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眾目睽睽之下,撒的彌天大謊,能瞞多久?
美國給出的答案是,18年。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解放”伊拉克人民為由,發(fā)起了伊拉克戰(zhàn)爭。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電視直播的戰(zhàn)爭,關注度空前。
18年來,美軍從未徹底離開伊拉克的土地,時至今日,所謂的“化學武器”,仍沒有找到。美伊最近的一次會談中,美國承諾將所余作戰(zhàn)部隊撤出伊拉克。
這場戰(zhàn)爭,似乎要“不明不白”地結束了。
在過去18年,拆穿這個謊言的嘗試從未間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也站了出來。
一位是2003年參戰(zhàn)的美國士兵杰西卡·林奇,她在國會上作證,揭露了美軍的謊言。
第二位,是美國退役四星上將克拉克,他在2007年接受采訪時提到,就連美軍的高級軍官,都不知道“為什么要打伊拉克”。
第三位,是美國現(xiàn)任副總統(tǒng)哈里斯,她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提到,美國過去的戰(zhàn)爭,其實都是“為石油而戰(zhàn)”。
謊言背后的真相似乎越來越清晰。
從林奇到哈里斯,無論是參與戰(zhàn)爭的士兵,還是美國軍方高層,甚至是和這場戰(zhàn)爭沒有交集的美國領導人,都不愿再為這個謊言粉飾。
如今,這個謊言即將走向終點,然而18年前它是緣何而起,這個謊言的代價又是什么?
圖上的女兵,就是杰西卡·林奇。2007年4月24日,對于她來說,是個決定人生命運的日子。
在這之前,她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戰(zhàn)斗英雄,是《新聞周刊》的封面人物,她的事跡也被好萊塢拿去,改編成電影上映。
那天,她去國會作證。頃刻間,所有的榮譽離她遠去,她的身份發(fā)生了180°的反轉——現(xiàn)在,她是美軍的“敗類”了。
時間撥回到4年前,2003年4月,美國軍方公布了一名叫做杰西卡·林奇的19歲女兵,在伊拉克戰(zhàn)場的英勇事跡。
林奇所在部隊遭遇伏擊,在這樣的情形下,林奇頑強抵抗,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而后又拼死肉搏,直至被俘。不久,美軍獲得的情報稱,林奇被俘后,受到了虐待與強暴。
為了維護人權,美軍決定派出海豹突擊隊與特別救援小組,“拯救女兵林奇”,CNN的攝像師,也被允許參與到這場救援行動,并進行全程拍攝。
幾天后,CNN拍攝到的片段,震撼人心——美軍特種部隊在夜色和炮火的掩護下,乘坐直升機破窗而入,將滿身是傷的林奇救走。
拯救林奇的行動,極大地提振了美軍的士氣,消息傳回國內,更是一片歡騰,就連道瓊斯指數(shù),也因此上漲了2.7%。
12天后,林奇被接回美國治療,她受到了眾多美國民眾的歡迎。當月,她成為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人物。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也宣布,要將林奇的經歷,拍成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在短短7個月后,就被安排上映,它也成為美國發(fā)動這場“正義之戰(zhàn)”的象征。
同軍方和媒體的狂熱不同,事件的主角林奇,卻顯得異常沉默。當歡呼聲消散,人們開始回顧這場行動時,真相陸續(xù)浮出水面。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在遭遇伏擊后,林奇乘坐的軍車被炮彈擊中,撞向了另一臺汽車,兩車相撞,才是林奇重傷的原因。
而伊拉克的醫(yī)護人員救了林奇。在得知美軍要“營救”林奇時,伊方還主動表示,可以暫時撤離相關人員,為美軍提供鑰匙,接走林奇。
但美軍拒絕了這個提議,放著大門不走,反而要“英勇”地破窗而入。參與救治林奇的醫(yī)生回憶稱,美軍打的是空包彈,因為他們知道醫(yī)院里,并沒有敵軍。
即便這樣,美國特種兵仍在高喊,“快!快!快!”但事實上,當時最緊張的,是醫(yī)院的工作人員。
整個過程,就像是在片場拍電影。林奇的故事,是一個美軍精心包裝,用來哄騙美國人的謊言。
美軍想要通過塑造伊拉克“踐踏人權”的形象,來證明自己發(fā)起這場戰(zhàn)爭的“正義性”。
其實,早在2003年年初,在美軍的授意下,美國媒體就開始為軍事行動“造勢”。《紐約時報》稱薩達姆在其執(zhí)政的23年期間,使伊拉克陷入中世紀般血腥的屠殺,還向鄰國輸出恐怖主義。
▲加拿大廣播公司將巴士拉的一條公路,稱為“死亡公路”
據(jù)統(tǒng)計,美軍在伊拉克境內引爆的貧鈾彈超過3400噸,也就是說,平均每平方公里,都有將近8公斤鈾化合物遺存。
伊拉克環(huán)境學者拉緹芙在接受《深度國際》采訪時表示,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研究,癌癥及與輻射相關病癥發(fā)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十萬人里有一個患者。
而伊拉克的患病率,要高出600倍,并且,仍在不斷升高。
號稱為人權而戰(zhàn)的美國,卻極大地踐踏了人權。
放射性物質會引發(fā)細胞突變,而鈾的衰變是45億年。這也意味著,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這不是簡單的轟炸,而是種族滅絕。
貧鈾彈,只是美軍在伊拉克侵犯人權行徑的縮影,美軍的侵略,同樣剝奪了伊拉克平民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利。
戰(zhàn)爭期間,美軍共向伊拉克投放了2.7萬多枚炸彈,幾乎完全地摧毀了伊拉克的基礎設施,伊拉克民眾,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
轟炸同樣炸毀了伊拉克的石油管道,而這是伊拉克當時唯一可以獲取外匯的方式,這也意味著,伊拉克的經濟,幾近崩盤。
各種武裝勢力開始在伊拉克盤踞,之后,伊拉克又爆發(fā)了內戰(zhàn),槍炮聲成為了伊拉克的常態(tài)。持續(xù)惡化的安全局勢使得伊拉克的失業(yè)率高達60%。
戰(zhàn)亂又引發(fā)了頻繁的暴力事件,平均每周,伊拉克境內要發(fā)生1000多起的暴力事件。
世界糧食計劃署的一項報告稱,伊拉克的“脆弱性”已經達到史無前例的水平,超過53%的居民食不果腹、近75%的15歲以下兒童為了幫助家人獲取食物而不得不輟學工作。
由于缺乏學校建筑資源和資金援助,伊拉克的孩子們沒有校舍,只能用“公交課堂”替代。
伊拉克戰(zhàn)爭結束4年后,當年推翻薩達姆雕像的朱布里又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在談及伊拉克這4年的變化時,他說的最多的詞,是后悔:“現(xiàn)在的每一天都比過去更糟糕?!?/p>
后悔,已經為時已晚。一些伊拉克人想過補救——伊拉克議員薩拉姆·沙姆里曾經要求美國做出賠償。
權威國際機構估計,美國的入侵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80億美元,重建伊拉克基礎設施和房屋的費用為120億,合計起來至少要賠償200億美金。但這些要求,最終都石沉大海。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2019年伊拉克人均預期壽命68.9歲,排名121位——低于戰(zhàn)前。
這場戰(zhàn)爭也導致20-25萬平民死亡,250萬伊拉克人民成為難民,流離失所。
這些人權災難的根源,是美國,為了制造這場災難,美國政客,蓄謀已久。
▲拉姆斯菲爾德寫給手下的字條上,有“SH”的字樣,這是薩達姆的姓名縮寫
當晚,恐襲發(fā)生12個小時后,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在白宮發(fā)表全美電視講話:今天,我們珍視的自由受到了攻擊,我們不會區(qū)別對待,區(qū)別對待那些犯下此種行動的恐怖分子和為他們提供庇護的人。
最后這小半句,就是特意加上去的。美國要先給伊拉克“定罪”,至于證據(jù),慢慢“找”就好。
很快,副總統(tǒng)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拿出了兩份“相關情報”,其中一份,是從捷克情報部門那里“聽說”的,講的是“9·11”其中的一名劫機者,曾于5個月前,在布拉格同伊拉克情報部門的高官見面。
這份被拉姆斯菲爾德當做寶貝的情報,也受到了中情局的關注,他們在調查后發(fā)現(xiàn),這個人當時還在佛羅里達州服刑。
圖上的女兵,就是杰西卡·林奇。2007年4月24日,對于她來說,是個決定人生命運的日子。
在這之前,她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戰(zhàn)斗英雄,是《新聞周刊》的封面人物,她的事跡也被好萊塢拿去,改編成電影上映。
那天,她去國會作證。頃刻間,所有的榮譽離她遠去,她的身份發(fā)生了180°的反轉——現(xiàn)在,她是美軍的“敗類”了。
時間撥回到4年前,2003年4月,美國軍方公布了一名叫做杰西卡·林奇的19歲女兵,在伊拉克戰(zhàn)場的英勇事跡。
林奇所在部隊遭遇伏擊,在這樣的情形下,林奇頑強抵抗,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而后又拼死肉搏,直至被俘。不久,美軍獲得的情報稱,林奇被俘后,受到了虐待與強暴。
為了維護人權,美軍決定派出海豹突擊隊與特別救援小組,“拯救女兵林奇”,CNN的攝像師,也被允許參與到這場救援行動,并進行全程拍攝。
幾天后,CNN拍攝到的片段,震撼人心——美軍特種部隊在夜色和炮火的掩護下,乘坐直升機破窗而入,將滿身是傷的林奇救走。
拯救林奇的行動,極大地提振了美軍的士氣,消息傳回國內,更是一片歡騰,就連道瓊斯指數(shù),也因此上漲了2.7%。
12天后,林奇被接回美國治療,她受到了眾多美國民眾的歡迎。當月,她成為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人物。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也宣布,要將林奇的經歷,拍成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在短短7個月后,就被安排上映,它也成為美國發(fā)動這場“正義之戰(zhàn)”的象征。
同軍方和媒體的狂熱不同,事件的主角林奇,卻顯得異常沉默。當歡呼聲消散,人們開始回顧這場行動時,真相陸續(xù)浮出水面。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在遭遇伏擊后,林奇乘坐的軍車被炮彈擊中,撞向了另一臺汽車,兩車相撞,才是林奇重傷的原因。
而伊拉克的醫(yī)護人員救了林奇。在得知美軍要“營救”林奇時,伊方還主動表示,可以暫時撤離相關人員,為美軍提供鑰匙,接走林奇。
但美軍拒絕了這個提議,放著大門不走,反而要“英勇”地破窗而入。參與救治林奇的醫(yī)生回憶稱,美軍打的是空包彈,因為他們知道醫(yī)院里,并沒有敵軍。
即便這樣,美國特種兵仍在高喊,“快!快!快!”但事實上,當時最緊張的,是醫(yī)院的工作人員。
整個過程,就像是在片場拍電影。林奇的故事,是一個美軍精心包裝,用來哄騙美國人的謊言。
美軍想要通過塑造伊拉克“踐踏人權”的形象,來證明自己發(fā)起這場戰(zhàn)爭的“正義性”。
其實,早在2003年年初,在美軍的授意下,美國媒體就開始為軍事行動“造勢”?!都~約時報》稱薩達姆在其執(zhí)政的23年期間,使伊拉克陷入中世紀般血腥的屠殺,還向鄰國輸出恐怖主義。
▲加拿大廣播公司將巴士拉的一條公路,稱為“死亡公路”
據(jù)統(tǒng)計,美軍在伊拉克境內引爆的貧鈾彈超過3400噸,也就是說,平均每平方公里,都有將近8公斤鈾化合物遺存。
伊拉克環(huán)境學者拉緹芙在接受《深度國際》采訪時表示,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研究,癌癥及與輻射相關病癥發(fā)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十萬人里有一個患者。
而伊拉克的患病率,要高出600倍,并且,仍在不斷升高。
號稱為人權而戰(zhàn)的美國,卻極大地踐踏了人權。
放射性物質會引發(fā)細胞突變,而鈾的衰變是45億年。這也意味著,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片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這不是簡單的轟炸,而是種族滅絕。
貧鈾彈,只是美軍在伊拉克侵犯人權行徑的縮影,美軍的侵略,同樣剝奪了伊拉克平民生存與發(fā)展的權利。
戰(zhàn)爭期間,美軍共向伊拉克投放了2.7萬多枚炸彈,幾乎完全地摧毀了伊拉克的基礎設施,伊拉克民眾,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
轟炸同樣炸毀了伊拉克的石油管道,而這是伊拉克當時唯一可以獲取外匯的方式,這也意味著,伊拉克的經濟,幾近崩盤。
各種武裝勢力開始在伊拉克盤踞,之后,伊拉克又爆發(fā)了內戰(zhàn),槍炮聲成為了伊拉克的常態(tài)。持續(xù)惡化的安全局勢使得伊拉克的失業(yè)率高達60%。
戰(zhàn)亂又引發(fā)了頻繁的暴力事件,平均每周,伊拉克境內要發(fā)生1000多起的暴力事件。
世界糧食計劃署的一項報告稱,伊拉克的“脆弱性”已經達到史無前例的水平,超過53%的居民食不果腹、近75%的15歲以下兒童為了幫助家人獲取食物而不得不輟學工作。
由于缺乏學校建筑資源和資金援助,伊拉克的孩子們沒有校舍,只能用“公交課堂”替代。
伊拉克戰(zhàn)爭結束4年后,當年推翻薩達姆雕像的朱布里又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在談及伊拉克這4年的變化時,他說的最多的詞,是后悔:“現(xiàn)在的每一天都比過去更糟糕。”
后悔,已經為時已晚。一些伊拉克人想過補救——伊拉克議員薩拉姆·沙姆里曾經要求美國做出賠償。
權威國際機構估計,美國的入侵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80億美元,重建伊拉克基礎設施和房屋的費用為120億,合計起來至少要賠償200億美金。但這些要求,最終都石沉大海。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2019年伊拉克人均預期壽命68.9歲,排名121位——低于戰(zhàn)前。
這場戰(zhàn)爭也導致20-25萬平民死亡,250萬伊拉克人民成為難民,流離失所。
這些人權災難的根源,是美國,為了制造這場災難,美國政客,蓄謀已久。
▲拉姆斯菲爾德寫給手下的字條上,有“SH”的字樣,這是薩達姆的姓名縮寫
當晚,恐襲發(fā)生12個小時后,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在白宮發(fā)表全美電視講話:今天,我們珍視的自由受到了攻擊,我們不會區(qū)別對待,區(qū)別對待那些犯下此種行動的恐怖分子和為他們提供庇護的人。
最后這小半句,就是特意加上去的。美國要先給伊拉克“定罪”,至于證據(jù),慢慢“找”就好。
很快,副總統(tǒng)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拿出了兩份“相關情報”,其中一份,是從捷克情報部門那里“聽說”的,講的是“9·11”其中的一名劫機者,曾于5個月前,在布拉格同伊拉克情報部門的高官見面。
這份被拉姆斯菲爾德當做寶貝的情報,也受到了中情局的關注,他們在調查后發(fā)現(xiàn),這個人當時還在佛羅里達州服刑。
▲這是中情局局長約翰·布倫南寫給總統(tǒng)的信件,信上提到,來自捷克的情報有誤
眼看著中情局這么“不上道”,一個月后,拉姆斯菲爾德在國防部成立了“特別計劃辦公室”,自己“搜集”情報。
這個辦公室最先盯上的,是來自阿富汗的戰(zhàn)俘。
在辦公室成立之時,副總統(tǒng)切尼就從小布什那里拿到一份秘密授權——阿富汗俘虜不需要再上民事法庭,而是接受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審判。
在用了幾種“手段”之后,拉姆斯菲爾德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名叫做阿勒利比的戰(zhàn)俘招供,薩達姆曾經為基地組織提供過化學武器訓練。
根據(jù)這份“證據(jù)”,一個多月后的2002年1月20日,小布什發(fā)表國情咨文。他在演講中,將伊拉克,列為“邪惡軸心”。
從那天后,美國的高官、美國的媒體,都在重復著同一個信息:薩達姆擁有并生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但在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結束后,聯(lián)合國安理會已經成立了“核查伊拉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特別委員會”,在長達7年多的核查中,光是核查小組,就有幾千個,伊拉克幾乎已經被翻了個“底朝天”。
這些小組中,有不少是美國中情局安插的情報人員,但他們仍沒有找到任何證據(jù)。
這時,小布什開始要求國會授權發(fā)動對伊戰(zhàn)爭。而國會,需要中情局的“國家情報評估報告”——這是最高級別的情報報告。
中情局局長特內特,成了關鍵。
面對國會的質詢,特內特的回答是,還沒對伊拉克做評估報告,暫時沒收到伊拉克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
幾天后,《紐約時報》登出一則消息,伊拉克擁有特質鋁管——這種材料,通常被用于制造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媒體都曝出來了,中情局卻毫不知情。國會立即敦促特內特,盡快完成對伊拉克的情報評估。
2002年10月,這份千呼萬喚的報告,終于完成了。這份報告,基本都是些七拼八湊的內容,并沒有什么新的“實錘”。
正如美國退役四星上將韋斯利·坎內·克拉克提到的,他回到五角大樓問曾經的下屬,美國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死说玫降幕卮鹗牵恢?。
但在美國政客的眼里,內容,并不重要。就在報告提交國會的幾天后,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就通過了對伊拉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決議。
效率高,說明蓄謀已久。美國為什么非要跟伊拉克過不去呢?
一個關鍵細節(jié)也許能說明一定問題。
2000年9月,伊拉克宣布棄用美元,采用歐元和其他幣種進行石油交易結算,并呼吁其他產油國也這么干。
這等于觸碰了美國的“逆鱗”,正如現(xiàn)任美國副總統(tǒng)哈里斯前幾天所說,多年以來,美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都是“為石油而戰(zhàn)”。伊拉克,自然成了美國迫切想要除掉的“眼中釘”。
走完國內流程后,2003年2月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上,正式向全世界提交了伊拉克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jù)”。
43天后,戰(zhàn)爭打響。伊拉克人民持續(xù)18年的苦難,開始了。
與伊拉克有著同樣遭遇的國家,還有越南、利比亞、索馬里、阿富汗、敘利亞……
背后的罪魁禍首,正是美國。而美國使用的,也是相同的方式。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沒有經過聯(lián)合國授權的情況下,以制造“人道主義災難”為由,對南聯(lián)盟進行轟炸。
2001年,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出兵阿富汗。戰(zhàn)爭導致3萬平民死亡,7萬平民受傷,1100萬阿富汗民眾成為難民。在付出如此慘重代價之后,阿富汗的局勢,反而更為動蕩。
2011年,美國宣稱要給利比亞人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推翻了卡扎菲政權。而利比亞的內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了今天。
2017年,美國聲稱要“阻止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空襲敘利亞。660萬敘利亞人被迫離開家園,四處流亡。
美國總統(tǒng)發(fā)“檄文”,美國情報機構“制造罪證”,美軍及其盟友進行“精準打擊”,這么多年來,美國早就形成了一套流程化的模式,并把這些模式,運用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二戰(zhàn)結束到2001年,世界共發(fā)生了248次武裝沖突,美國發(fā)起的就有201場,占到81%。
這就是美國,一個打著民主和人權旗號發(fā)動戰(zhàn)爭,最終導致了驚人的人道主義災難的國家。
而作為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的美國,卻沒有絲毫羞愧,并借著“人權”的名義,投身于下一處戰(zhàn)場。
18年前,美國以“自由”之名,攻打伊拉克。18年后,美國以“維護穩(wěn)定”之由,遲遲不肯從伊拉克撤軍。
但美國應該清楚,這個世界的禍亂之源,正是美國自己。
1.《伊拉克戰(zhàn)爭 這意味著什么?》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伊拉克戰(zhàn)爭 這意味著什么?》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uoji/1379913.html