(shù)是一些自助的人們,三三兩兩。。。也許也只有這樣,古城才顯得更有滄桑感,如果賦上商業(yè)氣息,古城將變味了~~

1.《望洋臺 望洋臺》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望洋臺 望洋臺》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32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