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我一直向東看,想著一條古道上從東到西走來的大批行人。
是3300年前由盤庚國王率領的商朝都城的大遷徙。
他們的起源地是今天的山東曲阜,當時叫選舉。他們的目的地是殷,現(xiàn)在的河南安陽。
這次大遷徙帶來了商朝的黃金時代,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早期的生命力。我們在甲骨文、伏壕墓和青銅器上看到的巨大魅力,就是這種大遷徙的結(jié)果。
但當時商朝很多貴族不贊成遷都,唆使民眾起來反對。年輕的潘庚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今天,我們可以在困難的《尚書》中讀到他關于這件事的講話。這些發(fā)言不知道后人有沒有奏效,但我覺得,總的來說,也應該是真正的“國家領導人”的聲音。
聽起來潘庚在講話中的表情是凝重而情緒化的。
我就簡單摘抄翻譯一下他在《尚書·潘庚》中記載的幾句話。
現(xiàn)在我要帶領你移民定居這個國家。當你不理解我的痛苦,想動搖我的時候,你是在自找麻煩。就像坐在船上卻不愿意過河,只做壞事一起沉下去。這么不愿意合作,只為了幸福,不為了災難,怎么會有未來?怎么能活下去?
現(xiàn)在,我命令你團結(jié)一致,停止用謠言來虐待自己,不要讓別人玷污你的身心。我祈禱上帝保佑你,不要傷害你。我只會幫你。
潘庚在這篇演講結(jié)束時說的話,《尚書》中記載的原文比較簡單——
繼續(xù)活下去!今天,我們將試著和你一起搬家,永遠建造你的家。
翻譯成白話大概是:
走,走,好好活著!現(xiàn)在我要帶領你遷移,在那里永遠安家。
于是,遷都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
有許多單軸兩輪的牛車。裝貨,也載人。
商朝建立之前,商族很早就馴服了牛。被王國維先生考證為商朝“開拓者”之一的王海,曾駕牛車到彝族部落進行貿(mào)易,或直接用牛做貿(mào)易商品。這是中國對“商業(yè)”最早的印象。所以商人控制了牛,在遷徙到盤庚的時候就已經(jīng)熟悉了。
至于騎馬,是在“相土”時期比王海早幾代人學會的。但不是很常見,大部分都是貴族專屬。
在遷徙隊伍中,負重載貨的奴隸更多,他們被牛車馬包圍,步履蹣跚。
西邊,西邊。擺脫IX沒落的噩夢,遠離貴族私門的巢穴,去太陽下山的地方。
西風越來越緊,衣服飄飄。遠處,有了新的起點。
半路上,他們渡過了黃河。
我們不知道他們當時是怎么過黃河的。是木筏還是木頭做的船?花了多少時間?過河有多少人傷亡?但是,作為母親河的黃河深知,正是這種史詩般的集體穿越,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片土地的質(zhì)量,造福了全世界。
渡過黃河再向西北走,在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和河流中,有一個地名在當時還很安靜,但最終會壓制整個中國歷史:殷。
走凈的商朝自然發(fā)展起來。
02
200多年后,商朝衰落,被周朝取代。
商朝皇室有一個叫魏子的人,應該順應了這個歷史變遷,沒有隨商朝滅亡。他是孔子的遠祖。結(jié)果孔子反復說自己是“陰人”。
大概在孔子的前五代,孔子一家又避禍來到山東曲阜。
孔子出生的時候,從潘庚遷到殷,大概有七八百年了。這個來回很久了,夠經(jīng)典了。
西遷王朝及其后繼者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商周文明,孔子所在的魯也獲得了深厚的營養(yǎng)。嚴格來說,當時的魯已經(jīng)成為禮樂氛圍最濃的文化中心,這也是孔子在這里成為孔子的原因。
文化意義上,曲阜這個起點,變成了終點。這個往返夠長夠經(jīng)典。
孔子知道自己成了周朝禮樂制度的主要捍衛(wèi)者,但周朝的歷史樞紐一直在家鄉(xiāng)的西部,從小就對西部有著深深的審視。三十四歲時,他終于出發(fā)去西方,并前往洛邑,在那里周名義上是世界的主人。
他已經(jīng)過了自己定義的“站起來”的一年,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行為方向,在社會上獲得了很大的聲譽,所以他的西游有點風格。魯國的君主給了他車馬的仆人,還有其他人陪伴著他。然后,沿著洶涌的黃河,一路向西。
從山東曲阜到河南洛陽,在今天的交通條件下并不算太近,但在孔子時代,確實是一條很長的路。
孔子一路上想得最多的,是洛陽的資深學者老子。
千里之行,往往只為一人。這次來參觀的人對李周非常了解和熟悉,是周朝的圖書管理員。當然也可以說是檔案館館長或者管理員。史書記載的身份是“周壽藏書室史”。這里的“歷史”是指“官員”。
老子太玄乎了,連司馬遷寫他的時候都讓人摸不著頭腦。由此,孔子究竟是大是小,孔子是否向他求禮,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我的判斷很明確。我比孔子大,孔子很有可能向他求禮。做出這個判斷的學術過程非常復雜,不方便在一篇短文中詳細推導。
記得去年在休斯頓中央銀行禮堂講中國文化史,一位中國歷史學家遞給我一張紙條,說他看到了一些證明老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的資料,讓我?guī)退忉屢幌?。我說,你一定是在一些史書上看到老子和太史是一個人。老子有一次出了西方的漢沽關,太史公也是出了西方的漢沽關去找秦獻公的,他出關的時間是孔子死后100多年,所以事情就搞混了。此外,根據(jù)《老子》中的一些語言習慣,有學者認為此書是孔子之后修訂的。在我看來,更可信的數(shù)據(jù)證明,把老子和太史公混為一談是在漢初。按照老子的出世思想,他怎么可能通關去秦獻公?至于古籍的語言習慣,則與后世弟子的不斷發(fā)揮和補充有關,先秦時期的許多古籍中都有。
我相信孔子很有可能向老子要禮,不僅僅是因為《禮記》、《莊子》、《孔子家語》、《呂氏春秋》等古籍相互印證,更是因為一個心理學分析:儒道兩家是比較對立的,儒家的強勢到不想否認孔子向老子要禮。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難以否認。
接下來的問題是,孔子問老子什么,老子怎么回答?
有很多說法,不應該輕易接受。其實各種論證都是猜測最大的可能性。
我認為有兩種有趣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問老子李周,老子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他不應該再堅持李周了。另一種說法是,老子開導孔子為長者,君子隱之,戒驕戒貪。
如果有第二種說法,那就是不禮貌。但是當我想來的時候,很正常。當時孔子才三十多歲,他的名聲主要來自他的故鄉(xiāng)魯。遠在洛陽的老子對他不是很了解。去的時候看到車馬仆從,又聽說是魯提供的,老子完全可以要求他避免排場,驕傲,貪婪。
按照老子的想法,周朝沒救了,沒必要救。一切都要順其自然,那就是通往世界的路。如果你太急于治國平天下,肯定會誤國亂天下。所以他的目的地是長途跋涉,消失在無人知曉的荒野中。
孔子當然不贊成。他應該對整個世界負責。他應該用紳士的善意重建一種有序、誠實、寬容的禮貌和音樂狀態(tài)。他的使命是教育他的弟子,然后帶他們進行長途旅行,游說各國當局。
他們都很高尚,但是不能互相說,因為基本概念太不一樣了。不過有老子的淡定和孔子的尊重,他們不會不高興。
魯迅后來在他的小說《出關》中構(gòu)思,他們說話生硬,孔子有責任,這是由于五四時期對孔子的一些偏見,當然更多的是由于小說家的幽默和嘲諷。
說真的,這是兩位真正站在全人類思想頂端的偉大先賢的會議,這是中華民族兩位精神創(chuàng)始人的會議。兩千五百二十年前的洛陽,應該有一只鳳凰在歌唱。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刮風還是下雨,都很貴。
他們說再見很久了。
一個難得的天才很難遇到另一個難得的天才。他們總是會遇到追隨者、崇拜者、嫉妒的人和詆毀者。這些人再怎么熱情,再怎么惡毒,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等級的對話者,最好是對手,才會有神奇的精神硬化。硬化的結(jié)果很可能改變自己,但更有可能強化自己。不是固執(zhí),而是因為最高層次的反證而產(chǎn)生的新意識。就像天空和秋水突然相映成趣。天更知道是天,秋水更知道是秋水。
今天在這里,老子更知道自己是老子,孔子更知道自己是孔子。
他們會更清楚地走向相反的方向。一切都不一樣,只有兩件事是一樣的:一是都是百代君子;第二,他們會長途跋涉。
他們都想把自己偉大的理論變成長長的腳印。
03
老子否認自己有大義,甚至不贊成天下大義。
他認為最偉大的理論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說清楚很不自然。于是說:“道可道,非常道;很出名,但不是很出名?!?。
本來,他連這些話都不想寫下來。因為一旦寫了,就要框定道,而道卻不能框定;一旦寫出來,一定要分類為某個名字。不分類就不命名,但一旦分類就不再是它自己了。那么,如果你根本不碰這個詞或名字,你還能寫什么呢?
把筆扔掉。去掉自以為是的詞語和概念。
年齡也不小了。他覺得期待已久的一天到來了。
他活到今天,沒有給世界留下任何短文或教導?,F(xiàn)在,你可以隱居起來,死在習俗之外的沙漠煙霧中。
他覺得這就是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一點悲傷和快樂都沒有。屬于自然是最好的結(jié)局,結(jié)局仿佛沒有盡頭。
在他看來,人就像水,溫柔而安靜地流向卑微的地方,也許是滋潤和灌溉著什么,卻沒有痕跡。最后,它會泄漏、蒸發(fā)、蒸發(fā),并變得混濁甚至渾濁。這是自然之道。人也應該這樣做,把生命泄漏在沙漠里,蒸發(fā)在荒野里,這樣就沒人能入侵了?!耙驗樗麄冇肋h不會變大,他們可以變大。”。
“大”在老子看來就是“道”。
現(xiàn)在他要出發(fā)了,騎著青牛,向函谷關進發(fā)。
向西。還是古西風,古西風路。
洛陽離漢沽關不近,再往西會到潼關,就是今天陜西的邊界。我騎在青牛背上,慢慢地走著。需要多長時間?不知道。幸好他不著急。
到了漢沽關,我們都聽說了接下來的事情。關隱Xi,海關官員,是一個文化愛好者。看到世界上從未留下文字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要出關隱居,提出請求。他可以留下一本書作為批準通關的條件嗎?
這個要求,對于老子來說,太多太難了。好在老子總是有麻煩。就這樣寫啊寫,他一口氣寫了五千字。那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道德經(jīng),也就是老子。
他寫完之后,通過了海關。司馬遷曰:“不知何事?!?/p>
這個結(jié)局最像他?!兜赖陆?jīng)》的真正結(jié)局是在沙漠里,但不是為觀音Xi。
魯迅的“出關”這一段寫得很好:
老子連連謝過他,合上口袋,和大家一起走下城樓到大門口,還要牽著幼牛走;觀音Xi盡力勸他上牛,但放棄后,他終于上了。告別后,他轉(zhuǎn)過牛頭,慢慢向軍坂路走去。
沒多久,牛松手了。所有人都在大門口看著,走了兩三丈遠,分辨不出白發(fā)、黃袍、青牛、白兜,然后頭上的灰塵漸漸升起,遮住了人和牛,全都變成了灰色。過了一會兒,只有黃晨在翻滾,什么也看不見。
老子白口袋里有15個寫道釋道德經(jīng)的封號,又是魯迅的小說手法。我喜歡魯迅的散文描寫老子通關后的情景,特別是把白、黃、藍變成灰再變成黃塵的色彩轉(zhuǎn)換。而且還寫著觀音Xi回關后,“窗外一陣風,黃晨來吹,使天暗了半天”。老子會怎么樣,令人擔憂。
反正這是中國第一代先賢的背影。
我們不知道觀音Xi是如何處理這5000個漢字的,只知道他們被留下了。2500多年后,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世界上被翻譯成外語幾千年的作品是《圣經(jīng)》,其次是《老子》。《紐約時報》宣布,老子在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作家中排名第一。根據(jù)世界上哲學造詣最高的德國的調(diào)查,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本老子。
你要感謝觀音Xi嗎?不知道。
04
我們不知道我寫完五千字后出關的時間。我們只知道孔子在拜訪老子20年后才開始長途跋涉。
其實孔子這20年一直在走,教育,考察,游說,當官。他也去過泰山東北部的齊國,但沒有走太遠。55歲時,他終于離開了家鄉(xiāng)魯,開始和他的學生周游世界。
當時所謂的“民族”都是地方諸侯國,是獨立的政治實體和軍事實體,雖然與秦漢以后的民族觀念不同。除了征服或者結(jié)盟,誰也管不了誰。
孔子的旅行有點匆忙,也有點憂郁。他想在魯身上做一個仁政的實驗,自己也掌握了一些權力,但最終還是克服不了長期以來“欺眾與兵斗”的政治傳統(tǒng),被魯?shù)馁F族所拋棄。
他之前曾寄希望于鄰齊國,但齊國又有另一種廣闊開放的政治理念,與他的禮樂思想格格不入。比如小小的杰出宰相嚴嬰,雖然也講“禮”,但覺得孔子的“禮”太繁瑣,太倒退。更有甚者,孔子還為了魯?shù)耐饨焕娴米锪她R。因此,他別無選擇,只能沿著黃河向西,保衛(wèi)國家。
向西,一直向西,依然是古老的西風,西風古道。
二十年前我去洛邑問老子的時候,也是往西走。當時走的是南路,這次走的是北路。老子去了西方,孔子也沒有老子走得遠。老子之道止于流沙黃塵,孔子之道止于鞏義紅塵。
對,紅塵。目前它是郭瑋的地盤?孔子仔細看了看路邊的景象,高興地說:“這里人多!”
他身邊的同學問:“一個地方人口足夠了,接下來該怎么處理他們?”
孔子只回答了兩個字:“有錢?!?/p>
“發(fā)財之后?”學生又問。
還是兩個字:“教。”
孔子用最簡單的回答表明,他早就考慮過如何治國的成熟問題??紤]成熟的標志,是不猶豫,不啰嗦。
學生早就習慣了撿老師隨口吐出來的精金美玉。師生一行就這樣滿懷信心地來到了衛(wèi)國的首都迪丘。這個地方在今天河南省濮陽市的西南部。
孔子住在嚴卓舉家里。不久,魏國的君主衛(wèi)靈公見到了孔子。
從一開始就打聽孔子在魯?shù)馁旱摗?鬃踊卮鹫f工資是6萬桶,衛(wèi)靈公馬上答應按同樣的數(shù)目給。不上班就把高級官員的工資送人,聽起來讓人耳目一新,但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人郁悶了??鬃忧Ю锾鎏?,不是為了拿工資,而是為了問政治。衛(wèi)國的朝廷在這方面沒有給他任何機會。相反,孔子因為參與了某個政治事件,一度與衛(wèi)國某個名人有關聯(lián),因此也被懷疑和監(jiān)視,不得不匆匆離開。
在接下來的十四年環(huán)游世界中,這個開始被重復了。
大多數(shù)君主一開始都歡迎和尊重孔子,愿意給他更好的物質(zhì)待遇,但根本不在乎他的政治觀點,也不希望他參與國家政治。
孔子只能一次次失望的離開。每次離開,他總是在天上嘆氣。每次他到達,總是充滿希望。
正是這種希望讓他的旅行不至于結(jié)束。
05
那十四年,他從55歲到68歲。到了這個年紀,就算是預期壽命大大延長,也不適合在外流浪。然而,孔子這樣一位偉大的學者,卻在晚年付出了無盡的長途跋涉,實在令人震驚。
更讓人震驚的是,在過去的14年里,他遇到了冷眼、嘲諷、搖頭、威脅、推拒、被追,但他絲毫沒有猶豫的停下來。
他無處可停。任何地方都愿意歡迎一個有名氣有知識但沒有政治見解的人。任何地方都愿意支持他,崇拜他,崇拜他,只要他只是一個很少說話的偶像。然而,他絕不會那樣做。
所以,他總是在路上。
《在路上》曾是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時髦命題,東方華人世界出現(xiàn)了“別問我從哪里來,故鄉(xiāng)很遠”的無家可歸潮流。年輕的流浪者,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大多都是在玩了幾年后結(jié)束流浪,開始努力學習。智力較高的也可能讀孔子。當他們讀的時候,不禁自嘲。原來早在2500年前,一位人類精神的偉大大師直到60歲還在自我放逐,年復一年還在流浪。他14年不走大路不回老家!
最徹底的“現(xiàn)代派”出現(xiàn)在最遙遠的古代,可能會讓一些只能用歷史年表來談事情的研究者放松一點。
每年在路上,總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支撐著他。一天,孔子路過匡迪,被匡甸人誤認為是殺了當?shù)氐年柣?。他被暴力拖垮,被拘留了五天。剛逃出來,就在幾里之外,在迪普遇到了叛亂,被普仁拘留。幸運的是,學生們戰(zhàn)斗并講和,他們設法逃脫了。在最危險的時候,孔子安慰學生說:
既不在,文不在?斯文死后,死者可能與斯文沒有關聯(lián)。天道未失斯文,匡民為所欲為!
我的意思是,當周文王消失后,文明的事業(yè)會落在我們身上嗎?如果天意不想保持溫柔,那么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會那么投入溫柔。如果上帝想留住斯文,這些狂人能對我怎么樣?
那一次,從陳果到郭裁,我們在半路上不小心掉進了戰(zhàn)場,大家差不多七天沒吃飯了??鬃舆€用鋼琴安慰學生。
孔子看著大家說:“我們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么我們總是在荒野中徘徊?”
學生魯茲說:“我怕我們?nèi)什粔?,人家不信;也許我們的智慧不夠,別人很難落實我們的想法。”
孔子不以為然,說:“如果仁能使人相信,為什么伯夷和舒淇會餓死?如果智慧必須奏效,為什么比干會被殺死?”
學生子貢說:“可能老師的理想太高,所以處處不合。老師能不能把理想降低一點?"
孔子回答說:“最好的農(nóng)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成,最好的工匠不一定能讓人滿意。一個人即使能有條不紊的傳播他的理論,也不一定能被別人接受。如果你不完善自己的理論,只追求世界的接受,你的野心就太低了。”
學生顏回說:“老師有崇高的理想,別人不相容,可見一個君子的真性情。如果我們的理論不完善,那是我們的恥辱;如果我們的理論很完美,但仍然不能被別人接受,那就是別人的恥辱?!?/p>
孔子對顏回的回答最為滿意。他笑了笑,好笑的說:“你是年輕的嚴家,等你賺錢了,我就把賬給你!”
說笑了一陣,還是餓。后來,幸運的是,學生子貢自己去了戰(zhàn)場,并在獲救前把他的頭與寫這封信的守城醫(yī)生沈諸梁連在了一起。
06
孔子在路上總是背負著一個矛盾:一方面,他覺得所有的君子都應該讓世界完全接納自己;另一方面,我覺得任何一個君子都不可能被這個世界完全接受。
這個矛盾,盡管他很聰明,也解決不了;中庸之道,和他一樣,無法調(diào)和。
在我看來,這不是君子的不幸,而是君子的大幸,因為“君子”這個概念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從一開始就把“二律背反”放在里面,使君子立刻變得深刻。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就要承擔這個矛盾。用今天的話來說,一個是廣泛的社會責任,一個是自我精神上的堅守,看似完全對立,互不相容,但卻構(gòu)成了類似周易八卦的互補漩渦。它們在互補上還是互斥的,雖然互斥但還是互補,所以咬得很緊,很難分開,永遠旋轉(zhuǎn)。
這是大師的成就,這是工匠大師的門。
單向的動機和結(jié)果,直線的行動和回報,雖然可以成就一些事情,卻永遠形成不了風云變幻的大氣象。后人總有很多學者喜歡幸災樂禍孔子拒絕到處游說到處求官的尷尬。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鬃訛楣偃菀祝菔廊菀?,成名容易,被埋沒容易,但是困在一端的孔子不會成仙。它必須是一個強大的張力結(jié)構(gòu),任何張力結(jié)構(gòu)都必須得到相反方向的支撐和平衡。
在我看來,后人沒有必要批判孔子保守倒退。就像批評泰山,為什么南坡要承受那么多陽光,讓北坡承受那么多風雪?
只有一個答案可以期待:“因為我是泰山?!?/p>
偉大的孔子深知自己的偉大,所以他從不為南坡的陽光感到驕傲,也不以北坡的積雪為恥。
那時候在鄭國新鄭酒吧。孔子與學生分開,獨自站在城門口。有人告訴還在找他的同學:“東門外站著一個高個子老頭,氣喘如牛?!睂W生們找到他,告訴他,他高興地說:“說我像個喪家犬?真的喜歡!真的喜歡!”他的快樂令人著迷。
我同意一些學者的觀點,孔子對我們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種迷人的“人生感悟”。好,大方,優(yōu)雅,快樂,健康。他用艱辛的旅程,造就了一個充滿魅力的紳士。
君子之道在中國歷史上很難實行,基于君子之道的治國之道更加坎坷。但是,從遠處看,在這條路和那條路的起點,高大的真君讓我們永遠感到溫暖和真實。
07
但是太陽總是西沉,黃昏的西風有點凄涼。
孔子回到家鄉(xiāng)時已經(jīng)六十八歲了。當他回家時,他發(fā)現(xiàn)他的妻子一年前就去世了。孔子五十五歲開始遠行,再也沒有見過妻子。在世界上不斷宣揚倫理道德的人,站在妻子的墳前瑟瑟發(fā)抖。我不知道該說什么,我的妻子!
獨生子孔鯉在七十歲時又去世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老人驚恐。他讓中國人真正理解了家,但是他的家被自己的腳踩壞了。
這時只剩下學生和老人的親戚。
但是,學生和學生很難把握。七十一歲時,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去世了。最后,他哭著喊了一聲:“天道傷心!天哀!”
72歲時,他忠誠的學生魯茲也去世了。魯茲英勇而悲慘地死去。幾乎與此同時,另一個他非常看重的學生冉庚也去世了。
孔子一直在拼命忙著他去世的消息。來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他還在大規(guī)模整理六經(jīng)。尤其是春秋時期,他消耗的精力最多。這是一部編年史,決定了中國史學在后世的一種重要編纂模式。在這本書中,他表達了正名、統(tǒng)一、天命、尊王、抗夷等一系列社會歷史觀念,深刻塑造了中華千年精神。
有一天,在編《春秋》的時候,聽說有人在西方追殺仁壽林。他頓時感到無比興奮,仿佛蘊含著“命運”的訊息,嘆息道:“我的路好窮!”于是,在《春秋》里,我寫下了“得了林”這幾個字,就停止了寫,也就停止了寫《春秋》。他的編年史結(jié)束了。后來版本的春秋都是他的弟子寫的。
“西方得了獎”,又是西方!他又抬頭向西看。命運還是從那里來,從潘庚遠的地方來,從老子消失的地方來。古道西風,古道西風。
漸漸地,高大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疾病接踵而至。他知道時間快到了。
那天他想唱幾句。打開一試,她的聲音有些顫抖,但依然渾厚。他拖著長長的結(jié)局唱了三句:
泰山?jīng)]落了!
梁不好!
哲學家都是弱者!
唱完七天,這泰山真的倒了。隨著南坡的陽光和北坡的積雪一起崩塌。
幾千里的古道,幾千里的西風,一下子凝聚在他床前的那雙麻鞋下。
1.《余秋雨作品 余秋雨作品:古道西風》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余秋雨作品 余秋雨作品:古道西風》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157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