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修練過程中,從開始,我就對太極拳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習拳之道,理義先明。從普遍認知的太極拳,是一種老年人“養(yǎng)生運動”,對太極拳一無所知,開始對太極拳有種探求。想探求的是,影響2億人的太極拳,到底源本的面目是什么?

那么,從理上探求,可以探究其源、 其流傳,前人所說的拳學真義。拳譜在武學中,是傳承的代表,由于門第的觀念,更因其武技,拳譜的流傳,只是在師徒間擇人而傳承。

一 .現存的重要拳譜

明清兩代禁民間習武,清末社會動亂,到民國年間國術盛行,武學人士為了振興國家,紛紛廣為授徒,武術進入一個輝煌時代,拳譜多是從清末民初公布出來的。在現存的拳譜中,我沒有找到清末以前的拳譜。

1.廉讓堂太極拳譜--武式太極拳二代傳人李亦畬手抄拳譜

《廉讓堂太極拳譜》1935年刊行

廉讓堂太極拳譜,1935年在山西太原公開刊行,武式太極拳的拳譜傳承,據武禹襄之甥李亦畬手抄本《老三本太極拳譜》刊刻。武禹襄學拳、 得拳理于趙堡鎮(zhèn)陳清平,陳清平學拳于趙堡鎮(zhèn)六代祖師張彥,陳清平發(fā)展拳架為:騰挪,領落,代理。廉讓堂本太極拳譜,是武禹襄將得自于陳清平的拳譜,經武禹襄、 李亦畬兩代傳承,對陳清平所傳拳譜有所增益。如李亦畬所作《太極拳小序》、 《五字訣》,是李亦畬習拳的總結,講理深刻。

李亦畬《老三本太極拳譜》自藏本

此譜的流傳,由李亦畬手抄,“此卷余手訂三本。啟軒第一本(注:李亦畬之弟),友人郝和一本(注:郝和珍,后授太極拳于孫祿堂),此本系余自藏。”故李氏手抄本,又稱《老三本太極拳譜》、 《李氏太極拳譜》。

逸川校對的《太極拳譜》,在第四卷《王宗岳太極拳論》,依據李亦畬手抄《老三本太極拳譜》,傳給郝和珍的本校對。

2.乾隆抄本太極拳譜--傳自于陳長興的太極拳譜

《乾隆抄本太極拳譜》,姜榕樵1928年刊于《太極拳講義》

拳譜首次刊刻于姜榕樵、 姚馥春合編1928年出版的《太極拳講義》。據該書姚馥春序及拳譜前敘,拳譜得自于湯士林,湯士林學拳于形意名家許占鰲,許占鰲得拳譜于廣平陳姓??刹橹S占鰲的太極拳,是學自于陳長興之孫,陳耕云之子。也就是說,乾隆抄本太極拳譜,是傳抄于陳長興的手抄拳譜,下文對此詳論。

逸川校對的《太極拳譜》,在第三卷《乾隆抄本太極拳譜》。

3.太極法說——考證為蔣發(fā)所傳的拳譜

吳氏家藏手抄本《太極法說》

這本拳譜自楊式家傳,稱《楊式太極拳老譜》,此譜由楊祿禪在王府授拳時傳出,楊祿禪學拳于陳長興,得拳理于陳清平。楊家手抄拳譜,此譜手抄2本,一本傳于吳式太極拳始祖全佑,吳式得拳理于楊班侯,此譜封面題《太極法說》,吳公藻題字如下“此譜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由班侯老師所授,是于端芳親王府內抄本?!贝俗V最早刊刻于世,在1935吳公藻《太極拳講義》原譜影印面世,另一本家傳由楊祿禪后人楊振基1992年,出版《楊澄甫式太極拳》影印。

逸川校對的《太極拳譜》,在第五卷《太極法說》。

4.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

此譜為楊班侯所傳,主要講技擊。楊祿禪把其子楊班侯送到武禹襄處念書,武禹襄授以拳藝“讀書不甚聰敏,習拳頗領悟?!?/p>

逸川校對的《太極拳譜》,在第六卷《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

5.太極秘術--趙堡秘傳太極拳譜

王柏青《太極秘術》

這本拳譜,是趙堡太極拳秘傳手抄拳譜,蔣發(fā)傳承第四代王柏青所寫。首次影印是在2000年出版鄭瑞《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拳譜自序《王柏青留示》中,寫于雍正六年冬月即1728年,拳譜記載自王宗岳開始,蔣發(fā)、 邢喜懷、 張楚臣、王柏青等四代傳人的重要拳論,為現存趙堡太極拳極為珍貴的拳譜。

逸川校對的《太極拳譜》,在第二卷《趙堡太極拳譜》。

二.拳譜的內容

拳譜,是古代師徒傳承的印記,于清末民國年間開始形諸筆墨刊印,傳抄者也主要是傳承人。明清兩代抑武,拳譜的傳承,多以師徒間口傳的方式記誦。上面記述的重要拳譜,從公開面世的時間來看,都是在民國年以后,而實際探其源,拳譜來源于北派太極拳主脈,即溫縣趙堡太極拳。從內容上說,拳譜是根本拳理的記錄,如果習一門拳法,拳譜如四書之于儒家。熟讀拳譜理論,是在太極修煉過程中,必修的功課。

1.太極拳經––三豐祖師歌訣七首

《乾隆抄本太極拳譜》,趙堡太極拳手抄拳譜中多見。七首歌訣的注解中有“以上系三豐祖師所著,不待作技藝之末也?!痹谕踝谠捞珮O拳論中,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在七首歌訣中,四兩撥千出自第四首。七首歌訣,在乾隆抄本和趙堡本拳譜中,題名為《太極拳經》,可見其重要性,是拳之核心經文。

2.太極拳需斂神聚氣論––三豐祖師所作拳論

此論為三豐祖師所作,最早刊刻于吳圖南《國術概論》,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次見于蕭天石編《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版,這本書是蕭天石得自于武當山道總徐本善道長。這篇拳論,吳圖南略去了比較關鍵的,太極拳十大要領一段。這篇論,詳述無極、 太極之理,并闡述太極拳為入道之基,性命雙修之學。據來源內容判斷,為三豐祖師所作。吳圖南本,為什么會略去比較關鍵的段落,下文再作說明。

3.王宗岳太極拳論––三豐祖師拳經的注解

王宗岳太極拳論是三豐祖師七首歌訣的注解。是太極拳各支所共重的經論。如:

此拳之道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極拳經論之最詳?!獙O祿堂《拳新述真·第六章太極拳》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論詳且盡矣。——李亦畬手抄本《太極拳譜》

太極拳創(chuàng)自宋末張三峰。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同州,張松溪,蔣發(fā)諸人,相承不絕?!獥畛胃Α短珮O拳體用全書·自序》

王宗岳的拳論重要性,上三則為各支前三代重要傳人,都共述王宗岳拳論的經典地位,后來考據者,論其偽又不離其文理應用。

4.十要(又名九要論)––太極拳理總論

又稱《拳術總論十章》,在形意拳中有同譜,名為《九要論》,太極拳中流傳的此譜,在形意九要論中,增加一篇《剛柔論》。在趙堡拳界有東頭《九要》,西頭《十章》的說法。西頭十章,即是指此譜,在趙堡傳人中廣泛流傳。此譜在民國二十三年即1935年,陳績甫所著《陳氏太極拳匯宗》中,名為《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在趙堡也多有傳本,如趙增福1997年版《中國趙堡太極》,由鄭錫爵所傳《太極拳十要論》。

這本拳譜的爭論重點,是否為太極拳所包含的拳譜。現世學者多依據形意拳中披露較早,證拳譜為偽。而拳譜在記誦手抄的過程中,太極拳中此譜內容,較形意九要論要詳實,且手抄拳譜更多,依其理孫祿堂匯通太極、 形意、 八卦之后,也論說了三家理歸于一。根據這些流傳事實判斷,十要也是太極拳的重要拳譜之一。

5.太極法說——據考證為蔣發(fā)所傳拳譜

由楊祿禪家傳至今的這本手抄拳譜,根據《古今太極拳譜源流及闡秘》,考證這本拳譜為早期蔣發(fā)所傳抄,拳譜內容以太極之理,以及功法理論,以及十三勢等內容。根據內容及拳譜的流傳路徑,此譜是楊祿禪得自陳長興傳出。

三.武當趙堡太極拳簡介

武當趙堡太極拳形成于河南溫縣趙堡鎮(zhèn),是武當派太極拳祖師張三豐傳,三豐祖師是太極拳的集大成者。明萬歷二十四年祖師王宗岳傳蔣發(fā)。蔣發(fā)(一代)傳邢喜懷,邢喜懷(二代)傳張楚臣,張楚臣(三代)傳陳敬柏、 王柏青,陳敬柏(四代)傳張宗禹,張宗禹(五代)傳張彥,張彥(六代)傳陳清平(七代),歷代宗師傳承都是以公天下之心,后世為紀念歷代宗師傳承的功德,遂以地名命名拳法。

陳家溝自陳王庭始練炮捶,傳自于少林拳法,與武當趙堡太極拳本無聯(lián)系。陳家溝在地域上現在隸屬于趙堡鎮(zhèn),地處近,自第四代陳敬柏,私授拳法于族弟陳繼夏以太極內功,并授以王宗岳太極拳譜,后隔代傳至陳長興,經其子陳耕云北京傳出《乾隆抄本太極拳譜》。陳家溝拳法以炮捶為主,教楊祿禪名世的陳長興,因村里人認為陳長興改造炮捶,不允許陳長興教授太極拳,尤其不允許教陳姓學習。所以其子學的仍是炮捶,而不是太極拳。陳家溝炮捶與武當內家太極拳法絕然不同,1950年北京舉行太極拳會議,陳發(fā)科(其曾祖父陳長興),被拒出席參與研討,此事見載于吳圖南香港版《太極拳之研究》,第52頁《太極拳研究會議 陳發(fā)科自認列席》。

四.略談讀拳譜

首先,拳譜在流傳中,傳承人代有增益。如李亦畬在他手抄的《老三本太極拳譜》中,增加自己的練拳總結《太極拳小序》、 《五字訣》。而無論是哪一代傳抄,拳譜的內容根本,需以張三豐、 王宗岳、蔣發(fā)等人所傳拳經論為主。

其二,需明古代傳人,對于拳譜的珍視,同時不可忽視,時代變遷在手抄拳譜中的遺漏。在民國以前,各拳家傳承人,對拳譜秘而寶之,幾乎沒有刊刻出書的情況。而到民國,國術大盛,各拳譜紛紛發(fā)祥流傳。在上文,《太極拳需斂神聚氣論》中,吳圖南所漏為:

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掤擠按採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剋也。其虛靈。含拔。鬆腰。定虛實。沈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習傳統(tǒng)太極拳的人,可知這段太極拳十大要領,是太極拳最核心的要領,而此段述為”學者之不二法門“,可見十大要領的核心功法位置。而吳圖南此篇,為什么遺漏?

在研讀拳譜的過程中,類似的情況我發(fā)現幾例。習拳者珍而寶之,在拳門規(guī)矩者,拳訣不輕易外傳,德不修者不與之。所以披露的拳譜中,傳出者會有所保留。

其三,習拳者需尋明師。太極傳自道家,講究秘傳。雖不能說,現今拳譜已盡展現,就算是展現得盡,得拳譜不得訣要,也只是紙上得來,錯解古人。在三豐祖師七首歌訣中有,“入門引路需口授”,就算讀盡古譜,也需口傳身教,在實際技藝中得到印證。

五.《太極拳譜》校對因由

在習拳,探究其源的過程中,我明了拳譜在太極拳修練過程中的指導意義,師曾說,練拳者練得對不對,可參照拳譜印證。閱讀了現存的拳譜,以及重要書籍后,我感覺到太極拳譜,在現存?zhèn)鞒腻e亂,不被珍視?,F存書籍出版,多以資料整理為主,校對中不夠細心,限宥于門第是非,不得見拳譜之真面目。所以,在搜集拳譜的過程中,我一心睹拳譜之真面目,找盡資源整理了上述脈絡的太極拳譜。

而我的校對原則是,一切皆以拳譜的本有面目,絕不妄改一字。因為我認為,哪怕手抄,深明拳學的前輩們,對于拳譜依然有自己的整體理解。拳譜校完,給一老師看,老師鼓勵說,“這事再不做,這些舊拳譜就再也看不到原有的面目了?!?/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篇,2012年校對完上述各拳譜,寫的一篇《談談拳譜》:

師父幾年,談談練拳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拳譜的看法。

拳譜,與師授,就好比經和史的關系。古儒治學講究經史合參,經學就是道統(tǒng)古今一脈相傳的東西,史就是這個時代發(fā)生的事情的記述,是這個時代的人,對發(fā)生的事去印證道統(tǒng)(用現在通俗的話說,道統(tǒng)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而史學的著作精神是以史演經,史學的精神必須是合乎經義,才能稱之為正史。而拳師口授身教,正身心的教法,即是以自己一生習拳的經驗,去演述拳經,使一脈拳學能傳承下去。

如果讀過拳譜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師父常常講的拳理,所教的內容,常常處處會合拳經中的內容。而常常是師父講的一段,在拳譜上往往只幾個字,就體現出來了,而師父的講解往往不體現拳譜中的這幾個字。這是因為,在演述和傳承的過程中,師父必須以現在的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解的我們才可以受用。因此,如果無師授,僅憑讀拳譜,就想練出功夫來,是不可能的?!叭腴T引路需口授”,正是說此,師授是把拳譜串聯(lián)到身上必須的媒介。

真正拳經,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字也不可以放過。

同樣的,拳譜是一個人習拳方向的指引。師父授拳,根據每個人的實際階段,會安排當下練拳所求的內容,也即每個人練拳的進境;進而安排進境下你所需要練習的內容。而拳譜則是大方向,是明燈,也是通往明燈,不斷修正問題的法寶。

沒讀拳譜的人,練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沒有感覺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在各階段都會有。是因為,在當下階段中,對拳的理解,僅限于此,自己對于拳的理解,進步到了理解的程度,自然會覺得練拳沒感覺了。這時,大家可以找?guī)煾盖髺|西,再找新的進境,也可以讀讀拳譜,從拳譜中挖問題,找到不理解的,然后請教師父,或者比自己練得好的師兄弟,這樣自會找到新的內容。

讀拳譜的另一個原因是,一層功夫一層理,同一個要領,在不同階段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同時,提醒自己驗證以前的要領做到了沒有,做對了沒有。往往是,一個要領自以為做到了,實際上還差得很遠。而讀拳譜,要始終把自己當成新手看待,不斷的驗證要領,就不斷的加強了對要領的理解和實證。

以上是對拳譜的一些理解。再問,古往今來流傳的拳譜,篇章那么多,該讀哪些內容?如何學習呢?

初向學,會有一種心態(tài),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想了解,而實際上了解很多,卻又感覺什么沒有學到。這是大家都會經過的一個階段。太極拳,是一個很完善的系統(tǒng),包羅萬象。而解決這種心態(tài)的辦法只有一個:循序漸近,按部就班。

可能這句話,在很多地方,很多小說都提到。而真正有體會的人,我相信絕不會認為這句話是老生常談。如果你想到地球中的任何一個地方,第一步要做的事,不是去了解要到目的地的路上有哪些艱難險阻,而是找到一張地圖;同樣,你有一個博大精深的目標,你也要找到通往這個目標的指引。

而循序漸近,按部就班就是通向這個博大精深目標的鑰匙。

而這個道理,運用于拳譜,我們首先要重視的是“經”。拳譜中也有經史。經如:

《學太極拳需斂神聚氣論》

《十三勢行功歌》

《太極拳六首歌訣》

《太極拳十要論》——(有的地方稱為九要論)

《太極行功說》《太極行功歌》

拳譜中的史,可以視為歷代傳人的總結。趙堡歷代傳人,都會留下一或兩個篇章。我自己讀的體會是對這些篇章的理解,不如對上述一些篇章(拳經)的理解。其中一個原因是:有的拳師用了道家術語去演述拳,如王柏青祖師的《太極丹功義詮》《太極丹功要術》,通篇是以道家語言演述,而對道家沒有了解的,讀這樣的拳論,是很難有體會的。另外與一些人交流,其實不僅僅是“道家語言”的隔閡,還因為沒有練到,練到一定階段,讀這樣的篇章,哪怕道家知識不足,也會有感悟。

前賢的著述。在前賢的著述里,通常會講自己習拳的因緣,和一生習拳的經驗。這些一般會在前言后述中??赡芤晕覀冞@個階段,看著述中的招式動作,沒有什么體會,而看看別人的習拳經驗,會很有體會。試舉一例,杜元化初次見師因緣:

余暗計伊係文人狀態(tài)量無特長,因故問:“太極拳有何奇術?”

伊云:“毫無奇術,只一自然而已?!?/p>

余追問:“何謂自然?!?/p>

伊云:“本乎天道不尚勉強?!?/p>

余謂:“練拳與天道何關請道其詳。”

伊從容言曰:“人身即天地,天地即太極,太極之內分出先後天,練斯拳者,以從後天引先天,其中有無數層折,均湏一層挨一層不淂獵等,否則無效,練至心腎歸丹,催動鉛汞,安軸安輪,并且與天地合德,指人腹背而言與日月合明,指人耳目而言與四時合序,指人肺肝而言,與神鬼合吉兇,指呼吸而言,能明引延年益壽于是乎在?!?/p>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 太極拳溯始》

讀至此段我感觸特別深,同樣練拳古人和今人練拳,為什么古人能練的很深,而今人往往中得皮毛?

此段,就可以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古人和今人的練拳定位不一樣。古人向道,修性命,今人求技擊反傷身。

另一方面,此段“只一自然”“先天后天” “心腎歸丹”“德明吉兇”之論,把太極拳很高層次的東西說出來了,雖然無法理解和做到,但讀之一兩遍,心胸就開闊很多,心胸開闊,整個身心感覺一松。

1.《《太極拳譜》校記》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太極拳譜》校記》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