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文化圈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漢字。日本韓國越南古代都沒有文字。中國文化傳入后,他們都努力學習漢字;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開始通過漢字的形式、音、義來表達自己的讀音,如韓語諺語、日語假名、越南語短語等。日本只借用漢字的形義,越南借用漢字的形音義。之后日本用漢字復制平假名、片假名,越南復制南字。但這些字是根據(jù)漢字的部首來劃分組合的,或者是由漢字的草書、楷書轉換而來的。這些國字和真正的漢字相比,地位并不高。

比如“諺語”,又稱“方言”,指的是與漢語相對應的韓語原文,隱含著“農(nóng)民的話”的意思。日語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從名字上告訴我們,這些字是“假名”,而漢語是“正文”、“實詞”、“真名”。在這樣的文化圈里,文人用漢字,優(yōu)雅時尚。用漢字寫的作品可以稱之為高雅有品味,用諺語、假名、悄悄話寫的作品只能稱之為“俚語”、“俗”,或者“女性人物”、“女性文學”。這種想法甚至持續(xù)到20世紀。

在《二十四種中國文化》系列叢書《同一個月亮——中國與東亞》中,南京大學的張、卞兩位作者詳細論述了漢字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亞國家的傳播、影響和演變。我們先跟著兩位教授看朝鮮半島漢字史。

朝鮮半島上的漢字

由于朝鮮半島和中國之間特殊的地理關系,兩國的文化也密切相關。朝鮮時代人們繪制的“混一新疆”地圖,也就是當時人們所理解的世界秩序,中國占據(jù)中心,范圍最廣,朝鮮僅次于中國,與中國相連,而日本比朝鮮小。中國代表“中國”,朝鮮半島是“小中國”。

在漢字廣泛使用之前,朝鮮半島沒有自己的文字,甚至高句麗、百濟、新羅之前的三個朝鮮的語言都不一樣。

統(tǒng)一新羅時代,朝鮮半島全面向唐朝學習。王二年設立國學,元四年改為“三品學”。所謂“讀三品”,就是能把《左傳》、《禮記》、《文選》、《論語》、《孝經(jīng)》三者之一理解為上品;將《屈禮》、《論語》、《孝經(jīng)》作為中國產(chǎn)品;把“曲麗”“小京”當劣質產(chǎn)品傳過去。

由于漢語和韓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韓國人接受漢語也有一個過程。一開始,他們用記錄韓語的方式來表達漢字的發(fā)音。三國時期,為了幫助閱讀,有一種借用漢字的讀音或意思,按照韓語語法來表達的方式,叫做“正讀”。無論是用漢字代替語音還是官方語言,仍然不能滿足普通人表達思想的需要,也不能記錄生產(chǎn)生活積累的知識。朝鮮王朝第四代王世宗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1446年,他頒布了《訓民尹正》,用28個字母組成的拼音文字記錄了所有朝鮮人的發(fā)音,并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唱法。當時世宗在宮中設立“箴言堂”,傳授新詞。這種唱法也叫“諺語”。

世宗在《荀閔尹正序》中說,韓語的發(fā)音與中國不同,書面語與漢語不一樣。普通人很難用中文表達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創(chuàng)作了28個字母,方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使用。韓語音節(jié)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輔音、元音和韻尾。結尾不是單獨創(chuàng)作的,而是根據(jù)輔音的重復來創(chuàng)作的。所以世宗創(chuàng)造的荀民尹正是元音和輔音的結合體。最初,訓民正音有11個元音和17個輔音,共有28個字母。這些字母組合成音節(jié)拼寫漢字,包括字母的排列,如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等。經(jīng)過演變合并,現(xiàn)代韓國社會只用了24個字母。

諺語產(chǎn)生后,由于中國文化和漢字的巨大影響,以及朝鮮士大夫的反對,漢字仍然是朝鮮王朝的主流書寫工具,訓民尹正沒有得到廣泛普及。韓國士大夫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優(yōu)雅、最常用的文字,而“訓民尹正”只是一種“方言”,不能訴諸優(yōu)雅,被稱為“諺語”。

世宗朝臣崔萬里反對道:“自古九州,雖風俗不同,無一人因方言而不是人物?!彼踔琳J為,諺語的使用無異于“棄中國于夷地,所謂棄蘇聯(lián)之香,服蟑螂之丸?!睗h字比作“蘇合香”,諺語則是“郎朗之丸”。直到19世紀末,“諺語”還被視為二流文字,正式文件必須用漢字書寫。

古代朝鮮為了學習漢語,編寫了很多漢語教材,其中最著名的是老七大?!捌虼蟆笔瞧醯さ囊馑?,是中國或中國人的名字。“乞大”指的是中國通行證。《老乞大》最早寫于元代,朝鮮時代出現(xiàn)了諺語的改編版本,以方便學習。

19世紀末以前,漢字在韓國一直占據(jù)主流和正統(tǒng)地位,但甲午戰(zhàn)爭以來,隨著中國大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漢字在韓國的地位開始下降。1895年,素有“朝鮮嚴復”之稱的于所著《西游記》一書,采用了韓中混合體,標志著從純漢字逐漸過渡到韓中混合體。1914年,于發(fā)表了《韓、漢混用作文法》,論述了韓、漢混用的寫作方法和規(guī)律,呼吁多用諺語。也是在1895年,朝鮮王朝進行了改革,也就是所謂的“吳佳張耕”,正式廢除了漢語和官讀漢語,并頒布了“中、漢混合使用”的法律。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朝鮮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對韓國采取文化殖民政策,企圖通過消滅韓文來同化韓國。1938年,日本下令取消中學課程中的韓語教學;自1941年以來,它被迫完全采用日本學校的課程,所有韓國課程都被取消。1945年,韓國收復并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有韓國學者建議所有愛國者都要用韓語。

1948年,韓國頒布了《朝鮮文字特別法》,規(guī)定所有公文都要使用朝鮮語,只有公文的附加條款允許漢字和拼音文字一起使用,并規(guī)定每年的10月9日為“朝鮮文字節(jié)”。1968年,韓國總統(tǒng)樸正熙下令禁止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漢字,并強行廢除教科書中使用漢字。從1970年起,韓國中小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注音文字被完全使用。

但畢竟?jié)h字在朝鮮半島傳播了近2000年,漢字被完全廢除,造成了歷史斷裂和文化斷層。韓國有識之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韓國政府開始全面修改廢除使用漢字的政策。1972年8月,韓國文教部確定并公布了1800個中、高中教育用漢字,恢復了初中的漢語教育。1974年7月,文化教育部《關于初高中教科書使用漢字的政策》中說:“國語和國史教科書使用漢字,從第76學年起,將擴展到整本教科書?!?974年決定學習1800個基本漢字。1999年2月,大韓民國文化旅游部頒布了《漢字使用推廣案例》,規(guī)定政府公文和交通標志應同時使用朝鮮語和漢字。

進入21世紀后,是否恢復漢字在韓國也存在爭議。一些韓國學者和政府官員認為,韓國古籍是用漢字書寫的,為了繼承和了解韓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繼續(xù)使用朝鮮語和漢語。2009年,韓國幾位前總理在中華全國漢字教育促進會的推動下,共同向總統(tǒng)府提出了《關于在小學正規(guī)教育中推行漢字教育的建議》,但目前這一呼吁似乎還沒有落實。

但是韓國的一些歷史建筑已經(jīng)部分恢復了漢字。2010年8月15日,朝鮮王朝太祖時期景福宮正門光華門重建,第二次重新開放。在此之前,光華門被修好了,門上掛著韓國前總統(tǒng)樸正熙用韓語寫的牌匾。修復后的光華門復原了朝鮮王朝高宗時期軍事指揮官任太英用漢字書寫的牌匾。這一舉動遭到了韓國的韓國團體的反對。但為了尊重歷史,廣華門匾額還是用了漢字。

2015年11月底,韓國發(fā)布了韓文版新書《中日韓共有808個漢字》,這是為回應中國代表在2010年東北亞名人協(xié)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的編寫中日韓共有漢字的建議而做出的努力。目前,韓語中70%的詞匯來自漢語,例如,大韓民國憲法中有四分之一的文字是漢字。韓國經(jīng)常引用很多漢語成語和俗語,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耳聞不如目見”,“真心去,金石為開”等等。

在韓國歷史上,漢字并沒有在韓國消失,而是仍然活躍在韓國文化的舞臺上。

1.《韓國人的身份證 為什么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有中文名字?朝鮮半島漢字簡史》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韓國人的身份證 為什么韓國人的身份證上有中文名字?朝鮮半島漢字簡史》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174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