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進伏了,在咱們北方有句流傳多年的俚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打餅炒雞蛋?!毕嘈琶總€人都聽過這句順口溜一樣的話,可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嗎?今天就讓小淘來為大家科普一下吧。

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段菏洗呵铩飞险f,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比藗冞@才知道,何晏皮膚白嫩并不是涂粉的結(jié)果,而是自然形成的。這里說的“湯餅”就是熱湯面。為什么古人又習慣于在炎炎夏日里吃上一碗熱湯面呢?從南朝學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

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提到: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古稱惡月,而六月也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其實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卻也不乏科學道理。由于新糧營養(yǎng)豐富,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食,吃后發(fā)汗,可以達到驅(qū)病效果。

而伏天除了吃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各種鹵或者湯頭,不僅刺激食欲,還能去除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面”。不過此炒面非彼炒面,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到了唐宋時期,人們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而食。

朝廷在伏里要賞賜大臣酒肉。在西漢時期,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布衣百姓都已經(jīng)把伏日當作一個重大的節(jié)令來慶祝。而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過于西瓜。作為我國的原產(chǎn)食品,西瓜很早即為人們所喜食。我們的先賢也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其寶貴的藥用價值。

清人黃宮繡所著的《本草求真》中談到了西瓜:“西瓜內(nèi)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論男婦大小,朝夕恣食,誠以燥渴之極,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臟入熱,下入小腸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頓冷,煩渴冰消,故書載治太陽陽明中暑及熱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湯之譽。” 從如此生動的描寫可以看出, 古人在喜食西瓜之余,更是十分重視其藥用和醫(yī)學價值。

經(jīng)現(xiàn)代床實驗得出結(jié)論:西瓜汁可治腎炎、急性肝炎、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有趣的是,夏季由于火旺,人多腹瀉,西瓜反而可以起到止瀉的效果。

而最初頭伏吃餃子,只是因為過去物資匱乏,入伏之時恰逢麥收不到一個月,在這個家家有糧的時刻,每家每戶也就都利用這個時候享享口福,正好又有“好吃不如餃子”之說,因此自古以來,餃子也自然成為首選。餃子形似元寶,“伏”與“?!蓖簦虼恕邦^伏”餃子又有“元寶藏?!钡恼f法。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更容易胃口不好,而餃子正是傳統(tǒng)習俗中開胃解饞的食物。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也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頭伏”吃餃子,再喝上熱乎乎的原湯,發(fā)一身汗,有驅(qū)散盛夏“毒火”,彌補悶熱天氣體力消耗的作用。

說到這里,各位讀者懂了其中奧義嗎?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先賢的智慧啊。

1.《“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么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2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