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的官制大多為承襲五代或者唐制度,但俗話說得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宋朝的統(tǒng)治者在總結了唐朝滅亡以及五代十國的分裂經(jīng)驗之后,也對官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隨著宋朝統(tǒng)治者對于統(tǒng)治和官制的一些改革,宋朝的政治體制開始凸顯自己的特點,中文抑武,中央集權的加強等等。
和前朝往代相比,宋朝的官制注重中央集權、百官分權,最大的特點是設立了兩府三司分化宰相的權力,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兩府三司之間又相互牽制,總之皇帝要把控全局。
宋朝的宰相不是一個人,他們更像是一個機構,一個團體。宋朝也有三省六部,可怪就怪在他的三省六部長官只有名號,不具體管理本司事務,成為散官閑職。
那么除了皇帝,誰來幫忙管理國家政務呢?答案是“中書門下”,這一個機構也叫政事堂,他們里面的老大是同平章事,大多是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另外還有參知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擔行政事務,說是分擔,其實也是一種分權。
如果這么說還不好理解的話,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經(jīng)常和幾個大臣面對面坐著商量國家大事、慶歷新政,那一群人就是宋朝的宰相、副宰相們。
樞密院是宋朝的最高軍事機構,老大是樞密使,和上面提到的政事堂并稱兩府。“三司”,相當于現(xiàn)在的財政部,管理者戶部、鹽鐵、度支,他們的老大是三司使,也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于兩府。兩府三司互不干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是宋朝官家的好幫手。
看歷史大劇,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一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了,連手指頭都有長短,更何況是幫自己打理國家的幫手,總得找個順眼、順手的不是?!
很多小伙伴就問了,那么不順眼、不順手的人都去了哪里呢?那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話題了,大宋官家不喜歡的宰相都去哪了?
答案是,官家都派他們?nèi)プ觥吧搅晔埂绷?,被分配到山陵使的宰相都不用想自己為啥不受待見,因為做了山陵使就差不多要和宰相一職說拜拜了。
話不多說,上菜!“山陵使”的威力這么大,那么什么是“山陵使”呢?說山陵使之前,我們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山陵”,山陵就是指皇帝或者皇后的陵寢,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山陵使是一個臨時設置的職位。
皇帝去世之后,會像現(xiàn)在一樣,設置一個類似治喪委員會的團體,山陵使就是這個團體的主要負責人,管著皇帝喪禮的一應事務,所以山陵使也叫山陵儀仗使。
從唐朝以來就有山陵使一說,到了宋朝這個職位職務表述更加的詳盡,要求也更加的明確。在宋朝,山陵使這個職位的身上有兩個點非常有意思,一來,充當山陵使的必須是宰相,還要是先朝的宰相;二來,這個宰相做了山陵使,送走他所服務的帝王之后,他就需要辭職了。
從這兩點來看,可不就應了那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
下面我們就結合幾個例子看看都誰被新皇帝“嫌棄”安排了這個職位?
還沒來得及辭職的山陵使丁謂
宋真宗登基之前,《宋史》里還真沒有什么所謂的奸臣傳,到了宋真宗這里,丁謂算得上被點名的第一號奸臣。
丁謂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男同學,他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進士甲科出身,天才式的人物。做了官以后也是盡心盡力,又是巧建宮殿,又是安撫便民,還巧渡黃河,總之他的前半生算得上利國利民。
結果回京之后,他就變質(zhì)了,人們還將其和同時期的王欽若等組了個“五鬼”的組合,他干嘛了呢?
大家都知道宋真宗是一個十分癡迷道教的皇帝,幾乎是舉全國之力大興土木,更是弄出了所謂的“天書”東禪西祀,真的是勞民傷財,而這背后都有丁謂和王欽若的影子。
丁謂還甚至拿了一只小烏龜告訴宋真宗這是天降“吉祥物”,關鍵是宋真宗也信了,好吧,到這里梨白只想說一句,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很多人都知道寇準,后來寇準被陷害發(fā)配到了崖州,也是出自丁謂之手,是他勾結宦官搞出來的冤假錯案。
看過電視劇《清平樂》的小伙伴應該都知道章獻劉皇后(宋真宗的皇后)曾經(jīng)穿過袞服祭祀太廟,丁謂和王欽若兩個“鬼”還曾經(jīng)攛掇劉后學習武則天,被劉皇后訓斥。
宋仁宗即位,劉太后垂簾聽政,很明顯這兩人對丁謂的印象都不佳。宋真宗去世之后,丁謂升任司徒兼侍中,為山陵使。
他來了,他來了,丁謂帶著山陵使走來了。上文中提及丁謂勾結內(nèi)侍陷害忠良,這里公布內(nèi)侍的名字,雷允恭,這個人被任命為了山陵都監(jiān),等于在山陵使丁謂手下干活,也負責宋真宗喪葬事宜的一部分。
《宋史》記載,雷允恭和判司天監(jiān)刑中和擅自更改了宋真宗的皇堂,這事被宋仁宗得知。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帝陵的選址和建造那都是很講究的,結果這倆人在沒有通知劉太后和宋真宗的情況下把宋真宗的皇堂給更改了,這可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
出了這種事情,宋仁宗召來了山陵使丁謂,畢竟這事是他的負責范疇。丁謂來了一問三不知,且這時候才想著安排人去調(diào)查這件事。作為山陵使的丁謂真的對此事不知情嗎?肯定不是,更換皇堂是個很大的工程,丁謂不可能不知道,最后雷允恭被殺,丁謂也因為勾結內(nèi)侍被罷黜宰相之位,降為了太子少保。
再之后,丁謂一貶再貶,最后被貶到了崖州,巧合的是,宋朝的名相寇準曾經(jīng)被他陷害也是貶到了崖州。
坐上山陵使的丁謂還沒來得及體面地向相位說拜拜,就被貶了,各位看官們,此事你怎么看?
韓琦兩人山陵使,要為英宗暴病早逝負責?
宋真宗的山陵使是丁謂,那么宋仁宗的山陵使又是誰呢?答案是韓琦。
《宋史》記載,韓琦“琦風骨秀異,弱冠舉進士,名在第二”,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家的榜眼。
韓琦自入仕途之后,便受到了宋仁宗的重用,先后歷任將左監(jiān)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還曾經(jīng)和仁宗一朝的名臣范仲淹抵御西夏,之后又和范仲淹、富弼等人主持“慶歷新政”。
慶歷五年,杜衍、范仲淹等人因為新政實施不利,全被罷黜出京,反倒是宣撫河北的韓琦回了京。
韓琦沒有因為支持新政的朋友都出京而變得低調(diào),身為樞密副使的他,對于行政管理表示了自己的觀點,“指陳其實”,對于范仲淹、富弼等人的遭遇,據(jù)理力爭;在自己的分內(nèi)職責軍事方面,他上疏陳述十三條理由反對修建洛城,結果朝中也沒有回應他。心灰意冷之下,韓琦自己請辭出京,去了揚州,之后他便一直在地方任職,且勵精圖治。
嘉佑元年,韓琦被召回京,為三司使,同年八年,拜樞密使。嘉祐三年,韓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
眼見著宋仁宗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大臣們就開始勸誡他早立太子,以固國本,無奈宋仁宗還是對生兒子抱有執(zhí)念,最后還是拜相的韓琦和副宰相歐陽修等人輪番勸說之下,他終于確立了趙宗實(宋英宗)的皇太子地位。
嘉祐八年,宋仁宗駕崩,宋英宗即位,韓琦為宋仁宗山陵使,加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進封衛(wèi)國公。
很明顯,相比于劉太后和宋仁宗都不待見的丁謂,韓琦助宋英宗上位,且不遺余力地調(diào)和宋英宗和曹太后日益緊張的關系,無疑他是受到宋英宗和曹太后肯定的。
韓琦為宋仁宗的宰相,充山陵使,事后他并沒有辭去相位,很多人都認為英宗即位之初的突然患病于此有關。
在當時的人看來,充當了山陵使的宰相就是“兇相”,如果不辭去相位,就會影響新登基皇帝的龍體,當然,現(xiàn)在看來,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宋英宗上位之后,韓琦、歐陽修等人迎合宋英宗提出要追封英宗生父濮王為皇考,宋仁宗為皇伯父,針對這場到底誰是英宗的“爸爸”的爭論持續(xù)了近兩年,最后以曹太后的妥協(xié)結束了這場所謂的“濮議之爭”。
“濮議之爭”因為宋英宗的早逝而不了了之,且即便韓琦一直支持宋英宗,又有人將宋英宗的早逝和韓琦做了仁宗的山陵使之后沒有辭相有關。
歷史驚人的相似,宋英宗因病久不能上朝,同樣是韓琦建議英宗早立子嗣,于是潁王趙頊為皇太子。
不久之后,宋英宗去世,宋神宗上位。韓琦拜司空兼侍中,并任英宗山陵使,是的,韓琦先后擔任了宋仁宗、宋英宗兩任山陵使。
宋神宗即位之后,終于有人對于韓琦“動嘴”了,御史中丞王陶彈劾韓琦自仁宗嘉佑拜相之后專執(zhí)國柄,君弱臣強,專權跋扈。
宋神宗知道王陶污告,將其罷職,但韓琦這次在宋英宗的永厚陵復土后,便不再入中書門下辦公,堅決辭位。
韓琦堅決辭位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他已經(jīng)兩朝拜相,兩任山陵使,當時很多人就認為他在為仁宗山陵使之后就該辭相,并將宋英宗的早逝歸到了他這個“兇相”身上。
那么韓琦為什么在充任宋仁宗山陵使之后沒有辭相呢?
梨白并不認為他是貪戀權勢,而是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不允許,宋英宗即位后突然暴疾,和曹太后又不是親生母子,兩宮之間還有嫌隙,韓琦在對于醫(yī)治宋英宗的“心疾”以及緩和兩宮關系之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對于韓琦兩任山陵使,各位看官們又是怎么看的?
《宋史》中的奸臣輪番充山陵使,下場都不咋的
轉眼間,咱們就到了宋神宗一朝。宋神宗一朝的大事就是各位小伙伴們在歷史上都背誦過的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將朝廷的官員大致分了兩類,變法派和保守派,自變法以來,兩派就互相攻訐,影響了宋王朝的命運走勢。
之所以提到王安石,就是因為接下來這位宋神宗的山陵使就是王安石變法小分隊的主力蔡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