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三丈者的石砌民居
碉——十余丈者的碉樓
板屋——木構坡屋頂加外圍石砌墻民居
土屋——土泥夯筑民居
碉巢——碉樓民居
土夯民居和石砌民居區(qū)別主要是材料,即用泥土夯筑墻體形成居所。至于形態(tài)特征、內部空間等方面和石砌民居無區(qū)別。它主要分布于汶川縣布瓦等寨,數(shù)量少,分布范圍亦不大。此類從形態(tài)特征上可歸于石砌民居類。
三、板屋,當時這種建筑稱為“邛亂”,意為碉樓。建造碉樓的最初目的是為了防御,后來碉樓逐漸成為羌族居住的普遍形式。
  羌族碉樓以石、土為建筑材料,基本上是平頂,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專門用于了望觀察、防御作戰(zhàn)的碉樓,一般高達10余丈,10多層,用于自衛(wèi)和通報緊急信息,遇有來犯,可在碉樓頂上燃燒煙火,向村民和鄰寨求援;一類是主要供居住用的碉樓,多數(shù)為三層,富?;蛴袡鄤莸娜思医ㄋ膶?;還有一類是居住和防御相結合的混合式。
  碉樓有四角碉、六角碉和八角碉不等,高達數(shù)丈或十余丈;有以片石加黃泥砌筑的石碉,也有夯土筑成的泥碉。過去平頂?shù)飿堑姆宽斏戏胖靡粔K乳白色的石英石,代表房主人供奉的天神,現(xiàn)在平頂主要用作曬場和休息的地方。圍繞四周的矮墻角上供有白石,象征著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傳說羌族祖先在遷徙過程中,經(jīng)天神指引,以白石為武器打敗了強敵,因此產(chǎn)生了白石崇拜。每座碉樓離地205米的地方有一個大窗戶,是碉樓的入口處,通過梯子方可進入碉樓。碉樓內有經(jīng)堂、臥室,底層是飼養(yǎng)牲畜的地方。碉樓與碉樓之間可搭木板互相往來。建筑碉樓過程中沒有圖紙,只憑借精湛的技術與經(jīng)驗,令人嘆為觀止。
  羌族的另一建筑形式“莊房”,多為堡壘式,基部較寬大,逐漸上縮,一般為三層或兩層,最高處為一方形的石板小堆,中間插一小樹枝,稱為房背。三層莊房底層是牲畜的廄舍并堆放雜草。中間一層是居住用房,正中靠墻處供有神位,是全家起居、會客及舉行各種儀式的地方。頂層為開放式的照樓和曬臺,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晾糧食、婦女手工編織或兒童游戲都可利用這塊平地。

1.《羌族碉樓 羌族建房習俗》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羌族碉樓 羌族建房習俗》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29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