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欲清心這成語應該是這句話另一種闡釋鄭清心。
欲無則心靜,心靜則心清,心清則見智。非寡欲不能養(yǎng)心,里面蘊含著很深的禪宗哲理。
悟性見真情,悟性髙則智慧達,智慧達就能通透世間的許多問題。
世間的凡夫俗子大多被紛繁事情所糾纏,或困于油鹽醬醋,或耽于人情世故,或累于債務奔波,或氣于下輩的無為。
總之,種種原因讓身心疲憊。讓原本不多的智慧消耗怡盡,氣不平,心難靜,又哪來的悟性參透問題的玄機。
因此,各種佛教、道教的廟宇是修道靜心的好去處。它遠離城市的繁華喧鬧,隱身于山青水秀的深山老林里。無爭,無欲,無求,無念。在無為中一成就有為。
智達者,必能達理天下。
寡而不孤,用心理學怎么解釋?
寡而不孤,用心理學怎么解釋?
寡而不孤的人,是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經(jīng)歷不多、閱歷淺薄的人是難以企及的。為什么有的人可以達到“寡而不孤”的狀態(tài)呢?其實,這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罷了。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心態(tài)”。這其中有兩種人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第一種人是出家修行之人。比如和尚、尼姑與道士,他們身處遠離喧嘩的寂靜的廟宇里,每日的必修課的默讀經(jīng)書,面壁思過,互不相擾,沒有歌舞、沒有歡笑,甚至沒有表情過著一天又一天。沒有一定的道行的人是難以完成這種心理修行的。
第二種人是被我們稱之為國之棟梁的科學家們。他們?yōu)榱搜芯恳粋€課題,一個密碼,成年累月沉靜在數(shù)字于公式的海洋里。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被用在了攻克難關(guān)上。難題一日不破,他們就一日不安。等到一個個新產(chǎn)品新技術(shù)問世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它們的主人是誰。
如果說瓜而不孤者有誰?我覺得非他們莫屬。如果要用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他們,我覺得除了枯燥的理論,很難闡釋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是多么的偉大和崇高。
這里我不妨將心理學中的幾個名詞送給你,如果你能從幾個單詞里看到那些為百姓、為國家、為蒼生甘愿孤獨一世、隱姓埋名者的時候,你的內(nèi)心會涌現(xiàn)出“敬畏”“偉大”“崇高”的時候,這道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心理學名詞:人格、意志、品質(zhì)、感覺、知覺、適應、保持、有意注意......
和這些名詞對應的人都是誰呢?你能說出幾個嗎?
袁隆平、屠呦呦、鐘南山以及那些駐守在哨所和孤島上的軍人,他們都是瓜而不孤的人啊。對不起,我替你搶答了。
1.《鄭清心,《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這話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嗎?》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鄭清心,《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這話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嗎?》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192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