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蔣介石在推進中央統(tǒng)一進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戰(zhàn),主要來自以陳濟棠、李宗仁為代表的兩廣地方實力派和以胡漢民為首的黨內(nèi)元老勢力結(jié)合而成的西南政權(quán)。在西南與中央博弈過程中,介于二者之間的中共勢力之消長,成為影響西南與中央關(guān)系發(fā)展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正因利害如此攸關(guān),雙方在“剿共”問題的真實態(tài)度可謂虛虛實實,真假難辨。
長期以來學界對西南與中央在“剿共”問題上的認知有失簡單,南京中央被視為“剿共”政策的堅決實施者,而西南地方勢力則對“剿共”長期依違,甚至與中共勢力相互依存。這一認知雖大體無誤,但缺乏對歷史內(nèi)部復雜性的深刻洞察。近些年來隨著等原始檔案資料的開放與刊布,蔣介石在實施“剿共”政策過程中的首鼠兩端,甚至有意“放水”,開始逐漸為后人所知曉。
其實,若能結(jié)合和等兩方面史料考察的話,日記與函電中所呈現(xiàn)的雙方在“剿共”問題背后的算計與較量,可能要比我們已有的認識更為豐富,也更加復雜。蔣在北方對日局勢尚未安定、自身實力有待充實的情況下,通過與陳濟棠合作“剿共”,借機拉攏、分化西南內(nèi)部軍事與政治兩派勢力。陳濟棠則假借出兵“剿共”為名,操縱中央與西南元老,在向中央請求經(jīng)濟補助的同時,又以“剿共”軍事緊張為由,反對胡漢民等西南政治領袖在西南開府反蔣。胡漢民等人則以邀請川、滇、黔、湘等地方勢力來粵協(xié)商“剿共”相號召,積極推動西南諸省之間的聯(lián)盟與聯(lián)防,以推翻蔣的獨裁統(tǒng)治。
本文通過對照、排比和的相關(guān)記載,同時結(jié)合當時天津的相關(guān)報道,試圖揭示以蔣介石、胡漢民和陳濟棠為代表的中央與兩廣地方勢力在“剿共”問題上的真實態(tài)度及其背后的較量過程。
一、合作“剿共”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日本的入侵改變了蔣介石與政治對手之間的博弈方式。因胡漢民湯山被囚事件引發(fā)的寧粵對峙由武力相向轉(zhuǎn)為和平解決。然而在和平統(tǒng)一的表象背后雙方依然貌合神離,相互防范。
1929年,蔣介石與胡漢民等
統(tǒng)一政府成立后,兩廣方面雖然聲稱取消“非常會議”和“國民政府”,但同時又宣布遵依廣州四全大會決議,在粵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西南執(zhí)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兩廣成立兩機關(guān)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保持半獨立的自主狀態(tài),但對外則公開宣稱是為了“剿匪”,“所以要用西南為名,則因共匪以西南為最多”。
蔣雖力主統(tǒng)一廣東為解決國內(nèi)時局的關(guān)鍵,但因日本對北方的侵略毫無緩和的跡象,為了避免陷入南北動搖的被動局面,于是決定對“西南聯(lián)絡”、對“南部妥協(xié)”。上海淞滬戰(zhàn)事爆發(fā)后,蔣為將入贛“剿共”軍隊抽調(diào)回京作軍事上的準備,決定將江西“剿共”的任務委托粵桂所屬第一、四兩集團軍負責辦理。合作“剿共”成為蔣對兩廣進行聯(lián)絡、加以羈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
陳濟棠
蔣借協(xié)商“剿共”之機,側(cè)重聯(lián)絡以陳濟棠為首的軍事將領,而對以胡漢民為首的元老派淡然視之,顯然帶有分化西南內(nèi)部文、武兩派之意。此時,西南方面正欲借淞滬戰(zhàn)事爆發(fā)之機,醞釀另組政府。蔣的分化政策初見成效。陳濟棠對元老派欲在西南開府、擴大組織的做法態(tài)度持重,派手下將領鄧龍光、李慶文赴京,主動向蔣交涉出兵“剿共”的條件。
對于陳濟棠主動派代表來京交涉的舉動,蔣手下親信張群、楊永泰均判斷:“此次雖屬初步工作,從此確定伯南傾向逐步邁進,似有竭誠擁戴,打成一片之可能。”此后,蔣在日記中將“粵陳款項”“剿匪名義”與“日寇交涉”并列為“最急”之要務。對于“剿匪”名義,蔣主張取消第1、4集團軍的編制,改由中央委任陳濟棠為第八路軍總指揮,兼廣州綏靖區(qū)主任;李宗仁為第九路軍總指揮,南寧綏靖區(qū)主任;同時還任命陳濟棠為“三省”剿匪副司令。
中央的任命接連而至,陳濟棠卻始終保持緘默。粵陳之所以遲遲不愿就職,一方面是出于經(jīng)營和整理西南內(nèi)部的考慮。為了肅清孫科在廣東的勢力,陳濟棠離不開胡漢民、蕭佛成等西南元老的支持與斡旋。陳濟棠不愿就職的背后有借機進一步要挾中央的意味。當時輿論稱,陳濟棠之所以 “對于總指揮,綏靖主任,剿共副總司令等新職,概暫不就任”,“惟兩粵大軍既擔任剿共,軍費浩繁,而中央只允每月補助50萬元,不敷甚巨,應再請中央,最低限度月助一百萬元方可”。除要求中央補助軍費外,陳濟棠還借機向中央提出“原有國稅之應解中央者,亦應提出若干,以清除歷屆公債款項,或由關(guān)余提撥,如此則廣東可以服從中央,一致團結(jié)”。
透過上述陳濟棠與中央之間圍繞“剿共”問題的交涉不難看出,對中央而言,合作“剿共”是分化政治對手的一種手段。蔣以協(xié)商“剿共”為由,與西南內(nèi)部以陳濟棠為首的軍事將領保持聯(lián)絡,并通過協(xié)餉的方式加以牽制;而對陳濟棠來說,則借“剿共”問題來要挾中央和西南元老派,居中取利?;涥愐环矫娼杩诔霰敖斯病?,向中央索取軍費補助,積極拓展廣東一省的經(jīng)濟利益;與此同時,又以推遲就任中央所委“剿共”職務,換取元老派的支持,借助胡漢民等人的斡旋,統(tǒng)一西南內(nèi)部的軍權(quán)、政權(quán)與財權(quán)。
二、向外擴展
胡漢民
與陳濟棠在“剿共”問題上與中央保持曖昧合作關(guān)系有所不同的是,以胡漢民為代表的西南元老派視出兵“剿共”為對外號召、擴大西南組織范圍的良機。1932年4、5月間,陳濟棠對是否就任中央任命的“剿匪”職務搖擺不定之際,曾前往香港問計于胡漢民。派駐廣州特約通訊員報道稱,陳在港與胡會晤兩次,“胡均力勸陳氏勿就中央所委各職,保存西南原有機關(guān)及軍隊組織。且為策劃一切,令陳先從粵桂兩省實力派切實團結(jié)著手,再進而謀滇黔各省之團結(jié),擁護西南兩機關(guān),然后粵桂實行聯(lián)合出師贛閩,藉剿辦共匪為名,徐圖進展”。
榆關(guān)陷落后,熱河危急,西南元老以加強西南國防為由,將原定召開的五省交通會議,改為五省國防會議,以抗日號召。
西南元老借協(xié)商“剿匪”為名向外擴展,志在反蔣,與陳濟棠以自固吾圉為中心的“西南新門羅主義”理念格格不入。為了與西南元老的擴大組織主張相抗衡,陳濟棠手下幕僚提出廣東三年施政計劃?;涥愐灾铝τ趶V東一地的政治、經(jīng)濟、建設、教育、實業(yè)之發(fā)展為由,一再阻遏西南元老另辟西南新局的計劃。
在塘沽舉行的華北停戰(zhàn)會議。中方代表自右到左為:徐燕謀、錢宗澤、熊斌和李擇一
簽訂前后,南京中央因?qū)θ胀讌f(xié)成為眾矢之的。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準備在北方起兵反蔣,西南方面也醞釀積極響應,籌備以出師北上抗日為號召,南北并舉,逼蔣下野。陳濟棠堅決反對19路軍假道東江,經(jīng)粵北上,致使西南出師日期一再遷延,失去出師北上的最佳時機。
三、合縱連橫
國民黨軍第19路軍主要將領與愛國人士在福建合影
1934年1月,19路軍在福建起兵反蔣失敗后,粵桂所處地緣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根本變化,寧粵之間失去了緩沖,廣東實際上等于失去了守門人。福建事變后,寧粵開始直接交涉。
為了打破蔣“以西南切拆西南之故智”,粵桂軍政要人胡漢民、陳濟棠、李宗仁等人一方面斡旋貴州內(nèi)部王家烈與猶國才之間的軍事紛爭,“囑王、猶派代表來粵切商”;一方面致函云南省主席龍云,加以勸告。在粵桂積極聲援下,貴州局勢暫時緩和,由“緊急風云轉(zhuǎn)入和平狀態(tài)”。龍云否認有出兵入黔之意,表示“決無他意,對其越界之萬團已嚴加申斥”。此時,為了對抗中央統(tǒng)一的壓力,四川、云南等地方勢力也開始轉(zhuǎn)與兩廣謀求“實際的聯(lián)合”。 龍云在西南地方勢力中雖與蔣關(guān)系走得最近,也主動派員來粵交涉三省經(jīng)濟合作事宜,表示“黔政改革可聽西南公意主張”,并“提議滇、粵、桂合辦禁煙之事,儲款為三省辦交通實業(yè)”。貴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地方實力派的主動請援,為西南提供了合縱連橫之機,胡漢民等人積極推動西南五省聯(lián)防局面的形成。
推動五省之間的聯(lián)防側(cè)重消極防守。在此基礎上,西南方面認為,向外“合作進取之關(guān)鍵”則是“拉緊湘何”,希望湖南軍政長官何鍵能成為昔日最早響應革命軍北伐的唐生智。湖南因地處要沖,界于粵、桂之間,如為中央所占,則兩省均大受威脅。1934年5、6月間,蔣即將調(diào)任何鍵為兩湖綏靖主任,而改任其嫡系劉峙率重兵入湘主政的消息不脛而走。何、蔣之間隔閡的加深,為西南提供了拉攏何鍵聯(lián)合反蔣的良機。湘何當時在蔣與西南之間抱“擇善而從”的投機心理,表面接受蔣之委任赴粵協(xié)商“剿共”,暗中卻與粵桂達成合作反蔣的同盟。
粵、桂、湘表面協(xié)商合作“剿共”,實際上卻為了對抗中央勢力的滲透,結(jié)成三省攻守同盟,這可以說1930年代地方勢力與中央“合作”剿共背后的真實關(guān)系的寫照?;洝⒐?、湘等地方實力派雖互定攻守同盟對抗中央,但其初衷在消極以求自保,與胡漢民等西南失意政治家欲召開西南國防會議,甚至心血來潮提議開府反蔣的政治主張可謂是同床異夢。胡漢民等人雖然利用自身政治上的號召力,在“戰(zhàn)略上如伐交伐謀等為西南計”,但由于陳濟棠“不敢為天下先,遂致著著失先”。由于政治理念的差異,胡漢民、蕭佛成等人對粵、桂、湘三省同盟的前景并不樂觀。蕭佛成批評湘何與粵陳之間的聯(lián)盟實質(zhì)為“所謂‘不侵不叛’主義”,“無非唐代藩鎮(zhèn)之連橫以自固”,“若謂其果抱有匡濟時艱之志,則未之敢信”。
四、迫蔣入川
粵桂方面出于自身生存的現(xiàn)實需要,一直把中共在江西建立的中央蘇區(qū)作為其與南京中央間的緩沖區(qū)域。面對內(nèi)部元老“門神因共而不能即來,豈非我以共為緩沖”的質(zhì)疑,陳濟棠回應稱:“共豈能剿滅哉,我整理鞏固我之邊圉耳。”陳濟棠對內(nèi)宣稱其出兵贛南,“我非合力剿共,實則我欲占地盤耳”。1934年秋,隨著第五次“圍剿”攻勢的穩(wěn)步推進,粵桂的處境日趨緊張。向來態(tài)度持重的陳濟棠此時也開始堅決主張反蔣。為了減輕粵桂邊境的壓力,1934年10月6日,陳濟棠還派代表與中共在尋鄔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了就地停戰(zhàn)、互通情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和必要時可互相借道等5項協(xié)議。
上圖為第五次“圍剿”蘇區(qū)時,追擊紅軍的國民黨部隊穿越湖南城鎮(zhèn),引來大批群眾圍觀。
為了緩解正面的直接軍事壓力,胡漢民提出“迫蔣入川”,強調(diào)“為今之計,最宜擴大剿共宣傳,要促內(nèi)外輿論迫到門非移其主力,親自督師入川,而我軍則與湘、桂、鄂扶同而進,正面之壓迫可緩,軍事上自無危險?!薄捌仁Y入川”之策“既屬正義,又是難題”,只是怕蔣“不肯為之”。為了迫蔣就范,胡漢民公開在英、法文報紙上撰文揭露蔣之“剿共”政策實為“縱共”,中共軍隊進入西南地區(qū),是蔣有意“縱共”之結(jié)果,“以增加西南各省之困難,減少其自身直接所受之威脅,彼且擬乘西南困難之機會,進而平定西南之異己者”。胡還借機向國際社會呼吁:“對于蔣介石將軍‘抗日必先剿赤’之口號,及和平協(xié)作之愿望,是否出于誠意,我人以為皆可于蔣氏是否能調(diào)軍入川剿赤以決定之?!?/p>
“剿共”大功告成之際,蔣對紅軍似乎缺少窮追猛打的腹案,對“粵陳聯(lián)匪已成”的事實雖已獲知,但也并未下武力“制止”的決心。
1934年蔣介石在江西“剿匪”前線
迫于西南“迫蔣入川”的輿論宣傳,加之自身有意“經(jīng)營西南”的政策考量,蔣于1934年底決定暫緩“制粵”“收桂”“定湘”,而是采取兼顧抗日、“剿匪”與經(jīng)營西南的策略:“若為對倭計,以剿匪為掩護抗日之原則言之,避免內(nèi)戰(zhàn),使倭無隙可乘,并可得眾同情,乃仍以親剿川黔殘匪以為經(jīng)營西南根據(jù)地之張本,亦未始非策也。”
五、出兵奪黔
與“迫蔣入川”的輿論攻勢相比,雙方背后更為關(guān)鍵的較量是出兵奪黔。貴州界于滇桂之間,地瘠民貧,加之連年內(nèi)戰(zhàn),無力單獨抵御中共軍隊的西進。貴州省主席王家烈希望借助粵桂的力量來驅(qū)逐共軍,牽制跟隨中共入黔追剿的中央軍。唇亡齒寒,中央軍入黔對粵桂的威脅不言而喻。
蔣對粵桂出兵入黔追剿的態(tài)度,因“剿共”形勢的變化而拿捏不定。1934年底,貴州境內(nèi)“剿共”形勢嚴峻之時,蔣對粵桂出兵入黔“追剿”之舉,表示“始終贊成”,稱可由陳濟棠“斷然行之”。待中央軍克服遵義、桐梓,進駐貴陽后,蔣對粵桂出師入黔態(tài)度發(fā)生逆轉(zhuǎn)。
圖為1935年初,紅軍撤出江西蘇區(qū)后,國民黨政府在原蘇區(qū)樂安縣舉辦“樂安各界勸匪宣傳暨歡迎匪軍投誠官兵大會”。國民政府一面加緊“圍剿”,一面用宣傳機器來瓦解紅軍。蔣介石的日記表明,他的確有招安紅軍的想法。
蔣對貴州局勢基本掌控后,主動致函胡漢民非常誠懇地表示:“弟決入川剿赤,此后道途日遠,關(guān)山間阻,徒切想念。黨國危急,四顧茫茫,甚盼后方同志無間彼此,日臻團結(jié),以挽垂危之局。弟所望者惟此而已?!焙鷿h民對蔣“入川剿赤”的誠意深表懷疑,認為:“門不能即對西南用兵,故假剿共而行,幾無一刻忘情也?!焙緛硐Mㄟ^“迫蔣入川”,“緩和以求時間”,為打開西南困局“用盡了方法、能力”。然而,關(guān)鍵時刻陳濟棠卻再次出爾反爾,以省內(nèi)防務空虛為由撤退進駐柳州的粵軍。桂入黔的“中道而止”,令胡對西南現(xiàn)勢徹底失望。無奈之下,胡決定出洋遠游,為自己找尋新的出路。
相較于“剿共”的處處被動與“憂愁忙迫”,蔣對黔局的改造顯得游刃有余。1935年1月,紅軍主力擊破黔軍渡過烏江占領遵義,蔣趁黔軍新敗之機電令薛岳率部八個師,以急行軍長驅(qū)進占貴陽。中央軍進駐貴陽的首要任務不是積極“剿匪”,而是秘密布置防范桂系,并迫使王家烈“離黔追剿”。
黔局之成功改造是蔣經(jīng)營西南成為抗日根據(jù)地的關(guān)鍵之舉。貴州收歸中央后,粵桂處于中央三面包圍之中,西南形勢發(fā)生根本變化。蔣利用黔局改造之機,一方面從政治上消極“制桂”,“對桂決以黔省府主席為緩和條件”,任命與桂系交往密切的吳忠信為黔省主席;但另一方又從經(jīng)濟上積極“制桂”,“令停運特貨”。下令禁止貴州運銷鴉片,等于切斷了廣西的經(jīng)濟命脈,可謂是制桂的隱形“殺手锏”。
蔣之“親剿川黔殘匪”在軍事上雖乏善可陳,自貶為“用兵一生莫大之恥辱”,但政治上卻收獲頗豐,自贊其功績道:“貴州省政府完全改組,廿五軍亦得如期改編,王家烈自動知難退職,從此貴州軍政皆得整理如計,是國家之福利,亦一最大之進步也?!鼻种脑欤m令中央之權(quán)威日益增進,但紅軍的跳脫而去,也更加據(jù)了西南地方勢力對其“借剿赤為消滅異己部隊”之猜疑。
由于時刻感受到來自中央的軍事上“短兵相見”的壓力,兩廣與中央在合作“剿共”的背后,始終心存芥蒂。兩廣責備中央在贛閩邊界部署重兵“實不在剿赤而在威脅西南”,中央同樣指責兩廣出兵入黔“不是真正消滅共匪,骨子里是想藉此占地盤,播張勢力”。合作“剿共”背后的相互攻訐與算計,反映了1930年代中央與地方關(guān)系調(diào)試過程中的艱難與曲折。在雙方都沒有走出軍事解決的心理陰影下,如何借“剿共”出兵為名,在戰(zhàn)略上形成包圍壓迫對方之勢,確保自己在遲早到來的軍事沖突中能實力猶存地出現(xiàn)在對手面前。這才是兩廣與蔣介石在“剿共”背后較量之癥結(jié)所在。
黃道炫:,2011年第1期。
,
,1932年“今日基本政策”。
,,第32卷。
。
,1932年5月8日,第3版。
,1932年6月30日,第3版。
,1932年5月8日,第3版。
,,第32卷。
,1933年2月10日,第8版。
,1933年2月11日,第1張第3版。
,陳紅民:第11冊第35卷,第482頁。
,1932年11月8日,第8版。
,1933年4月10日,第3版。
,陳紅民:第8冊第24卷,第507頁。
,陳紅民:第8冊第24卷,第514頁。
,陳紅民:第8冊第24卷,第514頁
,陳紅民:第13冊第39卷,第462頁。
,陳紅民:第6冊第16卷,第371頁。
,陳紅民:第6冊第16卷,第369頁。
,陳紅民:第6冊第18卷,第405頁。
,1934年5月15日,第2張第2版。
關(guān)于此時蔣、何關(guān)系的惡化,詳見肖自力:,2014年第3期。
,陳紅民:第6冊第16卷,第369頁。
,陳紅民:第11冊第34卷,第466頁。
,陳紅民:第10冊第31卷,第451頁。
,陳紅民:第10冊第31卷,第454頁。
,陳紅民:第5冊第15卷,第504頁。
胡漢民:,第4卷第6期,第144—148頁。
黃道炫:,2011年第1期。
。
,上,臺北,“國史館”2007年,第144頁。
周美華:第28冊,第508—512頁。
。
王家烈:,編輯部、貴州省博物館:,貴陽,1983年,第427頁。
,陳紅民:第6冊第20卷,第472頁。
,周美華:第28冊,第642頁。
,高明芳:第29冊,臺北“國史館”,2007年,第190頁。
,1935年2月11日),陳紅民:第12冊第36卷,第440頁。
,陳紅民:第6冊第19卷,第439頁。
,陳紅民:第10冊第31卷,第475頁。
,高明芳:第29冊,第278頁。
,編輯部、貴州省博物館:,第560頁。
。
。
,“本周反省錄”。
,“本月反省錄”。
,陳紅民:第6冊第20卷,第470頁。
胡漢民:,第四卷第六期,
社評:,第五卷第一期,
1.《蔣伯誠 "剿共"背后的較量:蔣借"剿共"分化西南勢力》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蔣伯誠 "剿共"背后的較量:蔣借"剿共"分化西南勢力》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5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