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幣計算
均以十進,每圓十分之一稱為角,百分之一稱為分,千分之一稱為厘,公私兌換,均照此率,公式:
1元=10角=100分=1000厘;
1銀元=10角=“當十”的銅元300枚=3000枚銅錢=3000文;
“當二十”的銅元150枚=3000枚銅錢=3000文;
1角=30枚當十的銅元(10文)=300枚銅錢=15枚當二十的銅元(20文)=300枚銅錢;
1角=30-15個銅板;
1元=300-150個銅板(銅元)。
廣東方面的特殊“雙毫”
辛亥革命以后,帶有輔幣性質的小銀幣在各省仍繼續(xù)鑄行,但是成色越來越差,廣東向以雙毫為本位,所鑄的“貳毫銀幣”最多,每年鑄數(shù)多至兩億枚,少亦兩千余萬枚,它們與本位銀元無固定聯(lián)系,兩者之間的行市隨時漲落不定。
鑒有1毫銀幣(1922年制造發(fā)現(xiàn)一枚);(1914年制造發(fā)現(xiàn)一枚);(1929年制造發(fā)現(xiàn)一枚);2毫銀幣(1919年發(fā)現(xiàn)一枚)。
二、銀輔幣
1、銀輔幣:規(guī)定鑄造總重三錢六分的半圓銀幣(中圓);一錢四分四厘的二角銀幣和七分二厘的一角銀幣,成色均為銀70%、銅30%。
2、銅輔幣則有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銅幣。
辛亥革命前的“文”:另一種帶輔幣性質的銅元,在辛亥革命以后各省更是紛紛設局開鑄,主要是鐫有交叉國旗的“開國紀念幣”和“中華民國”銅幣,面額以當十文者為最多,其次是當二十文的,而五文、二文、一文銅元數(shù)量很少。在四川,則更鑄行一百文、二百文大銅元,這些銅元,因種類眾多,重量、成色各異,因而銅元價格也是因時因地而異,它們的行使范圍,不但四川的大銅元只能在四川省內(nèi)流通,其余各省所鑄的當十、當二十銅元也多不能出省使用。
三、鎳、鋁幣材
地域性的自制錢幣:民國時期,“主幣”、“輔幣”這兩個概念在有些階段是模糊不清的。當時的輔幣,既有與銀元聯(lián)系的,銀元、銅元都無固定比價聯(lián)系的。有中央政權鑄行的,也有地方政權鑄制的,五花八門,十分混亂。但是從這些復雜的輔幣中卻可以看出,中國的造幣工藝水平比以前明顯提高了。不但圖案較為精美,而且?guī)挪囊脖纫郧岸鄻踊耍秀~、銀兩種傳統(tǒng)的幣材,還有鎳、鋁和銻三種新幣材。
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鎳幣是德國人在青島鑄行的,始鑄行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有一角、五分兩種面額;我國自行鑄造的鎳幣大約始于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鑄行了袁世凱五分鎳幣。此后廣東、云南、山西、四川分別鑄行了地方性鎳輔幣,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后,鎳幣鑄得就更多了。1931年,貴州省政府鑄行了本地行用的銻輔幣(實際在1933年發(fā)行),上書“銻幣當十字樣”。
四、銅錢
銅錢流通歷史最長。明、清的“制錢”。民國8年(1919),銅錢流通消失。銅元即銅圓,又稱銅板。1枚當10文銅錢。改用法幣后,曾有銅元分幣(1分=3枚銅元)流通。因法幣貶值,銅元被銷熔??谷諔?zhàn)爭前期,銅元已從市場消失。
自從銅元盛行以后,隨著銅元鑄行數(shù)量的增加,舊制錢便基本被排除在流通之外,只是在云南等一些偏僻地方,舊制錢仍然在鑄造使用。
民國初年,云南東川鑄行民國通寶小平錢,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六日,官商合辦的東川礦業(yè)公司在云南東川又鑄行“民國通寶”當十銅錢。
自公元前336年“初行錢”鑄行秦國半兩錢時起,這種天圓地方的貨幣形制,流通了兩千多年之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云南麗江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在流通使用。直到人民幣占領了云南全省市場之后,才最終退出流通領域。
廢兩改元后(1933年后),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fā)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fā)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一個銀圓可以換10個銀角子,100個銅板,如果一天3頓陽春面的話,1個銀圓在1937年可以過10天。
一個銅錢,即一文錢。魯迅先生的《孔乙已》中描述: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xiàn)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不同時期,銀元的含銀量不同,發(fā)行的銀元大小也不同。兌換的數(shù)目自然也不一樣。
民國初期閩省市面流通貨幣共分銀元、臺伏(捧番)、小洋、銅元、銅錢五種,而財政廳對于各征收局所收銀兩,先折合臺伏,再折合銀元,其互相兌換之市價,通用銀元一元換銅錢一千零二十二文,臺伏一元換銅錢一千文,小洋每毫換銅錢九十六文,銅元每枚換銅錢八文。
錢莊貨幣兌換業(yè)務,主要有銀元換銅錢,1元銀元換1000~1300文銅錢,最多時換3300文。銀元換銀毫,1元銀元換10個銀角,每角值銅錢100-130文。
清朝兩吊銅錢(2000枚)換銀1兩。但市面有制錢與雜錢、紋銀與次銀之分,交易時按商業(yè)習慣互有“貼水”。銅元進入市場以后,“當制錢十文”的銅元換銅錢10枚,“當制錢二十文”的銅元換銅錢20枚。銀元進入市場以后,每元換輔幣10角,換“當十”的銅元300枚,但商店兌換價格不一,市場銅元充斥時,每塊銀元能換到“當十”的銅元320-360枚。民國28年11月,安徽省政府規(guī)定每元法幣兌換“當十”的銅元200枚,次年改為兌換100枚。
1.《銀元、銅元、銅錢間的互換 銅元和銅錢》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銀元、銅元、銅錢間的互換 銅元和銅錢》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334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