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豐富多樣的記譜法。明清時期流行的較有代表性的譜式有如下數(shù)種:
減字譜是傳統(tǒng)琴曲所用曲譜,唐曹柔創(chuàng)制。明張右袞《琴經(jīng)》載:“……乃作簡字法,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曹氏之功于是大矣”。這種譜式經(jīng)歷代琴家的不斷改進(jìn)而日臻完善。早期減字譜,記譜符號不夠規(guī)范化,且多生僻的古指法和繁瑣的記寫法。有的地方仍直接用文字說明,似為文字譜之衍變。此種減字譜以明朱權(quán)(1378—1448)所輯《神奇秘譜》為代表。書中“太古神品”十六曲,包括唐代或更早的琴曲,可能是北宋以前流行的琴曲譜式。 明清兩代沿用的琴譜,把左手手指在琴上所按音位和右手彈弦的弦序、演奏指法等匯集在一起,以減筆字的方式拼成某種符號,記錄曲調(diào)。如有泛音奏法,另在譜中注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刊印的徐祺所輯《五知齋琴譜》,其譜旁加粗黑線表示樂句的連屬,每段或譜旁有曲情和彈法的解說和分析,并注明出處及個人加工之處,則尤為精密細(xì)致。清張鶴撰《琴學(xué)入門》??杏谇逋瘟?1867)。其中有十首琴曲在減字譜旁另注工尺譜字,有的地方還點板以記錄節(jié)奏,對琴曲的記譜又有改進(jìn)。
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徐會瀛輯《文林聚寶萬卷星羅》中有“鼓經(jīng)要法”,系當(dāng)時民間的吹打樂譜。計有《大得勝》、《小得勝》、《急三倉》、《摘豆夾》四個曲牌,從頭至尾打四轉(zhuǎn)(遍)為一套。譜前有“鼓經(jīng)次序”,解釋符號的含義:“圓者鼓也,點者腔也,又者邊也,相連者急也,稀者緩也,反者板也”?! ∶鞒绲澰?1628)刊行的《明文廟禮樂全書》中的笙譜。這是祭孔所用的音樂,《迎神》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頒行的樂曲。詞是根據(jù)元代舊詞修改而成的,曲是詹同、冷謙所配。在歌詞每一個字的下方注律呂字和工尺字;左邊注吹奏該音時,笙的發(fā)音管序。從笙上各管所配置的音位來看,明代笙與現(xiàn)代民間流行的十三簧笙,音位大體相同,只有個別音的和音配置不同。這是一種切實可用的笙演奏譜?! 断宜鱾淇肌肥乔宕晒抛迦藰s齋(嘉慶二十四年進(jìn)士,即公元1819年)編的器樂合奏曲譜,嘉慶十九年(1814)抄本。全書六卷,用工尺譜記寫,共十三套樂曲,世稱《弦索十三套》。樂曲為《合歡令》、《將軍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韻串》、《月兒高》、《琴音月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guān)三疊》、《松青夜游》、《舞名馬》。所用樂器有琵琶、三弦、胡琴、箏。其中卷一是指法和匯譜(即總譜),列兩曲;卷二至卷六是各種樂器的分譜。各曲所用樂器有所不同。所收樂曲均為民間長期流傳的曲調(diào)?! 垛x天妙樂》合奏譜。即《十番鼓》曲譜,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吳廷元抄本,用工尺譜記寫。所記樂曲多與至今流傳的蘇南十番鼓曲牌相同。十番鼓是明清時期江蘇地區(qū)流行的民間吹打樂。明余懷《板橋雜記》、清李斗《揚(yáng)州畫舫錄》、清錢泳《履園叢話》均有記述。
曲線形式的樂譜,古稱“聲曲折”。其名始見于《漢書-藝文志》,如《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即是為周歌所配的曲譜。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刊行的《道藏-玉音法事》中的贊頌音樂,即使用此種譜式。樂譜上方記寫歌詞,每字下面用曲線記錄唱腔高低上下的轉(zhuǎn)折。有的曲線旁注有小字,可能是標(biāo)記字腔聲韻的。西藏地區(qū)佛教寺院也有曲線譜,用于記寫唱誦經(jīng)書的音調(diào)。相傳為十四世紀(jì),經(jīng)布敦(1290—1364)和他的弟子宗喀巴(1351—1419)創(chuàng)制,藏語稱“央移”?!对矀惒妓旅茏谙旅軋@樂譜》是其一例。樂譜抄錄在長條形懺符上,譜中黑色藏文是經(jīng)文唱詞,紅色藏文是襯字,不同的曲線符號約有百余種,用以記寫音的高低、長短、強(qiáng)弱和裝飾音。
北京智化寺京音樂曲譜,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抄本工尺譜。智化寺建于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寺內(nèi)保存明清以來佛教音樂,歷代相傳,至本世紀(jì)五十年代初,已傳二十七代,它是以管樂為主的器樂合奏曲。所用樂器有管、笙、笛、云鑼、鼓、鐺子、鐃、鈸、铦子(小鈸)等。保存的曲譜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僧永乾抄本《音樂腔譜》管樂譜四十八曲,兩個殘抄本管樂譜六十六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水月庵尼姑朗堃抄本《音樂佛事》管樂譜五十六曲,法器曲三十曲。成壽寺抄本管樂譜一百三十七曲等。
琵琶雖然流傳歷史久遠(yuǎn),但到清代晚期才有琵琶譜的刊行出版。華秋蘋(1784—1859)所編《琵琶譜》,刊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用工尺譜記寫,記有節(jié)拍(點板),旁注左右手指的指法符號。全書共三卷,卷上收直隸王君錫傳譜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附雜板一曲。卷中收浙江陳牧夫傳譜文板《思春》等十八曲,武板、雜板二十六曲。卷下收浙江陳牧夫傳譜大曲《將軍令》、《霸王卸甲》等五曲。他記錄的曲調(diào)忠實于民間“舊譜”,并參照琴的減字指法符號,制訂了琵琶的指法符號。浙江平湖李芳園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刊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氏五代善彈琵琶,所傳曲調(diào)均為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平湖派琵琶曲,計有《陽春古曲》、《滿將軍令》、《郁輪袍》等十三曲,附初學(xué)入門小曲九首。晚清至近代刊行或傳抄的琵琶譜,還有乾隆、嘉慶年間人鞠士林編曲譜,名《閑敘幽音》(公元1860年抄本);陳子敬(1837—1891)編曲譜(公元1898年抄本);沈紹周編《瀛州古調(diào)》(刊行于公元1916年);沈浩初編《養(yǎng)正軒琵琶譜》(刊行于1929年)等。
1.《記譜法 中國明清時期記譜法概述》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記譜法 中國明清時期記譜法概述》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jìn)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56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