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顧麗萍王晉中主編《彩云:圖為一家人收藏刺繡品》
家庭養(yǎng)老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任務?!恫试婆c彩云:皇帝的杰作——在家刺繡》完成于5月底,當時退休的海軍干部王晉中和顧麗萍拿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收集的幾十年的刺繡作品,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分類、編號、修復、熨燙、拍照、繪圖、編輯和印刷。
全書分為繡畫、服飾、云肩、拉袖、中式胸衣、毛巾、補品、窗簾、背扇、錢包、雜七雜八十一類。大部分物品來自清朝和民國。有漢族,少數(shù)民族,也有一些外國人。圖片193張,考據(jù)詳實,學術性、知識性、可讀性強。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文字和欣賞圖片來了解中國刺繡藝術的許多特點,從而揭開中國古代服飾的神奇面紗。
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深入研究內(nèi)涵,與更多人分享知識,增加文化自信。據(jù)悉,王晉中、顧麗萍將繼續(xù)研究家具、木雕、書畫、古籍、奇石、印章等藏品。,并為讀者編寫不同類別的書籍。這對夫婦說,他們會享受它,抓住每一分鐘,盡最大努力在日落時繼承中國文化。?
圖片/王晉中、顧麗萍在軍博展覽的王晉中書法作品前合影
觀察和研究
-揭開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魔法面紗
正文/王晉中顧麗萍
在編寫《彩云與云:珍寶圖鑒繡》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了很多中國古代服飾,包括圖片、文物、材料、實物等。經(jīng)過大量觀察和深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古代服飾中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神奇之處,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迷人風采。在這里,僅從中國刺繡藝術的角度,為讀者揭開中國古代服飾的神奇面紗。
1.中國古代服飾的流行風格是否由來已久?
現(xiàn)在人們可以看到中國最古老的服飾,應該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土的陶器、玉器、石雕和木俑上的彩繪。那時候不管是短衣、深衣還是長袍,腰間都有絲絳。這為中國古代服飾的披搭奠定了基礎。
到了漢代,這種穿衣風格發(fā)展得很好,就是衣服用青銅或玉石做成的帶鉤的帶子綁著。人們把他們需要攜帶的東西掛在腰帶上。皮帶分為絲帶、大絲帶和皮帶。絲帶上只掛著印章;用大皮帶把衣服扎好;皮帶掛刀、劍、計數(shù)袋、秘笈等。
中國古代服飾中的穿衣風格影響深遠。中國周邊國家的服飾都受此影響,基本都是穿著打扮。而吊式一直沿用到清朝。也就是說,盛裝在中國已經(jīng)流傳了快兩三千年了。支撐褶皺衣服的帶子是中國最重要的衣服之一。在古代,腰帶也被稱為士紳帶。紳士是腰纏皮帶的人。辛亥革命后,中國學習和模仿西方服飾時,不需要掛腰帶,只需要褲帶。而且隨身物品可以裝在口袋和褲子里,方便多了。
目前,中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服飾風格。彩云中展示了一條清代白族刺繡腰帶。這條清代白繡帶長220厘米,是男人用的。刺繡采用多種針法,如平針繡、剪貼繡、亮片繡、絲包繡、小點繡等。腰帶兩端飾有亮珠黑耳,十分美觀。清代白族的這條腰帶可謂是民族刺繡的精品,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活化石”。
圖1
2.盤錦刺繡是什么時候起源的?
在清代的龍袍、拉袖、補品等高檔刺繡產(chǎn)品中,一種刺繡方法——盤錦刺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盤錦刺繡又稱“釘繡”,起源于“釘繡”。縫繡是將絲線或某種纖維盤組合成一個圖形,然后用繡花線固定在織物上的一種縫合方法。如果圖案是由金線或銀線組成,然后用繡花線釘在面料上,就叫板金繡或板銀繡。皇室貴族穿的金繡服是純金絞絲線做的,非常珍貴。
那么,這種盤金刺繡的刺繡方法是什么時候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呢?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給出了確切的答案。1987年,考古學家打開了東漢末年修建的陜西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了大量唐代絲織品。據(jù)說只有最后一包絲織品從側面看有700層以上,還沒有清理干凈。根據(jù)材料帳碑上的記錄,即收藏清單,有一種絲織品叫銅金繡。通過對比清洗過的物件,可以確認這種唐代的銅金繡是清代的盤錦繡。換句話說,盤錦刺繡的歷史得到了有序的傳承,至今至少有1500年了。
圖2
3.云劍是如何本土化和地方化的?
云肩是一種穿在脖子和肩膀上的服裝,起到美化服裝、突出頭部、加寬肩膀的作用。男人穿云肩更威武帥氣,女人穿云肩更漂亮帥氣。別看云護肩實際作用不大,但在服裝上的美化效果卻不容忽視。
據(jù)考證,云劍最早被稱為披肩,是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國的。隋代觀音造像有披肩,很快就變成了中國的。在唐代敦煌壁畫中,有自己主張的貴族婦女使用絲綢。到了宋代,這種竹絲演變成一種霞多麗,成為女裝中的重要裝飾。
為什么外國人到中國后披肩演變成云肩?因為漢代人穿的是深色衣服,流蘇裙,雖然有袖子但是沒有領子,說白了就是用一塊布把自己裹住。所以在深裙上面有一條圍巾,像一條長長的圍巾,從頸肩垂下,縈繞吹拂,相當漂亮,成為裝扮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3
其實夏布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白居易《長慶集·妝飾羽毛之歌》有“彩虹妝飾,步步驚心,撼冠”這句話,可見舞女的色彩艷麗瑰麗。宋元以前,茶、霞、云肩,男女皆用。明清時期,除帝王將相外,民間使用僅限于女性。民國以后,云肩逐漸從日常服裝中消失。然而,女性在婚禮和宴會場合仍然使用云肩,這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服裝的象征?,F(xiàn)在在一些偏遠的農(nóng)村、村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新娘的婚紗仍然保留著云肩。目前,除了傳統(tǒng)服飾中使用的云肩,日常服飾已經(jīng)消失。然而,作為刺繡藝術的一個門類,云劍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古云肩對現(xiàn)代服裝中的衣領設計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
云肩作為女性佩戴的裝飾品,是漢族民族服飾吸收外來服飾文化的結晶。在中國服裝史上,云肩也是平面設計和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范。云肩的風格和裝飾圖案內(nèi)涵豐富,蘊含在符號、數(shù)字和構圖等藝術語言中,文化背景深厚,成為中國文明在服裝領域的重要載體。
4.為什么清朝官服上的補語不一樣?
布子是官服。最早出現(xiàn)于元代,稱為胸背,即在衣服的胸背上繡有方形或圓形的圖案。但是,那時候胸背已經(jīng)沒有了等級標記的意義;二是和衣服的面料編織在一起,后來不縫了。直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中國的官服制度才正式作為補藥出現(xiàn)。
明清官服上的補語圖案是根據(jù)官員的等級和職責確定的。明清略有不同。清代公務員采用鳥紋,象征文采飛揚;武官使用動物圖案,象征著巨大的兇殘。
清代官服穿得最頻繁,時間最長,是“文官繡鳥,武將繡獸”的補充。
圖4
清代,無論是不同時期,還是同一時期,同一官職,從圖案到質(zhì)地到刺繡都有很大的差異。以做工為例,其工藝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編織,包括織金、化妝花、提花、絲綢等。另一種是刺繡,包括小點刺繡、彩色刺繡、盤錦刺繡和種子刺繡。清初以織物為主輔,刺繡為輔。清朝中期以后,刺繡逐漸主導了補品,而用妝花制作的逐漸減少,提花補品在清末更為普遍。
作為官服的徽章,為什么會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
第一,清朝的補藥不是國家做的,是按照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和圖案定制的,只要符合他的官職。
其次,宮內(nèi)繡的補品質(zhì)量比較高,但是刺繡的成本也高。民間定點刺繡質(zhì)量相對較低,但刺繡成本也較低。
第三,一般官員的補充質(zhì)量取決于價格。刺繡越好,價格越高。只要買得起,可以比別人穿的更精致的補品。
第四,清朝允許捐官,就是用錢買官,捐官的最高級別是公務員。所以有錢人可以用錢買一個質(zhì)量比官方官員好的補品。
5.北京雨燕最早是外國人發(fā)現(xiàn)的嗎?
作為北京的標志性物種之一,很多北京人對北京雨燕非常熟悉,有“北京精靈”之稱。它不僅是生態(tài)的象征,也是北京的文化象征。然而北京雨燕是什么時候被發(fā)現(xiàn)的?據(jù)一般記載,1870年英國博物學家斯文·侯在北京首次收集到一種雨燕標本,并命名為常見的雨燕北京亞種。換句話說,北京雨燕是清朝同治年間一個外地人發(fā)現(xiàn)的。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在《彩云與云》這本書里,有一個清朝四大公務員的補遺——云煙。在黑緞地面上,這款清光緒年間的官服補品采用了平板金繡和平針刺繡,以及云巖展翅、海水崖、祥云旭日、吉祥八寶、天佑等精巧的刺繡圖案,構圖獨特,色彩豐富艷麗,圖案靈活,富有動感。
為什么清朝文官四品的中心格局?相傳五代時有一座寶塔,又名觀音塔。塔為亭式磚塔,八邊四門,歷經(jīng)風雨侵蝕嚴重。塔上棲息著一只神奇的燕子。燕子只有前爪,沒有后趾,名字叫云燕。據(jù)說這個云巖不飛很遠,不往外走,不掉樹枝,不落地,滑出山洞,飛進窩里。當?shù)厝朔Q之為繞塔飛行。四品互補云煙,意味著四品可以像云煙一樣,不失其節(jié)。
圖5
據(jù)考證,這種叫北京雨燕的鳥其實是清朝的云鵝,中國人早在五代就發(fā)現(xiàn)了。學者們經(jīng)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北京雨燕云燕最大的特點是只有前爪,沒有后腳趾,所以落地后很難起飛,只能從高處滑翔。這與古代的記載完全一致。但當時人們的觀察視野是有限的,認為云巖不遠,不會搬出去,是不準確的。云巖每年二月從南非開始漫長的遷徙,到北京需要兩個月。到了7月中旬,它們又飛走了,11月中旬抵達南非過冬。云巖單程飛行距離16000多公里,飛行速度每小時110到120公里,是長途飛行鳥類中速度最快的。云巖喜歡在古建筑的屋檐下筑巢棲息繁衍。夏天,云巖在北京古建筑的雕梁畫棟上飛來飛去,載歌載舞,成為人們喜愛的場景。
6.為什么清朝到民國的西洋鏡上需要眼鏡窗簾?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來裝扮的鏡子原本是一面銅鏡,出現(xiàn)在西周。當時,裝滿水的銅鏡被用作鏡子。后來銅鏡發(fā)展成銅鏡,但面目不夠清晰。直到清朝從西方引進玻璃鏡,中國人才看清自己的臉。
玻璃鏡本來叫西洋鏡。從清朝到民國,這種西式鏡子需要一個鏡簾才能使用。鏡簾又稱鏡服,古代稱為鏡罩,起到保護鏡子的作用。古人視鏡為神奇之物,稱之為“閃妖鏡”、“寶鏡”、“圓光”等。
古人為什么要用簾子遮住鏡子?
第一,西洋鏡當時進口很貴。人們視其為鎮(zhèn)宅,玻璃鏡容易破碎,需要用鏡簾保護以防破碎。
其次,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明亮的鏡子會在黑暗中帶走人的靈魂,這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不使用時需要遮蓋。這是一種迷信心理。
第三,鏡子會反射客廳的光線。如果照在某些物體上,就不吉利了,要用鏡簾遮住。
《彩云》這本書展示了一幅清朝的鏡幕。黑緞地面上繡著一朵盛開的粉色牡丹花,平針,頑強地生長在太湖石上,簡潔生動。兩條藍帶掛在兩邊,飄飄欲仙。輔簾上寫著“鏡中幸?!睅讉€字,寫滿了吉祥。
圖6
人們使用鏡子時會打開窗簾,不使用時會關上。因為大廳里一般都是放鏡子的,自然要在窗簾上繡一些美化的圖案。
七、真的能做到“高官”嗎?
民國初年的一對枕頭收藏在彩云里,是舊長方形枕頭兩邊的刺繡。枕頭上面是三朵盛開的鮮紅色和鮮黃色的雞冠花。一個男人抱著一只老花貓在花叢旁邊,一只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冠花-老貓-蝴蝶,意為官方到老。老年人指的是七八十歲的人,意思是一個官員期望七八十歲。
圖7
在封建社會當官指望七八十歲現(xiàn)實嗎?
古代官員的正常退休被稱為“史鷙”,相當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退休。古人也常用“史鷙”、“直正”、“修直”等稱呼,都是指官員辭官回鄉(xiāng)。《禮記》、《曲禮上》對官員的任用和退休年齡的概念有具體的規(guī)定:“為官,...醫(yī)生已經(jīng)70歲了?!边€包含:“五十為貴人,六十不親校,七十主政?!薄渡袝鳌分杏小按蠓蚱呤畾q在村老”的說法,既明確了古代官員的退休年齡,又說明了退休后的生活地點,即官員退休后回老家生活。
明清時期對官員的年齡有具體的規(guī)定,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明朝初年,洪武元年,開國皇帝朱元璋曾下令:“內(nèi)外官吏七十人,必命奉職?!敝焐诤槲涠昶呤q時,曾向朱元璋提出“筑墻高、積糧廣、慢慢稱王”和“老當益壯”三策。洪武十三年,朱元璋重新鞠了一躬:“那些命文武百官六十以上的人,聽了官的話,給了他們難堪?!惫賳T官齡的提前,為官員團隊的年輕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清朝的官員任用年齡比明朝詳細。乾隆二十二年,朝廷規(guī)定各部、各醫(yī)院的官員年齡都要在55歲以上,朝廷官員要詳細篩選。乾隆三十三年改任靖察二、三等官留任,六十五歲以上引見。嘉慶三年,朝廷下令晉察二、三等官員引進,限定70歲以上。此外,武官年齡規(guī)定如下:60歲以下的武官一律退休。但嘉慶五年,朝廷改制到六十五歲以上,列入“舊”類。在《六系處分規(guī)則》中:“一直在北京考察的二、三等人員,65歲以上的由另一個班組長介紹,后來改為70歲以上。這一次,65歲以上的工作人員將照常介紹?!贝撕?,上述規(guī)定一直沿用到清末。
清朝時,雖然通常把70歲作為官員任用的標準,但實際執(zhí)行起來并不是很嚴格,70歲以上還留任的人很多。例如,乾隆十四年,大學生張78歲時被允許任官。杜宋銅君上任時已經(jīng)81歲了。甚至還有80歲升職的案例。比如乾隆三十六年,他是陳朝珍的舉人,八十多歲了,還升任國子監(jiān)經(jīng)典。這說明清朝對高官的年齡要求相對寬松。所以有“當官”的奢望。
8.侗族背扇里藏著哪些天文和生殖密碼?
侗族刺繡是居住在貴州、廣西和湖南的侗族人民保存下來的刺繡藝術。歷史上,侗族大多生活在群山環(huán)繞、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少,古代先民的許多簡單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得以保留,從而形成了侗族刺繡的特點。侗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記載其民族歷史。但他們衣服上繡的很多圖案和紋飾都與民族的傳說和發(fā)展有關,以這種方式記錄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代代相傳?!恫试啤分型嘎兜亩C嬰兒背扇的兩個圖案隱藏了古代董的天文和生育密碼。
一個是民國時期侗族背扇的“太陽紋”圖案。這款后扇制作在黑色的布地板上,采用平針刺繡、剪貼刺繡和十字繡繡出侗族古老的傳統(tǒng)裝飾圖案,配色醒目,內(nèi)涵深刻。
圖8
這個后風扇上部的兩側都有相同的太陽圖案。侗族傳說和苗族一樣,認為天上有九個太陽,中間一個大太陽,周圍八個小太陽,像花一樣開在天上。中間的大太陽有著特殊的地位,蘊含著“咩”的性格。在董等人眼里,這代表著火在旋轉。
“米亞”這個字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符號,可以在甲骨文上找到。據(jù)專家研究,古人最初發(fā)明這個符號是為了表示跳舞時的旋轉。在這個太陽圖案的中心使用這個符號表明侗族人很早就意識到太陽是旋轉的。向日葵兩邊的“咩”字旋轉方向正好相反,就是一個抬頭看地面,一個低頭看宇宙,就像天文學上的赤道和黃道。因為北斗七星也是圍繞北極星旋轉的,所以有人認為“咩”這個字代表了北斗七星的旋轉規(guī)律。
向日葵圖案中,八個小太陽周圍有八顆星星,均勻分布在兩個太陽之間,但都源于四個紅太陽的根。這是洛書字形的變體,既代表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又代表節(jié)氣,即兩點、二至。由此可見,侗族先民對天文學的觀察和認識已經(jīng)非常精準。
這個背扇在兩朵向日葵之間,用夾繡畫出一個紅色和藍色的連續(xù)三角形,代表古人觀察日出和日落的山峰。因為地球是斜著運動的,所以看日出日落的方位在一年中是變化的。經(jīng)過幾千年的探索,侗族人民可以以山峰為象征,通過觀察日出日落的位置變化,準確把握節(jié)氣。
另一種是侗族背扇上的“榕樹太陽花”圖案。這種董背扇采用了許多傳統(tǒng)工藝,如編織刺繡,播種刺繡,剪貼刺繡,小點刺繡。它描繪了幾千年來侗族的傳統(tǒng)圖案,色彩搭配優(yōu)雅,刺繡精美,內(nèi)涵豐富,信息量大。
董背扇的中央圓形圖案是太陽,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向四面八方照射。太陽周圍有300多條細線。據(jù)估計,董的祖先是這樣記錄從懷孕到分娩到滿月的日子的,這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圖9
圍繞太陽,有12個由綠、粉、黃、藍、紫方塊組成的圓圈,代表一年中的12個月。有33個由白色球組成的連續(xù)鞋帶,代表月亮。也就是說,侗族人把孩子出生后的33次滿月記錄為一個生長周期。在這個循環(huán)中,寶寶再也不需要背扇了,從哺乳到斷奶再到吃飯再到走路再到說話。圈外有四棵大榕樹,上面開著五顏六色的榕樹花。在后扇面的最外側,三面用小點繡繡蝴蝶圖案。
這種侗族背扇圖案被稱為“榕樹太陽花”圖案。據(jù)說侗族鄉(xiāng)盛產(chǎn)數(shù)以千計的古榕樹,四季常青、根深蒂固的榕樹被侗族人稱為“龍樹”,是侗族的圖騰樹。對榕樹的崇拜是希望人們能像榕樹一樣有旺盛的生命力,后代也能像榕樹一樣根深葉茂。其他地區(qū)深信“榕樹生長在月亮上”的傳說,所以他們把榕樹視為神圣的樹。
侗族刺繡中的太陽圖案象征太陽神和保護神,能驅(qū)邪護童;太陽花常出現(xiàn)在戴的肩帶上,象征著遮擋孩子的作用,畫面寧靜而美麗;侗族人把龍和蛇視為神,崇拜它們是民族守護神的象征。
總之,在《彩云》這本書里,我們通過研究刺繡,揭示了許多覆蓋中國古代服飾的神奇面紗,真誠期待讀者的閱讀和品嘗。
2020年6月4日,星期四
1.《谷麗萍 王金中 谷麗萍 | 揭開中國古代服飾中的神奇面紗》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谷麗萍 王金中 谷麗萍 | 揭開中國古代服飾中的神奇面紗》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174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