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克頓時年57歲,擁有一個養(yǎng)豬場,被認為是加拿大歷史上最恐怖的連環(huán)殺手,警方在他的養(yǎng)豬場里已找到26名被害女子的骸骨。這一數字可能僅是皮克頓手下冤魂數量的一半,因被捕入獄后,他對同住一室的“臥底獄友”說,他本來想再殺一人,以湊夠50人的整數。

-  加拿大歷史上最恐怖的連環(huán)殺手皮克頓。

-  現在,連環(huán)殺手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皮克頓之前,一個叫皮克· 勒平的加拿大男子在一學校殺12人,而在美國,連環(huán)殺手甚至不再是新聞,幾乎每年都能曝出幾起連環(huán)殺手案,少則數人遇害,多則幾十人。而在國內,連環(huán)殺手也一再刺激我們的神經。

-  很多人犯罪是為了金錢和權力。但是,這一規(guī)律顯然不能套在皮克頓們的頭上。因為僅從利益上看,這顯然是雙輸的,受害者不用多說,而皮克頓們也并沒有收獲什么利益。

-  那么,他們?yōu)槭裁礆⑷??殺人給他們帶來了什么?

-  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心理分析官員羅伯· 雷斯勒在他的著作《疑嫌畫像》中給出了答案:

-  這些人常常是憑借違法來尋求自己情緒上的滿足,就是這原因才使得他們異于常人。

-  也就是說,這些人連環(huán)殺手之所以沉溺在殺人行動中,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特殊的情緒需要。

-  

連環(huán)殺手的人生五部曲

-  作為FBI的心理分析人員,雷斯勒的主要工作是為那些特別兇殘的案件“描繪嫌犯、勾勒嫌犯”,他和其他一些出色的同事,憑借扎實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知識,能僅憑案發(fā)的現場或案發(fā)現場的照片,就可大致推斷出兇手的膚色、年齡、身高、個性、家庭狀況、工作狀況等關鍵信息,從而大大縮短警方破案的時間,而好萊塢著名的電影《沉默的羔羊》就取材自他的真實工作。

-  在FBI工作的數十年時間里,雷斯勒一直關注那些連環(huán)殺手,對一百多名臭名昭著的連環(huán)殺手進行過深度訪談,并據此寫了《疑嫌畫像》一書。在書中,雷斯勒稱,他們幾乎全是偏執(zhí)狂,要么是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要么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而且有共同的人生軌跡:

-  6歲前,有一個糟糕的媽媽。六七歲前,孩子與媽媽的關系是最重要的,這個關系會讓孩子了解什么是愛。然而,這些連環(huán)殺人犯,他們沒有這個運氣。

-  8歲~12歲,有一個糟糕的爸爸。一般而言,這個青春前期是孩子走出家并和同齡人建立關系的重要時期。如果說,與媽媽的關系是“內向”的,那么與爸爸的關系就是“外向”的,一個好的爸爸,會幫助孩子走出家,走向更寬廣的世界的重要力量。但是,這些連環(huán)殺人犯,他們通常有的是一個暴虐的爸爸。

-  12歲~18歲的青春期,沉溺在充滿暴力的幻想中。在青春期,每個人都有過各種各樣的幻想,尤其是一些性幻想。只是,正常男孩的性幻想中,不僅他在享受,而性的對象也在享受,幻想中的關系基本是平等的、充滿愛意的,但那些未來的連環(huán)殺手,他們的性幻想中,完全是“獨樂樂”,并且,他們的快樂一定是建立在對方的巨大痛苦之上,其中經常有死亡的內容。此外,因為他們既缺乏“內向”的好的人格特點,也缺乏“外向”的與別人建立關系的能力,這注定他們會非常孤獨,常既不能和同性建立友誼關系,也不能和異性建立親密關系,這種孤獨生活令他們更容易沉浸在這種可怕的性幻想中

-  20歲~30歲的成年期,開始殺人。多數連環(huán)殺手是成年后才開始行兇,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十幾歲就開始殺人的。第一次殺人,都有一些特殊的觸發(fā)因素,一般都是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挫折,譬如與父母的爭吵、失業(yè)、或被人欺壓等。這次殺人,盡管看似是偶然的,但一些細節(jié)和他們的幻想內容相吻合,并因滿足了他們多年來一直沉浸著的幻想,他們會感受到巨大的快感。由此,盡管他們也會悔恨,也會害怕,但幻想和快感會驅使他們繼續(xù)去殺人。

-  連續(xù)殺人。對連環(huán)殺手而言,渴望不斷地改進并試驗新的殺人手法,就像毒品一樣誘惑著他們,令他們根本停不下手來。

-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  連環(huán)殺手的童年通常都曾傷痕累累。

-  有一個可怕的童年,是這些連環(huán)殺手最一致的人生特點。

-  一次,雷斯勒和一些專家深入調查了36名連環(huán)殺手,發(fā)現他們的童年都曾傷痕累累。他們的父母或許看上去很正常,但事實上問題叢生,一半連環(huán)殺手的父母有精神疾病,一半罪犯的父母犯過罪,近七成的罪犯的父母酗酒或吸毒,而每一個連環(huán)殺手自童年都開始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

-  心理學認為,出生后的前6年經歷決定了一個人的人格。雷斯勒則認為,一個人六七歲前,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成人是母親,一個溫暖、充滿愛心的母親會幫助一個人懂得什么是愛。但不幸的是,這36名罪犯與母親的關系清一色是冷淡的、互相排斥的。

-  譬如理查· 喬斯,他在半瘋狂狀態(tài)下殺了6個人,而且會剖開那些被害人的胸腹,喝他們的鮮血。他的母親,患有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邱興華的母親,也是如此。這樣的母親,因為沉浸在自己的妄想或幻想世界里,基本沒有可能給予幼小的孩子愛和溫暖。

-  再如泰德· 邦迪,他非常聰明,且英俊瀟灑,非常善于對女人甜言蜜語,但他誘惑女人是為了凌辱再殺害她們,死在他手下的女孩難以統(tǒng)計,她們都長著同樣的臉形,都是長發(fā),都有相似的面容。被捕后,他說他是被姐姐撫養(yǎng)大的,但警方調查后知道,他說的姐姐就是他媽媽,當邦迪小的時候,她一直虐待他,而且有性虐待。

-  還有大衛(wèi)· 柏克維茲,他一年中在紐約殺死6人,并且在開始殺人前,曾在紐約市縱火1488次,保持了“日縱一火”的紀錄。他是從小被寄養(yǎng),而且與寄養(yǎng)家庭不和。于是,他一直渴望找到生母,后來果真找到了生母和親姐姐,但生母拒絕接納他。

-  有一個糟糕的媽媽已夠痛苦了,然而更糟糕的是,他們普遍還有一個失職的爸爸。雷斯勒認為,8歲~12歲,是一個男孩離開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現在引領他們完成這個任務的,不再是媽媽,而是爸爸。但是,他們要么這一時期沒有爸爸,要么爸爸是個暴君,酗酒、吸毒、亂交、毒打妻子和兒子。這只能讓這些男孩更進一步受到傷害。

-  本來,對一個男孩而言,父母該是最親密、最值得信任的人,但是,現在傷害他們最重的,恰恰是這兩個最親密的人。這讓他們對親密關系充滿恐懼,并對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人都懷有敵意。已經母親和父親的雙重折磨后,他們開始相信,這個世界上只有暴力關系,只有凌辱和被凌辱的關系。要想不被凌辱,只有去凌辱。

-  這種觀念深入到內心最深處,并在青春期讓他們收獲了慘重的代價——徹頭徹尾的孤獨。

-  

孤獨的青春,致命的幻想

-  關系,是生命最本質的渴求。

-  不管一個人自詡多么強大,沒有關系,尤其是沒有親密關系,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會出現問題。譬如凡· 高,他是繪畫天才,但沒有與異性的親密關系,他瘋了;再如尼采,他是哲學天才,但他最愛的莎樂美不愛他,他陷入孤獨,最后也瘋了,說“我是太陽”,那是絕對的自戀,也是絕對的瘋狂。

-  一個人可以很執(zhí)著,可以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事業(yè),不管那個事業(yè)是否被社會認可。但是,他必須要有好的親密關系,否則他有很大的可能會瘋狂。

-  不過,親密關系也是令人最無奈的事情。因為,它是相互的,你可以決定自己怎么做,但你不能左右對方。簡單而言就是,你喜歡一個人,但卻不能保證另一個人喜歡你。

-  學習建立關系,是青春期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相對而言,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因為懂得愛、溫暖和快樂,能適度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相對能更好地擁有親密關系,可以比較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從而逐漸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但是,那些未來的連環(huán)殺手,盡管常常是察言觀色的高手——因為他們必須揣測父母的內心,否則難以生存——但他們沒有能力付出愛,無法讓別人感受到溫暖,結果,他們有些人可以很快地與別人建立關系,但卻無法擁有穩(wěn)定的關系,他們沒有同性朋友,也很少有女孩愿意和他們約會。結果,他們只有陷入孤獨。

-  但是,對關系的渴望是人的一種本質需求。如果正常的途徑不能滿足這一需求,他們就通過其他的途徑來滿足,那就是帶有性幻想內容的白日夢。

-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孤獨過,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過性幻想。只不過,正常孩子的性幻想的內容是相對健康的,他幻想和女孩親熱,但這個幻想中的關系是平等的,還常把女孩置于很高的位置上。相反,這些童年飽受摧殘的未來連環(huán)殺手,他們的幻想內容中主要是暴力,即通過暴力的手法強行與女孩建立關系,并且幻想的結果常常是要女孩死去。

-  并且,他們也不止是幻想。在平時的交往中,他們對女性也不夠尊重。這就導致了一個惡行循環(huán):糟糕的性幻想讓他們更孤獨,孤獨讓他們更沉浸于糟糕的性幻想。

-  譬如唐安· 山普斯,他殺死了漂亮的女鄰居,而之所以殺她,是因為他請求她赤裸著身體殺掉他,但被拒絕了,于是他轉而殺死了她。后來,山普斯說:“被一個漂亮女孩所殺是我一生的幻想?!?/p>

-  前面提到的艾德蒙· 其普,他十二歲時求姐姐和他玩“毒氣室”的游戲,央求姐姐把他捆在椅子上,然后打開瓦斯裝死。在這個別人看起來毫無樂趣的游戲中,其普會感到莫大的快感。

-  性幻想中的虐待和死亡,以及游戲中的虐待和死亡,會給這些未來的連環(huán)殺人犯帶來快感,但遠不如真正的虐待和死亡帶來的快感更強。對此,雷斯勒在書中描繪說:

-  幻想結束后代之而起的就是真正的殺戮,一個小時候把姐妹的芭比媽媽頭給扭斷的人,長大后也會把被害人的頭顱給砍下來,這確有此事,絕非危言聳聽。另外還有位殺手小時候經常與鄰家小孩在田野上玩,不過只有他拿了把手斧與玩伴們打鬧,任誰也沒想到俟其長大后,謀殺別人的工具正是那把手斧。

-  

殺掉“媽媽”,殺掉“自己”

-  第一次殺戮,或第一次暴力,一般都是在遭遇挫折后。譬如,連環(huán)殺手約翰· 裘伯特第一次實施暴力是13歲,當時他和最好的朋友失去了聯(lián)系,感到苦悶,騎著腳踏車的他看到了前面一個小女孩,于是在騎過他身邊時,將手里的鉛筆插到了小女孩的背上。結果,這個暴力行為給他帶來了巨大快感。于是,他的暴力行為很快升級,第二次還是騎著腳踏車,但用的就是一把鋒利的刀子了。

-  少數的連環(huán)殺手,因為陷入了精神病狀態(tài),失去了理智,于是亂殺一通,沒有明確的選擇。不過,多數的連環(huán)殺手,他們選擇的殺害對象,都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的。譬如前面提到的泰德· 邦迪,他殺害的女孩年齡相當、相貌相像、且全是披肩長發(fā)。

-  為什么會這樣選擇呢?還是要回到童年尋找答案。譬如泰德· 邦迪,我們可以推測,那些女孩和他母親很像,他小時候屢屢受母親傷害,所以對母親有刻骨仇恨,但那時不敢對母親表達,所以這仇恨埋在心底,等長大了,自己有力量了才開始報復,但仍不能對母親表達,于是選擇的都是像母親的女孩。

-  艾德蒙· 其普的例子最能說明這一點。有NBA中鋒體格的他15歲時殺死了祖父母,并被判入監(jiān)服刑。后來,母親用盡各種辦法把他接過來同住,但同住好像就是為了折磨兒子似的,她頻頻地羞辱兒子,一次對兒子說,她5年內找了6個男人,就是因為她兒子是個殺人犯。其普聽了非常憤怒,他開車跑出去,喃喃自語說:“今天晚上我看到的第一位美女必須死掉?!?/p>

-  結果,一位在大學校園散步的女孩成為了犧牲品。他邀請那女孩上車,然后強暴并殺死了她。

-  顯然,他最初想殺死的是母親,這個女孩只是一個替罪羊而已。

-  其普最想殺掉的是母親,有些連環(huán)殺手想殺死的則是自己。約翰· 裘伯特殺死了多名男報童,他膽怯、害羞,是一名同性戀,一次戀人移情別戀后,他感到受到了嚴重的羞辱。于是,他殺死了第一名報童,而那報童的性格和相貌,很像小時候的裘伯特,并且裘伯特自己也做過報童。這樣做也有特殊的含義:不是我裘伯特受到了羞辱,而是那個小子受到了羞辱。

-  這種心理機制,叫做“向強者認同”。裘伯特從父母那里受夠了羞辱,結果他內心中就有了一個“實施羞辱的暴虐父母”和“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裘伯特向強者認同,就是認同了“實施羞辱的暴虐父母”,但怎樣才能把“承受羞辱的自卑男孩”的那種糟糕的感受宣泄出去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很像自己的小男孩。

-  裘伯特殺掉“自己”,其普殺掉“媽媽”,是他們的“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相互仇恨的關系的展現。他們青春期的致命幻想,其實也是在重復展現這個主題?,F在的殺戮,則是最終極的展現,并且因為自幼年起積攢了太多的仇恨和憤怒,這種終極展現會帶來強烈的快感。

-  結果,一旦品嘗到殺戮帶來的快感,他們就很難收手了。連環(huán)殺手威廉· 海侖斯殺死第一個女孩后,一方面感到特別悔恨,另一方面又很興奮。后來,他又殺死了兩個女孩,而每次心中啟動殺機后,他會把自己反鎖在浴室內,試圖控制住自己,可沒多久他就會受不了幻想的誘惑,而從窗戶里翻了出去。

-  

變態(tài)的殺戮,變態(tài)的性

-  雷斯勒還發(fā)現,讓這一百多名連環(huán)殺手不斷制造殺戮的最容易見到的一個動機是“性”。其普殺死一個又一個女孩時,有性的快感,而裘伯特在殺掉一個又一個男孩時,一樣也有性的快感。

-  最典型的如大衛(wèi)· 柏克維茲,他一年在紐約殺死6人,且在殺人前,他已在紐約市縱火1488次,保持了“每日放一次火”的紀錄。導致他如此變態(tài)的深層原因一樣是家庭,他從小被寄養(yǎng),且與寄養(yǎng)家庭不和,一直渴望找到生母,后來果真找到生母和親姐姐,但生母拒絕接納他。從此,他開始殺人。

-  他的行兇目標,要么是獨自在車中的女子,要么是在車中與男子摟抱親熱的女子,有時他會耐心等待男子離開后再殺害女子,有時干脆連男子一起殺。在射殺女子的時候,他會產生強烈的性沖動。當謀殺完成后,他會在現場自慰。

-  有時,當很想殺人但又找不到時機時,他會開車去以前殺人的現場,回想當時的情景,并邊想邊自慰。他知道這樣做很危險,但忍不住要這樣做。

-  這一百多個連環(huán)殺手,他們多數都有柏克維茲這種變態(tài)的性沖動。并且,這不是美國連環(huán)殺手們的專利,國內一些連環(huán)殺手也是如此,譬如河南省平輿縣男子黃勇,以玩木馬游戲為名,殺死了17個男孩。雖然報紙上沒有披露黃勇的個人成長史,但可以推測,黃勇一樣也是性變態(tài),而且一定也有過可怕的童年。

-  這種性是什么含義呢?

-  我自己認為,性是對關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則是對關系的模式的重復。那些在健康家庭中長大的人,他們的親密關系的模式是健康的,而性的模式也是比較正常的。相反,那些在變態(tài)家庭中長大的人,他們的親密關系的模式也容易是異常的,而性的模式也會是異常的。

-  簡單而言就是,像這些連環(huán)殺手,他們的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是仇恨、冷漠和敵對,他們的親密關系的模式也是仇恨、冷漠和敵對,而他們的性的關系的模式則是折磨、摧毀和殺戮。

-  并且,在這些連環(huán)殺手看來,他們的殺戮是為了“愛”,只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絕對的“占有”。

-  這正如艾德蒙· 其普所形容:“這是唯一讓她們屬于我的辦法,她們軀殼已死,但精神已長留我身?!?/p>

-  這就是說,其普為了滿足自己對關系的需求,唯一的辦法就是殺死對方。但這當然是幻象,因為人死了,關系也就沒了,他們仍然會陷入孤獨中。為了消除這種孤獨,他們會一直屠殺下去,直到被抓住為止。

-  艾德蒙· 其普的說法,相信也是羅伯特· 皮克頓的心聲。

-  

1.《連環(huán)殺手的扭曲心理學 連環(huán)殺手們的心理是怎樣“煉成”的?》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連環(huán)殺手的扭曲心理學 連環(huán)殺手們的心理是怎樣“煉成”的?》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nei/10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