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的制作,是面包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我們在最近一個月的文章中,為大家科普了以吐司為代表的面包制作知識,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面包六大制作方法,我們進行了整理,方便大家更好去做對比學習及查閱哦。

直接法

傳送門:8分鐘掌握做出好面包的簡易方法:直接法(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直接法顧名思義就是直接了當、利落做面包的方法。把全部材料(除黃油外),攪拌揉和成團,發(fā)酵入爐便完成,一步到位,一般耗時2~3小時,最多不過5~6小時,是最基礎也是最快捷的方法。直接法適合時間不多的上班族做一些簡易的吐司,普通的整形面包等。

1、食材用量越少的,越要注意克數(shù),像酵母或者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2、酵母可以在放入前用溫水進行一次溶化再去使用,要規(guī)避與其他副材料放一起,特別是鹽,會讓酵母的活性降低。

3、以吐司面包為例,一次發(fā)酵的室溫溫度通常在27℃左右,濕度為75%。

4、小型烤箱一般前段會高溫,最好使用上下火均勻烘烤,后面以較低溫火完成。

總結:

? 優(yōu)點:發(fā)酵時間短,效率高。

? 缺點:硬化(老化)速度快,吐司柔軟性、延展性略差。

? 適用面包類型:本身口感較為粗糙的吐司,或小餐包

吳克己吐司配方推薦:『吳克己全麥&高水量吐司秘方大公開』為什么6000多人都想做這兩款吐司?

(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中種法

傳送門:【中秋獲獎名單出爐!】史上最全的中種法指南,拉絲吐司的秘訣全在這(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中種法就是將面團材料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中種面團,一部分是主面團,先將中種材料揉成團,發(fā)酵之后再和主面團的材料混合,之后的步驟和直接法基本一致。根據中種面團制作方法的不同,其分別是普通中種法、冷藏中種法、100%中種法。

1、因為經過長時間的發(fā)酵,會強化面筋,所以中種面團只需要揉成團即可,不需要揉出膜,表面粗糙也沒有關系。

2、中種面團發(fā)酵不看時間,看狀態(tài)。中種面團需要發(fā)酵到原來面團的3-4倍大,面團中呈蜂窩狀。100%中種面團發(fā)酵到原來的2-3倍即可。

3、冷藏發(fā)酵的中種面團不需要回溫,直接使用。

4、發(fā)酵好的中種面團使用時最好撕成小塊,便于和主面團的材料攪拌均勻。

5、中種加入主面團材料揉好后的面團不需要再次發(fā)酵,只需要室溫松弛半小時即可。

總結:

? 優(yōu)點:中種面團發(fā)酵時間較長,具有更強的酸味和獨特的風味;面團造型能力強。

? 缺點:需要事先準備中種發(fā)酵所需的設備和空間;工序時間較長。

? 適用面包類型:主食面包和點心面包。注意的是:主食面包的中種面粉量必須選用全部面粉用量的70%~80%;而點心面包要在此基礎上還得適量添加糖,是面粉用量的30%左右。

吳克己吐司配方推薦:揭秘面包大師吳克己中種法食譜:手撕煉乳&酸奶吐司(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液種法

傳送門:超松軟面包就靠這個“種”,液種法的制作指南就在這!(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液種法因面團的狀態(tài)是液態(tài)(糊狀)而得名,其先使用配方內全部面粉30%~40%的量,與水按1:1的比例混合,然后放入少量酵母和食鹽,冷卻至8~16℃并持續(xù)使用筷子攪拌至濃稠膏狀即可完成種。若低溫發(fā)酵則需要12~24小時,常溫發(fā)酵則需要多放些酵母,靜置30~60分鐘即可。

1、除了經典的polish法外,液種法還有ADMI法和Brew法。ADMI法使用了較多的脫脂奶粉,因此其風味和香氣會更勝一籌。Brew法在種面團中加入了碳酸鈣,可以大量制出安定的發(fā)酵液,但氣味單調,家庭烘焙比較少用。

2、很多人推崇將液種的發(fā)酵時間延遲至24小時,這樣就可以減少酵母量,增加食鹽的用量,這樣可以最大的保證面包風味,但另一方面放置時間過長,也會產生較多的發(fā)酵物使風味變差。所以具體時間還是需要權衡。

3、要注意的一點是,液種冷藏發(fā)酵完畢取出后,必須要恢復常溫后加入少量砂糖,待恢復自身的發(fā)酵力再去使用。

總結:

? 優(yōu)點:能夠延緩面包的硬化(老化)速度;延伸較好;經過低溫長時間發(fā)酵的液種再經發(fā)酵,味道更加濃郁。

? 缺點:所有工序所需的時間較長。

? 適用面包類型:lean類的面包、吐司、法國面包。

吳克己吐司配方推薦:【吳克己液種法吐司揭曉】小浴缸吐司究竟什么來頭?(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湯種法

傳送門:像棉花一樣的吐司是如何做到的?湯種法詳細講解(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湯種可以理解為液種及中種法的“升級版”。

湯種的操作方法是將部分面粉與水混合,然后進行加熱,使淀粉糊化,面糊稱為湯種。待湯種冷卻后,加入剩下的面包材料,進行發(fā)酵烤制。其中最經典的就是65℃湯種,把湯種加熱至65℃,然后直接使用。這時候的湯種無論顏色還是效果都是最佳。但要注意的是:湯種不能超過面團整體重量的25%。

1、若你想制作65度湯種法,在加熱方式上,除了小火慢慢加熱,也可以隔著熱水加熱,同樣能達到如期的效果。

2、制作完的湯種可用保鮮膜進行貼面,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一到兩天。如果發(fā)現(xiàn)湯種出現(xiàn)發(fā)灰現(xiàn)象,就代表湯種已經變種了,不可使用了。

3、剛加熱完的湯種要等溫度降至室溫后,才可放入面團使用。

4、無論是什么方法制作的面包,都該使用高溫快烤,以最大限度保留了面團的水分,讓成品達到松軟口感。

總結:

? 優(yōu)點:淀粉糊化后,可以吸收更多水份,面團的含水量增高,面包會更加松軟,延長保質期。

? 缺點:加熱溫度不好控制,操作有難度。

? 適用面包類型:口感松軟的吐司,突出餡料味道的面包

吳克己吐司配方推薦:10個素食者,9個都愛豆?jié){吐司?。ㄎ恼略斍檎堦P注公眾號)

酸種法

傳送門:認識面包最初的一面!面種的進階做法,酸種法詳解?。ㄎ恼略斍檎堦P注公眾號)

酸種法是利用粉類與水揉和成團后,運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生化反應,制作你獨一無二的面種的方法。原材料只需要三種:水、面粉(最好是有機面粉)以及足夠的耐心,全程大概要花10天左右的時間。

由天然酵母菌發(fā)酵而成的酸種,地位就是面包界里的老湯底,不斷使用,不斷續(xù)種,每一個酸種都有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口味,照顧妥當?shù)脑捝踔量梢援斪鰝骷覍毩艚o孩子。

1、酸種法需要定期測量酸堿度,方法是涂抹少許酸種液體在pH試紙上,稍等片刻,試紙顏色變化,最后將檢測結果與pH試紙顏色比對卡進行對比,就可確定酸堿程度了。

2、原種加了新的面粉,就會隨之變硬,會呈松散干燥狀。只要再加入水成膏狀,又能作為初種使用了。常溫下也可以保存半年~一年。

3、酸種法除了溫度,還有注意其他重要的因素(水的種類、濕度等),再加上面包完成時的不安定狀態(tài),因此酸種法變化無常,也許會帶著主人的性格。

總結:

? 優(yōu)點:天然酵母的獨特風味,長時間的發(fā)酵,預先把蛋白質麩,分解成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也更為健康。

? 缺點:酸種如果不持續(xù)使用,會不斷變酸,不適合不常做面包的愛好者使用。天然酵母制作周期長,性質不穩(wěn)定,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

? 適用面包類型:需要獨特風味的面包

小試牛刀:每次做天然酵種都失???那你應該知道這幾點……(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冷藏發(fā)酵法

傳送門:5分鐘學會冷藏發(fā)酵法,一早吃到自制面包就靠它?。ㄎ恼略斍檎堦P注公眾號)

冷藏發(fā)酵法是一個發(fā)酵方法,而不是一個面種的做法。其是指把需要發(fā)酵的面團密封保存放置于冰箱內,以0-5度冷藏至少12個小時的發(fā)酵方法。這樣可以合理錯開上班時間,當你有空的時候再取出繼續(xù)制作,簡直是為上班族、家庭主婦量身打造的發(fā)酵方法。

在通常情況下,所有需要發(fā)酵的面團都可以使用冷藏發(fā)酵。直接法中面團的第一次發(fā)酵和中種法中種步驟,都可以通過使用冷藏發(fā)酵來調節(jié)時間。至于折疊面團或高油高糖類面團,則更為合適。

1、中種面團冷藏發(fā)酵結束不需要回溫,可以直接使用。不過進行第一次發(fā)酵的冷藏面團如果要整形,需要回溫到16-20度再進行整形,否者會因溫度太低導致面團撕裂。

2、冰箱的溫度調節(jié)到0-5度,如果不能調節(jié)溫度的話,就直接放在冷藏室靠外面的部分。冬天的時候先放室溫30分鐘,幫助發(fā)酵。

3、需要冷藏的面團放入保鮮袋扎緊口或是放入保鮮盒里都可以,一定要密封好,防止面團干燥影響發(fā)酵。

吳克己吐司配方推薦:選擇昂貴的香草莢和杏仁角自制吐司,真的值得嗎?(文章詳情請關注公眾號)

關于面種做法的科普,到今天就告一段落了。但面包這門藝術,里面還有更多的訣竅與方法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歡迎大家在這篇文章下就面種的做法提問,或者寫出你下一階段想了解的內容,我們會精選部分出來進行回答的哦。

想要第一時間知道不藏私菜譜和更多面包知識,歡迎關注!

原文首發(fā)在公眾號:不藏私面包匠人(id:linyuwei201706)

1.《收藏了!史上最全的6種面包制作方法匯總》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收藏了!史上最全的6種面包制作方法匯總》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1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