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開始了倒計時。
歲末的日子,人常常是期盼又忙碌,盼著這辭舊迎新的重要關口,盼著來年的順心順意,當然,也一如既往地忙碌工作,忙著過年,閑暇中含著對往年的不舍和溫暖。
如今,也是像小時候那樣巴望著過年。雖是當下的日子天天像過年,隨時可以有新衣有美食,可依舊懷念小時候的年味。
又逢歲末,我們能守著那些過往嗎?守著那些逝去的年味和年俗嗎?假如有一天,年味沒有了,我們這些人又該在年里說些什么呢?
讓我們看看古人是怎么過年的,在古人過年的“講究、歡騰、熱鬧”中,重拾那些漸漸逝去的年味。
舊時一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籌劃過年事宜,濟南謂之“忙年”。到了臘月初八,濟南叫“過臘八”,人們用糯米加入各種豆類、大棗、花生、栗子和糖,熬制成粘稠的“臘八粥”,用來表示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濟南人還喜歡用濼口醋腌制“臘八蒜”,到了小年和大年時,吃餃子用臘八蒜和臘八醋佐食,刺激又消食,可為“黃金搭檔”。
臘月二十三為辭灶日,濟南叫“過小年”。這一天人們要在鍋灶前貼新灶王爺像,供奉麥芽糖,以求灶王爺吃了粘牙的蜜糖就能“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開始“掃塵”,即清掃房屋,置辦新衣,辦年貨。
濟南有句順口溜“二十八,把面發(fā)”。臨近過年,人們開始蒸饃饃,這時的饃饃都在面中放點糖,吃起來像點心。饅頭形狀也各式各樣,有的做成小刺猬、小兔和小豬,也有用雕花模子扣出的金魚和蝴蝶,最不濟也要用紅顏色在大饅頭上點上紅點,以烘托年味兒。當然也少不了做發(fā)糕,打酥鍋、炸麻葉、炸藕盒、炸魚、炸松肉、煮五香疙瘩皮咸菜等等。濟南周圍的農村這時則開始做豆腐、攤煎餅、用炒熟的小米面制茶湯面,一派喜氣洋洋之景象。
重頭戲還在“大年三十”。院門及屋門要貼迎新春聯(lián)和年畫,在濟南,門扇上的門神多貼秦瓊和尉遲敬德畫像,而年畫中“連年有魚(余)”、“龍鳳呈祥”和“老鼠嫁女”等頗受濟南人的喜愛。當夜色降臨時,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年中最為隆重的一餐“年夜飯”,喝團圓酒。飯前不忘記已故的祖先,先到街上或院子里燃香燒紙。在郊區(qū)農村,還有在院子里撒芝麻秸的習俗,以“喂”祖先乘坐的牛馬。
吃完團圓飯,全家人團坐在一起包餃子,午夜前不能入睡,謂之“守歲”。濟南過去過年的餃子多為素陷,寓意來年平安素靜。四更或五更時分,全家人要一起吃餃子,俗稱“五更餃子”,取其諧音,也稱“更歲交子”,在半夜舊歲剛過已交新年子時吃它,象征辭舊迎新。
有趣的是,濟南過年時人們的言行都有些忌諱,如年三十不能到人家串門,不能向人家借東西,出嫁的女兒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除夕夜不能大聲講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餃子煮破了,要說“掙了”(寓意掙錢的意思);如摔碎了盤子碗等家什,要趕緊說“歲歲(碎之諧音)平安”。還有,年初一不能吃面條,據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還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那樣會將財氣一起掃地出門。
放爆竹,同樣是春節(jié)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fā)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年初一一大早,擦著黑,拜年就開始了。人們穿新衣,戴新帽,舊時女人還戴絨絹花,向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拜年。
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要磕頭,平輩之間要相互抱拳拱手,說“恭喜發(fā)財”和“過年好”之類的吉利話。年初二,濟南的傳統(tǒng)是“回娘家”,出嫁的閨女、女婿及外甥們攜帶著禮物回家,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人也設宴熱情款待。
正月初五,濟南叫“破五”,這一天,家人不出門,又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濟南俗稱“捏破五”。同時還要放鞭炮,叫“送年”。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舊時濟南的燈節(jié)很是隆重,從正月十三(也稱上燈節(jié))開始,歷時長達五天。最大的看點是府城內、城關及郊縣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紛紛掛出魚燈、元寶燈、聚寶盆燈等各色花燈。大商場、公共場所及廟宇里還懸掛出會有歷史故事的走馬燈、宮燈和盒子燈,并設有燈謎,過去叫“猜燈虎”。各街區(qū)的百姓還自發(fā)地組成踩高蹺、扭秧歌、耍龍燈、四蟹、舞獅子、跑旱船、抬芯子等扮玩表演隊伍在街頭上亮相,鑼鼓喧天,彩燈閃爍。男女老少紛紛走出家門,街上人潮涌動。
1.《過年的風俗 咱濟南人過年習俗完整版,終于找全了!》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過年的風俗 咱濟南人過年習俗完整版,終于找全了!》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51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